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艷聰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引導下,原來初中的思想品德課變成了道德與法治課,書本的名字和內容都更加完善。新教材中加強了法治教育,注重公民意識教育,強化凸顯了生命教育,也更加注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而學生的教材內容環(huán)節(jié)基本都由運用你的經(jīng)驗、探究與分享、相關鏈接、閱讀感悟、拓展空間五個部分組成。教材靈活且更富有靈魂,真正以初中生的困惑、矛盾、沖突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實踐道德與法治。當然,教材的改善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探索,更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不斷觀察學生與自我反思,給學生給自己有血有肉有靈魂的課堂。文章以美國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長”為根本,從當前道德與法治課堂現(xiàn)狀出發(fā),揭露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并從教師角度出發(fā)給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教育即生長 假回答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5-0130-02
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這句話讀過很多遍,卻遲遲才懂得其中意義。如果沒有好奇心和理性思考,那么被灌輸?shù)闹R除了考試便失去了意義;如果德育沒有讓學生形成自己的精神追求,那么被灌輸?shù)牡赖乱?guī)范便失去了意義;如果美育沒有培養(yǎng)出豐富、有趣、跳動的靈魂,那么被灌輸?shù)募妓嚤闶チ艘饬x。只有實現(xiàn)了自我生長的課堂才是實實在在的真,除此之外,便是假。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來淺析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學生“自我生長”的真與假。
一、無聲之處聽驚雷
曾經(jīng)看過一個紀錄片《盜火者》,在紀錄片里揭示了很多教育上尖銳的問題。其中,一線語文教師郭初陽曾提出這樣一個現(xiàn)象:“你問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你最佩服的人是誰?他的答案是毛澤東,毛主席。最討厭的人是誰,最憎恨的人誰?他的答案是日本人?!碑斎?,并不是所有六年級的學生都會有這種回答,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犀利地反映了學生在自我成長中的一種缺失,這種缺失伴隨著假思考,假回答。這種缺失讓我不寒而栗。
二、路漫漫其修遠兮
道德與法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門生活化的學科,并且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的課程特征。那么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學生能否實現(xiàn)自我生長呢?于是我在八年級學生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相繼做了兩個具有實驗性的群體調查。
(一)調查一——假的回答
在學習八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一課《豐富多彩的生活》時,我問孩子們你覺得你的生活是什么樣的?多數(shù)同學低頭看書的同時告訴我:豐富多彩的。我繼續(xù)問個別同學:你覺得你的生活是什么樣的?回答仍舊是豐富多彩的。我追問:為什么是豐富多彩的,可以具體說一下嗎?有的同學說:每天上不同的課,見到不同的老師,和同學們玩耍等等,所以豐富多彩。而有的同學在我的追問之下,低頭不語。連續(xù)追問了幾名同學之后,有同學干脆無奈地說:我感覺生活也沒什么意思,挺無聊的。當聽到這句話時,我知道“真”的東西開始浮出水面了。漸漸地,學生說出了生活的喜怒哀樂,人情冷暖,才真正意義上回歸到了“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這句話上來。這個過程我用了一堂課四分之三的時間,但我是幸福的,課堂也是幸福的,因為他們真的思考了,說了真話。
(二)調查二——模式化的沉默
在學習八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六課《對自己負責》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問孩子們:你認識你自己嗎?除了鏡子里的你自己,你知道快樂的你是什么樣的嗎?你知道傷心的你是什么樣的嗎?你知道憤怒的你是什么樣的嗎?你知道歇斯底里的你是什么樣的嗎?你知道無聊的你是什么樣的嗎?每問一個問題,我都會停頓一下,等著孩子們的反應,直到我說到無聊這個詞語時,學生木訥的眼神才變得稍微有神了一點兒。于是,我繼續(xù)問:你們是不是最知道無聊時候的自己是什么樣子的?他們笑著點頭,那樣子像說出了心里話一樣。也不難看出,孩子們對自己并不是十分了解。
假的東西在課堂之中真實存在,模式化的回答讓我覺得幾十人的課堂,并不是熠熠生輝,而是一片沉寂。任性的時間,任性的人越來越多,很多時候,當你問出一個跟課本無關,跟考試無關 ,只跟自身有關的問題時,他們或者在問題拋出時,第一時間低頭翻書,或者抬頭不語,再次低頭。我不禁感嘆是什么鎖住了他們的喉,遮住了他們的眼,禁錮了他們的頭?大環(huán)境下的應試教育體制?家庭?社會?或者作為教育者的我們?教育之所以改革,是因為存在問題,而追究責任似乎顯得并不是最最重要的。身為教師,改變自我,改變自己的課堂才是最重要的。
三、吾將上下而求索
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是和“以人為本”最契合的學科,在因為學科優(yōu)越性而感到興奮的同時,也清醒地意識到作為一名思想品德教師任重而道遠。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想讓學生做到真正地自我生長,我想,作為教室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不抱怨,不推托
教育在它本身的行進過程中,一定會伴隨著問題的出現(xiàn),而作為教師在認識到問題的來源之后,不能埋怨,只說自己的身不由己,因為這種身不由己的理由附帶“踢皮球”的嫌疑。而這種身不由己更不能成為我們日后習以為常妥協(xié)的“擋箭牌”。教師本身實現(xiàn)自我生長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自我的真正生長。教師應努力從“道理”的傳授轉向“道路”的引導。
(二)不忽視,不放棄
在課堂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假生長”是件很容易的事。由于課堂教學任務等其他原因,且有些問題不能在課堂上當時就解決,這就導致教師大多數(shù)情況之下忽略這些問題。然而,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依然存在,作為學生,久而久之就會順應自我假生長,而課堂便沒有了活力。其實,學生作為個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要想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之上得到充分發(fā)揮,作為教師課后便不能放棄思考,直到找到解決問題的上上對策。
(三)多引領,多走心
標準答案使學生很難從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中走出來,不會獨立思考,缺少科學精神。學生的懷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實證精神,都需要教師時時刻刻地去引領。面對學生丟失自我,偏離自我這種現(xiàn)象,更需要教師切實走入學生心靈。著眼于孩子們是否真實,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樂,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懂學生、關愛學生才是走入學生心靈的前提。前提做好,才能與學生進行思維的碰撞和心靈的碰撞,才能對學生在思想性與精神方面做到更好的引領。
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時刻反思,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目的不應該是讓孩子們在這門學科的考試上取得優(yōu)異成績,也不是讓學生把“為什么關愛他人,怎樣關愛他人”諸如此類的題目倒背如流,而是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懂得關愛他人,是每個人想要付出的需要,也是他人的需要。沒有任何功利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才會讓孩子們把教材中的內容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結語
真正的自我生長不是外在的,而是促進內在自由并產(chǎn)生優(yōu)秀的靈魂。也許很多年以后學生已經(jīng)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知識,那么我想剩下的才是教育的碩果。教育應比我們想象的更寬闊。教育只有越來越寬闊,才不會讓教者情感衰竭,才不會讓教者變得去人格化,才不會降低教者的成就感。只有教育的真才會讓我們不斷追求教育的寬闊,才會讓我們有向溫暖和陽光追逐的欲望,才會讓我們身處教育之中而感到幸福無比。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寫到:“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如果靈魂能夠喚醒靈魂,那么一定容不得在喚醒的過程中參雜假的東西,而真實便是那喚醒的唯一力量。在課堂之中只要學生愿意傾聽,愿意投入到真實當中來,或者震驚、或者沉思、或者微笑、或者興奮,只要思緒在動,就會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自我生長。
參考文獻:
[1] 姚冬梅.思想政治教育中復雜性之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0(8).
[2] 李德平.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實踐路徑的思考[J].學術論壇,2011(1).
[3] 曹英偉 喬靜.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善、美意蘊[J].航海教育研究,2017(4).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