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雨
【摘要】題元理論連接了句法和語義,解釋了前指現(xiàn)象和被動態(tài)等語言現(xiàn)象,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題元角色以及角色等級的界限不明等,這引起了對題元理論的存廢之爭。概述了題元理論的理論框架,探究了該理論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關鍵詞】題元理論 語義角色 語義 句法一、理論框架題元理論(theta theory)是以Gruber的理論為其中的基礎之一的。Gruber提出了題元關系理論(thematic relation theory),他認為其不僅是一種句法結構,也表現(xiàn)了語義關系;動詞是核心成分,動詞根據(jù)語義關系賦予其他成分角色(role)。Chomsky吸收了相關理論,進一步提出了他的題元理論(thematic theory):題元角色(theta-role)是動詞分配給論元(argument)的語義角色。高明樂(2003)指出,論元與題元角色具有根本性的差別,題元角色的性質是語義的,因為它是事件或活動中的參與者的關系所決定的;而論元則帶有句法的色彩。公認的題元角色包括施事(agent/actor,如“他微笑著”中的“他”)、目標(goal,如“John was touching the bookcase”中的“bookcase”)和方位(Location,如“The old man die in the bed”中的“bed”)等。所有論元都應被指派題元角色。這就使得句子結構受到題元準則(theta criterion)的約束,也就是說,每個論元必須充當一個題元角色,而每一個題元角色也都必須指派給一個論元。題元理論能夠表征相關的語義角色,確定論元的句法位置,聯(lián)系論元的語義與句法功能。而以題元的語義特性為重,還是以其句法特性為重,與研究者對題元的作用期待相關:期待值高則偏重語義,從題元類型到題元層級來解釋語言的一些現(xiàn)象;而期待值低者,則忽視具體類別,更注重題元的位置。針對不同題元作用的大小,Wilkins進行了排序,得到:施事>受事>處所/來源/目標>客體。因此(1A)是正確的,而(1B)無法成立:(1)A.We sold the slavehimself(我們把這奴隸賣給他自己).施事受事客體(目標)B.We sold himselfthe slave(我們把他自己賣給這奴隸).施事客體(目標)受事另一種對題元的研究更加注意的位置,研究哪些位置需要題元成分起作用,而不是具體的題元類別。例如,在(2B)中,“it”作為形式主語是沒有題元角色的,而這個句子的主語的位置卻應該是一個題元位置:(2)A.This person tries to be useful to everybody(這個人設法使自己對大家都用).B.It tries that this person is useful to everybody.題元理論有其有效性。其在前指現(xiàn)象(anaphor)、控制(control)理論、形容詞的被動構式等被語言現(xiàn)象中已被證明有用。例如,Williams區(qū)分“內部論元”(internal argument)和“外部論元”(external argument)。內部論元是指,表層結構的施事論元常常是深層結構中的賓語。并且依據(jù)所帶論元的數(shù)量可以將述語劃分為一元述語(如(3A)和(3C)只有外部或內部論元)、二元述語(帶有兩種論元)和三元述語(如(3D),相較二元述語,多出了一個外部論元)。(3)A.He is laughing(“He”為外部論元).B.The ice melted(“ice”為內部論元).C.John bought a postcard(“John”為外部論元,“postcard”為內部論元).D.I gave Mary an apple.(“I”為外部論元,“Mary”和“apple”為內部論元).(4)The man was killed.(“the man”為內部論元).在(4)中,“kill”是以被動態(tài)的形式出現(xiàn)的(+en)?!癳n”被認為有兩個作用,可以抑制外部論元,也可以吸收動詞給賓語指派格的能力。于是賓語能夠移位到主語的位置,因為如此它才能得到格。這反映了一種抑制作用(theta-role suppression)。這樣就解釋了被動態(tài)的形成。二、理論問題在注重題元類別研究中,題元角色成為了“離散的、界限清晰的概念”。一個極大的缺陷就在于題元的數(shù)量是難以確定的,因為動詞的意義是復雜的,其指派的角色也是及其豐富的。Fillmore提出了6種題元角色,而后一共提出了12種;Halliday提出了9種;呂叔湘提出了12種。人們不僅難以確定題元的數(shù)量,而且難以在角色的典型特征上達成共識。Dawty提出,可以放棄概括性的“施事”“受事”,直接采取個體題元角色。(5)小明喜歡小紅。放棄使用“感受者”,而將小明命名為“喜歡者”,小紅命名為“被喜歡者”。然而,這樣的命名方式造成了題元角色與主語、賓語的對應困難。針對題元準則,Jackendoff等人舉出了反例。他們認為“buy”和“sell”這兩個動詞可以給相關論元指派兩個題元角色:賣方是施事,同時也是貨幣的接受者;買方是施事,又能是商品的接受者。題元理論自身的問題使得其不能很好地解釋漢語里的一些現(xiàn)象。例如,能夠帶賓語的兼語式的復合動詞也能給一個論元派指兩個題元角色。(6):爺爺撕碎了日記。在例(6)中,“日記”既是“撕”的“受事”,也是“碎”的“施事”。同時,高明樂認為,古漢語的使動用法也體現(xiàn)了一個論元可以有兩個題元角色。使動用法意味著主語使得賓語實施這個動作。例如:(7)焉用亡鄭以陪鄰(《左傳·僖公三十年》)“亡”指“使……亡”,“鄭”既是“亡”的施事也是受事。對關注題元角色的位置而非語義的研究者來說,題元角色的命名是帶有語義的自然語言?!癆gent”“Source”等都有其本來的含義。Ravin(1990)解釋道:“這是為了證明題元標記的提出并非空穴來風,所以才把題元標記與其它理論中的語義概念聯(lián)系起來。但既然題元標記是沒有語義內容的抽象的語法標記手段,這種語義聯(lián)系通常是被忽略的”。然而,題元角色名字的語義含義卻并沒有被忽視了。在解釋兒童為什么可以快速習得母語的過程中,題元準則增大了語言習得的難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Chomsky將題元角色與題元關系等同,來解釋邏輯式的語義關系,并強調題元角色具有先于語言的原子成分(primitives)。因此,兒童的語言習得就有了先天基礎。劉宇紅指出這是一個悖論,邏輯式的語義本是先驗的,如果在D結構式上(D-structure)再加上邏輯式的合理性的預設,之后用邏輯式解釋語義就成為了循環(huán)論證;同時,題元角色先于語言是一種推測,沒有直接證據(jù)的支持。除此以外,題元層級目前也無法統(tǒng)一。上文提到Wilkins的排序為:施事>受事>處所/來源/目標>客體。而Speas又有:施事>感受者>受事>客體>處所/來源/目標。三、題元理論的存廢題元理論的這些局限性使得部分學者認為題元理論應該被廢除。有的學者堅持題元理論不需要繼續(xù)存在,因為它已經(jīng)失去連接句法和語義的基礎地位。但另外的學者則認為,如果題元理論被取消,題元準則沒有意義了,那么句法和語義將會出現(xiàn)不同構(nonisomorphic)的現(xiàn)象,也就是說,當句法和語義的關系模糊不清的時候,必須假設一個新的獨立的語義形式,而這將會使得句法運算更加復雜。袁芳和魏行提出,論元位置和題元位置可以不一致,“題元結構形成、題元角色賦值以及題元準則的作用都是在語義界面實現(xiàn)的”。四、總結題元理論的一個重要價值是使得句法與語義互相聯(lián)系。在管約論里,題元理論幫助人們解釋了很多語言現(xiàn)象。當今,許多中國學者也從生成語法到最簡方案中尋求解釋中文的語言現(xiàn)象。題元理論自身的缺陷,如題元角色、角色等級、動詞的非作格和非賓格的界限不明,給解釋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除此以外,英漢語言的差異也值得思考,如中文的“施事”的范圍比“agent”廣。這些理論為我們安裝了審視舊現(xiàn)象的新窗口,給予了我們啟發(fā),帶來了新的討論,有利于我們不斷接近漢語的核心,也有助于人們解釋語言的本質。參考文獻:\[1\]Gruber,S.J.Studies in Lexical Relations\[D\].Ph.D.dissertation.Cambridge:MIT,1965.\[2\]高明樂.題元角色與題元角色理論\[J\].現(xiàn)代外語,2003,(02) :104-112.\[3\]徐烈炯,沈陽.題元理論與漢語配價問題\[J\].當代語言學,1998,(03) :1-21.\[4\]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商務印書館,1942.\[5\]顧陽.論元結構理論介紹\[J\].當代語言學,1994,(01) :1-11.\[6\]Ravin Y.Lexical Semantics Without Thematic Roles\[J\].Clarendon Press,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