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
遙想40年前,鄧小平先生訪日,坐上了“光—81號”新干線列車。工作人員問他有何感想,老人回答說:“就是感覺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們現(xiàn)在正適合坐這樣的車?!?/p>
言辭之間,可以感受到一種“時不我待”的迫切心情,以及虛心學(xué)習(xí)的謙卑態(tài)度。
中國人沒有辜負老人的期望,韜光養(yǎng)晦、奮發(fā)圖強。40年間,中國從第一次接觸高鐵,到成為了世界上高鐵通車里程數(shù)最大的國家。更重要的是,這些飛馳著的高速列車。都是結(jié)結(jié)實實的中國制造。
高鐵是一個縮影,代表性地講述著中國在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窮追不舍的故事。毫不夸張地說,這是一個人類歷史上的傳奇。十幾億人,從一個尚未解決溫飽的社會,來到了“全面小康”的大門前,人民不僅安居樂業(yè),而且各自追尋出彩人生。
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數(shù)十年實踐的提點,理當記取。
我們今天的生活,是從開放中來。
打開大門,我們迎揖四方賓客,共享世界文明成果,在交流碰撞中砥礪前行,不斷增進中華文明的厚度。因為開放,我們加入世界分工體系,在更大范圍、互相需要的協(xié)作中各得其所;因為開放,我們諳熟世界共同語言,在彼此理解、尋求共識的氛圍下升華理想。
“人類命運共同體”——今天,中國人把一個飽含著中華傳統(tǒng)智慧與情懷的愿景,擴大到真正的“天下”。
我們今天的生活,是從改革中來。
改革支持了效率,讓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改革釋放了活力,讓思想涌動,創(chuàng)意奔流;改革破除了屏障,讓社會透明,法治成風(fēng)。改革讓每一個中國人更加清楚自己的權(quán)利和義務(wù),理直氣壯地追求自身的幸福,勇敢無畏地宣示個人的愛與痛,自尊自信地做一個共和國公民。
“中國夢就是人民的幸福夢”——今天,中國人對“盛世”的理解從歷史的大詞匯里掙脫出來,細化為日常的無憂、滿足和喜悅。
同時我們還必須銘記,今天的生活,是從謙和中來。
習(xí)近平總書記也曾引用印度詩人泰戈爾的句子說:“當我們是大為謙和的時候,便是我們最接近偉大的時候?!?/p>
世易時移,如今的中國,和40年前的中國已不可同日而語,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從中華民族的現(xiàn)代化成就中獲得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增進。在這樣一個時代里,謙和就更為重要。但今天,在社會輿論空間里,自信有向自負游移的跡象。
那些在便捷的話語渠道里發(fā)聲的人們大多已是改革開放后出生的世代,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jīng)對匱乏的生活沒有記憶,可能會認為國族的強盛乃是與生俱來;一些對困苦時代不曾忘懷的人們,也可能因為當下中國在某些領(lǐng)域的揚眉吐氣,而不再謙虛謹慎,產(chǎn)生了“已經(jīng)全面超越”的自我效能感。
沒有什么力量能阻止中國的崛起,自負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開放是為了見識更多,而改革是緣于自知不足,中國與世界共舞,其合力所能抵達的邊界還遠在我們的視野之外,我們沒有理由拋棄謙和。
謙和,理應(yīng)是改革開放再出發(fā)的自我認知基礎(chǔ);而改革開放的續(xù)航,也將濃郁中國人的優(yōu)雅雍容。
時當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在海南島——一個被海洋四面包圍的地方,宣布了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堅定意志和具體措施,寰宇一振。
海洋,代表著世界。
那拍向沙灘的每一次潮涌,都匯集著各樣的膚色,和這個星球上的南腔北調(diào)。時光倒回世紀初,我們還在“狼來了”的預(yù)言中惶惑不安,彈指一揮間,.中國已經(jīng)在世界舞臺上擎起了開放、交融的大旗。中國人早已不再怵惕如斯浪潮,我們將把門開得更大,并溫上一壺綠蟻新醅,和它作更深入的對話。
開放會讓我們更加謙和,“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改革會讓我們更加輕快,“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俗”。
在進一步的改革開放中不斷展現(xiàn)東方的典雅大氣,那么時間一定會讓世界理解和共情于中國人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