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夢嬌 王兆慧
摘 要:語言在興起之初,各民族之間為了交流,他們突破重重障礙,在毫無經(jīng)驗可循、毫無前例可鑒的情況下學(xué)習(xí)不同的語言,希望在兩種文化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正是出于這一目的,他們成為了最早的一批“譯者”,并一步步地為我們建立了“翻譯”的雛形??墒侨蛴薪?000種語言,它們分別起源于不同的語系,或者同一語系之間又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此在全球化不斷發(fā)展的今天,不同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翻譯變得越來越重要。本文主要研究英語諺語和韓語諺語在翻譯中的異同對比。
關(guān)鍵詞:英語諺語;韓語諺語;起源;翻譯
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而漢語則是世界上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語言,同時,中國與韓國同屬于亞洲東亞地區(qū)的國家,地緣關(guān)系十分密切。因此這兩門語言是主流語種與小語種中十分典型的例子。
一、從發(fā)源語系看翻譯
眾所周知,印歐語系在全球語言系統(tǒng)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其中,英語作為印歐語系的一個重要部分,其影響之大有目共睹。印歐語系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屈折”二字,可以說這兩個字代表了英語語言的核心。英語是一種“綜合型”(Synthetic)語言,即通過詞本身的形態(tài)變化來表達(dá)單詞在不同語境下的意思。而起源于漢藏語系的漢語則是一種“分析型”(Analytic)語言,即無論是名詞的數(shù)還是動詞的時態(tài)或語態(tài),漢語都需要通過增加詞匯的手段來表達(dá)特定的意思。比如: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you will catch neither.譯為:“同時追‘兩兔,全都抓不住?!边@句諺語里 two hares 應(yīng)譯為“兩兔”,若是譯成“兔子們”便會貽笑大方。
朝鮮的語言則屬于阿爾泰語系,古朝鮮在1446年之前并沒有形成體系的韓語所以一直在沿用漢字,單從起源上來講,韓語與漢語是在相同的文化基礎(chǔ)上發(fā)展形成而來,且兩國同屬于亞洲文化圈,所以諺語的翻譯方式有異曲同工之處,且韓語諺語中有大部分是從漢語直譯翻譯而來。比如:??? ?? ? ???? ??.譯為:“遠(yuǎn)親不如近鄰?!逼渲小??? ? ?? ?? ??”一一對應(yīng)“近 鄰居 遠(yuǎn) 一家人 好”等漢字。
二、從諺語起源看翻譯
中國自古便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重農(nóng)抑末”的思想在中國古代可以說是根深蒂固,因此很大一部分諺語便是起源于中國的遼闊大地。與之不同的是,英國作為一個島國,深受海洋氣候和地理位置的影響,因而產(chǎn)生了大量有關(guān)“海洋”的諺語。比如 spend money like water 譯為揮金如“土”;muted as a fish 譯為噤若寒“蟬”。
古朝鮮諺語一開始是在民間流行的語言文字,由于政治文化地位的低下,諺語屬于二流文字。貴族和官吏則使用“吏讀文字”,所以諺語很大一部分受民間風(fēng)俗的影響,產(chǎn)生了大量有關(guān)民間風(fēng)情的諺語。比如:??? ?? ??? ?? ????? ????.譯為:“守株待兔?!憋@示了古朝鮮勞動人民的智慧以及生活經(jīng)驗。
三、從具體的翻譯策略看翻譯
每個國家的諺語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又有很大的相似性。在馮慶華老師的《實用翻譯教程》中對于英語諺語和漢語諺語的特點有這樣的描述:“比喻生動,寓意深刻,用詞精煉,沒有一個多余的詞,單句講究韻律,雙句講究對仗,文體非常口語化,讀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流傳。”同樣,韓語諺語也是如此,諺語的特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語句十分簡練,形式非常簡單;有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描述,含有搞笑的因素;諺語中包含某些哲理,十分耐人尋味;諺語句子富含民族特征,與時代相符又十分通俗易懂。韓語中的諺語除這些基本的特征之外,還有語言對稱,音節(jié)和諧等特征。由此可見,對于英語諺語和韓語諺語的翻譯,不能只注重把意思翻譯出來,更要在盡量可行的基礎(chǔ)上,翻譯出原有的韻律和格式,以求保留始發(fā)語言諺語的原汁原味。
具體的翻譯策略如下:
(一)歸化與異化
歸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和異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這對重要的翻譯術(shù)語是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xué)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譯者的隱身》中首次提出來的。其中歸化是指把始發(fā)語(source text)中的句式按照目的語(target text)的習(xí)慣句式譯出,相反,異化則是保留始發(fā)語中的句式,模仿性地翻譯出來。這兩種翻譯策略均有優(yōu)劣。歸化能夠讓讀者讀來更加“舒服”,異化則能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有的文化和特色,至于具體采取什么策略,則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例如: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這一句根據(jù)歸化可以譯為“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根據(jù)異化則是“盲人之邦,獨眼稱王”。韓語翻譯過程中同樣也存在歸化和異化的概念。例如:? ?? ? ? ????.這一句根據(jù)歸化可以譯為“做好的粥被狗吃了”,根據(jù)異化則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二)直譯與意譯
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譯(Free Translation)一直是翻譯界備受爭論的話題,究其根本,則是因為這兩種翻譯策略的側(cè)重點不同。直譯是既保持原文內(nèi)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或翻譯文字。意譯則是只保持原文內(nèi)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或翻譯文字。(Feng Qinghua,2010:37)一般來說,如果始發(fā)語和目的語具有類似的表達(dá)形式,則推薦使用直譯方法,但是若始發(fā)語和目的語的形式差別比較大,則推薦使用意譯。因為在翻譯中,最重要的就是“信”,其次才是“達(dá)”和“雅”。只有保留了原文的初始意義,翻譯才能真正達(dá)到目的。
通過例子可以更加直觀的感受到直譯和意譯的區(qū)別。在這里依然選取上文提到過的 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you will catch neither.上文筆者采取了直譯的方法,如果換成意譯則變成了“同時干兩事,無一干的好”。很明顯,雖然兩者都表達(dá)出了一樣的意思,但是意譯之后的譯文失去了直譯所具有的比喻和生動性,因此此處應(yīng)用意譯更佳。換言之,在 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一句中,如果直譯的話就翻譯成“每個人的袖子里都裝著一個傻瓜?!边@很容易讓讀者感到困惑不解,所以此時不妨采用意譯,譯為“人人都有糊涂的時候”。
在韓語中,人們在日常生活里有一句常用的話叫做??? ? ??.直譯的話即為“上天摘星星”,我們不如換個角度,意譯為“難于上青天”。意譯能讓讀者更加直觀的感受這句話,所以在翻譯的時候要選好側(cè)重點,讓直譯和意譯變成語言的工具。
(三)套譯
兩種語言難免會有表達(dá)相近的時候,這時套譯在諺語翻譯中便十分實用。例如:He who sows the wind will reap the whirlwind.便可以譯為“玩火者必自焚”。這樣既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和意義,又能讓讀者十分容易理解和接受。由此可見,套譯在諺語的翻譯中是十分獨特的方法,值得大家關(guān)注。
總的來說,諺語在一國語言里是非常富有文化內(nèi)涵的部分,因此在翻譯的時候,除了簡單地譯出原有的意思之外,更要充分考慮到始發(fā)語的形式、比喻義、文化等因素,力求做到“信、達(dá)、雅”。讓讀者在看懂原文意思的同時,能夠更加了解諺語背后的文化背景,這樣的譯文才是最上乘的。
參考文獻(xiàn)
[1]文鐘哲,樸藝丹.韓國語翻譯技巧及其應(yīng)該注意的問題[J].語文學(xué)刊,2015,(10).
[2]陳藝濤,于雪梅.淺析韓語合同的翻譯技巧[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2015,(71).
[3]張文麗.韓國語翻譯需要注意的文化因素[J].學(xué)術(shù)沙龍,2015,(7).
[4]馮慶華.2010.《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山東科技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