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旭芳
【摘要】本文以《頤和園》一課的教學為例,論述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方法:讓學生總體感知課文,把握文本結(jié)構(gòu);厘清順序,悟?qū)W法促遷移;抓住特點,感悟?qū)懛ā?/p>
【關(guān)鍵詞】《頤和園》 表達能力 思維能力 教學片段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2A-0041-03
在部編本小學語文新教材培訓會上,全國小語會理事長、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陳先云主任提出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大清單”,即理解能力、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核心素養(yǎng)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要圍繞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展開,要圍繞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展開。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關(guān)注以謀篇布局為主體的語篇知識,由表及里,由果溯因,將語篇知識轉(zhuǎn)化為表達能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呢?下面,筆者以自己執(zhí)教的《頤和園》第一課時課堂教學片段為例來探討這一話題。
一、總體感知,把握文本結(jié)構(gòu)
首先,筆者從課文整體入手,讓學生對課文有個整體的印象,了解寫一篇文章開頭如何進行總述、結(jié)尾如何總結(jié),讓文章結(jié)構(gòu)更嚴謹。這樣緊扣文本,引領(lǐng)學生按照作者的思路理解課文表達上獨特的結(jié)構(gòu)形式,強化了邏輯性和“篇章”的意識。
【片段一】初步感知,整體入手
1.出示要求,學生自學
(1)找出文中概括作者對頤和園印象的句子,用波浪線劃出來。
(2)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游覽的,從課文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用橫線劃出有關(guān)語句。
2.總體感知,體會結(jié)構(gòu)
(1)出示課文框架,體會課文結(jié)構(gòu)的特點,學生齊讀。
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
頤和園到處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游賞。
(2)小結(jié):課文采用“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描寫了頤和園的美景,首尾呼應、結(jié)構(gòu)嚴謹。
【片段二】回歸整體,強化“篇章感”
1.欣賞了長廊,下面我們繼續(xù)跟隨作者的腳步去欣賞萬壽山、昆明湖的美景。
2.多種形式朗讀第3~5自然段。
(1)男女生合作讀第3自然段。
(2)師: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如詩如畫!輕輕地、美美地讀一讀這詩一般的文字——
(以詩的形式呈現(xiàn)第4自然段,齊讀)
蔥郁的樹叢,
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
和朱紅的宮墻。
看——
正前面的昆明湖,
靜得像一面鏡子,
綠得像一塊碧玉。
游船、畫舫
在湖面慢慢地滑過,
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
遠處,幾座古老的城樓
和城里的白塔,
若隱若現(xiàn)——
師:站在萬壽山上看,頤和園的景色真是如詩如畫呀!
(3)師: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師生合作讀第5自然段)
3.頤和園里山水美、建筑美,走在哪里都有美麗的景色,怪不得作者在課文的開頭就這樣贊嘆——頤和園的長廊美,萬壽山美,昆明湖也很美,處處都有美景,所以作者游覽完頤和園后這樣告訴我們——
4.再次出示課文框架,朗讀首尾兩段。
從長廊部分的細讀,到萬壽山、昆明湖的略讀,再到整體的回歸,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既注意了內(nèi)容的完整與詳略,又滲透了學習方法。采用男女生分讀、變換成詩行讀、師生合作讀等多種形式朗讀萬壽山、昆明湖部分,教師不作過多的分析,讓學生在讀中悟,以學生的讀代替教師的講,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頤和園的美,培養(yǎng)語感。
二、厘清順序,悟?qū)W法促遷移
引導學生梳理文章的線索,不僅有助于學生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diào)和主旨,而且可以整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和基本框架,起到提綱挈領(lǐng)、綱舉目張的作用??梢?,大膽取舍,刪繁就簡,既給課堂帶來生機,也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
【片段三】明確順序,練習表達
1.出示有關(guān)語句,自由讀,明確作者的游覽順序。
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
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
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
2.體會這些句子在文中的過渡作用,齊讀。
3.出示游覽示意圖,進一步厘清作者的游覽順序。
4.師生合作讀,小結(jié):你們看,像作者那樣按游覽順序來寫,文章的條理會更清楚,內(nèi)容的銜接會更自然。
5.仿說:從學校門口到我們的教室是怎么走的?
(生:進了學校的大門,往前直走,就來到新教學樓的中樓梯。沿著中樓梯走到三樓左拐,然后走到底,就是我們四年級四班的教室了)
【片段四】領(lǐng)悟?qū)懛ǎw移運用
1.總結(jié):課文按游覽順序,抓住特點描寫頤和園各處的景物,將頤和園的美景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這樣的寫作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你能仿照課文的寫法,給大家介紹一處自己游覽過的景點嗎?
2.同桌互說,教師巡視。
3.集體交流。
(生:登上日光巖,站在觀景臺向下望,鼓浪嶼的美景盡收眼底。各式建筑的紅屋頂掩映在綠樹下顯得更美了,高大雄偉的鄭成功雕像格外引人注目,金黃的沙灘上游客們正在嬉戲玩耍。往東望,島內(nèi)高樓林立,一派現(xiàn)代都市氣息;往西望去,微波粼粼的海面上,船帆點點,白鷺飛翔,還可以隱隱約約看見遠處的金門)
4.課后將剛才說的寫下來。
在學生領(lǐng)悟了本課是按游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的寫作方法后,讓其介紹一處自己游覽過的景點,充分發(fā)揮教材的示范作用。學生或仿照著說了景區(qū)的游覽線路,或仿照著抓住某處景物的特點作了具體介紹,或模仿著“總—分—總”的篇章結(jié)構(gòu)對景區(qū)作概括的介紹……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關(guān)注了語篇知識,并且嘗試著把語篇知識轉(zhuǎn)化為表達能力。
潘新和說:“寫作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而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是應該運用教材,教會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比魏伪磉_都要做到言之有序。根據(jù)本課特點,按照移步換景游覽的記敘順序,筆者厘出文章的游覽順序,讓學生明晰任何文章都要有一定順序,才能條理分明。同時,筆者讓學生結(jié)合實際巧妙地遷移運用,學以致用。在厘清順序、學習表達過程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抓住特點,感悟?qū)懛?/p>
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在切入點的選擇上,要避免傳統(tǒng)教學的細致和瑣碎,要根據(jù)文章的體裁和內(nèi)容,抓住最根本、最精華、最能代表文章特色的某個方面進行設計。教師每教一篇課文,要十分明確語言訓練點、能力培養(yǎng)點;要十分明確哪些是學生自己讀、思就可以弄懂的,哪些是需要合作探究的,哪些是需要教師重點指導、強化訓練的。找準教學的重點、難點,找準教學的起點,是教學有效、高效的前提。
【片段五】分析特點,比較辨析
1.在頤和園里,最著名的景致要數(shù)長廊。自由讀第2自然段,思考:這條長廊有什么特點?
2.學生交流,教師相機進行朗讀指導。
預設:
(1)你能通過朗讀“一眼望不到頭”讓人感覺到長廊的長嗎?
就“700多米長、273間”追問:700多米是多長?用上這樣的數(shù)量詞,讓我們對長廊的長一目了然!齊讀——
(2)“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多少幅畫?。繋浊Х?。這么多的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 長廊,也是一座彩畫的博物館。這些彩畫大致可分為山水、花鳥、古建筑和人物(故事)畫等四類。其中,人物故事畫最引人入勝,想看看嗎?(播放課件)誰來讀一讀?你也來試一試吧!全班一起——
(3)“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花又開了?!遍L廊兩旁的花又多又美,真香?。∫黄鹱x——
3.師:作者先介紹長廊的長,然后描寫了橫檻上的畫和兩旁花木的美,最后寫了走在長廊里的感受。作者按順序抓住了“長、美”的特點寫長廊,讓人由衷感嘆:長廊真不愧是世界上最長、最美的游廊!(板書:“抓特點”)讓我們再美美地讀一讀這段文字——(師引讀)
4.師:那么,別人眼里的長廊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來看看另一段有關(guān)長廊的描寫——
長廊建成于公元1750年,全長728米,分為273間,中間點綴著留佳、寄瀾、秋水和清遙四個亭子。
據(jù)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對江南的山水風光非常留戀,于是派畫師們到江南去寫生,回來后,將畫稿上的山水景色畫在長廊之上,同時又將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人物、故事等也匯聚于長廊之上,于是形成了一條世界著名的集山水風光及人文逸事為一體的藝術(shù)長廊。長廊上共有各式圖畫一萬三千多幅,于1900年被評為全球畫廊之冠,列入吉尼斯世界大全。
置身廊內(nèi),漫步其間,真是“人在廊中走,神在畫中游”??!
師(小結(jié)):一樣的景物,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來寫,所呈現(xiàn)的文字是不一樣的。課后同學們還可以去找一找其他描寫長廊的文章讀一讀。
教師抓住長廊的“長”與“美”,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想象,在讀中對照,在品味語言中培養(yǎng)“段感”。同時,引入同一題材的不同寫法,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明白表達方法的靈活,讓閱讀走向縱深,培養(yǎng)學生比較辨析的能力,發(fā)展理性思維。
像這樣,每節(jié)課或每篇課文選取一兩個訓練點,進行扎扎實實的訓練,由面到點,由虛變實,會讓學生每節(jié)課都有所得,每天都有收獲,篇章意識就能逐漸形成,語文素養(yǎng)必然會逐漸提高?!捌小薄岸胃小钡谋澈笫撬季S與見識,“篇感”“段感”的培養(yǎng)就是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如果在閱讀教學中強化“構(gòu)思”“線索”“段”“篇”的意識,關(guān)注以謀篇布局為主體的語篇知識,就能讓學生獲得“謀篇布局”的基本之道,并在學習表達中促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