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是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學校的工作提高,乃至社會的蓬勃發(fā)展都有著基礎的導向作用和促進作用,尤其是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的當前,德育工作成為我們當前教學的重要內容。加強德育工作,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思想品行和行為習慣,而且對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有促進作用。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必要的滲透。本文簡單分析了當前素質教育下德育工作中的一些問題,提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拋磚引玉。
關鍵詞:素質教育;德育;現狀;對策
一、 當前我國學校德育現狀分析
(一) 德育定位不準確,具體操作過程流于形式
素質教育大環(huán)境下,品德、能力應該始終排在第一位,這符合素質教育理念的內在要求。但在實際操作中,尤其在學校德育過程中仍存在偏差。由于升學、就業(yè)等現實問題,家長、教師和學生更看重成績,因此也更強調課堂教學的效率和知識的傳授與掌握,把以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學校德育只當作一項任務或不受歡迎的課程。因應試和競爭而導致“重智輕德”,再加上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普遍把傳授道德知識作為主要任務,忽視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培養(yǎng),尤其忽視了道德行為的訓練。這種實際情況讓德育工作處在一種很尷尬的境地,從而學校德育流于形式也在所難免了。
(二) 德育內容不適應時代要求,形式單一,內容滯后
德育內容需要一定的穩(wěn)定性,但在相對穩(wěn)定的條件下還必須及時更新,以便與時代的發(fā)展相吻合。但當前的德育內容不能充分反映社會變革所引發(fā)的道德觀念更新。有的內容過于陳舊,而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某些新道德觀念(如效益、平等、公正、競爭等觀念)卻又不能適時得到認可,致使德育的部分內容脫離實際而難以被接受,使人對教育內容產生“假、大、空”的感覺,使本來很正式與嚴肅的德育變成了走走過場的形式。
德育過程中,理論探索多,實際行動少;目標要求多,采取措施少。尤其是學校的德育工作,普遍存在著理論灌輸多、空洞說教多,而教育途徑少、社會實踐少的現象。沒有面對生活實際的內容,要想使青少年德育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是不現實的。
(三) 德育過程彼此孤立,內外不開放
學校是德育的主陣地,學校里的每一個教職員工都應是德育工作者。每一個建筑、每一面墻壁都應當閃耀著德育的光輝,從而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但學校不是德育的唯一陣地。如果把握得好,社會生活、勞動實踐等都會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德育效果。但目前的德育大多只限于學校德育課堂,只是單純的理論灌輸,不能和實踐相結合,也不能同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另外,學校不能從大德育觀出發(fā),把社會環(huán)境納入德育潛在課程體系,而是客觀上將校內與校外相互孤立,課堂與課外截然分開。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使學生掌握一些空洞的理論,一旦走出課堂或校門便會忘得一干二凈。遇到了現實情況,他們往往會一切依舊,這些年出現的“優(yōu)秀生”犯罪問題就是最好的說明。
二、 我國學校德育發(fā)展對策
(一) 準確定位,樹立“德育第一”的思想
我們應當看到,國家和社會需要的是德才兼?zhèn)涞娜?。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就是需要個人具有渾厚的人文素質,但首先要學會做人,然后才能想到去做人才和專家。所以,學校教育要站在“德育第一”的高度來對待教育工作,先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如何學習知識,提高成績,發(fā)展成才。
(二) 德育內容和形式多樣化,增強“思想成人”的力度
學校德育的內容需要一定的穩(wěn)定性。但在相對穩(wěn)定的條件下還必須能夠及時更新,以便與時代的整體發(fā)展相吻合。因此,要加強引導學生讀經典原著,弄清楚最基本的理論和思想.為“思想成人”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
(三) 以人為本,展現民主和個性,轉變德育理念
內部動機是人從事各種活動的穩(wěn)定持久的內驅力。而內部動機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引起的。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就人類動機的研究提出了需要的五層次理論。認為尊重的需要是人的較高層次的需要,是僅次于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是以合理的需要得到滿足為基礎的。在德育過程中,充分發(fā)揚民主,展現個性,可以調動學生的干勁和熱情。此時德育就會成為學生的一種內在需要,從理論上真正解決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四) 讓德育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加強“生活成人”
社會是一個大熔爐,德育必須放進社會大背景下進行。單純的重復性的理論灌輸和硬性要求,雖有一定的說教作用,但已經不能從根本上觸動人的靈魂,不能輕易地使他們接受未經過自身檢驗的說教或經驗。因此,要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就必須強化青少年學生的自主教育,必須強化德育工作中的實踐性?!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單一的學校德育只能是理論的堆積,它需要同社會實踐相結合,在生活中尋找現實依據。也只有這樣,青少年學生才能在不斷的實踐中內省,在活生生的生活中感悟,最終“生活成人”。
參考文獻:
[1]厲以賢.馬克思列寧教育論著選講[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戚萬學.沖突與整合——20世紀西方道德理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
[3]魏賢超.現代德育理論與實踐[M].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
張敏,山東省東營市,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