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文
摘要
文言文字詞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主要存在缺乏興趣等問題。教師需要研究文言文字詞教學,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字詞的積極性,那么如何授之以“漁”就成了關鍵。
關鍵詞
文言文字詞教學 授之以“漁” 教學方法
陳鐘樑老師曾說過,語文老師要有文字功,要從文字里講出味道來。而對許多教師來說,在文言文課堂中有效地進行字詞教學似乎并不容易。
目前文言文字詞教學依然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生學習文言文字詞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和教師的要求,并沒有內(nèi)在的學習動力。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大多數(shù)教師都是要求學生對文言文字詞死記硬背,把它們當作一項項任務來完成。
筆者認為,只有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文言文字詞的興趣,才能以言帶文,將字詞與文本緊密結合起來,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率。而要想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文言文字詞的興趣,需要教師研究文言文字詞教學,尋找授之以“漁”的教學方法。
一、通過解讀漢字結構授“漁”
在2014年浙江省寧波市中考試卷中,有這樣一道題:老師提供了《辭?!分械摹凹弊帧蚌俊辈康淖⑨專骸蚌?,短尾鳥?!闭埬憬忉尅对娊?jīng)》“黃鳥于飛,集于灌木”一句中“集”的意思。
這樣的題目不僅體現(xiàn)了漢字極深的文化內(nèi)涵,也強化了學生對漢字結構的認識。
通過解讀漢字結構授“漁”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記憶字詞,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遇到生詞主動查詢工具書的好習慣。因此,筆者采取了一些措施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了解漢字結構,充分領會“漁”之精要。首先是讓學生用好《古代漢語詞典》這一類工具書,在預習新課時,查詢一些書上沒有注釋的字詞。其次,學生可以使用網(wǎng)絡工具“漢典”搜索引擎,去查詢漢字的起源、結構,既便捷準確,又趣味良多。
筆者還會推薦學生去閱讀一些大師的解字作品,如流沙河的《白魚解字》,希望他們能在大師的引領下了解中國漢字的精妙之處,并與自己的理解結合,達到真正的融會貫通。
由于漢字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和美感,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對漢字了解得越多,越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精妙之處,求知欲也會越來越強。
二、在文本語境中授“漁”
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說:“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筆者認為,對于文言文字詞,教師盡量不要孤立地解釋其含義,而應該把字詞的理解和語境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樣能避免傳統(tǒng)字詞講授的枯燥繁瑣。
筆者在教授《狼》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記憶“乃”“方”等字的含義,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屠夫和狼誰更聰明?欲借此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學生很快就能找到“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兩句。經(jīng)過翻譯,“才”“剛”的含義就凸顯了出來。學生領悟到屠夫并未識破狼的計謀,并得出了“屠夫并不十分有智慧”這一全新論斷。學生在對文本深刻剖析的同時,也牢牢掌握了文言文字詞的含義。
又如在《陳涉世家》一文中,學生因為對“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中的“指目”理解不到位,不明白士兵們究竟是什么心態(tài)。此時若能創(chuàng)設情境,將大大有助于學生的記憶與體悟。而文章對“指目”的注釋為“指指點點,互相以目示意”,這樣的注釋并不能體現(xiàn)士兵的復雜心理。
筆者讓學生組成小組模擬文中的一些場景,加上音效的感染,學生們仿佛身臨其境,充分感受到了士兵當時的復雜心態(tài)。
因此,再現(xiàn)文本語境對學生理解文言文中的難點字詞、語句都有極大的幫助。
三、從文化層面授“漁”
在文言文字詞教學中,教師適量地補充一些古代文化常識,既能夠增強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又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學生在學習《夸父逐日》中“河”字的釋義時,教師如果能從文化層面解釋,學生記憶的效率將會很高。
古代的“江”“河”都是“其名自呼”?!昂印碧刂更S河,黃河跌落壺口,發(fā)出“kē”聲,故讀“河”。此外,筆者告訴學生以后在文言文學習中會多次遇到“河”字,如高中課文《莊子·秋水》中的“百川灌河”,黃河古稱河水,其他江河亦以水名,古人嫌不便,又造“川”字以概稱一切水道。
學生于是對“水系列”的字詞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學習“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一句時,學生問筆者“一沐三捉發(fā)”中“沐”字的意思。在解答學生疑問后,筆者繼續(xù)引導學生:“古人洗澡時,洗不同的部位用不同的動詞,不妨一查以探究竟。”學生很快給出讓筆者滿意的答案:沐發(fā)、浴身、洗腳、漱口。還有學生說很多店名都用錯了動詞,曾經(jīng)見過一個“小張沐足館”。筆者順勢補充,以后我們會經(jīng)常遇到“沐”字,如《漁父》中的“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當學生從文化層面理解了文言文字詞含義后,在今后的學習中遇到相關內(nèi)容,定會產(chǎn)生學習的興奮感,學習興趣被激發(fā)出來。故此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授“漁”方法。
四、在質(zhì)疑探究中授“漁”
學生在學習《陋室銘》時,會涉及一個關鍵問題:陋室到底陋不陋?那么學生首先要考慮的就是“陋”字的含義。歷年來,“陋”普遍被解讀為“簡陋”的意思。而筆者在教授此文后提出了質(zhì)疑:《陋室銘》中的“陋”真的是簡陋的意思嗎?有沒有其他說得通的解釋?并給語文學習小組布置了這一研究任務。
第二天,其中一組學生提出了新的見解,他們迫不及待地向全班同學匯報。他們認為,《陋室銘》中的“陋”字是偏僻、邊遠的意思,并且在文中能找到很好的解釋。如小徐認為,揚雄是蜀郡成都人,而子云亭卻在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qū),文章這樣寫的用意絕不是突出簡陋,而是突出偏僻。南陽諸葛廬是諸葛亮的躬耕隱居之地,和成都、荊州相去甚遠,亦非簡陋之意。
接著,筆者引導學生尋找更多的資料來助讀。如明代王守仁的《何陋軒記》。另外,從作者的生平背景中也能窺知一二。
經(jīng)過此次探究,學生對文本的研讀更加深入,并且有了獨立的思考。無論最終的答案是否合乎“標準”,都已經(jīng)不重要了。因為,“漁”已經(jīng)授完了。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金陵匯文學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