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在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中,歌德塑造了一位具有傳奇而神秘色彩的意大利少女形象——“迷娘”,在小說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以迷娘為重點分析對象,以歌德小說初稿《威廉·邁斯特的戲劇使命》和他修改后發(fā)表的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為文本,闡釋迷娘形象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以及產(chǎn)生這些變化的可能外在動因。
關鍵詞:歌德;《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戲劇使命》;迷娘
作者簡介:遠思,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德語近現(xiàn)代文學研究。
Title: From Theatrical Mission to Apprenticeship: On the Change of the Image of Mignon
Abstract: In Wilhelm Meisters Apprenticeship, Goethe created a legendary and mysterious image of an Italian girl named Mignon, wh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hole story. This article takes Mignon as subject, and compares the original version of the novel with the novel Wilhelm Meisters Apprenticeship. It intends to analyze how the image of Mignon changes in these two versions and what external reason probably causes these changes.
Key words: Goethe; Wilhelm Meisters Apprenticeship; Wilhelm Meisters Theatrical Mission; Mignon
Author: Yuan Si is doctoral candidate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with an academic interest in German modern literature. E-mail: sophieet@126.com
一
18世紀末的德語文學中,修養(yǎng)小說蔚然成風,可謂“富有德國特色的時代產(chǎn)物”(楊武能 125)。歌德的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以下簡稱《學習時代》)便是一篇包羅萬象的修養(yǎng)小說,它以上帝視角的敘事方式描寫了貴族、富裕市民、市井平民乃至街頭賣藝者等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狀態(tài),展現(xiàn)了18世紀末剛剛嶄露頭角的德國市民社會的全景概貌。
威廉·邁斯特是個擁有戲劇理想的商人之子,他離開家庭,到外面替父親處理債務。半路遇到在露天戲臺表演的一群演員,走上了實現(xiàn)戲劇理想的道路,通過排演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達到了藝術(shù)成就的頂峰。而此后,由于劇團內(nèi)部的分歧和劇團主人妹妹的感情問題,威廉遠離了戲劇生涯,漸漸將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社會公共生活。他結(jié)識了幾個開明的貴族,受到厚待并住在莊園里,結(jié)交了塔社的成員。這些經(jīng)歷拓寬了他的視野,使他意識到舊的貴族等級界限的松弛和新時代變革的迫切需求。在此期間,威廉與溫柔善良而又精明能干的娜塔莉相愛并結(jié)成佳偶。
從歌德在1777年2月16日的日記和1782年11月21日給友人科內(nèi)波爾(Knebel)的書信中可以獲悉(Goethe, Das erste Weimarer Jahrzehnt 459),小說最初名為《威廉·邁斯特的戲劇使命》(以下簡稱《戲劇使命》),當時已寫完三卷,正在魏瑪為官的歌德原本想通過它表達自己創(chuàng)建德國國家劇院、發(fā)展民族戲劇的理想。然而1786年的意大利之旅與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對歌德的美學和政治主張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乃至于當他在1791年重新提筆續(xù)寫小說時,創(chuàng)作動機和創(chuàng)作主題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主題的變化最為突出地體現(xiàn)在小說標題的變化中:《戲劇使命》變成了《學習時代》,說明歌德的重點已經(jīng)從關注戲劇建設變?yōu)殛P注個人的修養(yǎng)與成長,通過主人公威廉不斷完善的個人教養(yǎng)來為德意志民族塑造文化理想的典范。本文暫且不論法國大革命對小說產(chǎn)生的影響,而以小說中的意大利少女“迷娘”形象在兩本書中的變化以及在《學習時代》中產(chǎn)生的蛻變?yōu)榍腥朦c,重點研究歌德1786年所經(jīng)歷的意大利之旅如何影響了小說的創(chuàng)作。
迷娘是歌德在小說中塑造的一個耐人尋味的意大利少女形象?!懊阅铩痹臑榉ㄎ摹癕ignon”,意為“心肝兒”、“寶貝兒”;她的姓名不詳,只因第一次自我介紹時稱“人們叫我迷娘”,故而小說中都以“迷娘”一詞稱呼她。她早年被人拐賣到德國,流落街頭賣藝為生,受盡虐待和摧殘,豆蔻年華被威廉搭救并養(yǎng)育成人。她對威廉有著難以言說的愛戀之情,又時時思念著自己的祖國意大利,最終因為無結(jié)果的愛情和無法實現(xiàn)的思鄉(xiāng)之情而未老先衰,客死異鄉(xiāng)。與其他女性人物相比,迷娘從第一次出現(xiàn)到最終死去的每一次出場都帶有很強的神秘色彩和極為模糊的喻意性,在威廉的成長與修養(yǎng)過程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而歌德把她塑造成一位意大利少女也絕非偶然,迷娘在《戲劇使命》和《學習時代》中的形象變化以及她后來的形象蛻變某種程度上受到了歌德1786年意大利之旅的影響,體現(xiàn)了歌德對意大利的空間想象與空間實踐之間的差異,也側(cè)面反映了歌德對古典文化的審美變化。
綜合對比來看,《戲劇使命》和《學習時代》都在前三卷中對迷娘有較為集中的描寫和形象塑造。對于迷娘的成長變化和身世背景,《學習時代》在第八卷有較為集中的交代,而由于《戲劇使命》是個只完成了六卷的斷片,因此對迷娘的身世與歸宿都未來得及交代。分析兩個文本中迷娘形象的差異,可以看出作者在迷娘形象塑造過程中表達的不同用意。
二
在《戲劇使命》前兩卷中有五次在《學習時代》中找不到的迷娘出場片段。書中第一次提到迷娘是當威廉第一次觀看流動戲班的表演時,“一個坐在窗邊的陌生人同情道,只可惜某個極為靈巧,會各種不同技藝,并且跳雞蛋舞跳得格外好的孩子不在這個戲班了”(Goethe, Wilhelm Meisters theatralische Sendung 123)。威廉第一次見到迷娘則是在拜訪梅利納夫婦的時候,他問起當日所聽聞的那個奇特的孩子,而梅利納夫人說:“我們自己也不知道該拿她怎么辦。大概四周前,有一群走鋼絲的雜技演員到這里,表演各種技藝。這個孩子也在他們當中,是個小姑娘,一切都完成得挺好,尤其喜歡跳凡丹戈(一種熱情奔放的西班牙民間舞蹈),又很靈巧得體地表演各種其他技藝,不過當人家跟她說話,或者表揚她,或者問她問題時,她卻總是沉默?!保℅oethe, Wilhelm Meisters Theatralische Sendung 128)梅利納夫婦看到雜耍班子的主人毒打迷娘,心生同情,于是說服劇團女老板把她買了下來。然而沒過多久,他們便后悔買了這個孩子,因為她“什么用都沒有”(Goethe, Wilhelm Meisters Theatralische Sendung 130),“她背誦得很快,但戲演得特別差。教她什么都不會。她非常刻苦,卻恰恰不去做人家讓她做的事”(Goethe, Wilhelm Meisters Theatralische Sendung 123)。為了給自己贖身,迷娘在梅利納夫婦手下勤懇地干活,乃至當威廉第二次見到她并從兜里掏出一枚錢幣時,迷娘原本“似乎完全麻木”(Goethe, Wilhelm Meisters Theatralische Sendung 134)的臉上“表情變得歡快了許多,她似乎在懷疑和猶豫要不要拿;最終她看出這是認真的,于是匆忙拿過硬幣,放在手上觀察,臉上露出明顯的愉快神情”(Goethe, Wilhelm Meisters Theatralische Sendung 135)。在第三次《戲劇使命》中出現(xiàn)而《學習時代》中未出現(xiàn)的登場中,迷娘因被一個陌生男人親了一口而打了他一個耳光,因此被男人追趕威脅。威廉出手相救,喝退了男人,保護了迷娘。迷娘“把右手放在胸前,右腳放在左腳后面,一條腿膝蓋幾乎跪地,一種極為嚴肅的西班牙式的奉承方式”向威廉行禮,并從此跟隨威廉。第四次出場中,威廉教迷娘跟讀并背誦戲劇臺詞,迷娘表現(xiàn)得“生澀、僵硬”(Goethe, Wilhelm Meisters Theatralische Sendung 155),總是“用一種奇幻的強調(diào)語氣說話”(Goethe, Wilhelm Meisters Theatralische Sendung 155),總是領會不了威廉想要她在跟讀臺詞時表現(xiàn)的那種“自然的天性”(Goethe, Wilhelm Meisters Theatralische Sendung 155)。第五次出場時,迷娘望著朗誦臺詞的威廉出神,似乎達到了忘我的境界。她請求威廉教自己背誦,雖然學得很快,但還是背得不流暢(Goethe, Wilhelm Meisters Theatralische Sendung 159)。
從《戲劇使命》中的這幾個情節(jié)可以看出,迷娘是個被人當作商品販賣的沒有自由的賣藝女孩,她充滿自我保護意識,因此表現(xiàn)得冷漠麻木,甚至有些“見錢眼開”;從人們對待她的態(tài)度來看,無論是在雜耍班主那里,還是在梅利納夫人手下,她更多是被當做仆人和賺錢工具來看待的。在梅利納的戲劇舞臺上,她明顯地不具備演戲的天賦和悟性,與演員生活格格不入。
而在《學習時代》中,上述幾段關于迷娘的情節(jié)不見了,迷娘也不再是被梅利納夫婦買下來的,而是被威廉直接從虐待她的雜耍班班主手中解救出來的?!稇騽∈姑分胁⑽刺岬絹須v的雜耍班班主在《學習時代》中是一個“脾氣暴躁的黑胡子意大利男人”(Goethe, 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85)。在《學習時代》第二卷的第八章和第十四章中歌德又分別描寫了迷娘蒙眼跳雞蛋舞以及在威廉懷中痙攣地抽泣的情節(jié),兩個情節(jié)皆發(fā)生在迷娘吟唱《意大利之歌》以前;而在《戲劇使命》中,這兩個情節(jié)都發(fā)生在《意大利之歌》以后。在《學習時代》的跳舞場景中,迷娘的舞姿“矯健、輕盈、敏捷而精確”(Goethe, 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117),“一直以長短不等的各種步伐穿行其間,有時甚至還跳跳蹦蹦,”(Goethe, 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117)舞蹈“嚴格、精確、冷靜且急促,她身姿盡管柔軟,其嚴肅莊重卻勝于優(yōu)美悅目”(Goethe, 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117),喚起威廉內(nèi)心的保護欲與同情,“渴望將這無依無靠的孩子像親女兒似的裝進自己心坎兒”,“用父愛在她心里喚起生活的快樂”(Goethe, 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117)。然而迷娘卻在心中產(chǎn)生了“一種暗自滋長著的愛情”(Goethe, 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145),她望著威廉,“突然用手按住心口,就像是忍受著痛楚似的”,“緊緊捂著自己的心口,冷不丁兒卻發(fā)出一聲大叫,身體也隨之猛地痙攣起來?!保℅oethe, 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146) 她“哭泣不止,即使如簧妙舌,也沒法形容這淚水的巨大力量。[……]她整個人兒就像一道淚泉,在止不住地流瀉,流瀉。她的肢體變得柔軟了,內(nèi)心已得到宣泄;在迷惘的瞬間,威廉生怕她會融化在自己懷里,叫他什么也抓不著”(Goethe, 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146)。迷娘的抽泣最終在威廉答應她不離不棄之后得到了撫慰。這兩個情節(jié)表現(xiàn)了迷娘與威廉之間日漸密切的情感關系,乃至于迷娘在吟唱《意大利之歌》時才把這種感情表達得水到渠成。在《學習時代》中最終呈現(xiàn)出的詩歌內(nèi)容如下:
你可知道嗎,那檸檬花開的國度,/茂密的綠葉里,橙子金黃,/和風從藍天吹拂,/桃金娘靜立,月桂樹高佇,/你或可知道嗎?/去吧,去吧,/我愿與你,我的愛人,前往!
你可知道嗎,那石柱擎起的屋梁,/燦爛的廣廈,一室微光,/大理石立像將我凝望:/人們怎么你了,可憐的姑娘?/你可知道嗎?/去吧,去吧,/我愿與你,我的保護者,前往!
你可知道嗎,那云徑和山崗?/驢兒在霧里尋求路向,/洞穴中有古老的雛龍潛藏,/山崖崩裂,瀑布亂奔忙。/你可知道嗎?/去吧,去吧,/登上路程吧,父親,讓我們?nèi)グ桑、?/p>
在這首詩中,迷娘先后用“愛人”、“保護者”和“父親”來表達她與威廉的關系,而在《戲劇使命》中,三段都只用“我的供養(yǎng)者”形容威廉。結(jié)合前文所述的在《學習時代》中的跳舞和抽泣兩個場景可以看出,此時威廉把迷娘不僅僅視作一個普通的流浪藝人和仆役,二人之間已經(jīng)形成了緊密的情感關聯(lián),這種情感關聯(lián)使迷娘在小說中獲得了更重要的地位,同時也為她后來因為深陷單相思而難過,思鄉(xiāng)而不得歸,最后郁郁而終的結(jié)局埋下了更清晰的伏筆。
《戲劇使命》和《學習時代》除了在處理與迷娘相關的情節(jié)方面有很大差異之外,在共同的情節(jié)中也有描寫上的細微差別。這些差別體現(xiàn)了歌德對迷娘形象的修改,修改的背后則反映了角色所承載的意義發(fā)生的微妙變化。
在描寫迷娘的外貌時,《戲劇使命》中有如下片段:
“他的眼睛和他的心不可抗拒地被這個小東西神秘的狀態(tài)吸引住了。他估摸她有十二三歲。她的身體很結(jié)實,只不過腳踝和關節(jié)看起來還可以好好長一下,或者說尚未充分發(fā)育。她的形體并不勻稱,但很引人注目,她的額頭神秘非凡,鼻子秀美異常,嘴唇時而咧向一邊,但總顯得天真坦率而誘人。她的膚色微褐,腮邊一抹微紅,那想必是很不情愿地撲在臉上的濃妝毀壞這臉蛋。威廉仍然注視著她,沉默著,看得出神?!保℅oethe, Wilhelm Meisters Theatralische Sendung 131)
而《學習時代》中對迷娘的外貌描寫則有細微的差別:
“威廉怎么打量她也不夠。他的眼和他的心,都不可抗拒地讓這小東西的神秘狀況給吸引住了。他估計她大概十二三歲;她身材勻稱,只是手腳看起來還會好好長一下,或者說尚未充分發(fā)育。她長相特別,但引人注目:額頭神秘非凡,鼻子秀美異常,嘴對于她這小小年紀來說似乎閉得太緊了點,因此嘴唇常常咧向一邊,但總顯得坦率而足夠誘人。由于上了妝,她微褐的膚色幾乎看不出來。這小東西給威廉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他始終注視著她,沉默著,忘記周圍還有其他人。”(Goethe, 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99)
當威廉問起迷娘的身世時,《戲劇使命》和《學習時代》中對她說話的樣子也有不同的描述。在《戲劇使命》中,“她以一種把威廉弄得困惑不解的方式說著結(jié)結(jié)巴巴的德語,每答一個問題都把手按在胸脯和額頭上深深一鞠躬?!保℅oethe, Wilhelm Meisters theatralische Sendung 130)而在《學習時代》中,“她回答時說的德語結(jié)結(jié)巴巴,但神態(tài)卻奇異地莊重,并且每答一個問題都把手按在胸脯和額頭上深深一鞠躬?!保℅oethe, 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99)
在另一處關于迷娘與人的交往方式的描寫時,《戲劇使命》中對迷娘的描寫如下:
“這孩子對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敬禮方式,一段時間以來,她總是以雙臂交叉在胸前的姿勢問候他。有時候她總是很奇特地回答人家的不同問題,然而大家無法區(qū)分她是開玩笑還是表達能力缺乏,因為她說著一口混雜著法語和意大利語的結(jié)結(jié)巴巴的德語?!保℅oethe, Wilhelm Meisters theatralische Sendung 137)
對于這段描寫來說,《學習時代》與《戲劇使命》也有細節(jié)上的不同之處:
“這孩子對每個人都有特定的敬禮方式,一段時間以來,她對威廉行禮就是將雙臂交叉在胸前。有些日子她十分緘默,過些日子她又說更多話來回答各種問題,總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叫人分不清她究竟是開玩笑呢,還是缺乏語言知識;她說著一口結(jié)結(jié)巴巴的德語,混雜著法語和意大利語?!保℅oethe, 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110)
從這些對比中可以看出,《學習時代》無論在迷娘的外貌描寫還是人際交往方式的描述中,都為迷娘加入了沉默寡言、奇異而又莊重的性格特點:“嘴對于她這小小年紀來說似乎閉得太緊了點”;“有些日子她十分緘默”;“神態(tài)奇異地莊重”。而形成迷娘這些性格特點的根源則來自于她奇特的身世,這些在小說的最后才得以揭曉。
三
在小說《學習時代》的尾聲,迷娘出落成窈窕少女,并被打扮成天使的模樣。與最初始終要求穿男裝不同的是,迷娘自此開始穿女裝,不再脫下。她身體日漸消弱,“不再能蹦蹦跳跳,可她仍感到翻過山頂去的欲望”(Goethe, 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547)。這里再次暗示迷娘對翻越阿爾卑斯山前往故鄉(xiāng)意大利的渴望。而關于迷娘之死,歌德的描述也充滿奇異色彩:“迷娘突然左手捫住心口,右手猛地往前一伸,發(fā)出一聲慘叫,倒在娜塔莉亞腳下像已經(jīng)死了。眾人驚慌失措:既感覺不到迷娘的心跳,也摸不著脈搏。[……]可愛的姑娘已沒法再活過來?!保?70)此后迷娘的身世才得以揭曉:她是意大利邊境某位侯爵的侄女,是一對貴族兄妹亂倫之戀的產(chǎn)物。迷娘出生后便被神父和周圍親友視為孽種,抱離了生父生母交給湖濱上的規(guī)矩人家撫養(yǎng)。她生性沉默寡言,而她所表現(xiàn)出的莊重和虔誠都是為了滌清自己身上的原罪。她時常坐在圓形拱柱下面出神,也經(jīng)常跑進廳堂去看大理石像,這些童年時對生活環(huán)境的模糊印象塑造了迷娘后來在《意大利之歌》中表達的關于意大利的想象畫卷。有一天迷娘離開家,就再沒了影蹤。人們只在溪流中發(fā)現(xiàn)她的帽子。迷娘的母親以為孩子死了,她相信一個奇異的傳說:如果把孩子的遺骨全部收回,帶到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祭壇前高高的石階上,它就會重新變成迷娘的肉身,以洗清了罪惡的新面貌死而復生。于是她日夜守在湖邊尋找迷娘遺骨,耗盡了所有的精力,最終在搜集了許多骨殖之后一病不起。侍女請來大夫,把骨殖拿給他看,迷娘母親見遺骨不在了,便興奮地以為上帝行了神跡,自己已被救贖,回光返照之后便逝去了。死后她的軀體卻毫無腐爛跡象,反倒更加白皙透明,遂被當?shù)匕傩债斪髋ト苏把觥?/p>
在小說第八卷中,歌德把迷娘的葬禮賦予了莊重、肅穆、高潔的風格,葬禮的環(huán)境也充滿天主教的儀式感:“故人堂里燈火通明,被特別地裝飾起來,墻壁從上到下被天藍的掛毯包裹著,只有柱頂和柱基露在外面。在四個角落的燭臺上燃著巨大的蠟燭,另有四座小燭臺將中間的豪華石棺圍起來”(602)。迷娘身著天使般的白色衣裙,戴著金色的翅膀,手持純潔的百合,“保持著這形象直至進入那永恒的殿堂”(603)。仔細觀察迷娘葬禮所發(fā)生的空間,可以發(fā)現(xiàn)這與歌德在《意大利游記》中所描寫的圣彼得大教堂有著相似的環(huán)境氛圍:“我不知道要花費多少筆墨,才能描繪這萬人攢動的教堂的裝飾。建筑物的石頭都已經(jīng)看不到了,石柱被紅色天鵝絨包裹著,用金絲銀帶纏繞著”,“高高的祭壇周圍燃燒著二百盞蠟燭,以至光影形成一面墻壁,燈火通明”,“祭壇對面,管風琴下面也有兩個用天鵝絨包裹著的支架,一個支架上站著歌者,另一個支架上放著樂器。教堂里充盈著音樂之聲”(Goethe, Reisen 176-177.)。這樣相似的環(huán)境描寫應不是巧合,而是歌德把旅行南國之后對意大利的某些空間印象反映在小說情節(jié)上。
縱觀小說的寫作歷程,我們也可以看出歌德意大利之旅對小說人物和情節(jié)的變化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稇騽∈姑烦蓵?778年至1785年間,1786年創(chuàng)作一度中斷。此時正值歌德旅居意大利之時。從歌德的書信與日記中我們得知,歌德1794年才再次提筆續(xù)寫小說,并將小說更名為《學習時代》。而迷娘形象的創(chuàng)作動機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
與《戲劇使命》相比,《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中對迷娘的身世和歸宿都有較為完整的交代,關于她性格特點和奇異舉止的前因后果也得到了相對合理的解釋。在最初的《戲劇使命》中,迷娘與威廉之間的關系和情感關聯(lián)并不深刻,歌德塑造迷娘這個人物的作用更多是為戲劇這一主題服務的。她笨拙、生硬地演戲時如同一個傀儡木偶,歌聲卻表現(xiàn)了原創(chuàng)性的藝術(shù)靈感,使她成為與戲劇相對立的詩藝的化身。而在修改后的《學習時代》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更加強調(diào)迷娘沉默寡言的性格和虔誠的行為舉止,更加強化了迷娘與威廉的關系,將她的出身鎖定在了天主教地區(qū)并最終確鑿了她的意大利貴族身份,并將迷娘求而不得的愛慕之情和對故鄉(xiāng)意大利的思念變成了她的直接死因。此時迷娘不僅是詩藝的人格化象征,也是歌德“意大利情結(jié)”的人格化象征。意大利是歌德心中的一個復雜的心理空間,迷娘的《意大利之歌》凝結(jié)了歌德對意大利地理空間的想象,她的外貌、舉止和舞蹈表現(xiàn)了歌德對意大利文化空間的心理接受,她的虔誠和莊重以及她的死亡形式反映了歌德對意大利宗教空間的理解和文學再現(xiàn)??傊?,結(jié)合小說的寫作時間以及歌德的履歷可以說,迷娘是歌德“意大利情結(jié)”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是歌德把意大利之旅的空間記憶重現(xiàn)并再加工的人格化寄托。
四
從《威廉·邁斯特的戲劇使命》到《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歌德塑造的迷娘形象經(jīng)歷了一系列改動;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迷娘無論在外形上還是內(nèi)心都完成了蛻變。與原稿相比,《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中的迷娘形象更加完整、豐滿,與主人公的情感關聯(lián)更加密切,她的形象不僅如最初那般反映了詩藝的本質(zhì),還反映了歌德對“意大利”這個地理空間、文化空間和宗教空間在文學上的加工和升華,成為歌德“意大利情結(jié)”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代言人。
注釋【Notes】
①本詩為筆者所譯,部分內(nèi)容參考郭沫若1923年譯本,轉(zhuǎn)引自楊武能,《你知道嗎?有只歌寫出了整個意大利》,《讀書》3(1980):107-111。
引用文獻【W(wǎng)orks Cited】
Goethe, Johann Wolfgang. Das erste Weimarer Jahrzehnt. Briefe, Tagebücher und Gespr?che vom 7. November 1775 bis 2. September 1786.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Klassiker Verlag. 1997.
---. Wilhelm Meisters theatralische Sendung. Stuttgart: Philipp Reclam. 2012.
---. 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Stuttgart: Philipp Reclam. 2012.
---. Reisen. München: Winkler Verlag. 1976.
楊武能:《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逃避庸俗。《外國文學研究》2(1999):125-130。
[Yang Wuneng. “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Escape form the philistine.”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2(1999): 125-130.]
責任編輯:張?zh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