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鼓子秧歌是流傳于魯北地域的一種集歌舞雜耍為一體的民間舞蹈,其舞 姿健美、氣勢恢宏,極具魅力,列為山東三大秧歌(商河鼓子秧歌、膠州秧歌、海陽秧歌)之首,并于 2006 年由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 化遺產,它是中華民族民間歌舞藝術的瑰寶,是齊魯文化的驕傲,也足以可見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都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這使得民間傳統(tǒng)文化受到了非常大的沖擊,一批民族民間舞蹈項目面臨邊緣化甚至失傳的危機。因此,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探尋這一古老文化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更好的保護、傳承這一傳統(tǒng)民間文化,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所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
一、商河鼓子秧歌的產生與形成
鼓子秧歌在商河當地被俗稱為“打鼓子”、“跑十五”、“跑秧歌”等,其流派派別、陣容種類、動作樣式最為全面。根據史料記載,商河鼓子秧歌孕育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齊魯文化,始于秦漢,成于唐宋,興于明清,有著兩千多年的發(fā)展史。
齊魯大地位于陸海相連之處,庶物豐盛;齊魯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文明多元化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齊魯文化是以姜太公與周公為先驅建立起來的齊文化和魯文化兩大體系,在長期的發(fā)展與影響下,相互沖擊與滲透,有機的融為了一體,故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齊魯文化。它包括注重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的魯文化以及追求革新、尚功利的齊文化。正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商河百姓備受齊魯文化的熏陶,以及魯北自然環(huán)境的感染,造就了當地人們剛毅的性格和強健的體魄,使得他們具有熱情奔放的性格特征,并創(chuàng)造出了氣勢磅礴、剛勁有力的獨具當地特色的民間舞蹈——商河鼓子秧歌。
二、鼓子秧歌的表演特征
商河鼓子秧歌的表演動作具有穩(wěn)重、沉穩(wěn)、張力和韌勁,在動作上要求表演者在表演時重心要穩(wěn),不可以飄忽不定,這也正是體現(xiàn)了山東大漢的陽剛之氣。沉穩(wěn)則是指表演者重心向下,氣沉丹田;張力則要求表演者在表演時要有發(fā)力,動作有頓挫感,同時表演者在發(fā)力時要有韌勁,體現(xiàn)了山東人民的淳樸、剛毅的性格。
鼓子秧歌有傘、鼓、棒、花四個角色。傘是所有角色的頭,鼓子秧歌表演的所有調度都是受傘的統(tǒng)領與指揮。傘的主要動作有擰傘、走傘、踢傘和剎鼓傘等,動作發(fā)力強調在腰部的旋擰中,肩部做大幅有力地擺動,動作要求棱角分明、停頓有序、剛柔并濟,體現(xiàn)出一種老者穩(wěn)健、豪邁的精神風貌。走傘是頭傘和花傘的基本舞蹈動作,腳下的步子推進非常大,在前推時后腳扒地大幅前行,重心隨之轉移至前腳,扒完地腳順勢跟進。前腳落地保持屈膝,在平穩(wěn)中前行,重心隨之轉移至前腳通過身體的平衡感充分體現(xiàn)出傘角端莊、沉穩(wěn)之老者形象特征。傘的擰動配合駁錘的開與合、推與拉,表演時慢而不斷、慢中有快,韌性中帶著穩(wěn)健、厚實,具有剛柔并濟的動作特征。
三、當代背景下的鼓子秧歌
商河鼓子秧歌發(fā)源于農村,發(fā)展于農村,與當地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商河百姓的真實生活寫照與抒發(fā)情感的一種方式。在傳統(tǒng)社會,商河鼓子秧歌為當地的老百姓帶來了無盡的樂趣,年節(jié)時分放下勞作,慶祝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方式。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商河鼓子秧歌越來越多的演出,并獲獎無數,甚至走出國門,名揚海外。鼓子秧歌在短短的十幾年的時間里完成了自身的改造與轉變,從廣袤的大地到繁華的都市、從村里的廣場到天安門廣場,從節(jié)慶舞臺到比賽舞臺,秧歌的背影隨處可見。
(一)匯演形態(tài)下的商河鼓子秧歌
商河鼓子秧歌自從走出縣城,走進全國人民的視野,就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商河鼓子秧歌匯演自1980年舉辦,至今已是38屆,每年都會吸引大批的專家、記者、游客前來觀摩,也有許多文藝工作者帶領學生前來采訪調研商河鼓子秧歌,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的消費,增加了當地居民的收入。在商河鼓子秧歌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為了使其更好的貼合現(xiàn)代人們的生活,迎合當下人們的欣賞需求,鼓子秧歌融合了許多現(xiàn)代社會的元素,變得相對舞蹈化,在保證鼓子秧歌原有的傳統(tǒng)的動作、場圖下,將其適當改編,添加了舞蹈表演形式,既不失鼓子秧歌的內涵和韻味,保留了原有的地域文化,又成為了一種迎合大眾的娛樂表演形式。
(二)鼓子秧歌走進校園
商河鼓子秧歌作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了學校的課堂,多所藝術院校已經把鼓子秧歌列入了必修課。被譽為“鼓子秧歌之鄉(xiāng)”的商河縣,全力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小學實施了“非遺進校園”的活動,加強學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與思考,由此促進民間藝術可以代代相傳。為保證孩子們可以深切的體會到鼓子秧歌的內在魅力,學校聘請當地鼓子秧歌民間藝人作為指導老師,對學生言傳身教,體驗商河鼓子秧歌的精華。例如商河實驗小學、韓廟站南小學、張坊回族中學等,他們因地制宜,充分發(fā)揮當地的文化優(yōu)勢,利用課余時間傳授秧歌技能。
(三)當下社會鼓子秧歌的傳承出現(xiàn)斷代
傳承是傳統(tǒng)文化得以生存和延續(xù)的有效手段。但對于現(xiàn)在年青一代來講,在外打工掙錢,養(yǎng)家糊口成為當下最迫切的需求,由此導致了商河鼓子秧歌出現(xiàn)斷代,二十歲至四十歲之間的練習者極少。鼓子秧歌這樣的民俗文化傳承,則正是需要青壯年來作為主力軍來支撐起整個秧歌隊伍。鼓子秧歌的民間藝人老齡化現(xiàn)象嚴重,一些老藝人相繼去世,這就使得鼓子秧歌許多傳統(tǒng)的舞蹈動作以及場圖,隨著老藝人的離去而徹底消失,民間自發(fā)組織的秧歌隊愈來愈少,對商河鼓子秧歌的傳承造成很大影響。
四、總結
商河鼓子秧歌的文化傳承與發(fā)展,既是民間藝術傳承的需要,也是社會文化發(fā)展的需要。伴隨著非遺保護的深入,在政府大力的宣傳與扶持下,人們的意識也在逐步提升,觀念的更新直接帶來行動上的轉變,秧歌在當地百姓心中已不僅僅是農閑時的“玩意兒”了,而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產,是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民間藝術。因此,應重視社會宣傳商河鼓子秧歌傳承的重要性,重視廣大人民群眾對于民間藝術保護的重要作用。人民群眾作為民間藝術的創(chuàng)造者和傳承者,失去了人民群眾的參與,對于民間藝術的保護就是紙上談兵。想要使得保持鼓子秧歌在社會發(fā)展的大潮流中仍然可以保持其原有的風格,就必須使得保持鼓子秧歌原有風格的觀念在群眾中得以普及。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商河鼓子秧歌充分展示出其應該有的風格樣貌。自身不相信在商河鼓子秧歌會在不斷的發(fā)展中,保留其原有本色的基礎上,更好的為人類社會所服務。
作者簡介
柳迪,(1994.09.30),女,籍貫(山東省濟南市),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職位:研究生,學歷(2016級碩士)研究方向:藝術理論
(作者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