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佑軍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讀杜甫的這首《望岳》,落筆橫跨齊魯,雄偉闊大卻不覺望得空洞,用筆寥寥卻生動傳神,泰山竟如在目前。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這里邊藏著一個寫景的小訣竅。你看起筆“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寫泰山橫亙于齊魯大地,遠遠地就能看到一派青色,連綿不絕。這是遠看。再看下句“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寫近望泰山,用“鐘”和“割”寫出泰山的神奇秀麗與巍峨高大。這是近看。寫景光有遠看、近看,你可能還覺得模糊、抽象,你再看“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寫山中云岫層出,心胸隨之蕩漾,群鳥入林,眼睛睜到裂開了也還是覺得不夠用,這是多么細膩的描寫,多么真切的感受??!這是細看。詩人望岳,由遠而近,自朝至暮,遠看見勢,近看生情,細看則摹景入神。
由此,我們領(lǐng)悟到,凡寫景須得三步看。我們看到某個景物,總是遠遠地看到了,它的美吸引到我,于是走近了看,近看之下,生出了艷羨與愛慕,于是細看,細看之下,生出了情愫或哲思,這篇文章就成了。這樣寫,既符合觀察事物的規(guī)律,又有利于我們把景物寫活,寫細,寫得充分飽滿。其實這樣的寫法在散文中也多有運用。你看宗璞的《紫藤蘿瀑布》,先遠看,寫如花瀑一般的紫藤蘿;再近看,寫沉淀了紫色的花穗;最后細看,寫花朵如張滿了的帆,甚至寫到“我湊上去,想摘一朵”,離花兒是如此之近,看花兒是如此之細。人與花逐漸靠攏,文字自然漸進,文思層層深入。
寫景須得三步移,由遠及近,由粗而細,由模糊到清晰,由有感觸到融真情,合乎自然之理,契于為文之道。凡寫景,分三步,你的文字就有了層次,有了次序。讀你的文字,就如同“戴上了你的眼睛”,隨著你遠觀,近看,細賞。對你所描繪的景色就會覺得如在目前、如臨其境了。
凡寫景,分三步,可以很好地治愈“學(xué)生腔”。學(xué)生寫景,總是寫不長,寫不細,寫不真,那是因為學(xué)生不知道寫景是有步驟的;學(xué)生作文套話多,寫山必高,寫水必清,寫花必美,寫樹必綠,除此,再沒有詞了。如若要求寫景分三步:遠看,近看,細看;每步寫三筆:一筆寫實景,一筆摹狀貌,一筆寫心境。這樣寫來,未有不真切動人的。
鏈接
望岳三首·其二
西岳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如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jié)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
稍待西風(fēng)涼冷后,高尋白帝問真源。
望岳三首·其三
南岳配朱鳥,秩禮自百王。
欻吸領(lǐng)地靈,鴻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則亡。
洎吾隘世網(wǎng),行邁越瀟湘。
渴日絕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
紫蓋獨不朝,爭長嶪相望。
恭聞魏夫人,群仙夾翱翔。
有時五峰氣,散風(fēng)如飛霜。
牽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岡。
歸來覬命駕,沐浴休玉堂。
三嘆問府主,曷以贊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望岳》創(chuàng)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陽應(yīng)考進士,結(jié)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第一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詩作于作者中年時,宰相房琯敗績喪師于陳濤斜被罰,抗疏救之而獲罪被貶而滿是失意。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