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榮康 吳超藍 陳細平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5-0107-01
朱光潛先生說過:“詩比別類文學更純粹、更精微?!币虼耍姼璧拈喿x與寫作能提高學生對生活的審美與對語言的把控。然而,這些特點也給詩歌教學與寫作帶來很大挑戰(zhàn)。
詩歌的教學是生命靈動的教學。這生命,是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生命。詩歌教學中,學生不僅僅是詩歌鑒賞的聽眾,不僅僅是詩歌類試題的解答者,更應該進入詩歌意境中,成為體驗者。有引領學生“披文入情”意識的詩歌教學,才能讓詩變成精神走進學生的靈魂。
如何做到“披文入情”呢?突破這一教學難點的要訣在于“四點入境”,即進入詩人寫詩時的生活點,體味詩人情感點,揣摩詩人的感覺點,理解詩人的技法點。學習他人的詩,要教學賦比興、起承轉合、押韻、對仗等內容,但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進入詩人的精神境界,揣摩詩人的創(chuàng)作視角或歷程,從而真正體味詩意。不能把學生帶入詩的藝術境界,就很難培養(yǎng)他們成為詩的真正把控者。
我們以《天凈沙·秋思》的教學引導為例來談談“四點入境”的實際運用。
一、“生活點”切入情境
“進入作者寫詩時的生活點”,實際上類似我們常說的知人論世,知人論世強調作者的身份、處境等人生大局方面,而我們強調的是還原作者寫詩時那個時間維度所面臨的生活場景。
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保槔=虒W中,可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想象在交通極為不便的古代,一個深秋的傍晚,在離鄉(xiāng)遙遠的山野,在一條歷經滄桑的古道上,馬致遠正牽著一匹羈旅勞累、骨瘦嶙峋的老馬站在他生命歷程的節(jié)點上。他的生命經歷了什么呢?為什么會來到這里?站在這里?是前去參加科舉,還是到偏遠的地方任職,抑或事業(yè)無成而奔走他鄉(xiāng)呢?
還原的生活場景讓我們能透過文字、穿越時空,在情境之中與詩人同行。
二、“情感點”感同身受
“體味作者的情感點?!痹姼柚凶肿株P情,情感滲透在環(huán)境的營造上,浸潤在人物的塑造中,沉淀在場景的描述里。抓住詩歌中的“情感點”,方能感同身受,如訴己情。
如《天凈沙·秋思》的學習中,就可試著深入體味作者情感。無論是遠途赴職還是回歸家鄉(xiāng),馬致遠站在這個遠離家鄉(xiāng)的偏遠古道上,什么情感占滿他的胸懷呢?生命的漂泊不定,獨往獨來的孤獨寂寞,仕途的失意悲涼,還是遠離親人的牽腸掛肚呢?也許一千個讀者有一千種認知,但每一種感同身受的情感認知都是邁向詩歌靈魂過程中的收獲。
三、“感覺點”代入體驗
體味情感只是試圖通過場景來理解詩人的情感表達,只有這樣還遠遠不夠,詩歌教學中還應帶領學生更進一步,更深入一層去獲得代入性的體驗,這就要靠捕捉詩人的“感覺點”了。
在《天凈沙·秋思》中,我們可以帶入自己的體驗:在此番感情支配下,馬致遠會感覺到什么?看到什么?聽到什么?聞到什么?他看到瑟瑟秋風中的老樹與搖搖欲墜的枯藤,看到漸漸落山的夕陽;聽到黃昏中烏鴉的哀啼與山野人家旁的小橋下寂寞的流水。為什么看不到高山的峻美、聞不到清新空氣、聽不到婉轉的鳥鳴呢?
只有代入體驗感悟詩歌,才能細膩地捕捉到文字深處的精妙,體會詩人的情思。
四、“技法點”同氣相求
寫作的技法與作者要表達的感情是同氣相求的,“同氣相求”是一種感應,技法并非生硬地賣弄,而是適應情懷噴涌的節(jié)奏自然而然產生的。分析技法,也很能涵泳情感,獲得深層體驗。
此景此情,該用什么詩體表達呢?用“天凈沙”,用元曲小令足矣。馬致遠將自己感覺到最蒼涼的景物用詞語一一排出,構成四面蒼涼的意境,用語簡單,卻恰恰表達“斷腸人”的心境。不割裂內容與形式,是分析詩歌技法的要義??梢哉f,“四點入境”是換位思考,是深入其境。入境的過程是帶領學生由一個個點逐步走近詩人的位置,換位成意境的當局者與體驗者,從而走入詩歌的最本真的境界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想象不斷得到觸發(fā)、釋放、選擇、否定、修正。
“四點入境”詩歌教學法強調的是:詩歌教學要注意詩歌特點,更要注意學生作為詩歌閱讀與創(chuàng)作主體的生命狀態(tài);詩歌閱讀,要引導學生換位到詩人的角度去感受,使之與學生的生命狀態(tài)產生共鳴。如果學生讀詩不覺難,而是快樂的,就會成為一種慣常的生活方式,就多了一種詩意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