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偉
僑批又稱“番批”“銀信”,專指海外僑胞通過民間渠道及金融郵政機構寄回國內、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是一種“銀、信合封”的特殊郵傳載體[1]。2013年6月,福建、廣東聯合推薦申報的“僑批檔案”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其中來自廣東省梅州市的僑批約2萬件[2]。梅州僑批以文獻時間跨度長、資源類型多樣的特點在我國僑批檔案中占有重要地位。
僑批源于民間,流轉于民間,是典型的“草根”檔案文獻。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僑批是連接海外華僑與國內僑眷血脈之親的生命線,較真實地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華僑的生存發(fā)展狀況、國家的社會經濟情況、百姓的生活點點滴滴,其“草根”性較好地起到了佐證、補充地方歷史文獻檔案資料的作用,成為研究近代華僑史、移民史、金融史、郵政史、國際關系史、文化史等的珍貴史料,國際漢學大師饒宗頤曾贊譽僑批“海邦剩馥,媲美徽學”。
廣東省梅州市是著名的“華僑之鄉(xiāng)”,產生的僑批原本數量較多,但歷經百年社會變遷及歷史政治運動等,大量僑批已遭損毀、匿跡。目前廣東省檔案館藏有梅州僑批約1613件;梅州市中國客家博物館藏有約6803件;梅州市僑批檔案館藏有近萬件,其余散存民間或由個人機構收藏。檔案機構對留存的僑批檔案的搶救保護困難重重,這是因為:其一,僑批的征集保護受人力、資金、技術等制約,有時征集還需要當地文化部門協調溝通,以取得主人的理解與支持,搶救保護工作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其二,有匯款必有書信,華僑在匯款時均會留下“家信”講述家事以及備注匯款,因而僑批的內容多帶私密性,很多的主人往往考慮保護家族的隱私而不愿隨意示人。其三,民間對僑批的早期收藏源于集郵,收藏者只收藏郵票或批封,被遺失的批信難于找回,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僑批的完整性。隨著申遺成功,民間慢慢了解僑批價值,僑批成為民間收藏的熱品,有些藏家以增值為目的,不愿意將僑批捐贈或公賣。但也有部分收藏家愿意將私藏予以公開,如梅州市僑批民間收藏家魏金華說:“我喜歡僑批,關鍵是要搶救它、保護它?!彼栀浟舜笈鷥S批檔案給廣東省檔案館、中國客家博物館永久珍藏。
僑批檔案是客家地區(qū)彌足珍貴的史料,需堅持不懈地開展普查、征集工作,不斷提升百姓對僑批檔案的收集與保護觀念,將民間收藏的僑批納入政府檔案部門的業(yè)務管理范圍,加強保護指導。針對因受紙質易損以及收藏單位管理保護等因素限制,用戶對各級檔案機構珍藏的僑批原件不便查閱的狀況,應探索運用信息技術實現僑批的數字化保護,推動社會共享,方便學術研究。為此,需運用信息技術,以互聯網為媒介將分散的用戶資源(尤其是僑批文獻、相關圖片及視頻資料等)聚合起來,構建專業(yè)便捷的客家僑批“文化云”,實現珍貴客家僑批的數字化利用與學術研究相交融。
“文化云”系統整體框架如圖1,在層次上劃分為數據存儲層、數據處理層、應用層三層,利用B/S模式實現資源獲取、數據管理、資源共享發(fā)布等業(yè)務應用。
圖1 客家僑批“文化云”系統框架圖
(1)數據存儲層。主要為應用層提供數據服務,知識庫資源主要存儲在關系數據庫中。數據庫的數據也可以采用開放性、通用性強的R D F(資源描述框架)格式進行編碼,編碼后的R D F數據將被存儲在專用的R D F存儲庫中而非關系數據庫中,方便數據在異構系統間的傳輸和互操作,滿足互聯網環(huán)境下數據開放共享的需求。
(2)數據處理層。主要進行僑批資源的協作加工處理、數據交換與提取應用等,如完成對僑批數字化資源的建設維護,包括資源的篩選、審核、編目、入庫保存等。
(3)應用層。是在數據存儲層的基礎上,面向最終用戶執(zhí)行業(yè)務過程,并通過門戶平臺為用戶提供資源獲取與利用服務。同時設計可被計算機應用程序調用的統一數據訪問接口(A P I),為其它應用系統提供免費的開放數據服務,促進數據的共享和重用,為僑批的保護、學術研究服務。
(1)基于W ord Press系統開發(fā)。Word Press系統是著名的開源軟件,PHP語言開發(fā),具備強大的多媒體數字資源存取能力,系統內容管理功能完善,可以發(fā)布文檔、圖片、多媒體資源。項目充分利用Word Press的代碼開源性進行二次定制開發(fā),建設客家僑批“文化云”平臺。平臺建設充分利用官方免費提供的功能插件以完善系統功能模塊,而且可以實現持久的軟件更新,節(jié)省了項目建設資金。對官方網站免費下載獲取的主題、插件,系統平臺采用hook機制集成各種插件的應用功能,如添加Search Everything插件實現全文內容、附件文件、資源摘要的高級搜索功能,滿足僑批云分享平臺的基本應用需求。各類個性化功能的建設則主要通過二次修改已有插件代碼或開發(fā)新插件的形式來實現。平臺系統運行環(huán)境包括服務器1臺、4個CPU、16G內存、2TB存儲空間;操作系統為Windows Server 2008,WAMP模式,即PHP 5.6+MySQL 5.6+Apache 2.4.3+WordPress 4.7.3。
(2)客家特色僑批“文化云”門戶構建。用戶體驗是資源云平臺構建的關鍵,良好的用戶體驗會帶動更多的人重視并利用檔案資料。僑批“文化云”門戶建設充分利用W ordPress主題文件中數據與表現相分離的特性,分別對結構層、表現層和數據層所屬的具體文件進行二次開發(fā),主要對象為W p-content文件夾下them es目錄中的10多個文件,如header.php、archive.php,最后進行主題調用,以瀏覽器為工具向讀者輸出界面。平臺主題設計選用黃色為主色系,體現僑批豐厚的文化內涵及表達凝重的歷史感。網站視覺設計突出客家元素,希望海外僑胞產生文化的共鳴,激發(fā)參與資源建設的熱情。布局力求簡約大方,重點突出資源導航與搜索,以實現“教育性歷史瀏覽”體驗;科學規(guī)劃設計欄目層次促使導讀清晰,同時配置網站主題地圖、標簽云。“文化云”實現網絡資源結構化、體系化,以空間網狀地圖的形式進行簡單明了的展示,目的是實現記憶關聯。網站主題地圖以可視化方式展現,有利于用戶的獲取與認知,用戶可以在站內瀏覽所需要的資源,也可通過關聯鏈接找到其它資源,最后在用戶大腦中留存許多有價值的有關僑批的“記憶點”,該對象可以是一副照片、一張證件、一個事件(詳見圖2)。
圖2 僑批“文化云”平臺二級欄目布局
(3)客家僑批網絡資源社區(qū)建設。社交媒體的興起正改變網絡用戶的信息獲取習慣,社交網絡已經成為網絡用戶信息行為的主要場所。面對信息在網絡中交叉?zhèn)鞑コ蔀橐环N重要的信息傳遞途徑,與其被動等待用戶訪問平臺不如主動將資源放置于用戶熟悉的網絡社交群,讓用戶融入其中并進行主動的資源分享更為有效?!拔幕啤逼脚_利用BuddyPress插件構建資源虛擬社區(qū),為讀者分享僑批文獻資源提供通道,用戶以上傳捐贈、投稿、評論、討論等方式提交資源,實現分散僑批信息的聚合,用戶分享也推動僑批檔案資源進入更多民眾的視野。
(4)客家僑批數字資源隱私權保護。僑批是記載有華僑個人生活內容的私人文獻,在開放網絡環(huán)境中須面對共享數字資源的隱私權、使用權、公布權等問題。為更好地保護僑批隱私權,云平臺中,凡個人捐贈上傳時明確提出不能開放的,內容與社會歷史事實嚴重不相符的,向社會發(fā)布會損害公民聲譽和權益的僑批檔案均應當限制開放。平臺采用數據庫用戶身份授權訪問控制策略,依據不同用戶等級授予相應的訪問權限,動態(tài)為每個用戶制定適當的隱私保護方案。此外強化資源內容建設安全管理,具體包括內容審核、圖片水印,防止用戶上傳的資源被惡意下載、修改等。部分檔案資源因特定保護級別會被分類至安全間隔域,訪問用戶只有提出合理申請,才開放和共享相關的檔案信息。
“文化云”平臺對僑批資源進行整理加工,一是實現數字化加工,將所征集的僑批轉換為數字資源;二是對收集自網絡的數字化素材依來源途徑、數據結構等進行整合,按統一標準格式,進行著錄和標引。
(1)精細化數字資源加工。云平臺前期資源建設主要源于自建數字化資源。數字資源加工預先使用高清掃描儀掃描僑批原件及部分圖文。由于僑批檔案形制、殘破狀況以及紙張等情況比較復雜,為達到掃描數字化質量標準,需要對待加工檔案進行掃描前處理,具體包括案件展平及修復等若干環(huán)節(jié)。其次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粘連、壓字、紙張脆化、殘破等基本情況,則需送修,待檔案修復后再行掃描,以保證檔案數字化后圖像完整。紙質僑批原件數字化掃描形成720dpi點素的高清數碼JPEG格式照片,掃描后的不規(guī)則照片會被加工處理為1200≤高≥1600,1600≤寬≥2400像素規(guī)格的標準圖片文件(邊角要求完整、四周不留白),單個文件成像大小約4.5MB。所征集的類型多樣的僑批資源照片也作為源素材實施分類整理、加工編輯,篩選保留的影像資源應畫質清晰、主題突出,并按規(guī)范的命名規(guī)則分配唯一資源編號入庫收藏。
(2)標準結構化資源整合。標準化是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建設的關鍵所在,是實現資源共享的實質保障[3]。為滿足資源的標準化建設,僑批數據庫數據結構需要元數據支持,目的是對僑批文獻進行科學的描述與揭示,推動異構系統之間的數據對接以及方便用戶檢索利用。元數據的組織管理則采用單獨開發(fā)插件的形式進行自定義管理。汕頭大學圖書館制定的《僑批元數據著錄規(guī)則》是第一個僑批文獻數字化標準[4]。借鑒該規(guī)則元數據項目,云平臺面向用戶征集資源時設置用戶上傳提交相關素材時,需準確提交僑批的正題名、寄批地、寄批人、收批地、收批人、寫批日期、封款、批局、列字編號、格式、語言等關鍵字段的描述信息,以形成規(guī)范標準的云分享資源。
用戶分享的私人僑批檔案信息多屬碎片化資源,不連貫的僑批、不完整的單據、殘缺的老照片等。為揭示內容主題,再現歷史,應進行專題與主題設計,基于每個專題進行素材匯總,對素材加工與整合形成主題記憶資源,并關聯到特定專題下。
(1)家族歷史記憶。上個世紀初,華僑出南洋闖蕩,通過匯款把大多數的血汗錢寄回家,僑批源源不絕地注入本土,成為僑鄉(xiāng)社會肌體上不可或缺的大動脈,扼生靈之咽喉[5]。薄薄的僑批不只是簡單一張匯款憑證,里面捎帶的囑托卻印證了當年的社會真實歷史,蘊含深厚文化內涵。家族記憶專題以鮮明體現梅州客家人“親”“孝”“忠”“義”“信”等優(yōu)秀傳統道德文化為主線,按時間順序對資源進行分類組織,讓客家后代了解僑胞的酸甜苦辣生活歷程以及吃苦耐勞、不斷進取的客家精神,深刻體會華僑無論僑居何方都堅守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幫助新時期青年倫理道德的培塑。
(2)愛國主義教育。海外華僑盡管身居異地,但時刻關注祖國的前途命運,尤其體現在抗戰(zhàn)時期共赴國難的壯舉。如1939年日寇侵占粵東地區(qū)后,僑批業(yè)中斷,不少僑批從業(yè)人員冒著生命危險開拓新的匯路,竭盡全力將僑款寄送到僑眷手中,以保障抗戰(zhàn)時期僑眷的日常生活。如“沙魚涌”郵路是指從國外繞道到達香港,途徑深圳市寶安“沙魚涌”村,再轉惠州、河源最后到達梅州的郵件。愛國主義教育專題對抗戰(zhàn)時期著名匯路的僑批和其它相關個人僑批的組織與展示,是佐證華僑愛國愛鄉(xiāng)行動最好的教材,是海外僑胞對故鄉(xiāng)濃情厚意的展現,可以激發(fā)當代國內同胞和海外僑胞為祖國的強國夢而努力奮進的熱情。
(3)客商精英文化。“客家商幫”是廣東“三大商幫”之一,梅州客商遍布全球,并在形成過程中遺存了眾多商業(yè)文物,如商業(yè)印章。100多年前的商業(yè)活動中,形形色色的印章是最為廣泛使用的商業(yè)文化符號。客家僑商專題以人物、僑批機構、文物種類進行文獻分類,展示客家僑商獨特的客商文化,如“客商用印”主題匯集客家商人的商業(yè)印章圖片信息,以“商印”述說“客商”,圖文并茂向讀者述說梅州客商精英文化歷史(詳見表 1)。
表1 客家僑商文化專題展示
(4)口述歷史——僑批記憶“活”保護。僑批大量歷史留存在民間當事人記憶中,但隨著歲月流逝,親歷僑批業(yè)仍然健在的人已越來越少?!拔幕啤敝匾晝S批“活歷史”史料的征集,具體包括選題策劃,采訪、征集錄音錄像,素材整理,文字注解以及史實的核對。口述僑批的選題則緊密結合客家地區(qū)的文化特點,選取那些有意義的、具有研究價值或為社會公眾廣泛關注的項目,如抗戰(zhàn)口述史、南洋遷徙史等。見證僑批歷史的當事人所述說的歷史年代久遠,部分口述者限于所見、所聞,對歷史的評判往往也存在一定的偏見,因此仍需要結合正史和其他親歷者的敘述對所采集的素材進行加工整理,以最大程度地還原歷史。用戶利用簡單的錄音設備或移動設備,也可以向平臺推薦僑批口述史料。完備的聲像資料讓僑批“文化云”資源更加完善,可以展示不同人群的歷史經歷、特點。
原始檔案資料如批信、票證、照片等是大眾了解歷史最直接的方式。平臺應用Photo Gallery插件實現專題資源幻燈片全屏、輪播、點播等效果展示,趣味性強。僑批的重要價值是教育,然而民國以前的批信多為毛筆手書,繁體字、連筆字多,字體不一,無標點,難于斷句,而且部分僑批破損,內容殘缺,對閱讀造成障礙。平臺的資源錄入為每一份檔案文件提供內容概要,對價值較高以及附帶只言片語報平安的批信均則進行詳細的內容注釋;而部分長篇大論的批信,則對特定事件的進行著錄。讀者可以“原汁原味”地瀏覽僑批,真實地體會海外僑胞家庭的“家情”以至世界風云變幻的“世情”。如圖3,展示楊露義家族遺存的僑批及資料共81件,起止時間為1918-1946年,時間跨度長達28年,每一件僑批都是一個故事。讀者可以清楚了解他寄回家鄉(xiāng)的僑款有銀元237元、國幣2600元、大洋券300元,對家嫂和侄子的生存起到的重要作用,展現了一部血濃于水、至真至誠的家族故事,對現代年輕人而言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
為鼓勵用戶共同參與資源創(chuàng)建,幫助用戶盡可能發(fā)現他們感興趣的資源,云平臺支持用戶上傳提交視頻、照片、文檔附件時添加自定義標簽,對資源進行個性化的描述標注。用戶提交的標簽統計顯示,地區(qū)地名標簽約占35%,反映內容主題的標簽詞語約16%,利用標簽數據中的用戶、資源和標簽之間信息的關聯,可以歸類發(fā)現用戶群,主動為用戶推送資源。資源轉發(fā)是用戶普遍的信息行為,用戶查找云平臺資源時可以瀏覽、評論、關注、添加標簽等,其所發(fā)現的興趣資源也方便實時轉發(fā)到各自熟悉的社交網絡群,如微信、朋友圈、QQ空間、微博。新用戶根據提供的鏈接,快速到訪僑批檔案分享平臺,實現從一個社交群體向更廣闊范圍的僑批云分享。僑批檔案保護融入社交網絡,將知識性與娛樂性相結合,信息的單向傳遞變?yōu)榫W絡互動傳播,突破傳統檔案文化平臺單向的信息發(fā)布形式,使人人都成為記憶創(chuàng)建者,實現由建設者單獨織網到所有資源用戶共同織網的轉變。
圖3 楊露義家族僑批專題展播
近年來云計算、語義技術及關聯數據等先進信息技術在人文研究領域被深入應用,用于完成基于海量數字資源的內容分析和基于數據間內在邏輯關聯的知識組織,幫助讀者主動發(fā)現和挖掘無法預知的知識,大大推動資源的利用率,用戶資源利用過程中也產生新的知識。2016年上海圖書館向社會推出免費的家譜知識服務平臺正是基于關聯數據技術建立相關家譜概念間的關聯關系,重組館藏已有的海量家譜數字資源的“家譜數字人文服務”[6]。僑批“文化云”平臺聚集了大量的數字化全文和結構化的元數據記錄,為數字人文服務的開啟奠定了數據基礎,關聯數據技術作為數字人文的一種技術手段已得到廣泛的應用。未來,隨著“文化云”資源持續(xù)增加,用戶也將愈來愈難發(fā)現散落在海量文獻中的具有相關性的知識與事實。積極利用數字人文技術,從日益積累的龐大的僑批資源中挖掘事實、規(guī)則,探索基于數據間的關聯關系,主動幫助用戶發(fā)現所需資源,面向讀者和研究人員提供精準的文化服務,讓作為稀缺文獻史料的僑批檔案的人文研究價值得到更充分的發(fā)掘,是僑批“文化云”未來發(fā)展的目標。
梅州僑批是海外客家精神的直觀反映,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體現。中國正處在復興的歷史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倡導“海絲之路”沿線國家共同發(fā)展,僑鄉(xiāng)的僑批無疑是增強海外僑胞認同感和歸屬感的最好紐帶。創(chuàng)新文化保護方式,以“共建、共知”理念推動對日漸消失的僑批文獻的搶救保護是新時期客家僑批文化保護的必由之路。
[1]陳友義.從僑批看潮人好家風[J].潮商,2015(3):66-68.
[2]胡可征.從“海邦剩馥”到“世界記憶”——中國僑批檔案申遺工作紀實[J].廣東檔案,2013(5):36-37.
[3]金洪文,袁藝.高??萍夹畔①Y源共享平臺構建與運行保障機制研究[J].情報科學,2015,33(5):58-62,67.
[4]邵仰東.潮汕僑批文獻著錄[J].圖書館建設,2011(12):60-63.
[5]李小燕.梅州地區(qū)客家僑批業(yè)初探[J].汕頭大學學報,2004,20(6):82-86,89.
[6]國家圖書館研究院.上海圖書館推出基于關聯開放數據的數字人文服務[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6(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