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帥(江蘇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鎮(zhèn)江 212013 )
《丹山紀行圖》畫面縱30.8厘米,橫332厘米,紙本淺絳,現藏上海博物館。該作品以往被鑒定為明代顧琳所作,而凌利中先生考證為元代畫家顧園作品,[1]厘定了作品的具體年代(1371),比原定的時代要早約60到70年。②據《浙江通志》卷一三四記載,顧琳永樂十二年甲午(1414)中舉,《河南通志》卷三[M]二記載:正統五年(1440)任開封知州,余無其他記載。該作品是現存最早的紀游圖類型山水畫,其藝術史意義顯而易見,糾正了將其視為明代山水畫一種類型的錯誤認識。③薛永年先生將紀游圖視為明代產生的一種山水畫類型,在學界影響甚大,見故宮博物院編.吳門畫派研究——紀念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G].北京:紫禁城出版,1993:47紀游圖的形成與發(fā)展需要重新認識和梳理,不過,在考察這幅作品之前,有必要補充與顧園相關的一些生平材料。
顧園(1321—1382),字仲園,號云屋,又有顧山人、顧文學、玉山逸人等稱號。其墓志銘記載:“先祖吳縣昆山望族。曾祖諱文儒,贈某總管。祖諱文顯,武備總將軍上海等處海道運糧千戶,贈萬戶侯??贾M某,妣盛氏,贈大興縣君?!盵2]693然而,查《顧氏大宗世譜》及“玉山雅集”相關文獻,均未見顧園記載,其身世不明。
上海圖書館藏《顧氏大宗世譜》中,未見其曾祖顧文儒之名,有其祖顧文顯祖輩由銅坑遷昆山記載,未見顧園與其父之名。墓志銘未言其父,不知何故。
顧園墓志銘載:
年十六,北游燕都,出入王侯將相門。晝則相與馳馬擊劍射博取勝,夜則邸舍兀坐一室,開百氏諸史。觀法書名畫有得然后已。凡三往返,乃得朝命,襲父爵為千戶侯,所歷有績。未幾,遭時弗寧,因卜居定海。蓋樂其山川之勝也, 遂杜門謝世事,痛刮去舊習絕嗜,欲刻志文藝,卒以善畫名于世。[2]693
顧園少時經歷與《顧氏大宗世譜》卷六載顧瑛從子顧元用的經歷極其相似:
又名良用,字仲淵,擅畫山水,有趙孟頫筆意,構棲云軒以待客。襲父爵,元至正丙午(1366)年,督理海運,颶風陡作,逐淺胡椒沙,舟毀糧失,因棄職捐家,避居崇明,入西沙圖籍,以孫貴,贈承德郎,四川監(jiān)察御史,兼兩廣都御史吏部侍郎,配施氏贈宜人。[3]
顧元用為顧瑛兄長顧德玄家次子,其生年可能與顧園(1321年生)相當。上述文獻所載顧園與顧元用身世,有三點值得注意:一、二者皆襲父爵為官;(經查,元、明時期從昆山至北京確有一條運糧通道,經上海崇明島北上天津再至北京。家譜所載:顧元用海運失事地點胡椒沙、皆有案可稽,圖1。)二、顧園墓志載“未幾, 遭時弗寧”,而元用在1366年海運失事,頗有巧合。三、元用擅畫,有趙孟頫筆意,而顧園同樣擅長山水,從《丹山紀行圖》看,知其深受趙孟頫、王蒙影響。
圖1 元、明時江蘇岸外沙洲示意圖
顧園墓志銘還載:“得《玉山名勝集》十卷、《春夜樂唱詠》一軸”。顯示顧園與顧瑛(1310—1369)當為同一家族,然《玉山名勝集》記載,當時近三十次文藝活動,涉及300多位文人雅士之名,有顧元用的記載,但未有顧園之名。
顧元用襲父爵在至正十二年(1352),此年九月十二日,“良佐以武功平賊,由昆山節(jié)判而歸,良用亦由京師漕運千戶而至,顧瑛大喜過忘,念及門第之興,在芝云堂大擺宴席,元用圖以繪之?!盵4]149于立在《草堂雅集》卷十一《題顧仲淵臨柯丹丘竹》云:“湖州去后丹丘老, 見此風枝露葉新”稱其為文與可、柯九思之后的新秀。《玉山名勝集》中,僅四明的黃玠伯集會賦詩中提到顧園(顧文學)。①黃玠伯詩:“江南二月柳條青,柳下陂塘取次行。蘭杜吹香魚隊樂,草莎成罽馬蹄輕。小蠻多恨身今老,張緒少年春有情。得似東吳顧文學,風前雨后聽鶯聲?!鳖欑?玉山名勝集[M]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222-223
此外,世譜記載,顧元用在昆山構筑棲云軒,“云軒”與顧園的號“云屋”,是否暗含著某種聯系?有學者指出,14世紀云山圖的再興與當時士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有關,云往往象征著思鄉(xiāng)與孝道。[4]149宋僖有詩:“云屋山人云與游,十年為客海東頭。蛟龍過處石窗冷,鴻雁來時水國秋。燈影獨留羅壁夜,雨聲長送玉山愁。桃花流水春陰里,白發(fā)關情共倚樓?!盵5]440詩的末尾注:“原注顧氏吳中所居號玉山草堂者”,即顧氏原來的居所為昆山玉山草堂。宋僖另有關于顧園的詩,“何人住向浣花溪,辟地無憂醉似泥”,且顧園曾作《浣花溪圖》。有學者指出,顧園曾居昆山浣花溪旁,而顧元用的棲云軒與顧瑛的浣花館也都在溪水邊,宋僖詩中隱情或暗指顧園因家難不得返鄉(xiāng)。[4]195
1371年,宋僖與顧園游覽丹山之后,又多次同游丹山。宋僖詩句:“云屋山人云與游,十年為客海東頭”作于1372年之后的一次游覽,確切年代待考。至于顧園何時去了定海,墓志銘中寫到:“遭時弗寧,南北隔阻, 因卜居定?!?,之后又敘述到“改物以來”(指的是1368明朝的建立),可見顧園卜居定海在1368年之前,至1382年去世。顧元用1366年遭海難逃生而后卜居定海,宋僖的詩可旁證顧元用與顧園有可能為同一人。
顧元用之名在《玉山雅集》多次出現,顧瑛有多首詩關于元用,有一首提及元用的雅號?!队裆借备濉肪硐隆额}侄良用臨趙巍公霜浦漁雪圖》云:“虎頭猶子亦癡絕,生紙一幅能模傳。前年之官去東浙,作賢殷勤贈云別。為將老眼細摩挲,頗似唐人臨晉帖。咄咄八法皆逼真,獨于妙處難其神。蘭亭贗本永寶世,藏獲不減囊中珍?!盵6]該詩作于至正乙未(1355),為顧瑛向釋良琦展示元用的畫而作,透露出兩處關鍵信息:其一,虎頭本是顧愷之的別號,因顧園擅畫,時人戲稱其為顧虎頭。②《玉山名勝集》收錄于立詩文也有多處提及顧虎頭。見顧瑛.玉山名勝集[M]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顧園友人的詩文也多處將其與顧愷之相關聯,如《丹山紀行圖》卷尾王霖跋:“顧侯自是虎頭孫,故故來尋赤水源。” 宋僖詩云:“龍門雪色入鳥道,顧老霜毫追虎頭”[5]440,“虎頭孫子氣吞虎,龍門怪松身似龍”。[5]442趙古則《顧云屋先生墓志銘》稱:“其畫尤為世所貴尚,識者以為不減虎頭筆法?!盵2]693顧安同樣擅畫,也參與玉山雅集,但人稱顧參軍,未以顧虎頭稱之。因此,虎頭這一雅號顯示顧元用極可能為顧園。其二,“前年之官去東浙”,東浙即浙東,表明顧元用1355年已去過浙東一帶。顧園墓志銘載其家難后卜居浙東定海崇丘,運糧出事地點在崇明,家譜載顧元用卜居崇明,一字之差,是否崇明為崇丘之誤?按常理,海難之地常勾起傷心之事,定居崇明的可能性不大。
當然,有關顧園與顧元用的記載,在一些細節(jié)上也有出入。如《顧氏大宗世譜》載顧元用“配施氏贈宜人”,顧元用祖顧伯祿為金陵水軍千戶,父德玄條字蒼吾,襲父爵,配陸氏。而顧園墓志銘則記載:“先娶姑蘇應氏,再娶杭之陸氏。一子觀顧觀, 陸出也”,顧園祖顧文顯為武備總將軍上海等處海道運糧千戶,贈萬戶侯。考慮到墓志銘載曾祖顧文儒與祖顧文顯,在《顧氏大宗世譜》上并未找到相應記載,以及顧園之名未見于玉山雅集諸活動等上述因素,是否理解為隱情,而有意隱藏?元明之際,更名之事常有,顧園的朋友戴良鼎革之后更名九靈先生,這些疑惑以及證據表明,顧園應是顧元用。
圖2 元 顧園《丹山紀行圖》 上海博物館藏
根據宋僖的題跋,可以確切地知道《丹山紀行圖》(圖2)作于1371年十一月一日。該作品誠如凌利中先生所描述:“層巒疊嶂,古樹迷殿,云氣浩蕩,清麗之氣自具。文人策杖其間,或引用肅傲……畫家筆墨風格宗董巨、亦受倪黃影響,并參以四明丹山實景……”[1]。筆墨風格是研究者認識作品的一般途徑,筆墨之外,畫面的空間和結構是構成一幅畫內在的基礎。以下筆者主要談論這幅畫的空間結構。
圖3 元趙孟頫 《鵲華秋色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采取典型的一河兩岸式構圖,近景描繪的是文人紀行的線路,中景是狹長的水域和連帶的山脈,河的對岸是層巒疊嶂的群山。畫面自右而作可分為四個場景:首段至小橋邊為第一部分,三個文人在古松下吟行,另外兩個在橋邊戲水。第二部分,五個文人在一片松林的小道上行進,后面一文人坐在橋頭,尚未過橋。第三部分,五個文人在一處橋邊盡情放浪諧謔,一擔夫模樣的剛過橋頭。第四部分,六個文士來到了一處道觀前,一道人前來相迎。在根據畫卷后徐本立作《丹山紀游》的題記可知,參加這次紀游的六人,分別是徐本立、顧園、吳溫夫、汪復初、汪居安與宋僖。①根據卷尾題記,有四字被抹去,但根據宋僖的題跋可知,宋僖也參與了這次紀游,抹去的內容應該包括宋僖的名字。見丹山紀行圖題記,上海博物館藏。與顧園所繪六個文人相吻合,每幅場景的五、六個文人皆是顧園一行在不同地點的紀行,畫面不是采用孤立的單元格式,而是采用連續(xù)的線性構圖,每處人物的出現表示行進的進程,最終統一在一個整體而連貫的空間之中。
長卷的形式在元代屢見不鮮,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圖3)、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皆是以長卷形式呈現,方聞先生指出,《鵲華秋色》“不同于宋代宏偉山水空間處理的不連貫性,圖上每一形象都密切地連著一個連續(xù)后退的統一地面,空間好像是具體可測的?!盵7]100在論及《富春山居圖》時,方聞指出:“傳統三遠法的全部要素:近、中、遠已經成為一個連貫的視像的部分,由前向后沿著一塊連續(xù)的統一地面延伸。”[7]103雖然此兩卷較宋畫山水的空間更整體、更連貫,但黃公望已拋棄了宋代的自然主義風格,近景樹木的處理以及山石的畫法已經走向了文人畫的意象表達了。不過趙孟頫、黃公望所創(chuàng)造出的畫面空間代表著14世紀畫家對空間的認知。
圖4 元 王蒙《太白山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線性行進的連續(xù)構圖,并不是沒有先例,早期的《洛神賦》、宋李公麟《龍眠山莊圖》、喬仲常《后赤壁賦圖》以及南宋馬遠的《西園雅集圖》都是很好的先例。《丹山紀行圖》雖然采用元代常見一河兩岸的圖式,但近景連續(xù)性的線性行進構圖,在元代山水中似并未見此先例。近景樹木種類清晰可辨,與遠山并不脫節(jié)。另外,畫卷末尾部分云山的處理,都顯示出非凡的功力。整個空間連續(xù)而穩(wěn)定,有著統一的地平面,顯示出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以來的空間影響。不同于黃公望近景的一些樹木用橫排筆觸的概括性表現,《丹山紀行圖》近景所畫樹木皆清晰可辨,空間具有真實可測的距離。這種穩(wěn)定而連貫的空間處理以及前景松樹的刻畫,讓人想起同時期王蒙的《太白山圖》(圖4)。
《太白山圖》現藏遼寧省博物院,縱28厘米,橫238.2厘米。畫面以長卷的形式展現了天童寺及其周邊的景色,著重描繪天童寺前面的二十里夾徑松林。近景繁茂蔥郁,遠山近水相互環(huán)繞,僧人行者穿梭其中。該作品約作于1359—1365年之間。②學界關于王蒙《太白山圖》意見不一,目前存有兩種代表性看法:一種是馬季戈在《王蒙的生平與藝術》中認為屬于中期作品,邱士華、辛驊以及龐歐等均認為為晚期作品。學界一般將王蒙作品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為1341年之前,中期為1342至1368,晚期1369以后。近期關于太白山圖的考訂尤其以余圣華、王菡薇,《王蒙〈太白山圖〉創(chuàng)作時間考》,最為說服力,見《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16(5).根據卷末宗泐題跋:“錢塘有客曰王蒙,為君寫此千萬松”可知該作品是王蒙為天童寺主持左菴所作。左菴,原明良禪師,師諱元良字明良。1358年,奉旨居天童寺?!缎滦尢焱轮尽份d:“天慶二年,朝元閣毀于火。至正十九年(1359),元良禪師主持重建朝元閣,鑄萬尊銅佛供于內,閣旁增值鴻鐘、乾藏二樓。另又建三堂,即法堂、大鑒堂、東西蒙堂。”[8]畫面樓閣采用比較工細的筆法,廟宇莊嚴、朱漆鮮亮,這些新建殿閣皆可從畫中一一辨識。畫成后,此畫歸天童寺所有。1365年,左菴退隱,此圖應該在1365年之前。明初又有宗泐、守仁的題跋顯示該作品仍在天童寺。明代中期歸為沈周收藏,之后流傳有序。
畫面具有很強的實景性,近景著重描繪二十里加徑松林,旁邊以一條蜿蜒的路貫穿左右,由近及遠,依次后退,形成強烈的空間關系。畫面所描繪的幢蓋、方池、雙溪、神泉、樂石幾乎可以和當地的地形一一對應。畫面有著統一的地平線,空間連續(xù)而穩(wěn)定,形成一個真實的空間。卷末宗泐洪武十九年(1386)的題詩顯示該畫的視覺效果:“我初展此卷欲大叫,海上涌出山巃嵸。云端飄渺下玉童,有路似于天相通。自憐平生不一到,吁嗟老矣將焉従?!盵8]
從《丹山紀行圖》連續(xù)的實體空間和一些實景性質來看,二者存在某種相似之處。畫面近景皆以一條線路貫穿左右,便于行人穿梭其中。以此保持一個橫向行進的連續(xù)空間?!短咨綀D》采用了王蒙典型的解索皴(圖5),這種皴法來源于趙孟頫,于王蒙正式在《丹山瀛?!贰短咨綀D》中創(chuàng)立?!兜ど郊o行圖》近景坡路與中景的山峰皆采用解索皴與披麻皴相結合的手法,以披麻皴為主,解索皴貫穿其中(圖6)。畫面近景與遠景皆用小墨點進行統一,這種以墨點統一畫面的畫法在顧園之前的元代畫家中僅見王蒙一人采用。
圖5《太白山圖》的解索皴圖6《丹山紀行圖》中的解索皴
據此推測,顧園可能見過王蒙的《太白山圖》。有資料表明,1368年,顧園正好活動于浙東鄞州,《庸庵集》記載:“吳郡顧云屋……戊申(1368)夏,自鄞還吳,泊舟慈溪之丈亭……”[9]??芍?368年之前,顧園居鄞,而天童寺屬于鄞州,在丹山東邊,相距不遠。墓志銘載顧園家難后所卜居的定海,與天童寺僅一水之隔。而王蒙的《太白山圖》在1365年已歸在天童寺所藏,此圖的功能有可能是為了紀年左菴的功績。墓志銘表明,顧園1368年之前已經去了浙東。假設顧園即顧元用,1366年,當已來到定海。兩年時間一直在天童寺周圍活動,對于善畫、少時便沉溺于書畫的顧園來說,極有可能去訪過《太白山圖》。目前尚無確切的記載證實顧園到訪過天童寺,一些旁證可以得知王蒙是顧瑛圈子里的主要人物之一,且是玉山雅集的常客。王蒙不僅為玉山佳處題寫匾額,玉山佳處“來龜軒”即是。從至正十八年(1358)王蒙兩次在玉山佳處的作客。并且在雅集活動中,常有作畫吟詩唱和,元用亦有作畫記錄。從《玉山雅集》的記載中王蒙屬于參與活動較頻繁的,是顧瑛玉山雅集圈子的???,據現有詩文統計王蒙參與雅集在四次以上。前述墓志銘表明顧園家難之前居于玉山佳處,并稱:“得交誼卷二軸,以感其好賢尚義之篤。得《游剡贈言》《靜得齋》《鶴夢軒》詩文各一軸,以感其雅性逸情之實,皆名卿韻士、仙翁佛子,一時之選者,凡三百余人?!盵2]694足見顧園喜歡交游,交游之廣令人贊嘆。并“嘗有貴人,欲一見之,時夜將半,遽踰垣走避。”因此,顧園當與王蒙相熟悉。另一則旁證,顧園的好友張經同樣與王蒙有交集?,F故宮博物院藏王蒙《行書愛厚帖》便是王蒙寫于張經的。據顧園墓志銘載,顧園去世后,張經、鄭相、駱誠哭于陳慎家??芍私磺椴粶\。像王蒙在當時很大的名氣,并且長顧園十余歲,王蒙畫出《太白山圖》近在咫尺,顧園不會不知道。
兩幅作品也存在不同的觀看視角,《太白山圖》以前景的松林為重點,空間依次向后推移,形成強烈的近大遠小的空間關系。畫面的山峰由近及遠依次向地平線縮小,采用的是以平視的角度觀察?!兜ど郊o行圖》則采用元代傳統的一河兩岸式的構圖,雖然近景采用了敘事性的手法,但整個圖像呈現的仍是一幅全景式的構圖(視覺重點并不突出),使游覽者置身于畫面之中,而《太白山圖》則體現出旁觀者的記錄的視角。
顧園的《丹山紀行圖》雖然是紀行圖這一類型山水畫的先聲,但直到一百年后紀行圖才在明代逐漸盛行。這其中的原因頗值得玩味。顧園是否作過其他紀行圖不得而知,根據畫卷尾題跋,這幅畫可能被戴良收藏,戴良即九靈先生,吳居正補詩正是奉九靈先生之命而作。戴良1383年被朱元璋殺害,此畫便沒下文。直到晚清才流傳有序,先后被金望喬、金傳聲、顧文彬遞藏,后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由顧氏后人捐贈給上海博物館。該作品經全國文物鑒定小組鑒定為明代顧琳的作品,曾收錄1983年的《中國美術全集》中,被誤認為明代畫家顧琳的作品。2002年,“顧公雄家族捐贈上博過云樓書畫展”曾在上海博物館展出,2016年,再次展出,目前為上博常設展品。
圖7 明 沈周《石田詩稿》
顧園《丹山紀行圖》繪成一百年后,紀游圖又開始在明代興起。1470年代,沈周開始作紀游圖類型的山水畫。然而,查沈周文集和作品,未曾見到與顧園和《丹山紀行》有關的詩畫。這件作品應該沒有走進沈周的視線?!逗胫卧姼濉罚▓D7)是沈周弘治年間(1488—1505)寫下的詩文,于弘治癸亥1503年刻印。其中收錄《題吳瑞卿臨王叔明太白山圖》一首:
我家太白圖,太白于焉備?!尚卸?,幢蓋碧相庇。方池落天影,何年萬工治。神泉及樂石,瑣細各具類。兩溪貫其麓,梁圯鎖三四。遠近群小山,趨拱左右至……按圖如歷歷,如讀鈷記。引紙僅及尋,顧有千里勢。作者王子蒙,品高見超詣。出入右丞筆,緣蹤究其自。想居此山中,不以歲月計。游觀稔心目,思到方位置。乞我日臥游,不用襪緊擊。我藏三十年,吝客未輕視……[10]
由此可知,《太白山圖》是沈周的珍藏品。“我藏三十年”表明至少在1473年前沈周已收藏了王蒙的《太白山圖》。并且沈周一直將此視為珍寶,未嘗輕易示人。詩文用了相當大的篇幅描述王蒙的畫作,可以與《太白山圖》一一對讀。王蒙所畫《太白山圖》的實景性質,沈周認為可以和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鈷潭記》一樣按圖索驥,而達到歷歷在目的效果。沈周又提到:“游觀稔心目,思到方位置。乞我日臥游,不用襪緊擊”這四句詩,對沈周作紀游圖影響至關重要。根據文征明的說法,沈周四十歲前只畫小幅作品,四十歲(1466)后開始作大幅山水。如《廬山高》作于1467年,沈周41歲。雖然沈周于元四家皆下一定功夫,《廬山高》無疑受到王蒙影響至深。約1470年代,沈周才開始作大尺寸的長卷紀游山水,而恰在這一時期,沈周開始收藏《太白山圖》,一直到沈周晚年仍視其為珍品。自1470年沈周開始作紀游圖后,不止一次的表達臥游的觀念。沈周《吳中山水全卷》:
圖8a 明 沈周《西山紀游圖》上海博物館藏
圖8b 《西山紀游圖》局部
吳地無崇山峻嶺,有皆陂陀連衍,映帶乎田隅。若天平、天池、虎丘為最勝地,而一日可游之遍;遠而光復、鄧尉,亦一宿可盡。余歲稔經熟,歷無虛歲,應日寓筆,畫者屢矣!此卷其一也。將涓流之他方,亦可見吳中山水之概,以視其未游者。畫之工拙,不暇自計矣。[10]
《沈周集》:
吳山楚水,此中興復不減,亦復不可以或忘。余老矣,追念舊游,快如隔世。余有次畫苑,常得娛耳目悅心志,時一神游其間,猶勝宗少文臥游多矣。[10]
沈周作紀游圖的目的,“追念舊游,快如隔世”,文中字里行間無不透露出對游覽過的實景的懷念。據此看來,沈周所作紀游圖,尤其是長卷形式的紀游圖,應受到王蒙《太白山圖》實景山水的影響。
圖9 明 沈周《游張公洞圖卷》翁萬戈藏
沈周的紀游圖可分為兩種圖像呈現方式,一種是冊頁類型的單幅景點,另一種是長卷形式有著連續(xù)而整體的空間。筆者曾在談到明代多景點的紀游圖由“八景圖”名勝山水的類型轉化而來,而對于連續(xù)性整體空間長卷形式的紀游圖風格分析不足。[11]此種形式的紀游圖在明代的興起,實與沈周收藏王蒙的《太白山圖》關系密切。成化十一年(1475)作《紀游圖卷》(20段)。成化十四年與友人吳寬、史鑒等游蘇州西山,吳寬作《游西山記》,沈周作《游西山圖卷》,同年又作《虞山紀游圖》。1480年代后,又作《虎丘圖冊》《白云泉》《西山紀游圖卷》(圖8)等根據蘇州周邊名勝而繪的作品,1499年,又作《游張公洞圖卷》(圖9)。其中有代表性的連續(xù)性整體空間的長卷是《西山紀游圖》與《游張公洞圖卷》。
《西山紀游圖卷》現藏上海博物館,根據題記可知《西山紀游圖卷》作于1486年左右,畫面縱28.5厘米,橫867.5厘米。描繪的是沈周游覽蘇州西山、洞庭一帶風光。畫卷雖采用了連續(xù)性的空間敘事手法,如同《丹山紀行圖》一樣,以人物的行進作為敘事手法,畫面描繪沈周一人經過不同的景點,在渡過湖水時將自己畫在一葉小舟上,以示下一個進程。不過整幅畫面采用象征性的景點記憶手法,例如小島上畫一處孤立房屋,象征著經過的一處景點。遠山(圖7b)不具有可測的實體空間,而成為近景行進路線的陪襯。在《游張公洞圖卷》中,沈周以張公洞巨大的洞口以及洞內的倒掛的鐘乳石作為畫面視覺表現的重點,同樣將行進的視覺經驗畫入長卷。沈周的長卷紀游圖,不同于王蒙《太白山圖》真實的視覺空間,也不同于顧園《丹山紀行圖》線性行進的構圖與一河兩岸式的觀賞、暢游,而是關于視覺經驗記憶的再現。筆者曾專程去宜興張公洞實地考察,張公洞洞口很小,且十分隱蔽,無論在山上或者山外任何一個地點都看不到洞口,正如沈周游記描述那樣,從一個很小的口進入,然后豁然開朗,才得以看到洞中倒掛的鐘乳石奇特的景象。因此,在沈周的畫面中,空間不是一個連續(xù)的、在一個固定視點可以觀測到的,而是經驗性的,跳躍性的,它反映出所畫對象(洞穴)內部的空間結構,在畫面上呈現出非連續(xù)性的空間。以此來看,顧園所開創(chuàng)的一河兩岸式線性敘事模式的《丹山紀行圖》,并未在明代得以的繼承和發(fā)展。紀游圖的風格從元至明也非線性呈現,而存在某種程度的斷裂。然紀游圖卻“意外地”由于沈周對《太白山圖》的收藏而在明代逐漸興盛。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顧園《丹山紀行圖》不僅是畫家現存的孤本,也成了藝術史意義上的孤本。
參考文獻:
[1]凌利中.丹山紀行圖作者考.故宮博物院院刊[J].2009(4):64
[2](元)趙古則.趙考古文集:卷二[G]//四庫全書:第12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清)顧廷口纂修.顧氏大宗世譜:卷六 [M].清同治十三年佑敦堂刻本,上海圖書館藏.
[4]谷春俠.玉山雅集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2008:149.
[5](元)宋僖.庸庵集:卷七[G]//四庫全書.卷122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元)顧瑛.玉山璞稿.卷下[G]//四庫全書.第12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美)方聞.心印—中國書畫風格與結構分析研究[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6:100.
[8]天童寺志編纂委員會編.新修天童寺志[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92.
[9](元)宋僖.庸庵集:卷十[G]//四庫全書.卷122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明)沈周撰、湯志波點校.沈周集:中冊[G].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644.
[11]姜永帥.從瀟湘八景圖到紀游圖—中國畫史上一個關于畫意轉型的案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