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蒙罷 胡賢輝
摘要 [目的]以湖南省為例,研究湖南省各個市的土地利用經濟效益以及他們之間的空間耦合關系。[方法]從土地投入與產出的視角來對湖南省14個市區(qū)的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進行研究,并借助于耦合協調模型進行空間差異性分析。[結果]湖南省整體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水平并不是很高,在所有的市中,只有省會長沙已經步入了初級協調發(fā)展的水平協調度最高,其余的大多市級都是處于瀕臨失調區(qū)間,部分市級處于輕度失調區(qū)間;通過空間耦合協調度的空間分析,得出湖南省土地利用經濟效益存在著正的空間自相關關系,但是這種正的空間自相關并不是非常顯著,沒有表現出一定的空間聚集狀態(tài)。[結論]湖南省土地利用經濟效益空間差異主要是受到區(qū)位條件、城市發(fā)展戰(zhàn)略等相關性因素的影響。
關鍵詞 土地利用;耦合協調度;空間分析;湖南省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23-0039-05
Abstract [Objective] Taking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land use in each city of Hunan Province and the spatial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were studied.[Meth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 input and output,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land use in 14 urban areas of Hunan Province were studied, and the spatial differenc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the coupled coordination model.[Result] The economic benefit level of overall land use in Hunan Province was not very high. Among all the cities, only the provincial capital Changsha had entered the level of primar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ith the highest level of coordination. Most of the other municipalities were in the middle of the imbalance zone. Some municipalities were in a mildly disordered range.Through the spatial analysis of spatial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re was a positiv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in the land use economic benefits of Hunan Province, but this positiv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was not very significant and did not show a certain spatial aggregation state.[Conclusion]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economic benefits of land use in Hunan Province is mainly affected by relevant factors such as location conditions and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Key words Land use;Coupling coordination;Spatial analysis;Hunan Province
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評價是衡量一個地區(qū)土地利用總效益的最重要的因素[1]。對于土地利用經濟效益的評價一般都是通過對土地的投入量與土地的產出的有效產品和服務進行對比,以此得出該地區(qū)的土地投入與產出是否處于均衡的狀態(tài)[2]。對于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研究,國內學者大多都是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來計算出某個小尺度地區(qū)土地利用經濟效益總分,以此來評價該期間土地利用經濟效益的高低[1],并沒有對投入與產出效益進行對比,同時也沒有對各個地區(qū)之間的土地利用經濟效益進行空間上的自相關分析,也就沒法反映各地區(qū)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水平是否表現出空間的集聚,不利于政策的制定。因此,筆者以湖南省14個市(州)為區(qū)域,從投入與產出的視角來構建土地利用經濟效益的評價指標體系[2-3],通過熵值法計算出土地的投入與產出效益,以耦合協調度模型來評定各市(州)的土地利用類型,進而分析其空間分異規(guī)律,以期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概況
湖南省地處我國中南部、長江中游南部,東臨江西,西接重慶、貴州,南毗廣東、廣西,北與湖北相連。湖南土地面積21.18萬km.2,占我國國土面積的2.2%,在各省市區(qū)面積中居第10位。下轄13個市、1個自治州,2016年湖南省地區(qū)生產總值31 244.7億元,比2015年增長7.9%;其中,第一產業(yè)增加值3 578.4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yè)增加值13 181.0億元,增長6.6%;第三產業(yè)增加值14 485.3億元,增長10.5%。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qū)生產總值45 931元,增長7.3%,在中部地區(qū)的經濟總量位居第二,僅次于武漢。
1.2 數據來源及處理
該研究的數據來源主要是以湖南省2016年《湖南省統計年鑒》和2016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為主要的數據來源。為了消除數據應用的量綱影響,在此采取的數據處理方法為極值法,公式如下:
1.3 研究方法與指標體系的構建
1.3.1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該研究以土地的投入與產出為支點,對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進行評價。本著對指標獲取的科學性、可比性、層次性以及可獲取性等基本原則[4-6],以湖南省各市(州)的土地利用實際情況為準,對土地投入與產出各選取5個指標以此來構建湖南省土地利用經濟效益評價體系。構建的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根據表3得知,湖南省整體的土地投入與土地產出的耦合協調度的平均值為0.437 0,整體水平上處于一個瀕臨失調的發(fā)展水平,從統計的14個市(州)來看,協調度最高的是長沙市,其已經步入了初級協調發(fā)展的水平;其次是郴州市,也算是勉強進入協調發(fā)展的行列之中;婁底、湘潭、常德、岳陽、邵陽、永州、株洲7個市處于過渡類區(qū)間;懷化、湘西、益陽、衡陽、張家界5個市已經處于一個輕度失調的區(qū)間。從總體上來看,全省雖然總體效益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市與市之間的差距并不是有很明顯的差距。通過湖南省的區(qū)域圖(圖1)可以得到,處在過渡類區(qū)間的7個城市大都是位于湖南省的東南方向;而處于失調區(qū)間的5個城市大都是位于湖南省的西北方向,這些地區(qū)更加地靠近內陸區(qū)域。從這方面可以說明湖南省東南方向土地利用經濟效益水平整體上比西北方向的高,越處于內陸地區(qū),其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水平相對來說會偏低。
2.2 土地經濟效益的空間關聯性分析
利用ArcGIS軟件進行的空間關聯性分析,從而進一步分析土地經濟效益的空間關聯性。首先利用軟件計算出全局空間自相關,得到的空間自相關分析報表如圖2所示。
由圖2可知,湖南省14個地級市土地投入與土地產出間耦合協調度的全局空間自相關指數Morans I為0.103 642,根據Morans I指數檢驗的方法可知,0
利用ArcGIS軟件繼續(xù)計算出局部空間自相關指標,得到圖形如圖3所示,并通過疊加湖南省行政區(qū)域圖,得到圖4。
從圖3~4可以看出,局部Morans I指數為正且Z值為正的城市主要包括長沙市、岳陽市、婁底市、株洲市、湘潭市、常德市、湘西州,這7個地級市空間自相關為正,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可能正是由于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實施,帶來了周邊城市一體化的發(fā)展,但是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也并沒有表現出一定的高高聚集或者低低聚集的狀態(tài)。因此從圖2和圖4總的分析來看,湖南省整體土地利用經濟效益并沒有呈現出整體的空間聚集現象,只是表現出一定的空間自相關。
通過計算湖南省西北城市群的變異系數V1為0.154 3,東南城市群的變異系數V2為0.201 6,表明湖南省東南城市群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異質性大于其西北城市群的土地利用經濟效益的異質性。造成這種差距可能就是因為靠近湖南省西北方向更處于內陸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比較落后,導致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并不是非常明顯;而湖南省的東南城市群與江西、廣東地區(qū)隔界,經濟更加容易受到周邊一些強省的經濟輻射,以及加上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建設,增大了土地的產出增加,提升了其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
3 結論與建議
(1)湖南省整體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并不是很高,平均的水平處于一種瀕臨失調的發(fā)展水平,對于省會長沙應該加強土地投入這方面的效益;而對于婁底、湘潭等7個處于瀕臨失調區(qū)間的應該也需要大力加強土地的投入效益;懷化、湘西州等處于輕度失調衰退區(qū)間的城市,應該需要保持投入與產出的同步性。
(2)湖南省14個市的土地投入與土地產出間的耦合協調度是存在著正向的空間關系,但是這種正向的空間關系是不太顯著的,沒有表現出一定的空間集聚,整體上處于一種相對平衡的發(fā)展狀態(tài),沒有出現“兩級分化”的現象。
(3)湖南省城市土地利用經濟效益的空間差異性,如東南城市群的土地利用經濟效益的異質性大于其西北城市群的土地利用經濟效益的異質性,這種差異性可能主要是受到區(qū)間位置的影響以及城市發(fā)展定位戰(zhàn)略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建議應加強對西北地區(qū)的發(fā)展戰(zhàn)略定位的研究,增強政策支持。
參考文獻
[1] 楊麗霞,夏浩,苑韶峰.基于耦合協調度的土地利用經濟效益空間差異分析:以浙江省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2015,29(11):83-88.
[2] 黃賢金,陳志剛,於冉,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土地出讓制度的績效分析及對策建議[J].現代城市研究,2013(9):15-21,26.
[3] 張燕鴻.基于最優(yōu)控制理論的中國土地制度變遷研究[D].天津:天津商業(yè)大學,2011.
[4] 錢忠好,牟燕.中國土地市場化改革:制度變遷及其特征分析[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3,34(5):20-26,110.
[5] 張琦,王昊.中國土地制度改革面臨的困惑[J].中國流通經濟,2012,26(4):53-58,115.
[6] 袁兆春.中國近代研究中國土地問題的開端:《中國土地制度的研究》述評[J].榆林學院學報,2005,15(1):43-45.
[7] 吳嘉惠,吳克寧,李晨曦,等.土地利用經濟效益耦合協調度及空間差異研究:以京津冀地區(qū)為例[J].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17,38(6):38-44.
[8] 劉小波,王勝藍,周寶同.重慶市土地利用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效益耦合協調度研究[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6,31(4):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