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發(fā)
一
明代建文皇帝的下落,多年來有焚死說、出逃說兩種。出逃說又分國外說和國內(nèi)說兩種。研究者越來越傾向于出逃說,且更多的文章試圖證明建文帝自癸門潛出后隱居并終老于國內(nèi)某地。文章提到的大致有如下地域:
北京西山。谷應(yīng)泰《明史紀事本末》和鄭曉《吾學(xué)篇》中,記載有正統(tǒng)七年,建文帝因年紀已老,就到廣西思恩州官府,自稱是建文帝。當(dāng)?shù)毓賳T上報朝廷,將其送至京師。朝廷派老宦官吳亮前去辨認。后建文帝被迎入宮內(nèi),老死于宮中,葬于西山。(劉毅1997)
江蘇吳縣黿山普濟寺、穹窿山“皇駕庵”(徐作生1986,楊林2003)。
湖北洪山寶通寺(李毅2003)、武當(dāng)山(蔣顯福2006)。
福建省泉州開元寺、寧德市(馬渭源、吳澤金2011)。
浙江金華蘭溪市東山(陳衛(wèi)民、林靜翁2011)。
杭州市浦江縣鄭宅鎮(zhèn)(毛策1994)
河南省鹿邑縣(徐公卿1996)。
廣西橫縣寶華山(黃全安、蒙潘孫2003,岑沫2009)、壽佛寺仙巖洞(葉官謀2012,沈國華1988)。
四川平昌佛羅寺(趙學(xué)成1994)、宜賓越溪河、重慶江北縣龍興“龍藏寺”、重慶渝北南郊龍興鎮(zhèn)、鄰水縣善慶里、巴州麻石、大邑白巖寺(趙長庚1994,勞動導(dǎo)報1993)。
云南雞足山、楚雄武定獅子山(萬揆一1985,楊知秋2004,束有春、閻小強1998,鄧芬,孫博,張麗2008)。
貴州安順平壩縣高峰寺(劉樂一2000,薛宗保2011)、貴州“紅崖天書”、廣順白云山白云寺(張佩文1995,歐陽震1997,張發(fā)權(quán)1998,王錄生2003,范同壽2008,葉成勇2013)、安順之飛虹山,清鎮(zhèn)之涼傘洞、玩易堂、云峰山,金陽之靈永寺(管維良2001,《金陽》編寫組2003)。
青海瞿曇寺(徐化民、連書成1994,楊淼林、楊慰2010,公維章2010)。
二
建文帝隱居青海瞿曇寺的說法最早見諸文章者是徐化民、連書成。徐連二人主要依據(jù)的是清康熙三十二年張弘斌修、張淑孔纂的《渭源縣志》和民國《創(chuàng)修渭源縣志》及當(dāng)?shù)氐拿耖g傳說,還有當(dāng)?shù)毓现甲婺私ㄎ膹某脊?jié)的家傳以及實地查訪。二人合著地方志書《渭水源頭》,主張建文帝與五竹山的關(guān)系成立。連書成于1994年曾經(jīng)專門撰寫《一個失位皇帝的雪泥鴻爪》,考證建文帝曾經(jīng)渭源至甘肅,后遠赴樂都瞿壇寺。①渭源縣委、縣政府:《渭水源頭》,甘新出(46)字總(29)號(94)006號,1994。
《創(chuàng)修渭源縣志》卷九《藝文志》所收邑廩生張彩《五竹寺記》:秀峰山在鎮(zhèn)南河之南……于山口東麓之側(cè),建蘭若一,自明亡君臣郭節(jié)掛錫后,采南山色澤不同竹五種,移植禪院,因自號曰五竹僧,此五竹之所由來也?!ㄎ挠谙牧赂晔瘴磿r,由癸門出,比時愿扈駕者二十二人,節(jié)其一也。君臣奔竄崎嶇,晝伏夜行,歷滇南巴蜀,至樂都之瞿曇寺。連書成認為在建文帝出逃的早期,即有部分隨從分途赴川、貴、云南諸省,假稱出逃皇帝,并透露行蹤于人,以分朝廷耳目。而建文帝自身,最初隱遁于甘肅,后來遠赴青藏。他根據(jù)渭源歷代老人們關(guān)于一個棄位出家的皇帝在五竹寺等處棲身的傳說,推想建文皇帝曾經(jīng)到此(五竹山)。并認為建文帝隱居渭源可能是為了投奔莊肅王朱楧。永樂年間,朱楧在渭、隴、蘭諸處山林勝地大修佛寺,聲稱是為洪武先皇及其母薦陰福,其真實目的可能是為朱允炆修建藏身之所。
《渭源縣志》中有西北著名文史專家慕壽祺(字少堂)先生手記一頁,原文為:
五竹山五竹概略——得名緣起:明建文遜國后,出至西寧碾伯縣南山某寺。其隨亡忠臣內(nèi)有某公者,自京楚云南而至甘肅,凡沿途所見異竹,即摘一枝插背夾上。歷年既多,存竹不少。后至渭源縣銀山出家,即擇各竹之異者植廟堦,默禱三靈以能否成活為建文能否返圖之占。后竹竟成活,分為紅黃蘭綠白五色,歷代相沿,極為茂密。五竹山名遂由此而起。事見碾伯瞿曇寺碑記。(下為小字注)瞿曇寺碑記原文“出至”擬改“游至”,“碾伯縣”擬改為“碾伯衛(wèi)”,“忠臣”擬改為“諸臣”,“京楚”擬改為“荊楚”,“銀山”擬改為“西山”,“三靈”擬改為“山靈”,“堦”字擬改為“階”字。少堂記(印章)②吳堅:《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第39冊)》,甘肅文化出版社1990年。
楊淼林、楊慰《建文帝圓寂青海樂都瞿曇寺考》以楊盛二姓的家譜和家族傳說及史上楊盛二姓與瞿曇寺的各種關(guān)系,以及瞿曇寺隆國殿的形制特點、明皇室對瞿曇寺的特殊關(guān)照等方面進一步論證了建文帝在瞿曇寺出家的觀點。
公維章《明建文帝出亡青海瞿曇寺新探》又作了較全面的論證,補充了《明史·河西傭傳》中有關(guān)河西傭的史料,支撐建文帝隱居青海瞿曇寺的觀點。
主張建文帝歸隱青海瞿曇寺的學(xué)者都很重視慕壽祺的手記。此段話以毛筆行書記于稿紙,公維章引用時辨識和斷句皆有錯誤。其釋文為:“明建文遜國,后出至西寧碾伯西南山某寺。其隨亡忠臣內(nèi)有某公者,自京楚云南而至甘肅,凡沿途所見異竹,即摘一枝插背夾上,歷年既多,存竹不少,后至渭源□銀山出家,即擇各竹之異者,植廟階,默禱之,霑以能在成活,為建文能否近圖之。后竹竟成活,分為紅黃藍綠白五色,歷代相沿,極為茂密,五竹山名遂□四起,事見碾伯瞿曇寺碑記?!雹俟S章:《明建文帝出亡青海瞿曇寺新探》,《泰山學(xué)院學(xué)報》2010年第4期。與本文釋文相比較,不當(dāng)之處十分明顯。
楊淼林、楊慰文章引用時未斷句,但辨識亦有小誤:“得名”識作“詩(寺)名”、“廟堦”識作“廟∑”、“返圖”識作“返回”、“堦字”識作“∑字”②楊淼林,楊慰:《建文帝圓寂青海樂都瞿曇寺考》,《青海社會科學(xué)》2010年第5期。,好在文章將該頁圖片置于文字旁邊,讀者可自行識讀,可見其學(xué)術(shù)態(tài)度之謹慎。
宋昊《淺談北京故宮與樂都瞿曇寺的異同》則通過瞿曇寺與北京故宮在多方面的一致性討論這個西陲佛寺與大明皇室的微妙關(guān)系,認為與建文帝隱居于此似有聯(lián)系。③宋昊:《淺談北京故宮與樂都瞿曇寺的異同》,《群文天地》2011年第5期。
三
本文在以上基礎(chǔ)上補充如下證據(jù):
(一)皋蘭蕭氏家傳
蘭州市皋蘭縣黑石鄉(xiāng)肖家灣初修于清雍正八年的《蕭氏家譜》有載:“始祖奉,以儒學(xué)教習(xí)之職官于蘭,遂家焉?!雹堋缎ぜ覟场な捠霞易V》序,清雍正八年夏四月初修。其家族傳說,蕭奉為肅王教諭之時,曾奉命迎接建文帝。并說建文帝到蘭后,先藏于蘭山密林中,后其處遂有“伏龍坪”之名。后有人走漏消息,又改藏于西固山洞之中,其處遂得名“藏龍洞”。后風(fēng)聲漸緩,乃居于陳官營寺廟。此譜修于清初,宣紙手寫,雖未明確記載其始祖迎接建文帝之事,但其家族口傳,當(dāng)非無中生有之事。因為無論明代、清代還是當(dāng)代,這都不會給蕭氏家族帶來任何利益,附庸建文帝也不是什么光宗耀祖之事,蕭氏家人沒有必要生造此事代代相傳。
無獨有偶,皋蘭許氏也有類似家傳:靖難之役后,建文帝輾轉(zhuǎn)來到甘肅,肅王命許敬顏接待,并安排潛藏于城關(guān)區(qū)伏龍坪,住了四年。后轉(zhuǎn)移之西固陳坪鄉(xiāng)藏龍溝,又四年移至陳官營出家為僧。許敬顏,是洪武己未年進士。曾任肅王教習(xí)官,隨肅王來蘭,后定居皋蘭。許敬顏其人蘇州吳縣縣志有載。
(二)甘肅境內(nèi)地名中的蛛絲馬跡
臨洮到蘭州一路地名:黨家墩(擋駕墩)、羅家臺(落駕臺)、救駕溝、接駕嘴、歇駕嘴。山名伏龍坪、古跡名藏龍洞等,都有與建文帝相關(guān)的傳說。
黨家墩(擋駕墩):位置在甘肅臨洮縣峽口鎮(zhèn)。與其它“x家x”格式的地名不同,此地并非得名于黨姓人氏。當(dāng)?shù)貍髡f有一皇帝從此經(jīng)過,被人攔截,地名即由此而來,本為“擋駕墩”,歷時既久,訛作“黨家墩”。
羅家臺(落駕臺):位置在甘肅蘭州榆中縣新營鄉(xiāng)。亦非因羅氏人家居此而得名,此村現(xiàn)無羅家人。據(jù)老人講,先前亦未曾聽說有羅氏人家住過。當(dāng)?shù)貍髡f曾有皇帝在此駐過車駕,故名“落駕臺”,訛作“羅家臺”。
救駕溝:位置在甘肅蘭州榆中縣新營鄉(xiāng)。當(dāng)?shù)貍髡f曾有皇帝被困在此,受到義士搭救。
以上地名處在成都到蘭州的交通線上?!吨匦藿鹂h志》即曰:“由小龕峪、新營鎮(zhèn)而南,雖山徑崎嶇,而捷足者半月可抵成都。”假設(shè)建文帝真是由四川輾轉(zhuǎn)到蘭州再往西寧,那么上述地方正在這條道上,這些地名傳說中的“皇帝”就很可能是建文帝了。
由新營到蘭州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條是《重修金縣志》說的經(jīng)小龕峪向西北,到麻家寺、定遠(豬嘴)到蘭州,是山路。另一條是經(jīng)甘草店、清水驛、三角城、定遠(豬嘴)到蘭州,是川路。從甘草到蘭州官道在清水驛山嘴折向西北,其處名接駕嘴,再往西北二十里有地名歇駕嘴,再十里有定遠城。定遠城南依山嘴,從蘭州東出至和平峴望此山嘴,酷似豬嘴。因而方人稱定遠為豬嘴。傳說康熙帝訪賢到此,地方官員在此地接駕,之后又歇駕于定遠附近,康熙問前為何地,方人答曰“豬嘴”,問再往前為何地,答曰“桑園子”。土語“桑園子”音近“嗓眼子”,康熙想:“我帝號康(諧音糠)熙,如入豬嘴,再下嗓眼子,其有祥乎?”于是返駕,不入蘭州。考《清史稿》,康熙一生未曾到甘肅。顯然此傳說不實。然而一名之得,必有因由,附會康熙或許是因年代久遠致誤,但排除康熙,還有什么皇帝與此相聯(lián)系呢?更早年代,西秦曾在苑川建都,其遺址距接駕嘴不遠??墒瞧蚍鼑试谟率砍墙ǘ紩r在公園385年,嗣后此地戰(zhàn)亂頻仍,土著或滅或遷,漢唐吐蕃宋遼金西夏元數(shù)更地主,彼時地名及史實,恐難在民間保留于近兩千年之后。那么與“駕”相關(guān)的地名就很可能與建文帝有關(guān)。
伏龍坪:位于蘭州城南蘭山山裔。《蘭州文史資料選輯》第17輯《明肅王在蘭州》: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發(fā)兵南下,攻入南京,建文皇帝朱允炆從南京水西門泅水逃出西來蘭州。當(dāng)時肅王朱楧正在大興土木,修建金天觀,便讓建文皇帝藏在金天觀內(nèi),并暗修地道,供建文通行。朱棣遍尋建文未獲,聽臣下說朱楧正在蘭州修金天觀,“金”主西方,“天”指天子,金天觀暗含天子西去之意。遂于永樂十年(1412年)下詔,令湖北武當(dāng)山玉虛宮著名道人孫碧云來蘭探聽虛實。孫道人來蘭后即住在金天觀內(nèi),早晚在山門外阿干河的望仙橋上焚香祈禱,名為請仙降凡,實為誘建文帝露面。而朱楧早由地道通知建文,故而未得敗露。后來蘭山此段遂被稱為“伏龍坪”。
藏龍洞:位置在蘭州西紅古區(qū)山巖下。蕭氏家傳建文帝曾在此住過兩年。
(三)金崖“七月官神”的來歷
“七月官神”是甘肅榆中地區(qū)的一項民俗活動。范圍包括苑川河兩岸的夏官營鎮(zhèn)、金崖鎮(zhèn)、來紫堡鎮(zhèn)、清水鄉(xiāng)以及連搭鄉(xiāng)、定遠鎮(zhèn)、城關(guān)鎮(zhèn)七鄉(xiāng)鎮(zhèn)的36個村社。從七月初十至八月中旬,在神廟間來往表演、舞蹈念經(jīng)。據(jù)民間傳說,苑川七月“官神”的起源與明初“靖難之變”有關(guān),是由600多年前肅王府操練兵馬發(fā)展演變而來。公元1402年即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出逃云南,一部分支持建文帝的藩王相互串聯(lián),以圖恢復(fù)。肅王朱楧也組織護衛(wèi)軍在苑川河下游操戈演武,以作準(zhǔn)備。明成祖朱棣為防范諸藩,派遣宦官到各地巡視。甘肅亦有朝廷派來的宦官探察朱楧苑川河練兵一事。為掩蓋真相,朱楧將兵將化裝成百姓,又發(fā)動了一批農(nóng)民參與其中,從永登、永靖、景泰等地邀請一些專門從事舞蹈娛神并有武藝的“師公”,由官方主持,抬著“白馬爺”“八蠟爺”“九龍爺”“金龍爺”“清水龍王爺”“洪水龍王爺”等八尊神像游祝,將練兵偽裝成民間的賽神群祭活動。以買子堡(后改為來紫堡)為界,活動區(qū)域分為上、下兩個“神社”,將練兵中的對打沖殺,偽裝成上、下兩個“神社”在“伙神”時為爭先而引發(fā)的爭斗:在原本操練兵馬的“教場灣”,兩個“神社”的農(nóng)民舞刀弄棒,投石飛彈。這一情節(jié)至今保留。這樣一來,肅王朱楧只能將此活動常規(guī)化,逐漸成為當(dāng)?shù)卣嬲拿耖g娛神活動,流傳至今。
(四)金花娘娘廟及傳說:
《重修皋蘭縣志》曰:神女姓金,世居蘭州校場關(guān),生于洪武二十二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七,垂髫端潔,不茹葷腥。年十七,父母強字之,逃至吧咪山頂坐化于永樂三年,建祠在成化四年①張國常:《重修皋蘭縣志》,隴右樂善書局石印本,卷十八古跡上。。
《皋蘭縣志》遺碑記述:金花自四歲始捻麻紡線,孝敬父母,好讀經(jīng)文。年將及笄,許配蘭州南山王尕福子,金花執(zhí)意不從。明永樂三年(1405年)金花17歲。于迎娶當(dāng)夜,將麻線線頭系在灶龕,離家出蘭州西稍門,上晏家坪,途經(jīng)摸石灣、泉神廟、神樹峴。父母四處尋覓,追至晏家坪,不見金花身影,心中茫然,罵聲“小冤家”,便從原路返回。此地便得名“冤家坪”,后訛為“晏家坪”。其兄沿麻線追尋,至大嶺山(今永靖縣)神樹峴趕上,勸妹歸家。金花直言其身乃慈航分形,并將撥火棍插于石上以顯其靈,瞬間生枝展葉,長成枝繁葉茂的青松。兄妹相別后金花繼續(xù)西行,經(jīng)蒲家溝、小干溝梁、格水嶺、歇馬殿、黑山頂,直達浪頭山。浪頭山又名吧咪山,相傳金華至此回望家鄉(xiāng),復(fù)念親人,心里一酸,潸然淚落。其淚化為清泉,水清味甘,四季不涸。后來人稱此泉為吧咪山池。每逢天旱,村民即到此取水求雨。從此命此山為“吧咪寶山”。②張國常:《重修皋蘭縣志》,隴右樂善書局石印本.卷十域地中:“案吧咪乃西番語,如噠什哱啰之類,或作巴密、巴彌者,譯字之殊。俗訛為芭糜,謂山上多芭糜也??址恰!?/p>
當(dāng)?shù)匕傩沼诿鞒苫哪辏?468年)建廟供奉金花娘娘。初建池廟一間,繪金花菩薩神幀。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金花菩薩大殿三間,供奉泥塑神像。此后吧咪山便成為道教圣地,代有增修。嘉慶末道光初年又重修,同治初年被焚。清光緒五年(1879年),紳士曹炯應(yīng)奏請朝廷,光緒皇帝旨飭禮部,準(zhǔn)加封號,列入祀典。光緒七年(1881年)農(nóng)歷正月十九,陜甘總督左宗棠自捐俸銀500兩建靈感神祠,重建池廟及大殿,左宗棠親書“敕建靈感神祠”銅匾一塊。此建毀于1958年。上世紀80年代以后百姓陸續(xù)再建。
蘭州榆中甘草“姬家娘娘蔡家女”的傳說與金花娘娘相類,可能是同一個傳說在不同姓氏人群中的歷史再加工形成的。這一傳說中有一段關(guān)于朱氏皇家的故事:某年朱洪武逃難至此,被人追殺,無路可逃。緊急間發(fā)現(xiàn)一個水洞,便鉆入洞中躲避。兩個追兵看見他鉆入洞中,迫近查看,見洞甚深,洞口蛛網(wǎng)密布。二人覺得奇怪。一人主張鉆入搜查,一人反對,說肯定是看錯了,若有人鉆入,怎么蛛網(wǎng)未動?再說水洞如此之深,如果進去搜查,被洞中蜘蛛螫傷,豈不白送了性命?于是放棄搜捕。朱洪武聽得二人對話,驚魂稍定。等二人走后,察看周圍,見洞不深,內(nèi)有娘娘神牌一座,方知為神靈庇佑。為感謝神靈,乃許賜鳳冠霞帔一套,并許為之立廟。故今廟中塑像身著鳳冠霞帔。
朱元璋是否曾在甘肅臨洮遭追殺,史無可考。按照皋蘭《重修皋蘭縣志》記載,金華娘娘肉身出生在洪武二十二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七,那時朱元璋已在南京為帝,是不可能于臨洮遭人追殺的。而金華娘娘成佛在17歲之后,其時朱元璋已薨。而這個時間段正是建文帝逃出南京流亡的時間。所以很可能此傳說實際是有關(guān)建文帝的。民間消息閉塞,根本不會對帝王更替了解得十分準(zhǔn)確,說成朱洪武也在情理之中。從傳說的情節(jié)可以判斷,有資格賜封鳳冠霞帔者,只能是帝王,所以可以排除從亡諸臣的可能性。金花娘娘建廟供奉時間在成化四年(1468年),可證建文帝在1468年前已輾轉(zhuǎn)來到甘肅。
四
如果說有關(guān)建文帝的下落各種說法都沒有充分的證據(jù)獨自成立,那么這些既不能獨自成立又難以斷然否定的說法有沒有共同的價值呢?如果我們放棄非此即彼的選擇性思維,而采取承認各自之合理性的集成性思維,結(jié)論會不會更加合理呢?將現(xiàn)有研究中建文帝的蹤跡匯集成圖,或許這些隱隱約約的腳印會告訴我們600多年前的一個事實。
再將甘肅涉及建文足跡的地名匯集成圖:
圖中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條清晰的道路:(四川)→渭源五竹山→臨洮擋駕墩→榆中落駕臺→救駕溝→接駕嘴→歇駕嘴→伏龍坪→金天觀→陳官營→藏龍洞→(青海瞿曇寺)
至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建文帝逃出應(yīng)天后,經(jīng)杭州、湖北、云南、貴州、四川、甘肅、青海,最后落腳在瞿曇寺,或在此終老,或最終歸京終養(yǎng)。這大概就是這位遜國君主的下落之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