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學院 安徽 黃山 254021)
日語中,使用授受補助動詞的表達稱之為授受表達。高澤見將其定義為“あげる、さしあげる、やる、もらう、いただく、くれる、くださるといった動詞を使い、物や行為による恩恵の授受を表す表現(xiàn)である”。授受動詞作為補助動詞使用,一般用于表達一種恩惠的傳遞。在陳述事實的時候,日語一般會加上對人的情感成分使行為關(guān)系成立。關(guān)于日語授受動詞的研究,大體可分為如下幾種。(1)關(guān)于授受表達中格助詞使用,文本構(gòu)成要素等統(tǒng)語論的角度展開的研究;(2)從說話者角度或者上下關(guān)系角度展開的意義功能研究;(3)與別國語言的對照研究。但是,對在實際交際中,授受補助動詞是如何使用的,它們的使用有著什么樣的特點,說話人在何種情況下使用授受補助動詞的,這種從語用學角度的研究確很少。本論從日本網(wǎng)絡(luò)上選取“てくれる”例句若干,試對這些例句從說話者把握授受關(guān)系的角度,以意圖性有無,恩惠的傳遞為視角,對てくれる這一授受補助動詞進行深入分析。
在先行研究中,研究者認為,行為的實施者非意圖性的對行為接受者實施行為時,“てくれる”的使用也是可行的。只是,主語僅限于無行為實現(xiàn)能力的有情物和無情物。(李2003)(伊藤 1999)(澤田 2005)。
筆者選取的行為的實施者非意圖性的對行為接受者事實行為時使用地“てくれる”例句如下:
K1美味しそうに食べてくれましたわね。うれしい。
K2部長はあたしの作った弁當を美味しそうに食べてくれた。うれしいわ。
K3春が來てくれた。
K4心配しないで。哲君はきっと來てくれる。
K5恵子のやつ、興味津々に太郎の書いた小説をよんでくれてるんだね。
K6元気出せ。失戀は時間が解決してくれるから、大丈夫。
K7時間が失戀を解決してくれるもんね。
K1、K2、K3中說話人均參與了授受行為。例如,在K2中,“部長津津有味的吃了我做的菜?!痹~句中的我,為“部長津津有味地吃”這件事情感到開心,也就是部長的行為是對我廚藝的一種肯定,后者說實現(xiàn)了我的期許。所以,我將其行為作為一種恩惠來接受。因此,在句中使用了“てくれる”已體現(xiàn)這種接受恩惠的表達。
K4~K7中說話人均未參與授受行為。例如,“K4不必擔心,小哲一定會來的?!蔽闹行≌軄磉@件事情,是由小哲個人意識決定,并非為了“我”而來。之所以用到了“てくれる”,是因為“我”站在了說話對象“他”的立場上,去期盼著小哲能夠來。如果他能來,則對小哲來說是一種恩惠行為。
從上述內(nèi)容可得知,行為的實施者非意圖性地進行某種行為時,若說話人參與了該行為,使用“てくれる”,是將對方行為當做一種恩惠去接受。若說話人未參與該行為,“てくれる”,則是說話人站在說話對象的角度將該行為理解為一種恩惠的實施。
K3、K6、K7中,行為的實施者為無情物,即沒有生命沒有感情的事物。如K3中,“春天來了?!贝禾斓牡絹?,并非受到人為主觀意識的影響控制而到來,季節(jié)交替,冬去春來,這是自然的客觀規(guī)律。春天是無情物,并不是為了誰而到來。但是說話者講春天的到來理解為一種恩惠概念,或是數(shù)九嚴冬難熬,終于盼到了春天給我們帶來了溫暖,所以,文中使用了“てくれる”體現(xiàn)了作者盼春來的內(nèi)心情感。
K1、K2、K4、K5中,行為的實施者為有情物,即為有行為能力的人。如K1中,“你這么津津有味地吃,我好開心?!蔽闹械哪?,因為菜好吃,而吃得津津有味。并非是為了說話人在吃。但文中的我,將對方津津有味地吃這個行為當做是對自己廚藝的夸贊,所以將其行為理解為對自己的一種恩惠,故文中使用了授受補助動詞“てくれる”。
從上述內(nèi)容可得知,行為的實施者非意圖性地進行某種行為時,無論行為實施者是否為有情物,若說話人將其行為理解為一種恩惠概念,則在句中使用授受補助動詞“てくれる”以表達受到恩惠之情感。
在上述內(nèi)容中,筆者從說話者是否參與行為,行為的實施者是否為有情物,行為的實施者和接受者的人稱三個方面,從說話人如何把我授受關(guān)系的角度,分析了說話者在行為實施者非意圖性的對行為接受者實施行為時使用“てくれる”的情況。在本節(jié)中,同樣從這三個方面,分析行為實施者意圖性的實施行為時,說話人是如何使用“てくれる”這一授受補助動詞的。
本節(jié)選取的例句如下。
K8一緒に行ってくれて、ありがとう。
K9先生は褒めてくれた。
K10これ以上無理しなくいい。必ず誰かはわかってくれるはずよ。
K11太郎が真麻ちゃんを手伝ってくれた。
因分析方法與第一節(jié)相同,此處不再贅述。通過對例句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
①當行為實施者意圖性地實施行為時,說話人將其行為當做一種恩惠來接受。
②說話人參與行為時,使用“てくれる”是必然的。因為行為實施的對象即為說話人。當說話人未參與行為時,說話人是將行為接受者視為自己人,站在行為接受者的角度去闡述事實,所以同樣使用“てくれる”。
③行為的接受者和行為實施者均為第三人稱時,使用 “てくれる”,更能體現(xiàn)說話者站在行為接受者的角度,將行為接受者視為自己人的這一立場。
④行為實施者為無情物時,句子不會成立。因為無情物沒有辦法意圖性地實施行為。
在上述分析中可以得知,說話人在使用“てくれる”時,說話人一定是將行為的實施當做一種恩惠來接受的。換句話說,使用授受動詞“てくれる”表達式,句中一定包含某種恩惠的概念在其中。在先行研究中,多將其恩惠分為“プラス意味の恩恵(正面恩惠)”和“マイナス意味の恩恵(反面恩惠)”。如“小野さんは助けてくれた。(小野救了我)”為正面恩惠,“よく恥をかいてくれたね。(真給我丟臉)”為反面恩惠。這種正反面的兩分法,從總體上概括了“てくれる”對恩惠的表達形式,但不夠具體。在本節(jié)中,從說話者的參與角度和行為實施者的意圖性角度,分析“てくれる”的恩惠表達。
說話者參與行為,行為實施者有意圖:K8,K9
說話者參與行為,行為實施者無意圖:K1,K2,K3
說話者不參與行為,行為實施者有意圖:K10,K11
說話者不參與行為,行為實施者無意圖:K4,K5,K6,K7
從以上分類可以看出,使用“てくれる”表達的恩惠呈現(xiàn)出了多樣性。
當說話者參與行為,行為實施者有意圖地實施行為時,行為實施者是在為行為接受者即說話人實施某種行為,這時“てくれる”所表達的恩惠是直接傳達給說話人的真正意義上的恩惠。筆者稱之為“直接正式恩惠”。
當說話人參與行為,行為實施者是無意圖地實施行為時,行為實施者并不是為了說話人,即動作接受者而實施某種行為,“てくれる”所含有的恩惠概念是說話人自身感知的,但因為說話人自身參與了行為,所以其所感知的恩惠也是直接被授予的。所以這種恩惠,在本論中稱之為“直接感知恩惠”。
當說話人未參與行為,行為實施者有意圖地實施行為時,“てくれる”所表達的恩惠是由說話人站在行為接受者的立場上間接接收到的。但行為實施者有意圖的實施了此種行為,也就是為了動作接受者有意地實施了說話人所接收的恩惠行為,所以這種恩惠對于行為接受者來說是一種正式的恩惠。所以此種恩惠可稱之為“間接正式恩惠”。
當說話人未參與行為,行為實施者無意圖地實施行為時,“てくれる”所含有的恩惠可以說是被說話人所賦予的。因為說話人未參加該行為,行為的實施者也并不是為了誰在實施這種行為,行為的接受者也只是在被動地接受該行為。但說話人“強行”將該行為感知為是對行為接受者的一種恩惠,并且主動站在行為接受者的角度間接接受這一被強行感知的恩惠行為。所以,這種情況下使用“てくれる”所表達的恩惠可以稱之為“間接感知恩惠”。
在二和三中,筆者從說話人如何把握授受關(guān)系的視角以及圍繞“てくれる”所表達的恩惠的特點,對“てくれる”的使用進行了分析,在本節(jié)中,筆者對高校日語三年級86名學生就日語學習者對“てくれる”的使用情況展開調(diào)查,并對調(diào)查結(jié)果加以分析。
(てくれる使用率調(diào)查情況表)
筆者對上述情況作出了具體分析,情況總結(jié)如下:
中文中帶“給”字的情況
他給我買了一件衣服。(彼は私に服を買ってくれた。)
小李送給我妹妹一本書。(李さんは妹に本を送ってくれた)
類似于以上例句,句子中明顯出現(xiàn)了“給”字,也就是說,句中存在明顯的恩惠意圖,且對于說話者來說,行為實施者所實施的行為對于說話者來說,著實是一種恩惠,或者說話者自身認為這是一種恩惠。對于日語學習者來說,當句中出現(xiàn)“給”字,且行為帶有明顯的恩惠意圖時,即句中出現(xiàn)了明顯的受益者時,使用“てくれる”的使用率最高。
中文中不帶“給”字的情況
他保護了我。(彼は守ってくれた。)
小王幫我的朋友搬家。(王さんは友達の引越しを手伝ってくれた。)
上述例句中,句中雖未出現(xiàn)“給”字,但“保護”、“幫”、“請”等行為動詞自身帶有很強的恩惠性特征,說話人對恩惠的認可度很強。即當中文句型為“(強烈恩惠性)動詞+受益者/受益者所屬物”時,日語學習者“てくれる”的使用率也較高,僅次于前項。
今天你來我真的很開心。(今日來てくれて、うれしい。)
你別說話就好。(黙ってくれればいい。)
動詞本身的意思不帶有恩惠性質(zhì),行為實施者和行為接受者之間不存在直接的相互關(guān)系時,“てくれる”使用率較低。
終于下雨了。(やっと雨が降ってくれた。)
時間會給我們證明一切的。(時間はすべて証明してくれる。)
上述例句,無論句中是否存在“給”字,因為行為實施者是無情物,且行為動詞本身不具備強烈的恩惠性質(zhì),日語學習者在類似句中“てくれる”的使用率較低。
綜上可以看出,日語學習者根據(jù)中文中是否含有“給”字,或是根據(jù)動詞自身是否含有較強的恩惠性質(zhì)而決定是否使用授受補助動詞“てくれる”。也就是說,在中文表達中,行為是否含有恩惠傳達概念,主要是通過動詞本身的意思所決定的。行為的接受者在句中直接受到該動詞的影響,或是說話人間接受到該動詞的影響時,日語學習者容易將動詞的表達與“てくれる”對應(yīng)使用體現(xiàn)恩惠傳達概念。但當行為動詞不帶有恩惠性質(zhì),或是行為實施者為無情物時,中文表達中難以體現(xiàn)恩惠傳達概念,此時,日語學習者使用“てくれる”的意識較弱,使用率也因此較低。眾所周知,學習者在用外語表達時,是一種在腦中首先出現(xiàn)母語的表達形式,再將其轉(zhuǎn)換為目標語言的模式。所以,在教授授受動詞時,僅僅從授受雙方關(guān)系或者恩惠方向性概念來說明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針對“感知恩惠”,行為實施者為無情物時,因為句中的動詞不帶有恩惠概念,行為主體與行為接受者的不存在直接關(guān)系,學習者很難把握恩惠概念。所以,有針對性的進行感知恩惠句式的訓練,幫助學生理解日本人在使用授受補助動詞時,是如何把握當時所面對的情況的,是一種怎樣的心理導致其使用授受補助動詞的思維模式化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本論文站在日語學習者的角度,對日語授受補助動詞“てくれる”進行了較為透徹的分析,并通過對日語學習者就“てくれる”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分析,從中得知日語和中文對恩惠概念把握的差異導致了“てくれる”的不同情況出現(xiàn),在日語教學中,我們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恩惠思維概念訓練,使日語學習者了解日本人的思維習慣,從而說出更為地道的日語。
【參考文獻】
[1]高見澤猛.初めての日本語教育1[J].アルク,1996.
[2]吳穎,袁曉星.從授受動詞的使用來看中日恩惠意識的差異.牡丹江大學學報[J].2011(06).
[3]日語授受動詞與漢語“給”字句的對比研究.長春教育學院學報[J].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