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濤 吳鑫
摘要:新課程實施的今天,每一位教師都在學習著很多的教育教學理念,思考著怎樣在教育教學最重要的陣地——課堂上,實踐著自己育人的理想,期冀著在自己的課堂上充盈著和諧的陽光,閃現(xiàn)著思維靈動的火花。本文通過教學實踐,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初探。
關鍵詞:生態(tài)課堂;教學理念;和諧
語文先輩呂叔湘先生說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边@種煥發(fā)生命活力的課堂,我們將它稱之為“綠色生態(tài)課堂”?!熬G色課堂”創(chuàng)設的是情感的課堂,互動的課堂,生活的課堂,人文的課堂。走進綠色課堂,關注綠芽發(fā)展,我們將真正享受到語文教學的詩意與真諦。如何營造這種以人為本,以發(fā)展為本,動態(tài)的、和諧的、生長性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學生態(tài)環(huán)境呢?
一、 重視教學設計的準備——“吃透”教材,把握教學內(nèi)容,為“綠色”課堂打造一方“沃土”,給予學生所需的養(yǎng)分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不僅決定課堂教學內(nèi)容,而且提供了教學活動的基本方法,是國家課程標準的具體化。而吃透教材,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反思自己的教學,為什么有時一堂課上下來學生好像還糊里糊涂。這時只知道一味地去怪學生笨,不好好聽講。其實更多的應找找老師自身的原因。記得我在執(zhí)教《童年的發(fā)現(xiàn)》一課時,所留給我的啟迪和反思,讓我受益匪淺?!锻甑陌l(fā)現(xiàn)》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fā)現(xiàn),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執(zhí)教之前我粗略地瀏覽了一遍課文,對文本沒有加以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只是簡單地將課文的結構和內(nèi)容梳理了一遍。設計教案時,自認為思路清晰,重點把握突出,課堂效果應該較好。但整堂課下來,總有一種“蜻蜓點水”之感:教學內(nèi)容不深不透。從整體角度看,一是教學內(nèi)容重復,二是對教材意圖產(chǎn)生了偏離,沒有在特定情境中達到文意兼得的目的。由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是成功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只有深入鉆研教材,抓好文章主線,把握好文章的“題眼”,并圍繞“題眼”去設計環(huán)節(jié),才會走向成功。就像本節(jié)課,我的“題眼”并不明確,錯以“發(fā)現(xiàn)的過程”為“題眼”,其實應該圍繞發(fā)現(xiàn)的過程體會作者求知若渴、善于思考、大膽想象的特點,才是本文真正的“題眼”。一切教學應該為它服務,向它靠攏,而我卻用過多的時間去泛泛理解發(fā)現(xiàn)過程,導致上完課有“蜻蜓點水”的感覺。
二、 實行有效的激勵性評價,讓學生在“綠色生態(tài)”的課堂氛圍中進行“有氧”呼吸,自主發(fā)展
生態(tài)教育理念要求實施新課程以人為本,首先要尊重孩子發(fā)展的心理需求,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而課堂教學中,教師適時地對學生進行肯定、表揚,使學生體驗成功的愉悅是十分必要的。我一直是一個不善于給學生激勵性評價的老師,但在一次無意的評價中,使我知曉了激勵性評價的可貴。記得那是在一次語文課中,我們班一個叫李姿怡的小女孩,在我提完問題后,便怯生生地舉起小手,當時我很驚訝,因為在班上她無疑是一個典型的后進生,考試還經(jīng)常掛“紅燈”。但是驚訝之余,我還是將回答的權力交于她,并向她投去信任的目光。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竟然她的答案也準確無誤。于是就當眾把她表揚了一番,并讓其他的同學給她送上掌聲。就是這么一次小小的鼓勵,卻讓這個孩子一改往日的學習態(tài)度,不但按時完成作業(yè),上課也不再做“沉默的羔羊”了。當然老師的評價必須得真誠有效。不是說“好極了”,就是說“棒極了,很聰明,你真行……”這樣下去,表揚就會失去應有的價值,特別是在這種一味表揚的慫恿下,有些學生會產(chǎn)生思想的惰性,覺得自己“想一點,說一句”就可獲得“超值”的嘉獎。成功只有在失敗的襯托下才顯得更加耀眼光彩,表揚也只有在客觀評價指正下才更有價值和張力。
三、 營造生本的課堂,給學生一個歷練的機會,讓死沉的灰色教育,靈動著綠色的清新
當今教育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老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然而即使這樣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原因何在?追其根本原來老師仍以“教”為主,學生以“學”為輔,其中最大的“罪魁禍首”便是教師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不信任,自作主張地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讓學生機械式地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
如在教學《祖父的園子》一文時,我總結了以前的課堂失敗的原因,改變“填鴨式”的教育方法,試著將學習的主動權交予學生,盡管心里仍有一些不安。首先,我讓學生帶著問題(這篇課文中的哪些情景,讓“我”對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懷呢?)進行閱讀,并用筆勾畫出相關的內(nèi)容,學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接著,我又讓學生帶著第二個問題(說說“我”在園子里心情是怎樣的,你從哪兒體會到的?)默讀,并用筆勾畫出相關的句子。話剛說完,很多學生就開始默讀勾畫了,并用鉛筆在旁邊寫出了自己的體會,這很是讓我意外,等到學生自由匯報時,更大的驚喜向我撲面而來。他們不僅在書中找出了重點詞句進行品讀,還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己所體會到的。整堂課的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就連平日那些不善言表的孩子都表現(xiàn)得異常的活躍,我最初的那絲不安,被這活躍的課堂景象全部吞食!
通過這次小小的改變,使我對學生的認識有了本質的轉變。從最初的懷疑到信任,無非就一步之遙,而這一步之距卻因為我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質疑,扼殺了多少豐富多彩的想象。學生就像田野里的綠色禾苗,他們的成長需要無污染的環(huán)境,更需要高素質的園丁充滿真情的耕耘,而綠色生態(tài)的課堂是和諧的象征,是美的匯聚,是師生生命力勃發(fā)之所在。在綠色生態(tài)的語文課堂上,師生就會心靈融通,思維碰撞,學生就會興趣盎然,教師就會怦然心動、神采飛揚。只要我們用真心、真情去打造,我們的課堂就會變得更加生機盎然,課堂的生命活力就會不斷被激發(fā)出來,讓學生在和諧的生態(tài)王國中生機盎然地生活,提升人的地位,提升生命質量,這是課堂教學的理想境界,也是我們將不懈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杜亞麗,陳旭遠.透視生態(tài)課堂的基本因素及特征[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7):52-56.
[2]王加強.生態(tài)課堂:價值、特質與建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0,(4):5-8.
作者簡介:
連濤,吳鑫,云南省保山市,保山市永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