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順梅
【摘 要】目的:分析醫(yī)院-社區(qū)-家庭一體化防治護理對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選取本社區(qū)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共6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雙盲法,分為研究組和常規(guī)組各34例。常規(guī)組給予傳統護理,研究組給予醫(yī)院-社區(qū)-家庭一體化防治護理,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研究組CGI-S評分低于常規(guī)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常規(guī)組,P<0.05。結論:醫(yī)院-社區(qū)-家庭一體化防治護理對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醫(yī)院-社區(qū)-家庭一體化防治護理;精神分裂癥;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1-03--01
精神分裂癥屬于較嚴重的精神疾病之一,發(fā)病時患者無法控制情緒及行為,多數患者存在自殘傾向,還可能對周圍人群造成傷害[1]。因此,必須要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針對性的護理。精神分裂癥患者一般在醫(yī)院中接受治療與護理,封閉性較強,患者預后較差[2]。另一方面,近年來,隨著精神分裂癥發(fā)生率的增加,加劇了醫(yī)院的負擔,進一步影響了護理的效果。本次研究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醫(yī)院-社區(qū)-家庭一體化防治護理,效果良好。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取本社區(qū)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共6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雙盲法,分為研究組和常規(guī)組各34例。研究組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齡21~67歲,平均年齡(42.03±8.65)歲;常規(guī)組中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齡22~69歲,平均年齡(41.85±8.72)歲。兩組基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研究價值。
1.2 方法 常規(guī)組給予傳統護理,例如健康教育、精神康復訓練、患者家屬健康宣教等;研究組給予醫(yī)院-社區(qū)-家庭一體化防治護理,內容如下:第一,建立康復小組,小組成員包括醫(yī)生、護士、心理治療師、社區(qū)醫(yī)生、護工等;第二,患者出院后,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至少6個月的系統化康復訓練計劃,內容包括疾病知識教育、藥物管理、生活技能訓練、社會功能鍛煉、壓力管理等,1次/周。組織患者參加職業(yè)技能訓練、興趣小組等活動,豐富患者的業(yè)余生活,2次/周;第三,家屬健康教育。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使家屬意識到家庭支持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重要意義,給予患者充分的關注,與患者進行積極的交流,讓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樹立患者對疾病的自信心;第四,向有關部門申請專項資金,為經濟困難的患者開展免費藥物派送活動,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用藥指導;第五,為患者建立護理管理檔案,每隔2周對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調查,并進行記錄,作為后續(xù)護理計劃的參考。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CGI-S評分以及生活質量評分。CGI-S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精神分裂癥狀越嚴重;生活質量評分中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以及物質生活,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所有資料均通過()表示,采用t檢驗。若P<0.05,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CGI-S評分對比
研究組CGI-S評分低于常規(guī)組,P<0.05。如下表1所示:
2.2 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常規(guī)組,P<0.05。如下表2所示:
3 討論
目前,臨床還未發(fā)現徹底治愈精神分裂癥的方法,一般以控制、預防為主。精神分裂癥具有不可控性的特點,發(fā)病后,患者難以控制自身的情緒及行為,可能對自身及他人造成傷害行為,對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造成了極大的威脅[3]。過去一般通過精神病院對患者進行治療,但由于??漆t(yī)院為封閉式管理,且醫(yī)療資源有限,整體效果較差。因此,應當根據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特點,研究全新的護理模式,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醫(yī)院-社區(qū)-家庭一體化防治護理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社區(qū)護理指的是以社區(qū)為單位,組織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護理及康復訓練,家庭護理指的是通過給予患者家庭關懷,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從而改變患者行為[4]。該護理模式不僅僅依賴于醫(yī)院的護理,同時從社會、家庭等方面給予患者支持,保證了護理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次研究顯示,研究組CGI-S評分低于常規(guī)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常規(guī)組,P<0.05。原因如下:第一,精神分裂癥患者大多需要長期服藥,對患者家庭造成了極大的負擔,患者服藥依從性較差,病情容易反復。而通過該護理模式,康復小組成員能周期性的對患者進行指導,并對部分困難家庭給予免費藥物,有效緩解了患者家庭的經濟壓力,提高了患者依從性,保證了護理的效果;其次,該護理模式具有靈活性、實用性的特點,能根據患者的需求,進行針對性的生活技能訓練,提高了患者的社交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能迅速融入社會,進一步保證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醫(yī)院-社區(qū)-家庭一體化防治護理對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李玉超. 精神分裂癥患者住院期間自傷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 繼續(xù)醫(yī)學教育, 2014(1):45-46.
張微. 以家庭為中心的延伸護理方案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及照護者軀體癥狀的影響[J]. 中國臨床護理, 2016, 8(1):43-46.
周秀月,章明慧,孫穎,等.醫(yī)院-社區(qū)-家庭-個人四級干預模式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6,23(9):1366-1370.
文艷,郝軍鋒,熊令輝,等.醫(yī)院-社區(qū)-家庭康復模式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生存質量的作用探討[J].臨床護理雜志,2017,16(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