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椹
浙江省博物館書畫部研究館員
吳昌碩一生刻印無數(shù),其中為個人刻印最多的一位當(dāng)屬朝鮮流亡貴族閔泳翊……缶翁一生為閔氏刻過三百多方印章,兩人之間關(guān)系的不同尋常,足窺一斑……
吳昌碩對近代篆刻藝術(shù)的發(fā)展,可謂影響深遠。他進一步發(fā)展了浙派「印從書出」的印學(xué)觀念,把沖刀的猛利、挺勁、爽快與切刀的含蓄、渾樸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沖切結(jié)合的刀法。他還從秦漢古印中汲取靈感,輔之以敲、擊、鑿、磨,或借用砂石、鞋底、釘頭等工具,追求線條殘缺斑駁的金石味道,極大地豐富了篆刻藝術(shù)的表現(xiàn)手法,形成了自己古樸、含蓄、渾厚、蒼拙的審美特質(zhì),所謂「自我作古空群雄」(吳昌碩《刻印》詩),正是其藝術(shù)精神的生動寫照。
閔泳翊像
吳昌碩一生刻印無數(shù),其中為個人刻印最多的一位當(dāng)屬朝鮮流亡貴族閔泳翊。缶翁一生為閔氏刻過三百多方印章,兩人之間關(guān)系的不同尋常,足窺一斑。
閔泳翊(一八六〇年~一九一四年),字遇鴻、子相,號園丁、蕓楣、石尊者、石韞、藪石亭長等,是朝鮮歷史上著名的閔妃(明成皇后)唯一的侄子,也是閔氏外戚勢力中最具實權(quán)的政治人物之一。他十八歲進士及第,二十一歲負責(zé)組建朝鮮新軍— 別技軍,二十三歲被任命為全權(quán)大臣,出訪歐美,考察新政,回國后又官至親軍營右營使的要職??v觀閔泳翊前半生的宦途履歷,可謂少年得志,一路騰達,然而他的后半生卻異常的坎坷,充滿血淚與辛酸。
十九世紀(jì)后期,在朝鮮朝廷內(nèi)部,主張憑靠中國、維持現(xiàn)有制度的事大派和主張仿效日本、進行自上而下改革的開化派,兩股政治勢力之間的斗爭已日趨白熱化。一八八四年,以金玉均為首的開化黨人發(fā)動政變,史稱「甲申政變」。在這次政變中,閔泳翊的父親閔臺鎬遇害,他本人也被砍成重傷。多年以后,閔泳翊曾請吳昌碩刻「甲申十月園丁再生」一印,即為了紀(jì)念這段大難不死的經(jīng)歷。一八九五年十月,閔妃在「乙未事變」中被日本人殺害,閔泳翊自此失去了在政治上的最后靠山,此后便長年流亡上海,并在滬上筑千尋竹齋,以書畫自娛。一九一四年七月七日,閔泳翊因肝病在上海去世,享年五十四歲。
清 吳昌碩 行草題海隅三丐圖詩翰軸紙本墨筆浙江省博物館藏
清 吳昌碩刻“甲申十月園丁再生”印印文及邊款拓本圖片取自韓國東方研書會《缶廬刻蕓楣印集》
閔泳翊不僅是朝鮮李氏王朝后期權(quán)傾朝野的政治人物,也是一位享有盛譽的文人畫家,尤其擅長畫蘭,在當(dāng)時與朝鮮國王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yīng)并稱為「畫蘭雙璧」。他的畫風(fēng)后為金容鎮(zhèn)、徐丙五等畫家所繼承,成為韓國近現(xiàn)代繪畫史上著名的「云楣畫派」,影響深遠。浙江省博物館藏有吳昌碩行草書《題海隅三丐圖詩翰》軸,作于一八九九年秋,即吳昌碩赴任安東縣令前夕。所謂「海隅三丐」,指吳昌碩、高邕、閔泳翊三人,因吳昌碩自稱印丐,高邕稱書丐,閔泳翊稱蘭丐,當(dāng)時就有人戲作《海隅三丐圖》,并請吳昌碩題詩。吳昌碩在詩后的小跋中云:「蘭丐,朝鮮大官。以彼國內(nèi)亂,棄職浪游閩粵吳越間。善寫蘭,自號蘭丐。伸楮潑墨,奇氣拂拂出指端。蓋其郁勃之興,幽憂之思,一于蘭發(fā)之。近世以纖膩之筆謬風(fēng)韻者,不敢望其肩背,青藤白石其流亞耶!」對閔氏蘭畫可謂褒贊有加。
閔泳翊篤嗜吳昌碩一路篆刻風(fēng)格,據(jù)吳昌碩《挽蘭丐》一詩小序所言,兩人相識三十余載,他總共為閔泳翊「奏刀三百余石」。一九九三年,由韓國東方研書會編輯出版的《缶廬刻蕓楣印集》收錄有其中二百四十一方。其中,時間最早的是一八九五年,吳昌碩五十二歲時所刻「千尋竹齋」二方,最晚是一九一四年二月間刻的「蘭阜」,尤其是一九〇四年,僅半年多時間里,竟刻了六十多方。
據(jù)印章邊款內(nèi)容所記,閔泳翊在向吳昌碩索印時,顯得毫不生外,有時一次索刻數(shù)?。?/p>
破兩日功為君刻四石,自視不惡,未識足充文房否?乞園丁教我,或與新周同賞,何如?庚子(一九〇〇年)一月,昌碩。
有時親自登門「督刻」:
庚子(一九〇〇年)十月朔,中夜苦寒,被酒不寐,蘭丐叩寐扉,督刻此石。燈下破斧,藉遣悶懷。善刀自視頗類鑿。蘭丐捧之陶陶,印丐對之默默,此時此景,惜無山陰行者,其人者為吾兩人一寫真耳。滬上并記。
更有甚者,「強迫」缶翁抱病操刀:
園丁強予扶病刻印,苦事也,工拙所不計也,幸明眼人賞之。壬寅(一九〇二年)七月,缶道人。
由上可知,二人交誼之契,感情之深。
從這些印章的印文內(nèi)容來看,除了少量收藏章,如「閔泳翊珍賞金石書畫印」、「閔氏千尋竹齋珍賞」和閑章如「且飲墨沈一升」、「渴驥奔泉」、「清風(fēng)灑蘭雪」外,大多數(shù)都是閔泳翊的齋號、名號印,其中僅「千尋竹齋」四字印就刻了二十三方,其他所刻數(shù)量在十方以上的還有:「松石園灑掃男丁」十五方、「蘭阜」十四方、「園丁」十三方、「石尊者」十二方、「閔泳翊印」十二方。
從篆刻風(fēng)格來看,有汲取浙派丁敬、蔣仁、陳鴻壽一路,也有師法皖派鄧石如、吳讓之,以及規(guī)摹漢印、古陶、封泥等金石小品之作,可謂風(fēng)格多樣,意趣萬千。尤其是上述二十多方「千尋竹齋」印,極盡變化,無一雷同,為后世習(xí)篆者推為楷則。
浙江省博物館收藏有其中七方印章的原石,分別為:「藪石亭」朱文印、「園丁生于梅洞長于竹洞」朱文印、「園丁墨戲」白文印、「閔泳翊一字園丁」白文印、「石韞盦主」朱文印、「藪石亭長」白文印、「泳翊之印」白文印,在吳昌碩篆刻作品中都堪稱上乘之作。
清 吳昌碩刻“千尋竹齋”印印文(十二方)圖片取自韓國東方研書會《缶廬刻蕓楣印集》
清 吳昌碩刻“藪石亭”印浙江省博物館藏
清 吳昌碩刻“閔泳翊一字園丁”印浙江省博物館藏
清 吳昌碩刻“園丁墨戲”印浙江省博物館藏
清 吳昌碩刻“藪石亭長”印浙江省博物館藏
清 吳昌碩刻“石韞盫主”印浙江省博物館藏
清 吳昌碩刻“園丁生于梅洞長于竹洞”印浙江省博物館藏
閔泳翊雖只是一位亡命異鄉(xiāng)的退隱政客,但經(jīng)濟上卻相當(dāng)富裕。據(jù)史料記載,他曾一度壟斷了當(dāng)時朝鮮紅參輸華的特權(quán),從中獲取了大量利潤,甚至還曾在上海開辦有一家銀行,娶了一位中國女子為妾。閔泳翊又愛好風(fēng)雅,擅長交際。據(jù)《海上墨林》記載:當(dāng)時他在上海的居所千尋竹齋,逢星期日「輒招書畫名流,宴集寓廬,流連文翰以為樂」。這對于滬上諸多貧寒的書畫家來說,真可謂一位求之不得的藝術(shù)贊助者。
我們知道,吳昌碩早年生活一直困頓顛沛,如同大多數(shù)落魄的讀書人一樣,他曾幻想通過納捐補缺的方式來獲取功名。三十九歲那年,由朋友出資,「納粟出為佐貳」,但收入微薄,「胡為二十載,日被饑來驅(qū)」(吳昌碩《饑看天圖自題詩》),故自嘲為「酸寒尉」。于是,希望能進一步加捐知縣,以贍家給。為此,他四處奔走,有意識地結(jié)識權(quán)貴富商,希望能得到他們的賞識與資助。在吳昌碩的諸多藝術(shù)門類中,篆刻是成名最早的,諸宗元《缶廬先生小傳》云:「初先生以篆刻名于世,晚復(fù)肆力于書畫?!挂蚨杂榻?,謀人辦事,也便在情理之中。如他在北京叩拜翁同龢,即先送上自己的刻印和詩集。這一時期,他又曾先后為張之洞、盛宣懷、吳大澂等朝中大員刻過印章。一八九二年初,為捐升知縣一事,吳昌碩曾致信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之子吳彥復(fù),懇求后者能借貸四百兩銀子:
弟碌碌無可短長,以酸寒尉終身,即亦已矣,乃不自知其酸寒,而人視之者代為酸寒。二三知己竭力慫恿,勸以加捐縣令。蓋第捐有縣丞,且樂為之助,現(xiàn)集款已至千五百之譜。查縣丞捐升知縣,須實銀二千五百余兩,刻托徐子靜觀察,由廈門炮臺捐上兌,再打八三折,只須實銀二千有奇,夙蒙雅愛,當(dāng)亦以此舉為然,唯是七級浮屠,尚賴大功德為之結(jié)頂,可否慨然借朱提,數(shù)唯四百,計完趙璧,期在三年,倘蒙允我,敬乞五月中旬賜匯滬寓。
吳彥復(fù)也是早期吳昌碩篆刻的重要收藏者之一。據(jù)黃相喜《閔泳翊年譜》載,一八九一年夏,吳昌碩在蘇州聽到閔泳翊回到上海的消息后,曾與徐新周、
金圭鎮(zhèn)一起趕赴上海,拜訪閔泳翊、閔泳璇兄弟。如果聯(lián)系其致吳彥復(fù)信的內(nèi)容及時間,恐怕除了敘舊以外,籌款一事也會是此行的目的之一吧!
上海博物館孫慰祖先生指出「閔氏原是皇室外戚和勛臣,他亡命上海是﹃攜帑﹄而來,這樣可觀的數(shù)量當(dāng)然主要是付潤索刻的」。吳昌碩與閔泳翊早年交往的性質(zhì),不會僅只是單純的藝友關(guān)系。在吳昌碩一八八四年十二月所刻「十畝園丁五湖印丐」一印的邊款中,我們可以一睹他因篆刻潤例收入大增而欣喜若狂的情形:「使刻印錢勝彼屠,
天地籧廬,買酒相呼。」印文中「十畝園丁」即指閔泳翊,這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也許正是兩人相識之初,吳昌碩為閔泳翊刻印,后者出手甚為闊綽,故而讓窮困寒酸慣了的吳昌碩,一時會有如此展顏疏狂之舉。吳昌碩為閔泳翊刻了三百多方印章,數(shù)量之巨,令人咋舌,可以推斷,閔泳翊給予吳昌碩財力上的支持,不會只是個小數(shù)目。
一九一一年夏,吳昌碩正式移家上海,一九一三年初春,由王一亭介紹,遷北山西路九百二十三號(今山西北路),而閔泳翊的住所千尋竹齋位于北京路瑞康里七百六十六號(今北京東路),從民國初年的上海地圖上看,兩家住址僅隔了條蘇州河,相距不遠,這客觀上或許也為彼此間的交往創(chuàng)造了一個便利條件。此時,兩人同為遺老身份,一個懷著亡國之痛,暴飲暴食,意志消沉;一個不滿于辛亥后的時局,年逾花甲,又體弱多病,彼此同病相憐,感情日篤便不難理解。
吳昌碩刻有一方「園丁課蘭」朱文印,從印風(fēng)看大約刻于七十歲左右,邊款云:「園丁近況,苦鐵知之,為之治石?!沽攘葦?shù)語,惺惺相惜之情,溢于言表。閔泳翊去世后,秘密發(fā)葬,未及告之吳昌碩,缶翁事后聞之,不禁為「只恨彌留之際欠一面」而「涕泗滂沱」?!锻焯m丐》一詩中云:「天涯回首談性情,樵青滌器烹中泠。而今宛若折足鐺,安得專氣致柔養(yǎng)長生。君隔蓬萊弱水,望我顏色紅如嬰?!垢星檎鎿矗x之令人動容。在閔泳翊去世四年后的一九一八年,吳昌碩還為緬懷好友而刻有一方「蘭涯」印,此印也成為兩人一生友情的最后證物。
清 吳昌碩刻“十畝園丁五湖印丐”印印文及邊款拓本圖片取自韓國東方研書會《缶廬刻蕓楣印集》
清 吳昌碩刻“園丁課蘭”印印文及邊款拓本圖片取自韓國東方研書會《缶廬刻蕓楣印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