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
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與語言運用的能力,而素養(yǎng)和能力的提升,離不開一個字:情。情動,才有興趣;情發(fā),才會熱愛;情深,才能認識深刻??梢哉f“情”是語文學習的推手,是語言運用的寶典,更是人文品質(zhì)的一面鏡子。
教師“用情”,需要一個抓手。多年的教學實踐,讓筆者尋找到了“童話教學”這個有效的抓手,挖掘文本中的童話元素,以童話的手段撩撥學生的“情”弦,用童話教學的理念感染學生的“情”懷,從而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自信的品格,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提升人文品質(zhì)。
一、精彩導入,激發(fā)學習熱情
語文課堂的導入,猶如樂曲的前奏、電影的開場,一個巧妙的、引人入勝的導入,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有利于師生間的雙向教學活動。
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的《長城與運河》,課文雖然并非童話,但長城的建筑與運河的開鑿,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無疑就像一篇童話,因此,用童話的視角與童話的輔助材料進行教學,更會讓學生生發(fā)情境。
課堂開始,教師用多媒體出示雄偉的萬里長城圖,并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如巨龍般橫臥在崇山峻嶺之間的萬里長城是怎么建成的嗎?在它的身上又有著怎樣傳奇的故事呢?然后介紹“冰道運石,山羊馱磚”的故事 ,學生被深深吸引住了,在學習第一小節(jié)時,簡單的文本對學生似乎產(chǎn)生了不小的吸引力,學習時更加興致高昂。
在讀到“萬里長城譜寫了不朽的詩篇”這句時,教師問:“你知道萬里長城譜寫了哪些不朽的詩篇?”有的學生回答:“我知道,從太空中唯一看到的建筑物是中國的萬里長城,這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边€有的學生說:“長城在古時候防御了外敵入侵,這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闭且驗檎n堂一開始的情感基奠,學生的愛國熱情才一步步得以激發(fā)。學習完第一小節(jié)后,再過渡到講述運河的故事與知識,讓學生總是處于學習的最佳熱情狀態(tài)。
二、抓住細節(jié),引領(lǐng)情感升華
細節(jié)描寫是文章的重要細胞,課堂上如果抓住文本中的細節(jié)展開學習,這樣的教學就會煥發(fā)出情感色彩。
《花瓣飄香》一課中,多處描寫了小姑娘的動作、神態(tài),如摘花瓣時“俯在花前”“小心地摘”“雙手捧著”,與“我”對話時“惶恐”“低著頭”“閃著淚花”……在教學這一段時,引導學生找出這些關(guān)鍵詞語以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這時,教師巧妙地創(chuàng)設了一個童話情境:如果早起的蜜蜂或者蝴蝶看到這個小姑娘的舉動,會怎么問?怎么做?怎么想?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交流討論,并演一演這個童話片段。
孩子們喜歡這樣的表演,他們把自己想象成花叢中的這些小精靈,與摘花瓣的女孩對話交流。有的孩子學著小蜜蜂一邊飛舞一邊問:“多美的花兒呀,你為什么要摘花瓣呢?”扮演女孩的學生說:“小蜜蜂,對不起,我媽媽生病了,我想摘片花瓣送給她,讓她開心。”小蜜蜂說:“哦!原來是這樣啊,你真是個有孝心的好孩子!”正是這種動情的渲染,促動學生心底那根善良的弦,體會小女孩的心靈之美。
三、深入思考,感悟作品內(nèi)涵
有些故事性的課文是啟迪學生語言智慧,豐富學生精神世界,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極好載體。文本中的人物常常牽動著讀者的神經(jīng),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只有帶動學生對人物形象進行準確而深刻的感悟,才能讓人物走進孩子心靈,感悟作品賦予人物的豐富內(nèi)涵。
在教學《翻越遠方的大山》一課時,先讓學生明白這樣幾個問題:大山是什么樣的?文中的大山指誰?為什么稱其為大山?
然后講述約翰遜的故事與取得的成績,讓學生心中留下一座高不可攀、遙不可及的“大山”形象。樹立遠大的標桿,無疑是為了反襯劉翔不畏艱難,英勇拼搏的精神。教師不能在此停頓,讓學會心里留下“怕”的情愫,而應該立即將劉翔從“遙不可及——同場競技——站在山下——翻越大山” 的過程以漫畫的形式展現(xiàn):用多媒體課件漫畫展示“大山”的形象,把劉翔一步步翻越的過程動態(tài)呈現(xiàn)出來,一次次感受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在此過程中,用幾個問題來引導學生,“面對這座大山,劉翔怕了嗎?”“他是怎么對自己說的?”“你知道劉翔是怎樣刻苦訓練的嗎?”適時把劉翔平時訓練的故事與畫面呈現(xiàn)給學生,引導學生感受他自信心的增長,及其自信心增長的源動力,讓人物形象深入學生的內(nèi)心。
課堂最后,屏幕呈現(xiàn)漫畫的翻越過程,教師講述:人種是有區(qū)別的,劉翔作為黑眼睛、黃皮膚的亞洲人,身體條件很難與歐洲、非洲人種抗衡,因此短道比賽一直被他們壟斷,劉翔的出現(xiàn),打破了這種局面,對于任何人來說,這是一個童話般的場景,從而讓學生在情動之下,更加激發(fā)學生努力拼搏的欲望。
教師注重讓學生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學生內(nèi)心的情愫才能被喚醒,這樣才能更好、更準確地感悟文本的內(nèi)涵。
四、重視朗讀,促進知識內(nèi)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跟蹤臺風的衛(wèi)星》是一篇科普童話,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點。作者運用角色語言,通過臺風和衛(wèi)星的對話,生動地介紹了第三代氣象衛(wèi)星的特點和作用。教學這一部分時,引導學生深入文中角色,在反復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狂怒地嚷著”“怒吼聲”“狂暴地跳起來”“猛撲過去”“暴跳如雷”“像頭瘋狂的巨獸”等詞語,讀出臺風惱怒和威脅的語氣;抓住“偏偏”“沒門兒”“嘲笑的”“自豪地”等詞語,讀出衛(wèi)星自信又堅定的語氣。
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教師問:“什么是狂怒、狂暴?你在什么時候見過這樣的表情?用你的聲音、動作表現(xiàn)出來?!币粋€學生雙手叉腰,兩眼瞪圓,用很兇惡的語氣讀了臺風的話。接著教師請學生點評,并范讀了衛(wèi)星說的話。在這樣的角色朗讀中,引發(fā)學生共鳴。然后通過伙伴之間的分角色讀、師生合作讀等形式反復練讀,讀出臺風的狂暴和氣勢洶洶,讀出氣象衛(wèi)星的自信與堅定,感受氣象衛(wèi)星的獨特作用。
教師在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把自己的內(nèi)在認知化為外在的朗讀,學生能有聲有色地朗讀出來也就意味著正確把握了文本的內(nèi)在的意蘊和情感,對文本有了自己的認知與感悟。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師范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