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鈞彥
【摘要】本文著重對目前少數民族言語所面臨的兩大挑戰(zhàn)以及“一帶一路”政策為其帶來的機遇進行了簡述。
【關鍵詞】少數民族語言;“一帶一路”政策;挑戰(zhàn);機遇
【中圖分類號】H21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一帶一路”政策的推行,需要以人文交流為紐帶,以此促進亞洲各地區(qū)的經濟交流。這項政策的提出及推行,可有效解決目前我國西北以及西南少數民族中本土語言的發(fā)展問題。故而,在“一帶一路”的國家戰(zhàn)略規(guī)劃的引導下,我們應該加大對少數民族語言的人才培養(yǎng),同時深化對少數民族語言的政策研究,將其語言的保護與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相結合,以達到推動少數民族語言發(fā)展的目的。
一、社會轉型期少數民族語言所面臨的挑戰(zhàn)
(一)人口減少
一種語言使用人數的主要影響因素是這種語言的流通程度以及使用程度。當一種語言的使用人數非常多時,這種語言的使用功能就會隨之增多,流通程度也會得到提高,而語言也將更富有活力;而若使用人數少,則與之相反。也是由于語言的這種特征,在對語言活力進行評判的時候,通常會以使用人數的多少作為標準。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流動的人數也變得越來越多。其流動的主要方向通常是以大中型城市為主。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極大推動了城市的多民族化。據有關部門的統(tǒng)計:在青島市,1982年的少數民族數量為26個,而在1990年的統(tǒng)計中,少數民族數量增加至39個;在上海市,1951年的少數民族數量為11個,截至1998年,數據統(tǒng)計顯示其少數民族的數量已然達到了44個。但是,由于我國為減少地區(qū)差異,加強地區(qū)之間的交流,大力推行普通話,故而在城市中,少數民族并沒有使用民族語言的環(huán)境,同時也隨著生活的需要,大部分均將普通話作為其生活的常用語言。不止在大中型城市中,少數民族語言正在減少,在少數民族的聚集區(qū),其少數民族語言的使用人數也在逐年減少。例如土家族語言,1980年的統(tǒng)計顯示,當時土家族的總人數約有80萬,其中以土家族語言作為生活主要溝通語言的有20萬人左右;2000年的統(tǒng)計顯示,土家族在人口上得到了迅速增長,達到了800多萬的人口,但將土家族語言作為生活常用語言的下降至6萬人。截至目前,我國的少數民族語言有120多種,其中有近20種少數民族語言的使用人數低于1000人。如果參照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語言活力的評價標準對我國少數民族語言進行評估的話,我國的大部分少數民族語言已進入瀕危語言行列。故而,必須盡快制定方案保護少數民族語言。
(二)適用范圍縮小
少數民族語言在使用人數上不斷下降的同時,其語言所能夠適用的區(qū)域也在不斷縮小。其中,適用區(qū)域的概念包含有兩個方面,分別為地理方面和使用場景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各地區(qū)間的經濟交流活動越來越頻繁,在某一地區(qū)的少數民族為了能夠使其地方經濟能夠迅速發(fā)展,逐漸地在使用原有語言的基礎上兼用漢語。隨著經濟交流,人口流動變得越來越頻繁,導致當地少數民族逐漸將漢語作為其日常溝通的常用語言,導致少數民族語言的使用人數進一步降低,隨著時間的推移,漢語也將取代當地的民族通用語。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西部大開發(fā)的加劇,很多少數民族聚集地的民族通用語言被漢語所替代。例如,在云南的瑞麗市,最開始城市居民所使用的生活語言是傣語,而隨著改革開放后經濟的發(fā)展,各民族之間的經濟交流以及文化交流的頻繁,導致居民生活中的通用語言逐漸轉變?yōu)榱藵h語。與此同時,在少數民族家庭教育方面,少數民族語言的教育逐漸被漢語言的教育所替代,教育場景的范圍也在不斷萎縮。其原因在于,目前的應試教育中,漢語言為升學必備語言,家長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升學與就業(yè),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進行漢語學習,這些少數民族的孩子能夠使用母語進行交流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進而導致其本族語言的使用能力降低。如果在一個少數民族家庭中,所有家長使用的語言均為漢語,可想而知,其下一代將無法對本族語言進行有效的學習,進而丟失其本族語言的使用能力。另外,一些少數民族人民在大中型城市生活、工作、經商,為了融入當地,必然會選擇漢語作為其常用語言。故而,少數民族語言在地理范圍以及使用場景范圍都在不斷地縮小。
二、“一帶一路”下的少數民族語言發(fā)展機遇
(一)在政策方面推動少數民族語言的發(fā)展
在“一帶一路”政策下,亞洲各地區(qū)的經濟交流變得更加頻繁,進而對少數民族語言人才的需求將大大增加。由于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不斷推行國語教育,并且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城市之間的經濟交流以及人口流動使得少數民族語言方面的人才的數量進一步減少。故而,我國應該在國家層面上制定相應的戰(zhàn)略規(guī)劃,以合理、高效地推動少數民族語言人才的培養(yǎng),進而確?!耙粠б宦贰眹覒?zhàn)略目標的順利。
由于我國的民族較多,目前已歸類民族就有56個,其涉及區(qū)域范圍廣,涉及人口眾多,故而要想對少數民族語言進行有效的保護,必然需要有針對性地擬定少數民族語言保護法,也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得對于少數民族語言的保護不止停留在口號,更加的具體化。通過對每個公民對少數民族語言所應盡的義務以及權利進行明確,同時附帶相應的獎懲措施,以確保其法規(guī)的執(zhí)行更加具有操作性,使得對少數民族語言的保護更加有效。
國家可以加大用于保護少數民族語言的資金投入,并設置為專項資金。在資金的使用過程中,要對資金的來源以及資金支出后的使用方向進行詳細記錄。同時,對資金的相關管理部門的責任進行明確,進而提高資金的利用率以及資金發(fā)揮出其預定的作用。
(二)民族語言高等教育發(fā)展機遇
首先,在師資問題上,依托“一帶一路”戰(zhàn)略帶來的發(fā)展機遇,學校應該把握機會,根據自身實際進行人事改革,靈活自主地招聘專業(yè)人才。同時,為了提高老師的專業(yè)水平,應該增加少數民族語言教師出國或者境內訪學的頻率;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對少數民族語言老師進行培訓,增加其專業(yè)知識和綜合能力。其次,在專業(yè)設置上,應該結合實際情況與社會發(fā)展需求相結合的形式,對學科的專業(yè)進行合理調整,專業(yè)設置方向可以根據“一帶一路”對市場的需求,專業(yè)課的設計既要保證其科學性,也要注重其實用性、靈活性等。對于“一帶一路”的專項資金,要用到需要上,現(xiàn)階段主要用于少數民族語言的教材和圖書方面。
(三)加大對當地語言文化的宣傳,培育少數民族的語言情感態(tài)度
每個民族對自己的母語都會有一種親近感,這種感覺是天生的,也體現(xiàn)了其民族對其母語的認同。故而,對語言進行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的實質是培養(yǎng)人對其語言所代表的民族的認同。近年來,我國加大了普通話的普及力度,故而一些少數民族在離開家鄉(xiāng)外出后,很自然地將普通話作為其日常溝通的語言,而母語的使用很少甚至會被摒棄。在這種情形下,其對母語疏離是很自然的。又因為,少數民族的聚集區(qū)一般都是在較為偏遠落后的地方,故而當人們走出來后,極少有人愿意回當地就業(yè),進而影響了母語的代際傳播。故而,當地媒體應該把握住“一帶一路”政策所帶來的機遇,加大對當地語言文化特色的宣傳。例如,對當地的特色文化進行深度挖掘,然后將其進行匯編,通過網絡、電視、書籍等方式進行宣傳,加強當地人對其民族的自豪感。
(四)“一帶一路”政策對民族語言文化產業(yè)帶來的發(fā)展機遇
少數民族聚集區(qū)的政府管理者應把握“一帶一路”政策所帶來的機遇,針對當地的特色,帶領當地人民共同參與到地方特色經濟的發(fā)展中,通過引進外部資本以及先進的技術,使當地人民致富的同時,增加當地居民使用母語的頻率,并使語言的活力得以增強。另外,地方政府還應該把握“一帶一路”國家互聯(lián)互通的契機,推動當地少數民族語言產業(yè)的發(fā)展。例如,舉辦語言文化講座、開辦語言培訓班;對地方特色的語言文化進行發(fā)掘以及整理,開辦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館;引進資金拍攝少數民族電視劇等。同時,還可以針對當地的語言文化開發(fā)出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使語言作為其亮點推廣出去,擴大語言文化的影響力。
三、結束語
在“一帶一路”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們應該在迎接挑戰(zhàn)的同時抓住機遇,加大少數民族語言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力度,推動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為我國的少數民族語言增添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戴慶廈,鄧佑玲.城市化: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 功能的變化[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1(1).
[2]郭龍生.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語言生活、語言規(guī)劃 與語言保護[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4).
[3]閆曉敏,黃愉強.云南少數民族語言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和語言文化產業(yè)化發(fā)展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è),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