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憲華,金 敏,潘永前,劉 霞
(商洛學院 a.健康管理學院;b.工會,陜西 商洛 726000)
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17年5月31日,我國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 243所,其中地方院校1 167所,約占我國普通本科院校的94%。地方本科院校無論是在設置數量上還是在辦學規(guī)模上都經歷了快速的擴張,教師隊伍不斷擴大,教師工作壓力急劇增大,教師心理壓力也日益增加。如何促進地方本科院校教師身心健康發(fā)展,是地方本科院校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
人的健康有兩翼: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1],其中,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適應完好的一種狀態(tài)。進入21世紀以來,心理健康日益受到普遍重視,逐漸成為影響社會發(fā)展的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心理健康服務是運用心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通過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心理咨詢、心理疾病治療、心理危機干預等方法和途徑,預防和減少心理與行為問題,促進心理健康發(fā)展的方法。加強心理健康服務、把握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健全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是改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提升公眾福祉的關鍵措施,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是實現(xiàn)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源頭性、基礎性、系統(tǒng)性工作。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衛(wèi)生與健康大會上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問題基礎性研究,規(guī)范發(fā)展心理治療、心理咨詢等心理健康服務[2]。《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強心理健康服務。《“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要求加強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和規(guī)范化管理[3]。2016年12月,國家衛(wèi)計委、中宣部、全國總工會等22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0年要使“符合我國國情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基本健全,全民心理健康素養(yǎng)普遍提升”[4]。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5]。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快速轉型期和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生活節(jié)奏加快,競爭壓力加劇。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教師的心理問題及其引發(fā)的家庭問題、社會問題日益凸顯。地方本科院校對教師的心理關懷、精神生活關注不夠,地方本科院校教師已成為心理問題的高發(fā)人群,研究地方本科院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已成為心理健康乃至高等教育領域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6]。地方本科院校教師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調查是反映教師心理衛(wèi)生服務需要的重要手段和主要信息來源。目前關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師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調查研究文獻還不多見。此外,工會是地方本科院校黨政領導與教職工聯(lián)系的重要橋梁與紐帶,是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的組織,工會不僅應該關注教師心理健康[7],而且需要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服務水平[8],形成教師心理健康服務的工會模式[9]。鑒于此,本研究擬以地方本科院校教師為調查對象,旨在通過較大樣本的調查,系統(tǒng)研究地方本科院校教師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現(xiàn)狀和趨勢,并思考工會在教師心理健康服務工作中發(fā)揮作用的路徑。
為了更好地了解教師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筆者對陜西省的商洛學院、安康學院、渭南師范學院、咸陽師范學院、榆林學院5所地方本科院校的680名教師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使用羅鳴春編制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問卷,主要內容包括:教師對心理健康服務的態(tài)度、對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的需求、對心理健康服務人員的需求、對心理健康服務內容的需求、對心理健康服務方式和途徑的需求等5個方面,共37個題目。已有研究表明,該問卷信效度良好[10]1-20。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 680份,回收有效問卷642份,有效回收率為94.41%。調查對象的平均年齡為38歲,樣本的基本構成情況:商洛學院197人、安康學院120人、渭南師范學院120人、咸陽師范學院107人、榆林學院98人。其中,男性占48.3%,女性占51.7%;從事教學的教師占70.2%,從事管理的占29.8%;學歷在本科及以下的占31.6%,研究生學歷的占68.4%;未婚的占16.8,已婚的占83.2%;工作時間1—3年的占16.4%,4—7年的占23.4%,8—15年的占31.9%,16年及以上的占28.3%;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 000元以下的占59.5%,5 000元以上的占40.5%。調查主要統(tǒng)計教師在服務態(tài)度、機構、人員、內容、方式和途徑所屬題項上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頻次,計算出各頻次的百分比并進行排序,進而反映教師在具體服務項目上需求程度的分布。根據調查結果,筆者對地方本科院校教師心理健康服務質量進行了分析。
據表1統(tǒng)計結果顯示,總體而言,教師對心理健康服務的態(tài)度不夠積極,調查的項目百分比均未超過半數。這表明,雖然部分教師意識到心理健康服務的必要性,但總體而言,教師尋求心理健康服務的意識不強。這與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形成鮮明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強烈,在6個項目頻次均超過半數甚至達到84.3%??梢?,雖然處在同樣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中,但師生對心理健康服務的態(tài)度差異較大。究其原因,雖然教師這一群體通常承受社會、學校、家長、學生、教學諸多壓力,但由于扮演著為人師表的角色,在客觀上不得不掩蓋自己的心理健康需求或高估自己心理問題的承受能力,進而表現(xiàn)出對服務需求的認知錯位。
表1 教師對心理健康服務態(tài)度的頻次統(tǒng)計(%)
由表2結果可知,教師對各類服務機構需求程度的次序。其中,學校心理健康服務機構是教師希望接受心理健康服務的首選,醫(yī)院、防疫保健部門、私立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社區(qū)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分別列居第2、3、4、5位,且希望獲得服務的程度十分接近,精神衛(wèi)生機構、民間機構排名最后。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與非心理健康服務專業(yè)機構(如民間機構)相比,教師更希望尋求心理健康服務專業(yè)機構(尤其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專業(yè)服務。這可能與教師這一職業(yè)的生存環(huán)境有關。高校教師長期生活在高等教育環(huán)境之中,看重服務的專業(yè)性,高校專業(yè)服務機構又具有便利性的特點和吸引力,教師對其更加了解和信任,同時高校心理健康服務機構往往向師生免費開放,也能節(jié)省花費。由此,相比民間等服務機構,教師更愿意選擇高校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等機構。
表2 教師對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的需求頻次統(tǒng)計(%)
統(tǒng)計結果顯示了教師對備選的6類心理健康服務人員的需求程度(見表3)。家人(65.8%)及同學或朋友(64.2%)是教師接受心理健康服務首選的兩類服務人員,比例不僅超過一半,且明顯高于其他人員;相比而言,教師對私立機構心理健康服務專家及精神衛(wèi)生專家兩類服務人員的需求程度不高。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與專業(yè)人員(私立機構心理健康服務專家及精神衛(wèi)生專家)的服務相比,教師更希望得到非專業(yè)人員(家人支持及同學或朋友支持)的人際和社會支持服務。對此的可能解釋是,與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專家等非專業(yè)人員相比,教師與家人等非專業(yè)人員親密程度更高,更利于交流和溝通。事實上,教師對非專業(yè)人員的這種需求只反映了教師的傾訴意愿和一般需要。其實,與非專業(yè)的心理健康咨詢服務截然不同,無論從專業(yè)人員心理健康服務的保密性還是科學規(guī)范性上看,接受專業(yè)心理健康服務更可靠、更有效。
表3 教師對心理健康服務人員的需求頻次統(tǒng)計(%)
由統(tǒng)計結果可知,總體而言,教師對心理健康服務內容的關心程度較高,調查的7個項目中有6項超過了50%(見表4)。這與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我國社會主義矛盾已經轉化”相似。隨著時代的變遷,教師的心理健康服務內容及需求也有新的轉向,他們的注意力開始放在與自身生計與生活適應、身心管理、人際關系、職業(yè)發(fā)展、婚戀及兩性心理密切相關的內容上。這表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教師的物質需求已基本得到滿足,但他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愿望的心理需求日益增長,而對更美好生活愿望的需要使他們更關注自身的生計與生活適應、身心管理等心理健康服務內容。
表4 教師對心理健康服務內容的需求頻次統(tǒng)計(%)
由表5可知,教師關于心理健康服務方式和途徑的需求程度。統(tǒng)計結果表明,教師最希望得到家人朋友等非專業(yè)人員的服務,這與已有研究結果相似[11]。通過對部分教師進行訪談發(fā)現(xiàn),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教師自己已經意識到自身的某些嚴重心理問題無法自行解決,同時也不愿意任由問題進一步擴大或惡化;另一方面,教師對專家面詢、電話咨詢等方式還不夠信任。由此可見,通過適當途徑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科普教育,促使教師更多了解心理健康問題、心理求助方式等非常必要。
表5 教師對心理健康服務方式和途徑的需求頻次統(tǒng)計(%)
通過以上分析,本研究認為:(1)地方高校教師對尋求心理健康服務的意識不強,教師對心理健康服務的態(tài)度不夠積極;(2)教師更愿意就近選擇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服務機構,尤其對高校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等機構更加關注;(3)教師對心理健康服務人員的選擇比較感性,不夠科學;(4)教師對心理健康服務內容的關心程度較高,關注的內容開始由外部轉向內部;(5)教師對心理健康服務方式和途徑的需求發(fā)展開始由熟人疏導走向專業(yè)咨詢,理性和科學性逐漸提高。
結合國家有關政策精神和本研究調查結果,我們認為,地方本科院校的工會作為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教職工之家”,應充分利用基層組織優(yōu)勢,積極發(fā)揮組織作用,創(chuàng)建“教師心靈驛站工作室”,建設教師心理健康服務項目,不斷加強和改善教師心理健康服務質量。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地方高校教師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態(tài)度不夠積極、需求意識不強。在前期調研和訪談中也發(fā)現(xiàn),大多數教師只關注自己有無心理疾病,對心理健康關注不夠。心理健康一般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沒有心理疾病,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條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種心理癥狀與行為異常的情形;二是具有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個體能夠進行自我心理保健,發(fā)揮自身心理資源的積極作用,減少問題行為,解決心理困擾,積極主動地適應社會??梢?,預防心理疾病只是心理健康服務的一個方面,心理健康服務更大的價值在于它能夠幫助教師提升心理健康素質,為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奠定基礎。由此,進一步提高和增強教師心理健康服務意識很有必要。依據《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等有關文件精神,地方本科院校工會應加強頂層設計,將教師心理健康服務需求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將預防教師心理疾病、提高教師心理健康素養(yǎng)作為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組織開展形式活潑的心理健康活動[12],傳播自尊自信、樂觀向上的心理健康理念,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心理氛圍,不斷增強教師心理健康服務需求意識。
本研究結果表明,教師更應該尋求心理健康服務專業(yè)機構的服務。這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服務機構提出了挑戰(zhàn)。長期以來,高校心理健康服務機構主要的服務對象是學生,而對教師提供的服務相對較少,服務的體制機制還不夠健全。隨著我國社會轉型發(fā)展,教師壓力不斷增大,導致教師職業(yè)倦怠等心理問題的易感性增強。由此,高校應進一步健全地方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服務機構體制機制[13],不僅為學生也為有需求的教師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和支持,幫助有心理需要的教師更快走出困境,恢復正常生活。參照《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等文件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工會應充分發(fā)揮自身職能的優(yōu)勢,積極整合學校資源,發(fā)揮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等機構的作用,積極支持培育學校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的心理咨詢、輔導機構,擴大服務覆蓋面,提升高校專業(yè)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和對常見心理疾病的甄別能力。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更希望得到非專業(yè)人員的人際和社會支持服務。這一研究結果反映了當前我國部分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的認識偏差。他們通常認為自己遇到困擾時沒有必要向專業(yè)人員求助,只要向親朋好友傾訴一下即可解決。事實上,心理健康服務求助也有針對性,應針對具體心理問題提供心理援助。一般而言,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分為心理正常、心理困擾、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四種。當教師面臨前兩種狀態(tài)下的心理問題時,通??梢酝ㄟ^向親朋好友等非專業(yè)人員傾訴得到緩解或解決,但當教師處于后兩種狀態(tài)時,向非專業(yè)人員傾訴幾乎是不可能有效解決問題的,必須尋求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服務。結合《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等有關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工會應與學校有關部門形成合力,重視心理健康服務人員的專業(yè)化、職業(yè)化培訓[14]。一方面,加強應用型心理健康服務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力度,促進人才的有序發(fā)展,完善人才的激勵機制,提升專業(yè)人員參與教師心理援助的水平;另一方面,加強非專業(yè)心理健康服務人員的資格培訓與管理,促進非專業(yè)人員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提高民眾心理健康“朋輩”服務能力。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生計與生活適應問題、自己的身心管理、人際關系問題、職業(yè)發(fā)展問題、婚戀及兩性心理問題5項內容是教師最關心的熱點服務內容,而對危機干預及物質依賴需求關注度低。隨著時代的變遷,教師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內容不斷變化,更多地轉向并聚焦于與自身生計與生活適應、身心管理、人際關系、職業(yè)發(fā)展、婚戀及兩性心理等密切相關的內容上。地方本科院校工會應積極構建教師心理健康服務內容體系,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有針對性地幫助教師了解最關心、最關注、最關切的心理健康服務主題和內容,提高心理健康服務的可行性和實效性;健全教師心理健康服務內容體系,構建基于工會平臺的教師心理健康綜合評估體系[15],完善教師心理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將實踐探索得來的好方法、好措施通過制度等形式固化下來。
本研究結果也表明,教師最愿意獲得的心理健康服務的4種方式和途徑是與家人交流討論、向同學同輩朋友咨詢、健康教育、科普宣傳,而不愿意采用電話咨詢。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健康的人通常符合6個基本標準,即情緒穩(wěn)定、有安全感,認識自我、接納自我,自我學習、獨立生活,能保持人際關系和諧,角色功能能夠協(xié)調統(tǒng)一,適應環(huán)境、應對挫折。結合本研究結果,我們認為,教師要想成為一位心理健康的人,就要合理選擇適宜的心理健康服務方式。除了常用的與家人交流討論等自愿使用的方式外,還應根據心理需求合理選擇網絡咨詢、面談咨詢等方式,以便得到更高質量的服務。隨著國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不斷重視及網絡新媒體的廣泛應用,本土心理健康服務理論[16]1-20及網絡心理健康服務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重視和應用,參考《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等文件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工會應改進和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方法,明確路徑,探索基于我國地方院校教師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實際的本土理論和基于網絡技術的心理健康服務產品,完善教師心理健康服務途徑。
參考文獻:
[1] 俞國良,董 妍.我國心理健康研究的現(xiàn)狀、熱點與發(fā)展趨勢[J].教育研究,2012(6):97-102.
[2] 白劍峰.讓健康福祉惠及全民[N].人民日報,2016-08-22(04).
[3] 王 洋. 2030年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基本健全[N].中國人口報,2017-01-20(01).
[4] 部 宣.22個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J].中國社會工作,2017(4):4.
[5] 黨的十九大報告[EB/OL].(2017-10-22)[2017-12-20].http://www.sohu.com/a/199557795_806910.
[6] 李時平.加強心理健康服務刻不容緩[N].人民日報,2006-03-12(08).
[7] 梁 捷.工會組織要關注職工心理健康[N].光明日報,2012-09-02(03).
[8] 劉志勇. 工會應加強對職工職業(yè)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J]. 中國工運,2010(8):51-52.
[9] 張秋秋,金 剛.轉型期員工心理健康服務研究:工會模式——以遼寧省為例[J].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7,31(1):65-71.
[10] 羅鳴春.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現(xiàn)狀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11] 張 斌,楊鳳池.北京城市居民社區(qū)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及滿意度調查[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6,19(7):848-852.
[12] 陳 潔,田 廣,魏 睿.高?;鶎庸η嗄杲搪毠ぶ饔^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以天津師范大學為例[J].統(tǒng)計與管理,2013(6):39-40.
[13] 竭 婧.中國心理健康服務發(fā)展狀況[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06-23(04).
[14] 徐大真.中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7(1):48-52.
[15] 黃 飛,陸 闖,朱志偉.試論工會平臺視角下高校師生心理健康綜合評估體系構建[J].法制博覽,2016(34):23-24.
[16] 付艷芬.中國心理健康服務理論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