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人大協商研究綜述

2018-04-19 06:52:00陳黎
人大研究 2018年4期
關鍵詞:學界協商學者

陳黎

一、人大協商研究的研究概況及發(fā)生邏輯

(一)人大協商的研究概況

國內學界最早有關人大協商的研究是以立法協商的形式展開的,主要強調人大立法過程中的協商。關于立法協商的最早一篇文獻是2002年時任大連市政協主席林慶民在《協商論壇》雜志上發(fā)表的《立法協商的探索》一文,主要探討了正確認識立法過程中的協商、堅持黨的領導是搞好立法協商的根本保證、精心組織立法協商這三個問題。而人大協商方面,筆者于2018年1月18日在中國知網上檢索并篩選之后,統計發(fā)現歷年與人大協商直接相關的學術文章總計41篇,其中最早的一篇是2008年王維國在《人大研究》雜志上發(fā)表的《論人大工作中的協商民主》一文。在博碩士學位論文方面,筆者以同樣的方式檢索后發(fā)現,至今只有一篇是直接研究人大協商的,即貴州師范大學吳慶波的碩士學位論文《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的協商民主研究》(2014年)。而關于人大協商的專著方面,根據筆者有限的掌握情況來看,目前還沒有專門研究人大協商的專著問世,僅僅在部分有關人大、協商民主或中國民主政治的專著中偶有提及人大協商相關內容。上述統計可能存在遺漏或不全面,但基本反映了學術界對人大協商的研究現狀。

在2008年王維國發(fā)表第一篇與人大協商相關的學術文章之后的幾年里,關于人大協商的研究成果寥寥無幾,但在2012年之后,相關的研究成果有了明顯的提升,并在2015年達到最高點。顯然,人大協商的發(fā)文趨勢與國家的政治發(fā)展現實密切相關。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立法協商的概念,于是2013年和2014年出現了一些關于人大立法協商的文章,如2013年的《人大立法協商民主的實踐與探索——以廣西為例》,2014年的《試析人大立法協商需厘清的幾個問題》。到了2015年2月份,中央首次提出要積極開展人大協商,于是2015年關于人大協商的發(fā)文量有了較大提升,達到12篇。在2017年11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再次提到人大協商,因此筆者大膽預測,2018年將迎來人大協商研究的又一次騰飛并極有可能超越2015年的12篇。

此外,從統計的情況來看,這41篇文章中有8篇刊載于核心期刊上,并且這些文章的作者或第一作者中有19位來自各級人大及其附屬機構,有6位來自于各級黨?;蛏鐣髁x學院,可以看出,黨政機關尤其是各級人大本身是研究人大協商的主力軍。這一點也與相關文獻的刊載情況相似,這41篇文章中有21篇刊載于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主辦的雜志上,有8篇刊載于各級黨?;蛐姓W院學報上。從這里可以看出,一方面有將近一半的研究成果來自于各級人大或刊載于各級人大辦的刊物,這說明了各級人大對人大協商的重視和關注度較高。另一方面來自于各高??蒲性核蚩d于一些核心期刊上的研究還不夠多,這說明學界對人大協商的研究“圈子”還不夠廣、質量還不夠高,需要進一步拓寬研究受眾面、提高研究質量。

(二)人大協商的發(fā)生邏輯

人大協商的發(fā)生邏輯即指人大協商的產生邏輯或興起邏輯,即人大協商何以可能。人大協商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類別之一,從時間上看,它是伴隨著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在我國的深入發(fā)展而逐漸興起的。

在學術界,嚴格意義上的協商民主理論則遲至本世紀初才出現在國內學者的嚴肅探討之中,以陳家剛、談火生為代表的青年學者率先在這一時期引進介紹了西方協商民主理論,開拓了我國民主理論研究的新范式。此后,隨著協商民主概念的傳播,林尚立、李君如、虞崇勝、何包鋼等知名學者也加入到了對協商民主的討論之中,并逐漸擺脫單純譯介西方協商民主理論的窠臼,開始將協商民主理論作為反思中國民主政治發(fā)展的工具,關注協商民主的實踐問題。到了2008年,王維國在《人大研究》雜志上發(fā)表了第一篇與人大協商直接相關的學術文章《論人大工作中的協商民主》,此后每年都有人大協商相關文章的出現。在官方話語中,人大協商也有一個逐漸產生發(fā)展的過程,2007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布的《中國的政黨制度白皮書》提出“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相結合,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一大特點”,這是官方話語第一次使用“協商民主”這一概念。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概念,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首次提出“立法協商”,2015年2月在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中首次提出了“人大協商”的概念,2017年11月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對“人大協商”予以確認。以上便是人大協商概念在我國產生發(fā)展的時間邏輯。

從理論角度看,人大協商在中國的興起不是偶然的,與協商民主的興起一樣,它的產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說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不少學者都在理論上論及過人大協商的發(fā)生邏輯,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四種。

第一種是從民主的角度出發(fā),認為人大協商的興起在于人大體現民主的需要。比如說有學者認為,“堅持人民性,發(fā)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決定了人大工作中要進一步發(fā)展包括協商民主在內的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边€有學者提出,人民民主為人大協商提供了政治保障,“人大與協商民主具有天然的連接性”。

第二種是從人大本身的視角出發(fā),認為人大協商的興起在于人大制度本身就體現了協商民主的要求。比如有學者認為,人大制度及運作機制中的代議制、票決制、民主集中制等特征要求人大工作中要運用好協商民主。還有學者認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協商民主實踐的重要載體。”

第三種從人大制度建立的角度出發(fā),認為人大協商的興起在于人大制度的建立有協商民主的痕跡。有學者認為,“協商民主是中國權力機關建制的歷史淵源”,“人大制度保留了大量的協商民主原則、制度與運作機制?!?/p>

第四種是從現實社會背景出發(fā),認為當前社會背景的發(fā)展變化需要人大運用好協商民主。比如有學者指出,當前我國面臨經濟社會轉型發(fā)展、改革進入深水期和攻堅期、社會利益呈現多元化的現實社會背景,因此在人大工作中運用好協商民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有學者從有限政治市場的視角出發(fā),提出“以人大為載體的協商民主客觀上能夠為有限政治市場上的政治參與方提供一種安全感和信賴感”,并且“更有利于政治參與‘多贏局面的實現”。

從上述關于人大協商的發(fā)生邏輯的分析可以看出,人大協商的興起不是單一因素所能決定的,而是多種因素合力作用下發(fā)生的。另外,隨著學界對人大協商的研究不斷拓展和深入,現有的對人大協商發(fā)生邏輯的分析會不斷得到沖擊和修正,這是正常學術研究的必經過程。筆者認為,人大協商的興起與我國特有的文化、理論、制度和實踐邏輯密切相關,既有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天下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異等優(yōu)秀政治文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大量成果,又有長期以來協商民主在我國政治生活中的豐富實踐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治制度的偉大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

二、人大協商的內涵

自2015年中央提出人大協商的概念以來,已經有不少學者對此進行了界定,但不同于學界對協商民主、政協協商、政黨協商等的研究。由于人大協商提出時間較晚,學界的研究還不夠充分,所以目前學界對人大協商的內涵還沒有一個非常完整的權威界定。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近年來學界對人大協商的研究有增多之勢,尤其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人大協商的再確認,相信這個問題會逐漸得到解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內學者對人大協商內涵的界定大致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官方話語,首先追根溯源到2015年2月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該《意見》指出,“各級人大要依法行使職權,同時在重大決策之前根據需要進行充分協商,更好匯聚民智、聽取民意,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并且指出要“深入開展立法工作中的協商”,“發(fā)揮好人大代表在協商民主中的作用”,同時“鼓勵基層人大在履職過程中依法開展協商,探索協商形式,豐富協商內容”。可見,官方對人大協商的界定并不完整,更多的是綱領性表述,不過仔細研讀也有可圈可點之處,比如在協商內容上強調了立法協商,在協商主體上強調了人大代表的作用,在協商層次上強調了基層人大的作用。與此相似,山東省人大常委會研究室課題組在界定人大協商時提出,人大協商指的是人大“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圍繞黨委重大決策、政府著力推進、社會普遍關注的人大職權范圍內的重要議題,運用多種方式,在決策之前和決策之中根據需要進行充分協商”,“充分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和最廣大人民的合法權益,提高人大及其常委會科學決策水平”。上述兩種觀點側重于從決策的視角出發(fā)來對人大協商加以界定,這也是官方對協商民主的界定的一種借鑒。

第二種是從協商內容的視角對人大協商加以界定,認為人大協商是人大在行使職權過程中的協商。有學者認為,“人大協商民主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在依法行使立法、重大事項決定、人事任免和監(jiān)督等法定職權的過程中,圍繞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大問題以及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通過各種途徑與形式在人大代表之間和與人民群眾進行充分協商”,這一觀點把人大的法定職權與官方對協商民主的界定結合起來。還有學者認為,人大協商是指人大“圍繞行使立法權、重大事項決定權、人事任免權、監(jiān)督權,以法律法規(guī)立改廢釋及經濟社會發(fā)展重大問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等為內容”的協商,這一觀點也是從協商內容的角度來對人大協商加以界定。

第三種是從協商性在人大制度中的體現的視角對人大協商加以界定。有學者提出,協商性是人大制度民主性的重要表現,人大協商“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人大與政協的協商。每逢各級人大開會時,同級政協也召開會議,對人大所討論的重大問題、人事安排提出意見與建議,從而影響人大的立法和決策”;“第二是在人大現有制度框架內嵌入協商民主的內容,即在人大代表的選舉,人大立法、監(jiān)督、人事任免和重大事項決定及相關的工作之中引入和強化協商民主的機制”。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從不同角度出發(fā)對人大協商的內涵提出了不同觀點。比如有學者從政治實踐的角度出發(fā),認為人大協商“實質是政府以人大為制度載體和機構平臺,通過規(guī)則引導和控制整合協商主體參與政治過程的一種政治實踐模式”。也有學者從立法角度出發(fā),認為“人大協商主要是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立法過程中所體現的協商原則、協商方法、協商程序等的總稱”。

三、人大協商的要素

人大協商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類型之一,它由一系列要素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因為對人大協商要素沒有現成的分析,筆者主要從不同學者對人大協商內涵的不同界定來對人大協商的要素加以考察。從人大協商的內涵出發(fā),學者們觀點雖不盡相同,但總體而言在論述人大協商時都不可避免要涉及以下問題:人大協商由誰主導、組織以及參與,即人大協商的主體是什么?人大協商究竟要協商什么,即人大協商的內容是什么?人大協商要在什么樣的社會環(huán)境和條件中開展,即人大協商的環(huán)境是什么?人大協商的運作過程及其制度機制是什么,即人大協商的程序是什么?人大協商的最終歸宿是什么,即人大協商的結果是什么?通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人大協商的要素主要包括人大協商主體、人大協商內容、人大協商環(huán)境、人大協商程序和人大協商結果。

人大協商主體指的是人大協商的參與者、組織者和主導者,學者們從涵義、類型和特征等方面對人大協商主體進行了分析。有學者認為,“人大協商主體是指那些針對協商議題發(fā)表見解并對最后協商結果產生影響的組織和個人,也即協商參與對象”,也有學者把協商主體和協商對象區(qū)分開來,認為人大是協商主體,而同級黨委、“一府兩院”以及人民群眾是協商對象。前者認為人大協商主體主要包括人大代表、“一府兩院”及有關部門、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社會公眾,后者認為人大協商主體主要包括人大、同級黨委、“一府兩院”以及人民群眾。由此可見,兩者之間的分歧在于是把人大作為一個整體,還是突出人大代表,并且黨委是否也算協商主體。關于人大協商主體的特征,學界認為,因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重要渠道,所以人大協商主體具有廣泛性和普遍性的特點。還有學者指出,人大協商的主體指的是“與協商內容相關的群體、社會組織、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等利益不直接相關的第三方等”,即“人大代表”“社會組織”和“利益相關人”。

人大協商內容指的是人大協商的客體,即協商什么的問題。關于這一點,學界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并且具有高度一致性,大都圍繞人大法定職權即立法、監(jiān)督、決定、任免等職權來加以確定。比如有學者指出,“從領域上看,協商民主主要體現在立法、監(jiān)督、重大事項決定、人事任免等相關工作中和人大代表選舉等方面?!鄙綎|省人大常委會研究室課題組也提出,人大協商的內容“主要包括立法工作協商、監(jiān)督工作協商、決定重大事項工作協商、選舉任免工作協商和人大代表工作協商”。當然,也有學者的觀點有所不同,但都大同小異,如有人提出,人大協商除了人大法定職權中的協商之外,還表現在作為人大基本工作原則的民主集中制體現了協商民主之意。

人大協商環(huán)境指的是開展人大協商所面臨的社會環(huán)境和條件,它是影響和制約人大協商的重要客觀條件,主要包括經濟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根據筆者的梳理,學界對此尚未進行研究,故對人大協商環(huán)境的綜述暫不展開。

人大協商程序指的是人大協商的運作過程及其制度機制,它是提高人大協商水平的重要保障。在實踐中,人大協商程序主要包含“協商議題確定機制”“協商工作組織機制”“協商情況反饋機制”“協商結果論證機制”。也有學者從協商內容的角度出發(fā),認為人大協商程序主要有“人大代表選舉中的協商機制”“人大立法工作中的協商機制”“人大在審議重大問題、作出重要決定中的協商機制”“人大在人事任免中的協商機制”以及“人大代表工作中的協商機制”,分門別類列出相應的協商程序。也有學者提出,人大協商的程序包括“方案的制定到組織實施、答復反饋、事后評估等各個環(huán)節(jié)”。

人大協商結果指的是人大協商的最終成果,體現為意見建議、決定、決議或提案等等。有的學者指出,人大協商結果指的是協商后歸納整理,從而形成能夠比較完整地反映出協商對象提出的意見建議的情況報告,并經過專門的研究論證和會議審議后所形成的協商成果。

由此可見,人大協商的構成要素主要有人大協商主體、人大協商內容、人大協商環(huán)境、人大協商程序以及人大協商結果,它們構成了一個完整而嚴密的系統,并在人大協商體系中發(fā)揮著各自應有的作用,推動著人大協商的發(fā)展。

四、人大協商的形式

人大協商的形式又稱人大協商的類型,是指人大協商主體圍繞人大協商內容,為達成一定的協商結果而采取的策略、方法、手段等。在實踐中,人大協商的運作往往表現為不同的形式,例如常見的座談會、網絡時代的網上意見征集乃至人大代表聯系群眾等等。人大協商多種多樣的形式可以滿足不同協商內容的需要,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人大協商的作用??v觀學術界的相關研究,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人大協商的形式進行了劃分,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是最常見的劃分方式,即從具體的協商方式出發(fā),認為人大協商的形式包括“專題聽證”“專家論證”“網意互動”“會議討論辯論”等形式,或者更為具體地,有學者提出人大協商的形式包括“征求意見、聽證、專家論證、會議討論辯論、網議互動、座談會、民主懇談會、民意調查等形式”。

第二種是從社會公眾與政府(人大)的互動角度出發(fā)來對人大協商的形式進行劃分。比如有學者就把人大協商劃分為“自下而上主動作為型”“自下而上促動型”和“上下互動型”三種類型。

第三種是從人大協商的發(fā)生場合的角度出發(fā)來對人大協商的形式加以區(qū)分。有學者按照政治、決策、行政以及社會的標準,認為人大協商包括“政治層面的人大協商”“決策層面的人大協商”“行政層面的人大協商”以及“社會層面的人大協商”。也有學者認為,“從人大工作中協商民主發(fā)生的場合來看,主要有人大代表或常委會組成人員之間的民主協商、人大及其常委會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民主協商。”

五、人大協商的價值、挑戰(zhàn)及其完善

(一)人大協商的價值

如果說人大協商的發(fā)生邏輯指的是人大協商興起的可能性的話,那么人大協商的價值則是指的人大協商興起的必要性,即人大協商何以重要、何以必要。這里有必要提到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對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獨特優(yōu)勢所作的簡要概括:“推進協商民主,有利于完善人民有序政治參與、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促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筆者認為,人大協商作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類型,有著與習近平總書記上述評價相同的作用,這一點也在一些學者的觀點之中得到印證,比如有學者就認為,人大協商“有利于擴大公民對人大工作的參與,推進人大工作公開化、民主化;有利于提高立法質量,增強監(jiān)督實效,更好地發(fā)揮人大職能作用;也有利于更好地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管理經濟社會各項事務,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這實際上就是習近平總書記觀點的具體化。另外,陳兆旺作了一個較為宏觀的總結,他認為人大協商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從政治過程角度看,人大協商可以加強和改進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方式,提升執(zhí)政能力;二是從政治實踐角度看,人大協商可以舒緩社會矛盾,促進政治團結;三是從制度合法性角度看,通過人大的制度合法性建設將有利于進一步鞏固我國的國家制度。此外,還有學者認為,人大協商的價值體現在它“有助于彌補選舉民主中的不足”“有助于決策的程序化民主化”“有利于整合各種利益訴求”。

(二)人大協商的挑戰(zhàn)

人大協商有重要價值,但作為眾多民主形式中的一種,它在實踐中同樣也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有學者指出,人大協商本身效能存在限度,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人大協商中的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和投票原則必不可少;二是人大協商是一種對話性機制,它必須具備協商所要求的平等、非專制和包容性等基本條件和相應規(guī)則;三是人大協商的功能發(fā)揮與人大制度本身緊密相關,需要強化、落實人民代表大會本身在立法、監(jiān)督等方面的作用。還有學者將人大協商面臨的挑戰(zhàn)概括為“三化”,即“隨意化、表面化和泛化”。隨意化表現為人大協商還部分存在著“想協商就協商,沒意愿就不協商”“想與誰協商就與誰協商、不想與誰協商就不與誰協商”“有時間就多協商,沒時間就少協商”的現象;表面化表現為協商工作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著深度不夠、互動不足、審議不深入、協商不充分的問題;泛化表現為少數情況下一些地方的人大將協商民主當作一個筐,不管沾邊的、不沾邊的,統統都往里面裝,絲毫不考慮協商的成本、效率和結果落實的問題。此外,隋斌斌從政府、社會和人大三個層面論述了人大協商面臨的挑戰(zhàn):政府層面的協商意識和協商技術問題;社會層面的組織化、協商人群的理性和結構優(yōu)化以及協商文化和技能的培育問題;人大層面的角色困境、民主化不足的困境、制度化不足的困境以及人員素質優(yōu)化不足的困境。

(三)人大協商的完善

針對上述挑戰(zhàn),學者們也提出許多完善對策。比如,針對“三化”問題,孫爽提出:一是防止隨意化,建立健全協商民主的實體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并且根據人大的工作實際,對人大信息公開制度、公民參與協商等制度進行細化設計;二是防止形式化,加強人大協商相關制度設計和機制建設,從而使協商民主能真正“深下去”;三是防止泛化,注意協商成本,把握好協商民主的時機和速度,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推進。針對人大協商政府、社會和人大三個層面的問題,隋斌斌提出如下對策:一是在協商意識層面,執(zhí)政黨和政府應當對人大協商予以重視;二是在制度層面,要推進人大協商民主制度化建設;三是在社會層面注重社會利益方參與人大協商民主的組織和引導;四是在協商素質上培養(yǎng)具有公共精神的理性公民。還有學者從人大制度本身出發(fā)對完善人大協商提出不同觀點,比如戴激濤提出的三條:一是充分保障人大代表權利,確保人大代表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二是在人大議事規(guī)則中確立辯論制度,提升立法決策的科學性與正當性;三是注重培養(yǎng)人大代表的憲法忠誠,督促其更好地履行代表職責。

六、當前人大協商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展望

回顧學界對人大協商的研究,可以發(fā)現,一方面國內學界對人大協商的研究業(yè)已取得不少成就,而從2015年中央提出人大協商概念至今只不過短短三年時間,這充分說明了國內學界研究的敏銳性和及時性;另一方面我們在為現有成就歡欣鼓舞的同時也要看到,國內學界對人大協商的研究仍存在些許欠缺之處。筆者總結歸納為以下幾方面(個人淺陋之見,不當之處還請批評指正)。

首先,從總體上看,與其他類型協商相比,學界對人大協商的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這種初級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起步較晚。據筆者檢索結果來看,學界關于人大協商最早的一篇直接相關學術論文是王維國于2008年發(fā)表的《論人大工作中的協商民主》一文,而到目前為止中國知網上還沒有一篇與人大協商直接相關的博碩士學位論文。二是“量”和“質”上存在不足。人大協商研究至今不過10年時間,因此無論是從研究成果的數量上看,還是從質量上看,人大協商的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相關成果還略顯粗糙。從數量上看,從2008年至今,中國知網上與人大協商直接相關的學術文章總共只有41篇,年均4.1篇,可以說是屈指可數。而從質量上看,所有這41篇學術文章中發(fā)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只有8篇,核心比率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三是研究人員較少。從現有的41篇學術文獻分析,發(fā)表過兩篇及以上文章的作者只有5位,其中發(fā)文最多的是山東省人大常委會研究室課題組,共4篇,這說明長期關注人大協商并有所建樹的學者還不夠多。此外,這一點也可以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據庫中得到證實,目前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關于協商民主的已結項和尚未結項項目共計55項,而其中與人大協商相關的只有1項。

其次,從具體研究內容看,學界對人大協商的研究還有缺憾。研究任何對象,首先應弄清楚這個對象自身的研究范疇,但國內學者在研究人大協商時對人大協商的研究范圍并沒有一個權威界定。從當前研究情況來看,學者們主要對人大協商的概念、要素、形式、價值、挑戰(zhàn)、完善等內容展開討論,但即使就這些內容而言學界相關的研究仍不夠充分,比如說目前學界對人大協商概念的界定還沒有一個共識性觀點,再比如人大協商要素中的協商環(huán)境則基本沒有學者提及,而協商環(huán)境是影響和制約人大協商的重要客觀條件,研究人大協商不能繞過環(huán)境問題。另外,部分學者對人大協商的理解有些偏狹,存在以立法協商代替人大協商的現象。比如說姜其沅在其博士論文《我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完善研究》中提出:“人大協商主要是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立法過程中所體現的協商原則、協商方法、協商程序等的總稱?!憋@然,作者在這里把人大協商的內涵縮小為立法協商,這是極不準確的,不僅在理論上有瑕疵,也與實踐不符。

此外,筆者認為目前學界研究還存在其他不足之處。比如從研究方法上看,目前學界對人大協商的研究中采用規(guī)范研究方法的多、實證研究的少。縱觀現有的這41篇文獻,大都是從應然角度出發(fā)來論述人大協商應當是怎樣的,通過理性思辨來討論人大協商是什么、為什么以及應當怎么辦,只有極少數文章是從實然角度出發(fā),從人大協商的實踐中去探尋人大協商的內涵、要素、形式、價值、挑戰(zhàn)、完善等基本內容。再者,人大協商中人大和協商都是極為重要的概念,談人大協商應當同時談到人大和協商,但目前學界談協商的多、談人大的少,這導致學界在論述人大協商時對人大不加區(qū)分。實際上人大在宏觀上可以分為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對這兩者的區(qū)分在人大協商研究中是必要的。因為按一般學者的觀點,人大協商包括人大立法、決定、任免和監(jiān)督等活動中的協商,但我國《立法法》中明確指出,人大系統中享有立法權的包括:全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自治州、自治縣的人大。同時《監(jiān)督法》規(guī)定,監(jiān)督權的行使主體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顯然不是所有級別的人大都有立法權和監(jiān)督權,因此在論述人大協商時最好對人大的范圍做一簡要說明。最后,從研究成果來看,還存在著一些學術風氣上的不足。

展望中國人大協商的未來發(fā)展,筆者認為學界未來的著力點應當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構建中國特色人大協商研究理論,規(guī)范人大協商的研究范圍。二是關注人大協商的實踐,在研究中注重規(guī)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三是加強對人大協商實踐效用的研究,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大協商的研究真正有助于人大協商的開展。四是推動人大協商研究中的交叉融合,對人大協商的研究不能僅局限于人大協商本身,還要將研究范圍拓展到對人大制度的研究、對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研究、對其他各類型協商的研究之中,梳理其相互關系。五是注重研究中的規(guī)范性,杜絕抄襲或一稿多投等不良風氣。

注釋:

[1]林慶民:《立法協商的探索》,載《協商論壇》2002年第3期,第7~8頁。

[2]檢索類別為期刊,檢索條件限制為篇名包含“人大”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并且篇名包含“協商”,最終檢索出來的文獻共81篇,經筆者詳盡閱讀,其中與“人大協商”相關的學術文獻共計41篇。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政黨制度》,載《人民日報》2007年11月16日。

[4][7][23][31][34][40]阮重暉、方永紅、沈亦樂:《關于人大工作中協商民主的思考》,載《人大研究》2014年第12期。

[5][38]吳慶波:《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的協商民主研究》,貴州師范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

[6][11][17][32][41][43]隋斌斌:《有限政治市場下的多贏治理——中國人大協商民主的發(fā)生、運作邏輯與政策建議》,載《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4年第4期,第89~96頁。

[8][9][42]孫爽:《推進協商民主與提升人大工作實效》,載《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6年第17期。

[10]陳麟、李韓:《“協商民主”及其在人大工作中的運用》,載《領導科學論壇》2014年第17期。

[12]中共中央印發(fā)《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載《人民日報》2015年2月10日。

[13][19][21]山東省人大常委會研究室課題組:《對地方人大協商主體的確定及其優(yōu)勢分析》,載《山東人大工作》2017年第5期,第37~39頁。

[14]范會勛:《中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問題研究》,中共中央黨校2014年博士論文。

[15]肖永明:《協商民主:人大不應“缺席”》,載《人大研究》2015年第3期。

[16]張海云:《協商民主在我國人大制度中的應用》,載《滄桑》2011年第1期。

[18][45]姜其沅:《我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完善研究》,山東大學2015年博士論文。

[20]劉永、溫順斌:《不斷加強協商民主建設有力推動人大工作與時俱進》,載《內蒙古人大》2016年第7期。

[22][28][36]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機關課題組:《協商民主及其在人大工作中的應用》,載《人大研究》2009年第12期。

[24]山東省人大常委會研究室課題組:《關于地方人大協商客體確定及其重點把握的問題》,載《山東人大工作》2017年第6期,第39~41頁。

[25]汪進元:《中國特色協商民主的憲制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61~269頁。

[26][29][30]山東省人大常委會研究室課題組:《對地方人大開展協商工作基本方式和制度機制問題的思考》,載《山東人大工作》2017年第7期,第51~53頁。

[27]王維國:《人大民主中的協商機制探討》,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0年第3期,第14~19頁。

[33]彭勃:《以人大為平臺的協商民主問題初探》,載《上海人大》月刊2014年第7期,第36~37頁。

[35]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載《人民日報》2013年11月16日。

[37]陳兆旺:《將人大制度建設成協商民主實踐平臺:必要性及途徑》,載《理論與改革》2014年第4期,第10~16頁。

[39]哲生、費偉:《協商民主的人大實踐》,載《浙江人大》2015年第6期,第20~22頁。

[44]戴激濤:《作為民主新范式的協商民主: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的理論貢獻——以哈貝馬斯程序主義憲法觀為視角》,載《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

[46]《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載《人民日報》2015年3月19日。

[47]《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jiān)督法》,載《人民日報》2006年8月29日。

(作者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系2016級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學界協商學者
學者介紹
管子學刊(2022年2期)2022-05-10 04:13:10
學者簡介
學者介紹
管子學刊(2022年1期)2022-02-17 13:29:10
論協商實效與協商倫理、協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學者介紹
以政協參與立法深化協商民主
協商民主與偏好轉變
業(yè)界·學界“微天下”
中國記者(2014年9期)2014-03-01 01:44:23
業(yè)界·學界“微天下”
中國記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
庆元县| 甘德县| 十堰市| 梅州市| 贺州市| 宁化县| 本溪市| 南京市| 封丘县| 饶阳县| 西平县| 东乡| 逊克县| 湘乡市| 绿春县| 来安县| 乌恰县| 宝应县| 麻城市| 岳阳县| 连城县| 鲁山县| 盘锦市| 苏尼特右旗| 苍梧县| 永济市| 宁德市| 沙湾县| 新龙县| 尉氏县| 刚察县| 栖霞市| 龙井市| 库伦旗| 醴陵市| 巨鹿县| 兴安盟| 新竹市| 闸北区| 金溪县| 钟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