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秋波
【摘要】“操千曲而知音,觀千劍而識器”,語文教師要想提高個人專業(yè)能力,就應該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不斷的反思和改進,深化自身對課堂教學活動的認識,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本文從教師“課感”的培養(yǎng)入手,對教師自我錘煉提高執(zhí)教能力的措施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為其他教師提供一定的參照。
【關(guān)鍵詞】語文教育;“課感”;自我錘煉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我們語文老師在課上都重視對學生語感的錘煉,窮盡各種策 略;情感體驗、揣摩品味、涵泳語境、大量誦讀……如此不遺余力,是因為語感訓練的重要。葉圣陶先生也告誡我們:“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語感”。由此我聯(lián)想到,對教師自身而言,除了語感,是否也要不斷錘煉自己對課堂的敏銳?這樣的敏銳,是文化積淀的厚積薄發(fā),妙語如珠;是睿智外化成機敏,表現(xiàn)出過人的教學機智,以不變應萬變;是一種視通萬里的境界,運籌帷幄,從容自如似行云流水……這種敏銳,有人稱為“課感”,它是一位教師專業(yè)水準高低的“標識”。我覺得,語文教師應該至少從以下幾方面來磨煉自己。
一、豐富文化底蘊及表達
一個專業(yè)素養(yǎng)高的語文教師,他的底蘊、視野,境界在教學中的反映是多層面的。我就暫且管中窺豹,談談自己體驗最深(也最向往)的點。一個是課堂語言,一些高手的課堂語言則是抑揚頓挫,引人入勝,激昂時令人血脈賁張,悲傷時使人黯然淚下,抒情時讓人柔腸百轉(zhuǎn)……如行云流水般流暢而又富于變化,語言極富親和力和感染力,縮短了孩子與老師、與文本的距離,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作用。簡言之:“筆弱多臨秦漢帖,辭窮多讀古今書?!蔽ㄓ袧撔淖x書,別無他法。毫無疑問,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交流的語言,就是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語言進行熏陶,如果教師的語言稚氣、粗糙,學生還有什么可學的?
另一點就是做文本的知音,正確引領(lǐng)學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教師讀書不僅要廣博,更要研讀,做文本的知音。優(yōu)美文本往往是作者嘔心瀝血“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而教師要練就的,則是“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的功夫。葉圣陶老先生有訓:“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梁與津?!睂?,咬文嚼字,反復推敲,使文章其語“皆若出于吾之心”才能感染學生。并且,唯有咀嚼推敲,才能遵循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正確引領(lǐng)學生。一次教研活動中,我的一位同事上《登山》一文,在渲染了“無限風光在險峰”的美景后,列寧下山第二次走險路,有這樣一個片斷:
師:列寧第二次選擇走過小路?他還頭昏嗎?為什么?生:這次他不頭昏了,因為有信心了。師:對。與第一次走小路對比讀一讀,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發(fā)?生:我知道了,遇上困難要勇敢。師:不錯。生:我明白了,做人要有信心。師:對。生:……
文章的主旨在對話中完成揭示了。但是顯然學生對文本價值感悟是不太準確的。列寧下山主動走險路,這樣表達也許更準確些:列寧是主動鍛煉自己的意志,正因為第一次他害怕了,所以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向小路挑戰(zhàn)!學生說列寧“勇敢”了,還沾一點邊,但說要“有信心”,就相去甚遠了。但就學生的學習而言,這樣的感悟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老師所組織開展的教學活動,原因可能是教師把握文本發(fā)生偏離,或是心里有譜,卻引領(lǐng)乏術(shù)……無論如何,價值取向一定要準確、高尚。
二、宏闊的課程視野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突破課堂的限制,將課堂教學活動向社會和學生的生活延伸,學生才能夠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產(chǎn)生學習的需求。由此,教師要在教學理念里增加課程、資源的分量,如果一根筋地以教材為唯一,將會囿于教材而止步不前。
語文課程具有綜合性的特點,為了突出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多次采用了把兩三個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學習內(nèi)容整合在一起,目的就是要開拓多元化的信息渠道,擴展學生學習的時空。如我給學生上四年級第八冊語文中的第25課《古詩三首》時,就進行了這樣的嘗試:
(一)主題凝聚,資源整合,試圖突破自己以往古詩教學的模式
第一首《贈汪倫》,第二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我發(fā)現(xiàn)這兩首都是送別詩,當然這是顯而易見的,我憑借自己對詩的意蘊的領(lǐng)會,把兩首詩的共同本質(zhì)定位在“送別方式不同,但都表達了依依惜別之情”,這一點,為兩首詩的整合找到了基點。然后我改變以往一首一首地教,解題——正音——疏通——背誦的模式,用整合解讀——分讀悟情——整合悟理的方法來教。
(二)以教材為主
補充另兩首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和《芙蓉樓送辛漸》,以兩篇帶讀兩篇,優(yōu)化組合,比照參讀,使學生的學習呈現(xiàn)開放性。
(三)精彩片段回放
在理解了送別詩的共同的精神特征是表達友人之間的感情后,孩子將學習重點放置到送別方式的差異上,由此教師組織教學活動:
師:你喜歡哪種送別方式?為什么?生:我喜歡汪倫那種送別的方式,非常熱情,我還可以說出他唱了什么。師:好浪漫的送別方式??!生:我喜歡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方式。說不出為什么喜歡。師:大概,你媽媽平時就是這樣深情地目送你離家上學,直到看不見你為止吧,誰也有這樣的經(jīng)歷?
這樣的整合閱讀能在豐富古詩詞解讀文化底蘊的基礎(chǔ)上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三、在反思中提升教學智慧
所謂智慧,那就是四兩撥千斤的機智,是一些突變狀態(tài)下的精彩生成。哪一位教師不希望自己在課堂上充滿了智慧,既靈活駕馭課堂又不框住學生呢?我們也把這樣的智慧稱作教學機智。只有教師具備教學機智,才能靈活掌控課堂,應對課堂教學中的萬千變化。除此之外,寫教學反思也是一種磨煉,通過自我總結(jié)不斷充實自己教與學的知識庫。葉瀾教授說過:“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為有思想的人?!蔽倚i_展校本培訓兩年,我也從“被迫”到“自覺”地寫起了教學反思,并感受到寫教學反思對自己教學機智提高的促進。
一次我寫了一篇教學后記,那天上了小學語文第八冊中宗璞的美文《西湖的綠》,略讀深文,是這樣設(shè)計的: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問題,幾分鐘后我問學生你讀懂了什么?只有幾個孩子回答,其他人茫茫然像是從沒讀過課文似的。接著我讓學生就閱讀體會提問,一個孩子的問題讓我大跌眼鏡:“老師,‘東坡自是什么人?”原來,宗璞援用了東坡的語句:“記起東坡詩句‘水光激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想,東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蔽野底园l(fā)笑,于是我告訴他,“自”是“當然”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東坡當然是最了解西湖的人,于是全班哄笑。我想他也不是看不懂,是看書看得太快了,不假思索就提出問題來了。由此我反思到:要引領(lǐng)學生“傾聽”文本,一要給夠時間充分地接觸文本,二是要指導方法,使學生明確如何走進文本。
幾天后我上《毛遂自薦》,正想“故伎重演”,布置讀書然后提要求:“盡量用一句簡潔的話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突然想起3月1日所做的反思,當時還后悔學生接觸文本及幫助策略不夠,我怎么又忘了呢?想到這兒,我趕緊在黑板上寫下:
(方法):用本單元學會的“從內(nèi)容中體會思想的方法——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來自學課文。
(策略):提問題:什么地方讓我產(chǎn)生疑問;提問題:讀了課文,我知道了什么?
然后是讀書、個人思考后在班里交流、檢查。
生:我讀懂了故事發(fā)生的原因是……師:對,在國家危急的關(guān)頭,毛遂自己推薦自己為國效力,這就是“毛遂自薦”的含義。生:平原君為什么阻止毛遂去呢?因為他不了解毛遂,認為他一無所長,而毛遂是一直沒有機會表現(xiàn)自己。生:為什么楚王身邊沒有侍衛(wèi)?讓毛遂有機會持劍接近他?我連忙稱贊他思考周密……
如果不是反思的啟示使我及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讓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我怎么會看到學生的思維碰撞出如此美麗的火花?是啊,我們太需要敏于關(guān)照自己內(nèi)心靈光乍顯的智慧了,但它轉(zhuǎn)瞬即逝,最好是把它記下來,寫教學反思的確是對教學智慧有所促進,是教師成長的法寶。
是啊,我們在良好“課感”上離名師有多遠?我想,名師是要靠機緣、悟性、勤勉和智慧成就的,普通教師在“機緣、悟性、智慧”上恐怕與名師不可同日而語,那就在“勤勉”二字上做文章吧。所以,選了“操千曲而知音,觀千劍而識器”這句話為文題,只有在積累和磨煉中,才有可能成就在課堂上縱橫自如、如行云流水般的境界。
參考文獻
[1]張婉婉.“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知音”的實踐談[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
[2]魯先圣.操千曲而知音[J]. 做人與處世,2017(2).
[3]潘志福.操千曲識千劍,練就真功夫[J]. 現(xiàn)代班組,2017(4).
[4]劉賓勝.操千曲而后曉聲, 觀千劍而后識器 ——初中生名著教學要精細組織[J].陜西教育,2016(7).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