張樹亮
我是一名鄉(xiāng)村中學(xué)教師,所在學(xué)校地處騰格里沙漠邊緣的戈壁灘上,風(fēng)吹石頭跑,天上無飛鳥。但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絲毫沒有影響我們對“文化”的熱愛、渴望。我們的校園里就有很多值得品味的“文化”。
一、凌云榭 葦航閣
學(xué)校的教學(xué)樓、辦公樓、宿舍樓正分別擬命名為“凌云榭”“葦航閣”、“驍騰軒”。這幾個有氣勢、涵詩意的名字不由令人駐足、品味、遐想。
“葦航閣”之“葦航”,出自于“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詩中的主人公竟欲駕一葉葦筏,橫渡茫無際涯的大河。蘇軾《赤壁賦》中的“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意思是聽任葦葉般的小船,在茫茫萬頃的江面上自由飄動。我們可愛的莘莘學(xué)子,風(fēng)華正茂,雄姿英發(fā),不也激情滿懷,要駕一葉扁舟,穿越學(xué)海,駛向理想的彼岸嗎?這足我們命名的初衷,也足對學(xué)生的期望、鼓勵。
命名“凌云榭”的靈感來自于唐代杜荀鶴的《小松》:“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詩人說:凌云巨松是由剛出土的小松成長起來的。小松雖小,即己顯露出必將“凌云”的苗頭。小松幼小時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但它終將成為“凌云木”。凌云意為直上云霄。如蘇軾《驪山》詩:“復(fù)道凌云接金闕,樓觀隱煙橫翠空?!泵珴蓶|《水調(diào)歌頭·重上井岡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我們的莘莘學(xué)子,今天皆如小松茁壯成長,他們就足明天的“凌云木”。鼓勵他們要有直上云霄之氣概,樹立凌云志向,披荊斬棘,拒絕掩沒在“深草里”,努力成為建設(shè)明天宮殿的需要。
杜甫《房兵曹胡馬》詩:“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泵膀旘v軒”,我們是希望孩子們都是“大宛”名馬,風(fēng)入四蹄,橫行萬里之外,為國立功。
二、標語
學(xué)校辦公樓大門上方,懸掛著我編撰的一幅標語:舌耕筆耘惠學(xué)子丹心一片,身體力行酬家國門墻三樂。
上聯(lián)“舌耕筆耘”是老師的工作特點,目的是“惠學(xué)子”“丹心一片”強調(diào)的足忠誠,也最有“文化”意蘊。最早應(yīng)該出自《漢書·蘇武傳》,記載了蘇武出使匈奴,被扣十幾年,丹心一片,及還,須發(fā)皆白的故事。李陵《答蘇武書》這樣記述:“(蘇武)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遭時不遇,至于伏劍不顧;流離辛苦,幾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歸;老母終堂,生妻去帷”。為了朝廷,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可算忠誠到極致了吧!可所得呢?文章繼續(xù)這樣評述:“此天下所希聞,古今所未有也。蠻貊之人,尚猶嘉子之節(jié),況為天下之主乎?陵謂足下當享茅土之薦,受千乘之賞。聞子之歸,賜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無尺土之封,加子之勤?!彼门c付出非但失衡,而是相差過于懸殊,完全有悖于常理??商K武卻由衷地說:“漢與功臣不薄”。這令人在唏噓感嘆中,心靈不禁受到強烈的震撼。
由此,我不能不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忠誠足不計代價地付出,包括自己和親人的一切;忠誠是不計報酬的奉獻,永遠無怨無悔、心甘情愿。蘇武的言行,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牧《河湟》詩有句:“牧羊驅(qū)馬雖戎服,白發(fā)丹心盡漢臣”,表達了詩人鮮明的愛憎:河湟百姓盡管身著異族服裝,“牧羊驅(qū)馬”,處境十分艱難屈辱,但他們的心并沒有被征服,白發(fā)丹心,永為漢臣,堪比漢代蘇武。陸游“千年史策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也都正是這種文化和精神地傳承嗎?
下聯(lián)“身體力行”是工作作風(fēng)、態(tài)度,“酬家國”是目標、愿望。最值得品味的足“門墻”、“三樂”,“門墻”源于《論語·子張》:“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家室之好;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看來是因為叔孫武叔(其實何止僅僅是他)還未進孔子(其實是學(xué)識與道德境界)之門,因此看不到孔子的高深。藝術(shù)的殿堂、文化的“門墻”,我們是否尚徘徊于其外呢?。這也許正是這幅標語發(fā)人深省的地方。
“三樂”源于《孟子·盡心上》:“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痹诖水斎皇莻?cè)重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并期望每位學(xué)生都能成為“天下英才”。這足學(xué)校,也是每位老師最大的樂事。
一幅標語,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如同敦厚的、學(xué)識淵博的長者在與我們促膝長談:安教、樂教、奉獻、忠誠,使人在品味中感受到知識的魅力和力量,令人警醒,催人奮進。
三、校微
?;沼蓪W(xué)校老師自行設(shè)計,形如木鐸。古時木鐸為文,用以宣政布政??鬃右阅捐I自況,說自己的生命是用來教化民眾的。此后,木鐸就成了教育、教師的別稱。北師大、曲師大、西北師大的?;站捎昧舜嗽?。
木鐸(校徽)之舌有多重涵義:一是酷似張開的書頁;二是形如“川”,又似“山”,既點出了學(xué)校所在的縣區(qū)(平川區(qū)),又暗合了進入學(xué)校大門便映入眼簾的彩鋼藝術(shù)品的四個人字“書山有路”;三是用“王家山”三個字的全拼字首“W、J、S”變形巧妙組合而成;四是整體造型似乘風(fēng)破浪、掛帆遠航之船。
木鐸(?;眨┑耐饪蚝偷撞烤捎脻u變的藍色,寓意“學(xué)?!?。外框嵌寫“平川區(qū)王家山中學(xué)”及全拼。木鐸之舌采用紅、綠、藍三色:紅色彰顯了熱烈的情懷,赤城的信念;綠色充滿著希望,書寫著夢想,恰似一代代學(xué)子的茁壯成長;綠色則代表著文明之光、深入南溟的學(xué)識、浩如煙海及學(xué)無止境。
校園里還有很多“文化”,在此不再贅述。我們?nèi)杖蔗溽嗥溟g,雖身處荒漠,但有“文化”的滋潤,不覺“油然自綠”:濃厚高雅的文化氛圍濡染了和濡染著師生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