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伶
(山西大學(xué)語言科學(xué)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常用詞是詞匯系統(tǒng)的主要組成部分,看類詞是常用詞范疇,從古至今漢語看類詞較多,僅不太冷僻的單音節(jié)詞就有近百個,看類詞“縱”向的歷史研究有很多,如張永言和汪維輝(1995)、白云(2005)、尹戴忠(2008-2012)等,但看類詞“橫”向成員的地理演變卻尚無系統(tǒng)地分析考察。那么,通過對該語義場中的上位詞進行“橫”向描寫,南北方言間會有什么不同?再結(jié)合歷史文獻,歷時“縱”向的成員分布又與南北方言的“橫”向分布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結(jié)合歷史文獻和GIS地理信息地圖,是否可以分析出漢語南北方言中看類詞發(fā)展變化軌跡呢?筆者在觀察“橫”向漢語方言地理分布和探尋南北差異地理演變時,運用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手段,不僅可以更加清楚的展現(xiàn)看類詞在“橫”向成員的明顯差異,而且嘗試給出成員的地理演變軌跡。
看類詞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的成員主要有7個,分別是:看、瞧、瞅、覒(眊)①、睇、覷、相。其中,“看”的分布最廣②,是看類詞在漢語方言中的主導(dǎo)詞,幾乎遍及漢語方言的所有地區(qū)?!俺颉笔褂梅秶潜狈降貐^(qū)的東北官話、北京官話、中原官話、西北官話及晉語;“瞧”分布于北方地區(qū)的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西南官話及江淮官話;“覒(眊)”分布于北方地區(qū)的中原官話、西北官話和晉語?!绊笔褂糜诨浾Z的大部分和閩語的少部分;“覷”分布于閩語和吳語;“相”主要分布于閩語、吳語和贛語。具體的“橫”向的地理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37個方言點看類詞成員的地理分布
在地理分布上,南北方言看類詞成員截然不同。北方地區(qū),看類詞成員是“看、瞧、瞅、覒(眊)”;南方地區(qū),成員排斥“瞧、瞅、覒(眊)”,取而代之的是“睇、覷、相”等。
在漢語史長河中,看類詞“縱”向主要成員有“見、視、觀、看、瞧、瞅”等。其中,“見、視、觀”在表示視向接觸的一般看義時,是上古時期的高頻詞匯,且在中古漢語時期仍占主要地位;“看”則在魏晉南北朝開始至今在漢語史中一直占據(jù)主導(dǎo)詞地位③;“瞧、瞅”是近代漢語時期的高頻詞匯,前者始見于北宋,后者始見于元代,二者都多出現(xiàn)于元雜劇和元曲中,帶有口語和北方色彩。
總之,對比“縱”向歷史演變與“橫”的地理分布,成員之間也存在著差異?!翱v”向的主要歷史成員與北方方言成員驚人的相似,與南方方言成員卻毫不相干。
通過對比“橫”和“縱”的成員分布,“看”一直存在,因為其是書面語、通語詞匯;“瞧、瞅、睇、覷、覒(眊)、相”是否都具有地域特色?地理分布自古至今又有著怎樣的變化?我們結(jié)合歷史文獻資料和GIS地理信息地圖一一進行分析考證。
(一)北方方言成員 北方方言的看類詞成員有:看、瞧、瞅、覒(眊)。“看”是通語成員,在現(xiàn)南北方言中仍然使用。
“瞧”本義指目昏花,表看義始見于北宋,多見于北方的元雜劇和元曲中,例《關(guān)漢卿·書所見》:“笑眼偷瞧,文談回話,真如解語花?!痹s劇《貨郎旦》第一折:“他那里鬧鑊鐸,我去那窗兒前瞧破,那賤人俏聲兒訴一和?!痹都t繡鞋》:“又那里挨窗兒聽,倚門兒瞧?!必炘剖洞俗鳌罚骸白黻@乘興會今宵,低低道,無語眼兒瞧?!泵髑逯H的雜劇和戲曲大多繼承元雜劇和元曲,“瞧”也得以進一步發(fā)展,如孟稱舜《嬌紅記》第十出:“小丫頭,你曉什么,你且去瞧瞧奶奶,若尋我,來說我知道。”《雍熙樂府·集賢賓·秋憶》:“我和他既相知恨不相見早,他燭花前將錦箏來斜抱,劃的又背著人偷用眼兒瞧?!鄙鲜鲆谋砻鳎骸扒啤弊畛跬ㄐ杏诒狈降脑驮s劇,主要流行于北京官話、中原官話和冀魯官話區(qū)。對比現(xiàn)代北方方言“瞧”的分布范圍,發(fā)現(xiàn)“瞧”使用地域有所擴大,大體是從東北部沿海地區(qū)自北向南推進,到達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區(qū)。
“瞅”同“瞧”相似,始見于元代,多出現(xiàn)在元雜劇和元曲中,有“瞅”、“矁”、“偢”三種書寫方式。如元《殺狗勸夫》第二折:“那里,不轉(zhuǎn)睛,矁了我一會?!薄肚f周夢》第三折:“你把鶯鶯并不題,燕燕更不瞅,蜜蜂兒置之腦后?!泵髑鍟r期,使用頻率也很高,如《西游記》第十六回:“三藏矁了他一眼道:”謹(jǐn)言“!”《紅樓夢》第四四回:“鳳姐兒瞅人不防,便出了席,往房門后檐下走來?!陛^之,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瞅”的使用范圍有所擴大,大致在中北部地區(qū)自北向南推進,不僅向南到達江淮官話、西南官話,而且向西到達蘭銀官話。
“覒”見于《說文·見部》卷八:“覒,擇也”,指選擇。三國魏時期,才用以指一般看義,如《廣雅·釋詁一》:“覒,視也”。明《正字通》中孫愐注:“覒,莫袍切,與眊通”。指一般看義的文獻用例始見于元代,且有北方口語色彩。如元曲《一枝花·子弟每心寄青樓愛人》套曲:“少不得留與青樓做散樂,倒不眊眊?!痹s劇《劉千病打獨角?!罚骸霸鐒t倒、倒、倒了你個教頭,則我這右拍手輕蕩著你可早難禁受,似倒了一個糠布袋,摔翻了個肉春牛。呸!眊、眊、眊,不害你娘羞,你原來是個蠟槍頭。”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覒”所在的西北部地域可見,表一般看義的“覒”從元代通行于北京官話、冀魯官話和中原官話區(qū)擴散到了如今的中原官話、蘭銀官話和西南官話。大體上,“覒”在表一般看義的發(fā)展軌跡是從東北方向西北、西南方向擴散。
總之,“瞧、瞅、覒”表示一般看義都源于北方方言,帶有北方口語色彩,地理軌跡也大體一致,都是自北向南推移,到達中部地區(qū)。由于地理地形的影響,三者地域分布也有界限?!扒啤倍嘣跂|北部沿海,“覒”則在西北部高原,“瞅”是中北部。
(二)南方方言成員 南方方言的看類詞成員有:看、睇、覷、相?!绊币娪谏瞎艥h語時期,本義表示斜視,如《說文》:“目小視也”,是通行于陳楚之間和南楚之外的方言詞,如《方言》:“睇,眄也。陳楚之間,南楚之外曰睇?!敝泄艥h語時期,“睇”可以指一般看義,如趙至《與嵇茂齊書》:“龍睇大野,虎嘯六合,猛氣紛紜,雄心四據(jù)。”張祜《早春錢塘湖晚眺》:“落日下林坂,撫襟睇前蹤?!秉S銖《江神子·晚泊分水》:“獨上高樓三百尺,憑玉楯,睇層空?!币陨先蛔髡叩纳罘秶『靡彩窃陉惓g、南楚之外,并與趙至的生活地域接壤??梢?,“睇”表一般看義是從中古時期開始在這一地域語義轉(zhuǎn)化的結(jié)果。今南方方言“睇”的使用范圍僅在南楚之外的廣東、福建等南部沿海地區(qū)。所以,“睇”相對靠北的陳楚之間不但沒有向北推移,反而消失于中原地帶。
“覷”見于《說文》:“拘覷,未致密也?!敝复质?。但段玉裁認(rèn)為其本義并非“粗疏”之義,段注曰:“覷,古多假狙為之”,《周禮》:“狙司即覷伺也”,《三倉》:“狙,伺也”,《通俗文》:“伏伺曰狙,是則覷狙古今字”。《說文通訓(xùn)定聲·豫部》也認(rèn)為:“覷,拘覷,窺觀也”,所以,“覷”在上古漢語時期本義應(yīng)是窺視?!斗窖浴罚骸白躁P(guān)而西曰狙”,“覷”與“睇”同是方言詞,通行于陜西西部的北方方言區(qū)。中古漢語時期,“覷”的義域擴大到一般看義,如三國魏《廣雅·釋詁一》:“覷,視也。”唐《玄應(yīng)音義卷十二》:“覷,亦視也?!逼渲?,《玄應(yīng)音義》序述由大慈恩寺元應(yīng)法師收集,大慈恩寺便坐落于陜西西安。故“覷”的通行區(qū)域仍在陜西周邊。再例蔡邕《漢津賦》:“覷朝宗之形兆,瞰洞庭之交會。”辛棄疾《祝英臺近·晚春》:“鬢旁覷,試把花卜歸期,才簪又重數(shù)?!薄段鲙浿T宮調(diào)》卷一:“張生覷了,失聲的道:‘果然好!’”李漁《意中緣·卷簾》:“試覷他神氣逍遙,鬢髩飄搖?!鄙鲜鲆淖髡呱钴壽E都在如河南、湖北、山東、江西、浙江等地即陜西以南地區(qū),說明在近代漢語漢語時期,“覷”自北向南擴散。結(jié)合現(xiàn)代漢語方言今僅在吳語和閩語區(qū)使用,“覷”的地理軌跡是自北向南擴散,現(xiàn)存東南沿海區(qū),在其余地區(qū)則已消失。
“相”是上古時期看類詞的非主要成員,本義指觀察,《說文》:“相,省視也。”西漢時期,《爾雅·釋詁》:“相,視也?!币部梢灾敢话憧戳x,即視向接觸某人事物。宋代,孔穎達疏《書·無逸》:“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為“視小人不孝者,其父母躬勤艱難,而子不知其勞?!焙榕d祖在《楚辭·離騷》:“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補注“相觀,重言之也?!蓖耙暋⒂^”都指一般看義?!渡袝窡o法考證其地域,但《楚辭》則是帶有南方色彩的楚地民歌,“楚地”即今湖北、湖南一帶。對比“相”今多分布于南方沿海地區(qū),其軌跡應(yīng)該是自東南部沿海向東北擴散。
總之,看類詞的南方方言成員“睇、覷、相”的軌跡比較復(fù)雜?!绊?、相”總的方向是自南向北擴散,但由于種種原因,要么消失中部地區(qū),要么未到達中部?!坝U”本源于北方方言,由于外在因素和內(nèi)在成員的相互競爭,向南跨過中原直達南方方言區(qū),如今僅保留在南方方言中,卻消失于北方方言。
總的來說,南北方言成員都是彼此向?qū)Ψ娇繑n,匯合于中原地帶。但是,每個成員受到不同外在因素的影響,其發(fā)展軌跡又不盡相同。正如李如龍所述:“詞匯演變與認(rèn)知方式、社會生活環(huán)境、地域文化特點等密切相關(guān),不少還由于語言接觸而借用”。看類詞的南北成員差異主要受以下三種因素制約。
(一)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即是政權(quán)的更迭對各地語言發(fā)展變化的影響。自秦統(tǒng)一列國,各地語言的割裂局面大大改善。魯國堯曾指出:“隋唐自北統(tǒng)一中國,阻斷了南語、北語分裂趨勢,而且使北朝通語占了上風(fēng),在江淮流域的南朝通語其平分秋色的地位則逐漸被削弱,它的血緣后裔是今江淮方言。”隨著政治中心的變化,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在看類詞的表現(xiàn)上體現(xiàn)了南語和北語的融合,并使其處于過渡地帶,如北語“瞧、瞅”在西南官話成都和江淮官話揚州、南京使用,南語“相”也保留于西南官話的成都和江淮官話的上海、蘇州等地。至近代漢語時期,政治中心都設(shè)在北方地區(qū),如《漢語官話方言研究》在論及中原官話時又指出:中原地區(qū)的方言到清代中葉以前一直是漢民族共同語言——雅言的標(biāo)準(zhǔn)音……今漢語方言多是從以中原官話為中心的北方方言中發(fā)展來的?!扒?、瞅”從帶有北方口語方言進入通語,而帶有南方方言色彩的“睇”在自南向北的擴散中受阻且消失于中原地區(qū),這些足以說明政治中心對語言發(fā)展變化的影響。
(二)地理因素 在語言接觸中,地理地形起著推動或者阻礙作用??搭愒~成員中,最明顯的是北方方言成員“瞧”和“覒”的擴散。前者在東北沿海地域,地勢平緩且河流、湖泊眾多,進而給不同地區(qū)的人們提供了交流的基礎(chǔ)條件,故語言也能順利交流擴散,從北京到達洛陽等地的中原地帶再到南京等地的江淮地區(qū)。后者分布于西北的高原高山地帶,地勢高險不便于不同地區(qū)人們交流,故集中于西北的幾個地區(qū),向北擴散難度較大。
(三)歷史因素 歷史中的遷徙移民對語言接觸也有著巨大的影響。羅杰瑞(1997)在研究閩語時指出:“在中國南方,每次移民都帶來自己特殊的漢語,語言借用的過程被幾次移民浪潮搞得十分復(fù)雜?!敝袊鴼v史上經(jīng)歷了幾次大的移民浪潮,這對南北方方言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如安史之亂后,關(guān)中地區(qū)的大量移民從西線進入四川地區(qū);靖康之亂后,關(guān)中地區(qū)、華北平原等地的移民涌入江西地區(qū);兩晉之際,山西移民進入江西北部等等?!坝U”秦漢之際使用于西北部陜西地帶,此地域地形陡峭,但在安史之亂后借移民遷徙進入四川地區(qū),也正因為移民這一關(guān)鍵因素,“覷”才得以到達南方地區(qū)并繼續(xù)向平坦的東南部擴散。靖康之亂后,又有關(guān)中移民遷入江西地區(qū),這對“覷”向東南沿海進一步推進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錢曾怡指出:“基本詞匯都具有很強的穩(wěn)固性,是方言中最不容易改變的語言成分。”上文所述一般看義的看類詞成員作為基本詞匯,在南北方言中具有其穩(wěn)定性。從現(xiàn)代漢語方言“看類詞”成員在南北方言中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并結(jié)合歷史文獻,“縱”向漢語史中一般看義的主要成員與“橫”向現(xiàn)代漢語北方方言成員相同,卻與南方方言不同。這些表明南北方言或許并非同一語源。成員受政治、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南北方言互相接觸,向?qū)Ψ讲粩嗤七M。這正如余志鴻(1985)在《語言地理類型學(xué)》導(dǎo)讀中闡述橋本萬太郎理論目的一致,即將“縱”的(歷史的)與“橫”的(地理的)比較有機結(jié)合的方法,試圖成功建立一個語言“連續(xù)體”(cline)。漢語方言看類詞的地理分布恰恰印證了橋本萬太郎漢語有南北兩大來源的預(yù)測,其成員的發(fā)展軌跡也證實了南北兩種原始語言在中原地區(qū)匯合和交融。在接觸過程中,北方方言由于政治地位等原因始終占有優(yōu)勢地位,南方方言卻處于劣勢,這也致使北方方言保留如“瞧、瞅、覒”等元代詞匯,而南方方言反而得以保留如“睇、覷、相”等上古層看類詞匯。
注釋:
①“眊”與“覒”通,“眊”為俗字,但在一些方言研究成果中,多用“眊”來記錄。
②據(jù)李榮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統(tǒng)計數(shù)據(jù),42個方言點除洛陽、銀川、徐州、忻州、杭州、溫州、長沙、萍鄉(xiāng)、廣州、東莞、建甌、廈門、??谶@13個點沒有出現(xiàn)“看”外,其余的29個點都收有“看”表示一般看義。
③張永言、汪維輝(1995)認(rèn)為:“看”始見于先秦到六朝發(fā)展成熟,這中間理應(yīng)由一個漫長的漸變過程,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里,“看”一定是活在口語中的(也許開始只是一個方言詞,后來發(fā)展成全民通語),到了魏晉以后,它又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語言學(xué)教研室編.漢語方言詞匯(第2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2]白 云.漢語常用動詞歷時和共時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xué),2005.
[3]馮良珍,趙雪伶.霍州方言研究[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
[4]馮良珍,趙雪伶.山西霍州方言的視覺動詞[J].方言,2018(01):22-27.
[5]李榮等.現(xiàn)代漢語方言詞典[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1998.
[6]李如龍.關(guān)于方言基本詞匯的比較和方言語法的比較[J].漢語學(xué)報,2012(03):57-62.
[7]魯國堯.“顏之推謎題”及其半解[J].中國語文,2002(06):536-549.
[8](日)橋本萬太郎著,余志鴻譯.語言地理類型學(xué)[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9]喬全生主編.山西方言重點研究叢書[M].太原:九州出版社,2002-2013.
[10]錢曾怡.漢語官話方言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10.
[11]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2]徐通鏘.歷史語言學(xué)[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1.
[13]張永言,汪維輝.關(guān)于漢語詞匯史研究的一點思考[J].中國語文,1995(06):4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