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媛媛
摘? ? 要: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雖然少年成名,才華橫溢,留下了不少精妙絕倫的名篇佳作,被人們贊為“初唐四杰”,但他們的命運卻都悲慘非常,最終只能在無限絕望和不甘中草草結束一生。他們的青春年華中充溢著許多異于常人的特質,這些特質既有相似之處,亦有其獨特風韻。
關鍵詞: 初唐四杰? ? 青春特質? ? 異同
在浩瀚的文化歷史長河中,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作為初唐時期最引人注目的四顆明星,用他們杰出的才華一洗六朝綺靡文風,為唐詩的繁榮注入了新的活力,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時人稱之為“初唐四杰”。他們年少成名,意氣激昂,躊躇滿志,然而入仕后又多遭磨難,郁郁不得志,可謂命途多舛。與旁人相比,他們的一生雖然短暫,卻是豐富多彩跌宕起伏,包含著諸多可貴的青春特質。
一、共同特質
初唐四杰是唐朝歷史上的四顆寶珠,他們有著坎坷的仕途軌跡,詩名遠揚卻難逃悲慘的命運。在他們短暫悲苦的一生中,王楊盧駱四位英才沿著生命彎曲的脈絡,顯示出諸多相似的青春特質。
(一)少有才名,頭角崢嶸。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少年時期即有美譽?!杜f唐書》曾說:“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雹俦砻髁送醪缒昃惋@示出杰出的文學才能?!缎绿茣分幸蔡岬剑骸傲鶜q善文辭,九歲得顏師古注《漢書》,讀之,作《指瑕》以擿其失。”②顏師古是名儒顏之推的孫子,少傳家業(yè),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就“頒其所定之書于天下,令學者習焉”③。這樣一位大儒,堪稱當時學問方面的絕對權威,但是王勃不僅沒有盲目追隨他的想法,反而還大膽質疑,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指出書中的錯漏之處,這不僅能顯示出他的才華橫溢,更能表現(xiàn)出他的堅定與真性情。
楊炯與王勃同年出生,關于他幼年時期的詩文似乎并無較多記載,但他的才華亦不可小覷?!杜f唐書》上這樣寫道:“炯幼聰敏博學,善屬文。神童舉,拜校書郎,為弘文館學士?!碧瞥涌频哪挲g限于十歲以下,楊炯小小年紀就已經(jīng)獲得了童子科及第,可謂是當之無愧的神童。即使放在現(xiàn)代,以他的才智,也一定會成為眾人眼中“別人家的孩子”,令人艷羨。
盧照鄰出身名門望族,自小家人便給予他良好的教育。對自己早年的經(jīng)歷,他在《釋疾文·粵若》中這樣寫道:“余幼服此殊惠兮,遂閱禮而聞詩?!北R照鄰十多歲時,就拜入著名學者曹憲、王義方的門下學習《蒼》、《雅》以及經(jīng)史知識。少年時期得名師悉心教導,再加上自身刻苦鉆研,終于練就了他的一身才氣。對自己的才華,盧照鄰從來都十分自信,認為自己“下筆則煙飛云動,落紙則鸞回鳳驚”④。及至他弱冠求仕,被授為鄧王府典簽,鄧王李元裕稱他是“寡人之相如也”,更印證了他的文采飛揚、才氣橫絕。
至于駱賓王,少年時更是詩名遠揚。他“七歲能屬文,目為神童”⑤,這里的“文”,指的就是他七歲時所作的《詠鵝》。該詩瑯瑯上口、通俗易懂又活潑有趣,一經(jīng)作成便聞名遐邇,從此駱賓王便獲得了“江南神童”的美譽。直到今日,這首簡短的小詩仍然家喻戶曉,是孩童唐詩啟蒙的必讀經(jīng)典。在此之后不久,他就“從師負笈,私默識于書林”⑥,去往齊魯求學問道。卓越的天賦加上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使得駱賓王的才學很快就傳遍四海,“九流百氏,頗總緝其異端;萬卷五車,亦研精其奧旨”⑦,飛黃騰達似乎指日可待。
(二)渴望入仕,豪情萬丈。
古人云“學而優(yōu)則仕”,初唐四杰研習儒家經(jīng)典,才華橫溢,都積極入世,渴望建功立業(yè),博取生前身后名。在未曾踏足官場之前,他們從不掩飾自己的宏偉抱負。王勃在《滕王閣序》抒發(fā)豪情;“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睏罹即坪胛酿^多年,寫下《青苔賦》和《幽蘭賦》表明其入仕無門的苦悶,更有一組邊塞詩表達自己建立功名的強烈愿望,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從軍行》中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盧照鄰與楊炯一樣,也對作戰(zhàn)沙場充滿昂揚志氣。他寫“但令一顧重,不吝百身輕”“應須駐白日,為待戰(zhàn)方酣”“不辭橫絕漠,流血幾時干”,字字句句皆是他的豪情壯志,熱血男兒的形象躍然紙上。駱賓王在自傳體長詩《疇昔篇》的開頭描述了自己上京趕考時的意氣風發(fā),然而名落孫山后的失意憤怒促成他寫下了《途中有懷》,這首詩更能展現(xiàn)出他內心對于仕途通達的極大渴望,字里行間都洋溢著他懷才不遇的悲憤郁悶。
(三)恃才傲物,仕途失意。
少年英才,嶄露頭角后便已萬丈光芒,受到世人矚目和吹捧,因此他們四人均有些恃才傲物。這股傲氣時時縈繞在他們青春勃發(fā)的身軀周圍,成為他們仕途坎坷的原因之一。
《唐摭言》記載:唐高宗上元二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在南昌參加了都督閻伯輿在滕王閣所設宴席。閻老此次設宴,假意讓眾人為滕王閣作序,實則是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然而王勃作為一個青年晚輩,竟絲毫沒有推讓之意,接過紙筆一揮而就。閻都督非常不高興,拂衣而起。雖然后來《滕王閣序》驚艷眾人,但這場宴會的確背離了閻老的初衷,搶盡了他女婿的風頭。他后來未冠而仕,本應是大有作為的年紀,卻因一紙檄雞文獲罪被遣,又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草草終結仕途,甚至連累家人,想來也與他這種肆意放縱的性格有關系。
楊炯的倨傲好古在《唐才子傳》中亦有記載?!熬际巡艖{傲,每恥朝士矯飾,呼為麒麟楦?;騿栔?,曰今假弄麒麟戲者,必刻畫其形覆驢上,宛然異物。及去其皮,還是驢耳。無德而衣朱紫者,與驢覆麟皮何別矣!聞者甚不平,故為時所忌?!备咦谕砥?,隨著武后政治野心的逐漸擴張,許多外戚和奸佞小人進入廟堂,官員尸位素餐的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楊炯看之生厭,往往于言語上多加諷刺,以“麒麟楦”為喻,精妙有趣,生動形象。這既能表現(xiàn)出他的才學不凡,又著實凸顯出他的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馬茂元在《論駱賓王及其在“四杰”中的地位》贊嘆他的高潔品格就很是恰當:“他懷才自負,充滿著時代熱情和功名事業(yè)的意念,但卻不茍安余庸俗的官僚生活,或者是俯首帖耳地做個統(tǒng)治階級倡優(yōu)同蓄的御用文人。”⑧然而朝中奸臣當?shù)?,楊炯又一直不愿阿諛奉承,不被重用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所以他整整在弘文館待制了十六年,年近三十才被補授校書郎,說不失意也是虛妄。
盧照鄰一向自比為鸞鳳,他在《釋疾文·粵若》稱贊自己“郭林宗聞而心服,王夷腹見而神傾。俯仰談笑,顧盼縱橫”,簡直就是謫仙一般的存在,遂輕視他人,孤芳自賞,“單棲劍門上,獨舞岷山足”“所以成獨立,耿耿歲云暮”⑨。性氣過于高傲,自然為世所不容,結果“智者不我邀,愚者余不顧”,落得一個煢煢獨立的境地,這也是造成他壯志難酬的內在原因。等到后來得了重疾臥床不起,他對仕途徹底地失去了希望,心中儒家兼濟天下的道義也就慢慢轉向了黃老之學,直至他自沉潁水飄然離去。
駱賓王曾經(jīng)躊躇滿志參加科舉,結果卻名落孫山。在《途中有懷》他寫道:“莫言無皓齒,時俗薄朱顏?!闭J為自己滿腹才華,是別人有眼無珠,不識泰山。后來駱賓王成為道王李元慶的府屬,元慶讓他“自敘其能”。這本是好意,大概是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駱賓王,希望他能像毛遂一樣展示其才華和能力,提拔任用他之意。然而駱賓王卻在《自敘狀》中說:“而修譽察能,聽言觀行。舍真筌而擇士,沿虛談以取才。將恐有其語而無其人,得其實而喪其實。故曰:知人不易,人不易知。若乃脂韋其跡,乾沒其心,說已之長,言身之善,容冒進,貪祿要君,上以紊國家之大猷,下以瀆狷介之高節(jié),此兇人以為恥,況吉士之為榮乎?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令?!辈蛔R人之好意也就罷了,居然還予以諷刺,如此狷介狂傲,豈非自斷前程?
(四)詩文革新,繼往開來。
在初唐四杰揚名之前,活躍于文壇的是唐太宗所喜愛的宮體詩代表人物上官儀。他的詩辭藻華麗,綺錯婉媚,時人稱為“上官體”,效仿者頗多,齊梁浮艷詩風大有復原之象,宮廷中彌漫著一股綺麗雕琢之氣。初唐四杰于此時橫空出世,為唐詩注入了一股新鮮活力。他們將詩的主題范圍擴大,使得詩歌不再局限于宮廷這一四方天地,無謂地做些風花雪月的美夢,而是貼近百姓,轉向現(xiàn)實,不僅描繪市井生活,更延伸至邊塞苦寒。詩的類型就此日趨多樣化,除了邊塞詩外,還有詠物詩、詠史詩、山水詩、送別詩等,詩風清新剛健,一洗朝中俗氣。他們四人在內容風格與題材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唐詩日后的繁榮氣象埋下了伏筆。
另外,他們也為五言律詩奠定了基礎,并且使七言古詩發(fā)展成熟。五言律詩在此之前已有出現(xiàn),但作品不多,到了“四杰”的時候,五律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聞一多曾經(jīng)說過:“五言八句的五律,到王楊才正式定型?!雹庥腥嗽?jīng)做過統(tǒng)計,“在四杰各自的詩作中,五律多者占二分之一,少者亦在四分之一以上,格式之嚴格與篇數(shù)之多,都可奠定五律的基礎?!眥11}他們四人中,王勃、楊炯以五律見長,相比之下,盧照鄰和駱賓王則更擅長七言古詩,比較著名的有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和駱賓王的《帝京篇》。他們四人在唐詩的發(fā)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其成就,杜甫予以了極高的評價——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二、不同特質
王勃應是四人中性格最為浪漫的,他的詩詞往往是情到濃時隨意而發(fā),鮮少看到刻意雕琢的痕跡。“他的詩歌就是這種性氣與才華的結晶。他做詩不像駱賓王那樣經(jīng)過深思熟慮,也不像楊炯那樣注重程式,而是心之所至,即凝結成詩?!眥12}因此他的詩詞題材多樣,情感豐富。仕途不順后王勃很快便能夠調整心態(tài),選擇退居江湖,這與他骨子里的浪漫氣質是分不開的。在《江曲孤鳧賦》中他稱自己“迫之則隱,訓之則前,去就無失,沉浮自然”,頗有幾分樂觀曠達意味。至于他寫的諸多送別詩,更能表現(xiàn)出他的浪漫與灑脫。“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本辰玳煷?,氣勢磅礴,直抒胸臆,雖無離別時的種種留戀不舍,卻更顯情真意切。
與其他三人相比,楊炯的青年時期就顯得較為沉靜。他的前半生一直都在追求仕途的成功,早年待制弘文館后,幾乎未曾再主動交友四處游歷。這期間他大多是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即使如此他也只是通過《青苔賦》、《幽蘭賦》、《從軍行》等詩賦展現(xiàn)自己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此外他也常常受人囑托寫些游宴序文、碑銘行狀,而不像其他三人一樣高傲地睥睨一切,激烈地諷刺權貴。因此總的來說,他的一生較之王、盧、駱三人而言更為平順。駱祥發(fā)在《初唐四杰研究》中評價楊炯“一生都在宮廷詩的圈子里掙扎”,認為他的詩詞文賦“空泛贊美與真切抒情并存,歌功頌德與明懷述志交織,虛應故事與嘔心力作混雜”,可以說是十分中肯的。
盧照鄰的一生都是在怨恨和悲傷中度過的。在青年時期,他空有滿腹才華卻報國無門,總是悲嘆自己懷才不遇,胸中抑制著一股憤然不平之氣。詩隨心發(fā),筆抒胸臆,因此他的詩往往也被這樣的情緒所籠罩?!叭萆洌季恢?。”(《芳樹》)“徘徊聞夜鶴,悵望待秋鴻?!保ā段魇辜嫠兔蠈W士南游》)“寂寂啼鶯處,空傷游子神?!保ā断嗳缜倥_》)縱然初唐四杰都是仕途不順之人,但盧照鄰對于自己的這種命運更多的是悲憤地接受,無法放下心中的執(zhí)念,長期處于一種憂傷絕望的狀態(tài),連詩都是苦澀的滋味。
駱賓王則是四人中最具有俠義心腸的一位詩人?!懂犖羝返拈_頭他就對早年的自己做出了如下總結:“少年重英俠,弱歲賤衣冠?!笨梢娝麑ψ约旱钠獗杂兄逍训恼J知。這“俠義”不僅表現(xiàn)在他對于建功立業(yè)精忠報國的渴望以及不愿趨附權貴的氣節(jié),更表現(xiàn)在他日常生活中的勇敢和堅決。在他聽聞好友盧照鄰竟然拋下妻子郭氏,任由郭氏帶著孩子自生自滅后,他憤怒非常,提筆就寫下了長詩《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雖然他并不知事情真相,誤會了盧照鄰,但為郭氏打抱不平而絲毫不顧及好友情面,此舉足見他的俠義風范,感情濃烈,發(fā)自肺腑。這種俠義在他的生命后期逐漸轉移,被賦予了更多的政治色彩。他不滿武則天謀奪李唐社稷自立為帝,參加了以徐敬業(yè)為首的揚州起事,不顧個人安危,寫下了著名的《討武氏檄文》,表現(xiàn)了他強烈的愛憎感情,令人傾佩。
趙翼在《題遺山詩》中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這句用來形容初唐四杰再恰當不過。雖然他們四人的一生就像天上的流星一樣短暫,但在他們的青春年華中,既有縱橫的才氣,自信的傲氣,高昂的士氣,又有失意的怨氣,不屈的骨氣,革新的勇氣。在他們入世后,一股清新之風就此吹入大唐文壇,為日后的繁榮鼎盛奠定了極好的基礎,起到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留下了不朽的功績。
注釋:
①舊唐書·王勃傳.
②新唐書·王勃本傳.
③舊唐書·卷七十三·列傳第二十三.
④釋疾文·粵若.
⑤陳熙晉.駱臨海集箋注.(附錄)
⑥駱賓王.上瑕丘韋明府啟.
⑦諶東飚.初唐四杰集[M].岳麓書社,2001:58.
⑧陳熙晉.駱臨海集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1:431.
⑨盧照鄰.贈益府群官.
⑩聞一多.古詩神韻[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128.
{11}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236.
{12}駱祥發(fā).初唐四杰研究[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306.
參考文獻:
[1]聞一多.唐詩雜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駱祥發(fā).初唐四杰研究[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
[3]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
[4]聞一多.古詩神韻[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
[5]陳于全.楊炯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
[6]陳熙晉.駱臨海集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1.
[7]駱祥發(fā).駱賓王詩文故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