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揚
【城市名片】
重慶,簡稱巴和渝,別稱巴渝、山城、渝都、橋都,霧都。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改渝州為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趙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為宋光宗皇帝,稱為“雙重喜慶”,遂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
【城市文化】
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最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在大自然險惡的環(huán)境中,練就一種頑強、堅韌和剽悍的性格。重慶的山歌民謠中各種類型的勞動號子豐富多彩,三峽纖夫與險灘惡水搏斗高唱“川江號子”,打石頭有“石工號子”,抬滑竿的有“報路號子”。自古以來巴人喜歡“擺龍門陣”(講故事),至今依然是重慶民間文學的一大特色。
陪都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遷渝,重慶成了中華民國的戰(zhàn)時首都,成為內遷學校的集中地,大批有志于民族復興、抗日救亡的青年學子紛至沓來,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學者來渝執(zhí)教,眾多文化藝術界名流也來渝工作定居,如張大千、胡適、傅斯年、林語堂、錢穆、梁實秋、郭沫若、柳亞子、馬寅初、陶行知、梁漱溟、徐悲鴻、老舍等,使陪都文化興盛一時,重慶成為了當時西南地區(qū)的文化教育中心。而學府云集的重慶文化區(qū)沙坪壩成為當時大后方著名的“文化壩”。從這里培育出了大批人才,如丁肇中、朱光亞、周光召、鄒家華、茅于軾、吳敬璉、丁雪松、王家聲等。陪都文化也成為重慶文化發(fā)展史上的一塊奠基石。
【城市美景】
山城夜景
因為重慶三面臨江,一面依山,城隨山由低而高,道路盤旋起落,建筑群層疊呼應,城市風貌獨具一格,所以夜重慶燈火輝煌,山燈與江水交相輝映,綺麗無比。
山城夜景的特色之一得益于起伏的地勢和依山而上的重重樓房。每當夜色降臨,萬家燈火高低輝映,如漫天星漢,極為瑰麗。二得益于兩江環(huán)抱,雙橋相鄰。江中百舸爭流,流光溢彩。橋面千紅萬紫,宛如游龍,動靜有別。初夜時分,以繁華區(qū)燈飾群為中心,干道和橋梁華燈為紐帶,萬家民居燈火為背景,層見疊出,構成一片高低井然、錯落有致、曲直相映、遠近互襯的燈的海洋。車輛舟船流光,不停穿梭于茫茫燈海之中,給夜山城平添無限動感與生機。更兼兩江波澄銀樹,浪卷金花,滿天繁星似人間燈火,遍地華燈若天河群星,上下渾然一體,五彩交相輝映,俯仰顧盼,情境各異,如夢如幻,堪足撩人耳目,動人心旌。
【城市美文】
連接重慶人神經的黃桷樹
徐 ?歡·重慶市涪陵區(qū)第十四中學語文教師
即便是深冬的重慶,黃桷樹蒼翠依舊。街巷邊響著跳橡皮筋的小女孩清脆的童音:“黃桷樹,黃桷丫,黃桷樹下我的家……”
黃桷樹是深刻地烙著重慶印記的,它的稱呼是重慶人叫出來的。黃桷樹學名黃葛樹,又稱大葉榕。重慶話“葛”與“角”不分,都念(gé),口語便叫成“黃角樹”,書面文字寫成“桷”(jué),字換了 ,意思也變了,讀音也不一樣,而執(zhí)著的重慶人初衷不改,習以為常,霸道地稱呼“黃角樹”,這大概源于重慶人對黃桷樹的一種執(zhí)著的偏愛。
也許你從未知曉黃桷樹,但它如家人一般,用最長情的告白溫暖、激勵著每一個重慶人。
重慶是典型的山地地形,在山巒之間的埡口,往往都長著一棵粗壯而高大的黃桷樹。茂密的青青的樹葉,像一把巨傘,夏日遮陰,冬天避雨,自然而然成了人們歇息、娛樂的好去處。于是樹下有了露天的茶館和飯莊,而那彎彎曲曲綿延幾丈長的根,正是人們隨手可得的小板凳,那從天而降發(fā)達的須亦是小孩們結實的秋千。在那些物質貧乏的時代,黃桷樹給予了重慶人太多的歡樂與回憶。每一個重慶人的心里,都有一棵蒼翠茂盛的黃桷樹。有一種傘稱為黃桷樹,有一種板凳喚作黃桷樹,有一種秋千名曰黃桷樹。
不僅如此,還有一種堅持叫作黃桷樹。在山城,爬坡上坎是常事。當你奮力攀上陡坡或石階,已感氣喘胸悶,尤其是酷暑時節(jié),燥熱難耐,猛然抬頭,就會發(fā)現一株雄勁筆直的大樹從峭拔的山巖中挺立而出,那撐開的巨傘在你頭頂覆蓋出濃郁的樹陰,為你遮擋炎炎夏日的酷熱,那青翠得不摻一絲雜色的綠,好似一波深潭,滌蕩出你滿面的疲乏和困倦,精神便為之一振。再看光滑有力的樹干下是粗壯纏繞的根,大部祼露在外,牢牢地抓緊在巖石之中,與之已凝為一體,密不可分,你的內心更會深深地為此中所蘊含的無窮力量所震撼。
黃桷樹的秉性卻是很謙卑的。小時候曾聽人說黃桷樹在什么時候栽下,第二年在什么時候落葉。黃桷樹是落葉喬木,理應在春天發(fā)芽,秋天落葉,但它卻打破了這個規(guī)律,仿佛存在記憶,所以它被人稱為“記憶之樹”。其他樹木大多在春天換裝,唯有黃桷樹,它是那樣執(zhí)著、特別,不受季節(jié)氣候的影響,何時栽種,就一定在來年特定的時候發(fā)葉。年年如此,堅貞不渝,以特有的專情方式紀念自己的新生。黃桷樹是有靈性的樹,重慶人喜歡把黃桶樹種在岔路口,作為路標,讓在外漂泊的游子歸來時依靠它來識別自己的家鄉(xiāng)。它就那樣佇立于路口,春夏用力生長,秋來風吹落葉,只為把自己的身影送入游子的眼里,送進鄉(xiāng)親的心里。
黃桷樹的一枝一葉、一根一須都牽動著每一個重慶人的神經。
【城市印象】
山城釣魚城
寒云
作為一個深愛歷史的人,來到重慶,不去一趟釣魚城無法向自己交代。來到釣魚城景區(qū),人不多,可是,僅僅是這八百年前的古城,就足夠我憑吊再三了。想想八百年前宋人堅持三十六年抵抗橫掃世界的蒙古鐵騎,就讓人深為心折。更何況將蒙哥汗斃于城下,直接導致擴張世界的蒙古大軍退軍回朝爭奪汗位,影響世界局勢。在南宋末年軍隊全面潰退,領土全面淪陷的情況下,釣魚城可謂孤城獨秀。
釣魚城就在嘉陵江邊,整個城建在山上,峭壁千尋,險危奇絕,當年蒙古水師從江面進攻,硬是被守軍打退數次,到最后蒙古鐵騎也沒有征服這座城。只是守將在南宋已無寸土,崖山之戰(zhàn)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跳海,南宋已經滅亡的情況下,為了保全全城的百姓,才開城投降。
在城墻邊,就可以看到下面的嘉陵江,釣魚城處在嘉陵江的一個大拐彎處,江水蜿蜒,霧氣朦朧,草木蔥蔥,讓人頓生豪氣。想象一下沿著嘉陵江順流而下,該是多么氣吞萬里。
重慶之銀幕印象
武 ? 威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自帶腔調的重慶話與豪放直爽的人文性格使重慶自然而然地成為電影的天堂。
說起關于重慶的電影,自然少不了《瘋狂的石頭》,十幾年過去了,它依然是中國最好的喜劇電影,也開創(chuàng)了黑色幽默的先河。有人說導演寧浩只不過是靠模仿蓋·里奇而投機取勝,這我是萬萬不能同意的,雖然模式不新,但其中注入的東西卻已經完全本土化。一個很土的盜寶故事,卻做出了相當高級的感覺。
國師張藝謀2004年導演的《十面埋伏》在國內的唯一取景地點也是重慶。山不在高,有仙則靈,仙氣繚繞的武隆著實讓“老謀子”過了一把肆意揮霍色彩的癮,尤其那片蒼翠竹林,成就了最艷麗的章子怡和最俠肝義膽的武俠情懷。水袖舞,仙人指路,盲女戲中戲,這些都讓人嘆為觀止,多年后再回首看一遍,如此的想象力我給它滿分。
再說《火鍋英雄》,看完電影的時候,小編內心只有一個字:爽!直來直去的風格辣辣的好像剛燒開的火鍋,元素又似乎是一盤盤眼花繚亂的配菜。難怪叫火鍋英雄!正如導演楊慶說,這是他籌備多年的心血之作,就像重慶火鍋一樣,片中將各種元素一鍋燙煮,加點特色的麻辣蘸料,激爽地捧到觀眾面前,仿佛就是在邊看電影邊吃火鍋!
其實關于重慶的電影遠遠不止這三部,劉德華在這里騎著摩托車找過走失的兒子;小岳岳從他心中的她的全世界路過;王學圻在十四年后返回家中只為看清兒子被警察擊斃的真正的原因;韓三明不遠萬里只為尋找十六年未見的前妻。重慶這座城市永遠不缺乏故事,希望有一天,我?guī)е?,你擺上一桌火鍋,咱們湊成一桌麻將“擺一哈兒”。
魔幻交通之索道和輕軌
清 ? 揚
來到重慶,就要感受一下這座山城的魔幻交通。三維立體的城市格局,造就了重慶獨一無二的交通體系。
索道和輕軌,是這座城市獨具特色的交通方式。行走在江邊居民區(qū)里的樓梯,感受著上坡下坡的親切感,仰頭便能望見穿行而過的長江索道。再乘坐索道感受一下這列“空中客車”,索道連接繁華熱鬧的渝中區(qū)和山水森林的南岸區(qū),橫跨江面,低頭往下看,是江面上作業(yè)的輪船,往遠看是兩岸密集的高樓,山水相間,高樓大橋,這座城市,突然就給我一種堅韌堅硬的感覺。
還有就是穿越山城迷霧風馳電掣、凌空飛揚的重慶輕軌,是一定要體驗的。人們形容它“依山而建,蜿蜒盤旋、遇山打洞,兩江交匯,遇水架橋”。
去磁器口時乘坐輕軌1號線,天色已黑,沒能感受輕軌飛揚,第二天,便商定好要去李子壩站感受穿樓而過的輕軌2號線。只看圖片,就足以令人驚奇,親身感受更是如此。6樓是站廳層,7樓是設備層,8樓是站臺層,每隔幾分鐘,就有列車從8樓呼嘯而過。在李子壩站下車停留,輕軌沿著山邊呼嘯而來,穿過高樓,駛向江邊。從地下到空中,忽而潛隱地下、忽而凌空飛起。在車上舉目向窗外眺望,江水潺潺、群山爭翠,沿途美景盡收眼底。這種體驗令我們幾個北方人,尤其是南北為路東西為街四四方方的道路規(guī)劃的太原人,實在是印象深刻。
鏈接
【重慶別稱】
山水之都
重慶依山而建,房屋道路錯落有致,展示著山城錯落之美;長江、嘉陵江兩江環(huán)繞,顯示著江城水的靈性。
火鍋之都
要想吃到正宗的麻辣火鍋,必須來重慶。重慶火鍋以其規(guī)模大、人數多、種類齊全豐富、民風濃烈,在全國首屈一指。
霧都
霧給重慶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朦朧之美??吹猛傅闹貞c很美,看不透的重慶也美。
橋都
重慶堪稱“中國橋都”和“橋梁博物館”。目前重慶地區(qū)已建成和在建的橋梁有6000座以上,橋型千變萬化,種類多而齊全,技術含量高。
美食之都
重慶的美食海納百川。重慶人做菜,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特產和小吃更是聞名全國。不得不提的是重慶人的最愛——小面,來到這里的人都要嘗上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