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院林 馮月月
時間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它反映了事物變化發(fā)展的過程。人既生活在時間中,又創(chuàng)造著時間,時間觀就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產物。西方希臘哲學和基督教分別建立了直線性時間觀與循環(huán)性時間觀,其中有上帝時間觀的影響,具有超越性。中國人的傳統(tǒng)時間觀來源于對自然萬物的觀察,具有經驗性;也來源于對生命境況的感悟,往往與“時”“運”“氣數”等聯系在一起,而不是把希望寄托于虛無。《論語》中的時間觀異于西方,并沒有建立宗教式超時間的永恒,而是將生命和歷史放在了時間之流中考量。前人在研究《論語》中的時間觀時,或追溯它的時間來源,或按程度、性質劃分,建立一套時間評估體系[1]柯遠在《〈論語〉的時間觀念及其溯源》(〔濟南〕《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中提出,《論語》中所傳達的時間觀念與天命、天時、人倫息息相關,這種時間觀念的來源與上古時期的巫祝們賦予天、地、人的象征意義有關;王琴《〈論語〉的時間與規(guī)訓》(〔北京〕《中國文化研究》2014年秋之卷)一文認為,現世人生、禮都是被非邏輯性的時間規(guī)范籌劃好的,《論語》時間規(guī)訓的主題范圍甚是廣泛。。本文從文本出發(fā),剖析《論語》中的時間表述,討論這些表述背后的價值指向。
我國古代以農耕為主,人們對時間的感知和體驗,往往與日常接觸、觀察到的自然現象密不可分。日升日落,春去冬來,這些變化就是時間流逝的證明。用今天物理學的觀點來說,時間的流逝與物質的運動分不開。這種“執(zhí)有觀時”[1]詹冬華:《中國古代三種基本的觀時方式——切入古代時間意識的一個維度》,〔濟南〕《文史哲》2008年第1期。(即以物觀時)的方式,逐漸積累形成了人們的時間經驗?!帮@示、暗示和提示著時間存在的經驗,稱為時間經驗。”[2]吳國盛:《時間的觀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頁。時間經驗可分為標度時間經驗(對事件定時定位)與時間之流經驗(對時間之流變的感悟)。《論語》中表述的時間沒有精確的科學劃分,而是較常見的粗略直觀性的標度時間?!跋鄬Φ?、表觀的和通常的時間是延續(xù)性的一種可感覺的、外部的、通過運動來進行的量度,我們通常就用諸如小時、日、月、年等這種量度以代替真正的時間?!盵3]〔美〕塞耶:《牛頓自然哲學著作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9頁。時間的基本單位有年、季、月、日等,又有朝、夕等更細致的時段劃分。“朝聞道,夕死可矣?!盵4]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6頁,第128頁,第3頁,第198頁,第56頁,第70頁,第189頁,第70頁,第185頁,第4頁,第178頁,第9頁,第17頁?!俺迸c“夕”一起連用時往往表述時間極短的意思,這種概念直接來源于太陽東升西落的直觀感受,“朝”“夕”分別是日的起點和終點,“日”作為時間單位既可實指,也可用于形容時間之短?!耙怀?,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5]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6頁,第128頁,第3頁,第198頁,第56頁,第70頁,第189頁,第70頁,第185頁,第4頁,第178頁,第9頁,第17頁。有一瞬間的憤怒,就不能理性思考了,忘記了自身?!拔崛杖∥嵘??!盵6]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6頁,第128頁,第3頁,第198頁,第56頁,第70頁,第189頁,第70頁,第185頁,第4頁,第178頁,第9頁,第17頁。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也可理解為頻繁自我反省。相比而言,月亮盈虧變化則要比日起日落時段要長。“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盵7]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6頁,第128頁,第3頁,第198頁,第56頁,第70頁,第189頁,第70頁,第185頁,第4頁,第178頁,第9頁,第17頁。“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盵8]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6頁,第128頁,第3頁,第198頁,第56頁,第70頁,第189頁,第70頁,第185頁,第4頁,第178頁,第9頁,第17頁。日與月對比突出的是時間長度的不同,也是毅力與恒心的不同。根據觀察天體有規(guī)則的運動,大自然提供給人們的時間,日、月往返推移,形成年?!凹游覕的辏迨詫W易,可以無大過矣?!盵9]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6頁,第128頁,第3頁,第198頁,第56頁,第70頁,第189頁,第70頁,第185頁,第4頁,第178頁,第9頁,第17頁?!澳晁氖姁貉桑浣K也已。”[10]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6頁,第128頁,第3頁,第198頁,第56頁,第70頁,第189頁,第70頁,第185頁,第4頁,第178頁,第9頁,第17頁。這里的年歲是約定俗成的日歷。生命的長短還與心理體驗相關?!鞍l(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盵11]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6頁,第128頁,第3頁,第198頁,第56頁,第70頁,第189頁,第70頁,第185頁,第4頁,第178頁,第9頁,第17頁。在心情振奮時,孔子忽略了時間的流逝。
“時”是日月運行的節(jié)奏,人們將日月星辰的空間位移與生活聯系起來,使其具體可感。自然決定的“時”與生活、生產息息相關,是自然萬物的生命節(jié)律。“時節(jié)”“四時”是具體的標度時間?!疤旌窝栽??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2]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6頁,第128頁,第3頁,第198頁,第56頁,第70頁,第189頁,第70頁,第185頁,第4頁,第178頁,第9頁,第17頁。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細致微妙的變化提示著人們時間的存在與流逝?!按貉陨?,夏言長,秋言收,冬言藏?!盵13]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頁。有了記時體系,人們就知道什么階段該做什么事,從而規(guī)范自身行為,協(xié)調人類群體,便于日?;顒??!白釉唬骸狼С酥畤?,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盵14]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6頁,第128頁,第3頁,第198頁,第56頁,第70頁,第189頁,第70頁,第185頁,第4頁,第178頁,第9頁,第17頁。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植物的發(fā)芽、抽葉、開花、凋零,生、死有時,栽種有時,萬物依時。這些由自然決定的生命形態(tài),它們的變化與存在,皆可視可感。
由于時令季節(jié)與萬物的合拍程度不同,使得榮枯盛衰俱有時度,從而由此引申到社會生活的反映。社會文化決定的“時”——時機——具有抽象意義,可以理解為機會、條件?!昂脧氖露绞r,可謂知乎?”[15]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6頁,第128頁,第3頁,第198頁,第56頁,第70頁,第189頁,第70頁,第185頁,第4頁,第178頁,第9頁,第17頁。屢次錯過時機,怎么能稱得上智慧呢?“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做事講求實用性,處世靈活,抓住時機。由時間的類似可以推導類似境況,“告諸往而知來者?!盵16]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6頁,第128頁,第3頁,第198頁,第56頁,第70頁,第189頁,第70頁,第185頁,第4頁,第178頁,第9頁,第17頁?!白釉唬骸疁毓识拢梢詾閹熞?。’”[17]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6頁,第128頁,第3頁,第198頁,第56頁,第70頁,第189頁,第70頁,第185頁,第4頁,第178頁,第9頁,第17頁。以一個時者的眼光去思考問題,將“往”(過去)與“來”(將來)、“故”與“新”等時間詞放在一起對照,突出他們之間的聯系。孟子稱孔子為“圣之時者”[18]《四書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96頁。。金景芳認為孔子的思想有兩個核心,一個是“時”,一個是“仁義”?!皶r”是基本的,偏重自然方面;“仁義”處于從屬位置,偏重社會方面[1]金景芳、呂紹綱、呂文郁:《孔子新傳》,〔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頁。?!皶r”為孔子所提倡的一種重要思想,等同于“中庸”?!吨杏埂防镏v:“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盵2]《四書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頁。這種“時中”思想,即是隨時以處中、與時偕行。另一個抽象的時間概念是“逝”?!白釉诖ㄉ显唬骸耪呷缢狗颍〔簧釙円??!盵3]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91頁,第30頁,第44頁,第70頁,第91頁,第186頁,第13頁。時光像河中的流水一樣,晝夜不停流去,一去不復返??鬃犹岢隽恕笆拧钡母拍睿@種逝去包括一切過去的東西,比較抽象。上引“告諸往而知來者”與“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4]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91頁,第30頁,第44頁,第70頁,第91頁,第186頁,第13頁。的“往”“來”和“逝”一樣,不再指具體的時間。
“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條件和限制因素必然反映在語言和行為里?!盵5]〔法〕路易·加迪等:《文化與時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頁,第56頁。中國講求人與自然和諧,這種觀念注定人們不會產生支配、掌控時間的意識,而是遵循時間的意志。因此,英語里有明顯表示時態(tài)變化的標志詞,漢語里只有“曾”“當”“過”等符號意義的詞表示事件發(fā)生在過去?!笆嘉嵊谌艘?,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6]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91頁,第30頁,第44頁,第70頁,第91頁,第186頁,第13頁。這里的“始”是先前、起初的意思,表示過去的一個時間段,與“今”相對。表示過去意思的詞還有“古”?!白釉唬骸曳巧?,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盵7]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91頁,第30頁,第44頁,第70頁,第91頁,第186頁,第13頁?!墩撜Z》中有15個時間副詞,出現59次[8]孫尊章、徐凌、梁任芝:《〈論語〉〈孟子〉時間副詞比較研究》,《重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皣L”在《論語》中出現10次,8次為時間副詞;“將”出現18次,15次是時間副詞。古代中國對抽象時間的認識來自宇宙、自然,是最直接的流逝型時間感知,純粹是經驗性的,不同于今天等值、等量的劃分。從《論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生活與存在樣式就是一種時間經驗樣式,雖然不像現代有精細的時間觀念,但心理感受外在時令季節(jié)變化的敏感性更強,因此《論語》中的時間表述體現了孔子的生活感受與存在狀態(tài)。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盵9]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91頁,第30頁,第44頁,第70頁,第91頁,第186頁,第13頁??鬃拥母袊@中隱含著時間連續(xù)不斷、綿延不絕的性質。西方一些思想家強調個體性,而在宗法制的中國,尤其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認為人不是單獨的,只有在家族綿延、世代傳承的前提下,才能正常的面對死亡與生命中的無常。種族的延續(xù),表現在社會倫理方面,就是重祭祀與孝悌。
“對先祖、甚而那些久遠的死者的尊敬、贊美和崇拜,在中國人心理和行為中產生了結構性的影響?!盵10]〔法〕路易·加迪等:《文化與時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頁,第56頁。孔子就守喪三年這一議題與宰予有一場爭辯,宰予認為守喪三年時間太長,會耽誤禮樂教化,守喪一年就足夠了??鬃臃磳@種功利性的意見,他認為孩子出生三年后,才能離開父母懷抱,獨自行走。等父母去世了,孩子也應該為父母守喪三年,以報答恩情,所以“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11]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91頁,第30頁,第44頁,第70頁,第91頁,第186頁,第13頁。?!罢嬲倪^去或源頭總在將來與我們相遇?!盵12]〔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96頁。在一定意義上說,消逝的父母并沒有完全地成為過去,一定程度上正參與、影響著后代的將來。生命像畫了一個螺旋,盤旋而上。對祖先的懷念,反映在日常行為中,就是祭祀。愛其親,敬其長,“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13]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91頁,第30頁,第44頁,第70頁,第91頁,第186頁,第13頁??鬃痈嬖V弟子樊遲,父母活著的時候要以禮服侍他們,去世后,仍要按照禮儀來祭拜,喪葬禮儀也是孝道的一種表達。無違是禮的特征之一,所以《論衡》解釋此句說:“毋違者,禮也?!盵14]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398頁?!抖Y記·禮運》云:“大順者,所以養(yǎng)生
[3]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91頁,第30頁,第44頁,第70頁,第91頁,第186頁,第13頁。送死,事鬼神之常也?!盵1]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306頁,第706頁?!霸釉唬骸崧勚T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盵2]《四書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50頁,第62頁。在孔子看來,無違父志這樣的政治規(guī)范才是孝。孝包含感恩、報恩、關懷之意,而孔子強調人自身類的延續(xù)與創(chuàng)造的文化傳承。
孔子很重視祭祀,《八佾》與《鄉(xiāng)黨》篇集中講了祭禮?!白釉唬骸?,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盵3]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83頁,第2頁,第39頁,第7頁,第194頁,第91頁,第51頁。孔子稱贊大禹,是因為大禹在祭祀方面的貢獻。祭祀的規(guī)格、祭器的數量、祭祀人在祭祀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可以明確尊卑,確定血緣遠近。再如“慎終追遠”觀念。皇侃《論語集解義疏》認為:“慎終,謂喪盡其哀也。喪為人之終,人子宜窮其哀戚,是慎終也。追遠,謂三年之后為之宗廟,祭盡其敬也。三年后去親轉遠,而祭極敬,是追遠也。”[4]《論語集解義疏》,〔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第8頁.朱熹以為:“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盵5]《四書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50頁,第62頁。祭祀祖先是孝的一種表現,也是傳統(tǒng)維護與流傳的方式。
孔子要求善待在世的親人,尊敬父母與長者,友愛兄弟。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人是不會犯上作亂的?!靶⒌芤舱撸錇槿手九c!”[6]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83頁,第2頁,第39頁,第7頁,第194頁,第91頁,第51頁??鬃拥摹叭收邜廴恕?,即愛其親。而愛其親人從愛雙親、子女始。“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盵7]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83頁,第2頁,第39頁,第7頁,第194頁,第91頁,第51頁。親子以活著的方式關聯生與死的距離。父母年長,以其長壽而感到歡喜。與此同時,父母年老,身體衰弱,見其老態(tài)又憂懼死亡的到來?!伴L輩的生命總在以死亡逼臨(將要到來)的與再臨(活著的過去)的方式構成著這年?!盵8]張祥龍:《孝意識的時間分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叭隉o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9]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83頁,第2頁,第39頁,第7頁,第194頁,第91頁,第51頁。父母、子女的生與養(yǎng),世代以朝向死亡的方式存在著。這些面對生的歡喜與朝向死的恐懼,并不是當事人獨自體驗完成的,而是家庭、家族共同經歷的。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惫湃酥匾暫蟠褪菍λ劳霭Э值囊环N表現,因為沒有子孫,就沒有了血緣的延續(xù)。孝,是子女面對衰老著或已消逝的父母,追憶過去。親輩在我的經歷中走向衰老,而我在孝順親輩時,正體驗著死亡。這種向下的方式,也使我們的“將來”感到“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孝的關鍵何在?其核心在于未來延續(xù)性的傳宗接代?!都澜y(tǒng)》:“孝者,畜也。順于道,不逆于倫,是之謂畜?!盵10]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306頁,第706頁?!墩f文解字·老部》說:“孝,善事父母者……子承老也?!盵11]《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98頁孝的關鍵不在于贍養(yǎng),而在于侍奉父母,其核心是傳承,所謂“子承老也”,其意義就是繁衍后代。
孝,是縱向時間的聯系。悌,則是共時聯系?!伴L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盵12]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83頁,第2頁,第39頁,第7頁,第194頁,第91頁,第51頁。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盵13]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83頁,第2頁,第39頁,第7頁,第194頁,第91頁,第51頁。孝與悌通過文化、制度的連貫,將縱橫時間連接,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14]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83頁,第2頁,第39頁,第7頁,第194頁,第91頁,第51頁。。于是,無限的宇宙之流與有限的個體生命統(tǒng)一起來,去世的祖先、親人仍在時間之中,時間記憶的持久抵抗著遺忘?!霸谥袊軐W中,對時間的關切既是一種真實性和存在的形而上原則,也是道德行為和文化實踐的原則。中國哲學因此可以說以時間哲學(在形而上的層面)和時間性的哲學(在倫理層面)為其特征的?!盵15]牛宏寶:《時間意識與中國傳統(tǒng)審美方式——與西方比較的分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祭祖是自己朝向死亡的存在,孝悌是面對死亡做出的事先判斷。祭祖與孝悌立足于“現在”這個時間維度,一端連接過去,一端朝向將來。這種生存方式,通過血緣時間觀延續(xù)著生命的意義。
馬克思有許多關于時間的名言,如“時間是人類發(fā)展的空間?!盵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頁,第532頁?!皶r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在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fā)展的空間?!盵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頁,第532頁。馬克思的時間觀中,人是能動的主體。人是群居性動物,不同的個體構成了社會,因此時間具有社會性。時間的社會性,也可以說社會時間,即“以社會為主體的時間”[3]吳蘭麗:《社會時間論》,〔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第20頁,第22頁。。社會時間不是觀念上形而上的存在著,它具有實踐性?!吧鐣r間在文化、制度的中介中達成了社會時間的觀念的建構?!盵4]吳蘭麗:《社會時間論》,〔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第20頁,第22頁。中國對“正朔”的認同體現出大一統(tǒng)觀念,“歲頒其正于萬邦,萬邦奉之,無敢變亂,以明大統(tǒng)之所在,以一諸夏之所承。自唐虞以來,未之或改,《書》所謂‘協(xié)時月正日’是也。周置太史以掌之,六卿于此班治政焉。諸侯受而藏之廟,歲之首則朝廟而行之,謂之朝正。及其衰也,太史失班,諸侯失朝,而天下始異尚矣?!盵5]張大亨:《春秋五禮例宗》卷一,〔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中華再造善本,第1頁。歷法一方面是自然時間的記錄,另一方面也是人類主體意識的體現。歷法的統(tǒng)一,一則為生產勞動服務,二則為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服務,如何選擇歷法其實是人的主觀行為?!邦仠Y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盵6]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62頁,第23頁,第23頁。治理國家用夏朝的歷法,因為夏朝以農歷正月為每年的第一個月,春夏秋冬合乎自然現象。出行用商代的車子,因為商代的車比周代的自然質樸,“大輅、越席,昭其儉也?!苤Y文而備,取其纊塞耳,不任視聽?!盵7]《論語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39頁。朱熹注云:“夏時,謂以斗柄初昏建寅之月為歲首也。天開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故斗柄建此三辰之月,皆可以為歲首。而三代迭用之,夏以寅為人正,商以丑為地正,周以子為天正也。然時以作事,則歲月自當以人為紀,故孔子嘗曰:‘吾得夏時焉’?!盵8]《四書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頁歷法有太陽歷和太陰歷,夏歷更切合我國生產生活實際需求,這是經過歷時篩選而勝出的。朱熹的注解中分別以夏、商、周三代的歲首照應人、地、天。之所以如此解釋,其實朱熹也是想借天地人這樣的權威來強調文化認同的必要性。“顯然,《論語》里‘古’的時間是被支配、被秩序化的:‘作事’之人當遵從‘以人為紀’的‘夏時’,不可隨意亂紀。如此,方是合乎時間規(guī)矩的?!盵9]王琴:《〈論語〉的時間與規(guī)訓》,〔北京〕《中國文化研究》2014年第3期?!洞呵铩烽_篇說:“元年,春,王正月?!薄豆騻鳌吩唬骸巴跽呤胫^?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盵10]《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196頁?!巴跽隆辈皇呛唵蔚臅r間表述,而是作為春秋公羊學的一大命題提出,其實質是正人倫綱紀,推行王道,達到大一統(tǒng)的目的?!墩撜Z》中的時間表述很多時候恰恰體現了華夏文化認同、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觀念。
只有確定了正朔,把握了天道,識得人倫規(guī)矩,才能堅守禮樂典章的細節(jié)。孔子生活的時代,周王室式微,禮樂崩壞,諸侯國不合禮儀之處,不可勝數。魯國使用超越自身等級的禮樂,孔子對此深惡痛絕?!翱鬃又^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1]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62頁,第23頁,第23頁。季氏使用只有天子才能享有的樂舞,孔子怒不可遏。然而,當時有僭越行為的諸侯不止季氏一家。“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12]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62頁,第23頁,第23頁。仲孫、叔孫、季孫三家祭祀祖先時,用天子的禮,唱著《雍》這篇詩來撤除祭品。原本奏《雍》樂時,天子嚴肅地居中主祭,諸侯只能立于兩側。如今,三家如此作為,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因禮樂制度形成的文化心態(tài)、心理認同,孔子一直致力于“復周禮”??鬃右簧霉牛思簭投Y?!白釉唬骸龆蛔?,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1]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65頁,第70頁,第28頁?!白釉唬骸曳巧?,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盵2]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65頁,第70頁,第28頁??鬃映两诠糯呐f制與文化,他的遺訓汲取了前人的經驗與教訓。知古今之變,才能隨時適時。孔子知道時代不同,禮也應有所損益,“行夏之時”的主張,便是他對周禮的創(chuàng)新繼承?!白釉唬骸鼙O(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盵3]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65頁,第70頁,第28頁。周朝的禮儀制度是以夏商兩代為根基而制定的??鬃幼陨硎且笊痰暮笕?,卻不從殷而從周??鬃有麚P的“禮”也并不是要完全恢復周禮,而是要建立一套嶄新的符合當時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鬃硬皇菑凸耪撜?,只想把當世治理得更道德些。
社會時間具有絕對不可逆性和相對可逆性?!叭祟悮v史即社會時間的展開,歷史的意義的詮釋就是社會時間活動的呈現;而社會存在的發(fā)展作為一種未來的規(guī)劃統(tǒng)攝著曾在(過去)和現在,社會存在與發(fā)展在社會時間未來的可能性維度上涵涉了個體生命存在、感受與歷史意義的展現。”[4]吳蘭麗:《社會時間論》,〔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第21頁。歷史的發(fā)展方向是向前的、不可逆轉的,人,這一因素改變了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斑@種合目的性的運動決定了社會時間具有主觀能動性,從社會來看,時間仿佛可以倒流,也就是從未來向現在的運動,也可以以現在追溯過去?!盵5]趙純昌:《論時間與空間的社會性》,〔哈爾濱〕《北方論叢》1995年第2期。前、后方位概念在時間隱喻中很常見。前就是過去的,即歷史,后就是未來。“時間性也就是歷史性之所以可能的條件,而歷史性則是此在本身的時間性的存在方式?!盵6]〔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25頁?!皻v史長河”“萬古長青”是與空間性相對應的宏觀時間?!霸谶@個世界上,存在者這樣一個民族,這樣一個國家,它的自我意識一直為對歷史的深切關懷所增強?!盵7]〔法〕路易·加迪:《文化與時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頁。對時間的敏感,使時間意識與情感體驗糾結在一起,這種對時間的執(zhí)著體現在歷史意識和記憶情懷中?!邦仠Y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薄蹲髠鳌分锌鬃右胖局羞@句話來評述楚靈王乾溪及難之事,表明此乃古成語?!皬汀笔腔氐健⒎祷氐囊馑?。“先反乎禮,謂之復禮?!盵8]《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484頁,第111-112頁。復禮也就是回到禮儀規(guī)范?!胺嵌Y處便是私意?!毷强吮M己私,皆歸于禮?!敝x氏更為明確:“克己,須從性偏難克處克將去?!盵9]《四書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頁,第83頁。程子的意思是如果人們都按各自的方式生活,而不顧慮社會公德與行為規(guī)范,那就是非禮。之所以如此,恰恰是因為個性偏離社會規(guī)范的方面,禮是歷史傳統(tǒng)流傳的規(guī)范,因此要復禮。
《論語》中對禮的態(tài)度還體現出孔子的歷史主義價值指向?!白迂曈ジ嫠分q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保ā墩撜Z·八佾》)據劉臺拱考證,告朔即班朔,也就是天子“正歲年以序事,頒之于官府及都鄙,頒告朔于邦國”(《周禮·太史》)。其意義恰是“以示威于天下”(《孔子三朝記》)。幽王以后,不告朔于諸侯,而魯之有司循例供羊,至于定、哀之間猶秩之[10]《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484頁,第111-112頁。。在這里,子貢明顯看到了告朔禮已經不實行很久了,沒有必要再為之每朔猶殺羊進廟?;蛟S子貢考慮到形式和內容不一致,所以索性連殘留的形式也想取消。然而在孔子看來,禮是不能少的,也就是說,在經濟利益和禮儀形式比較中,孔子選擇了禮儀形式。他認為如果連這樣的形式都沒有,那么禮就會崩壞得更加迅速,以后要考察都沒有線索。所以朱熹以為:“子貢蓋惜其無實而妄費。然禮雖廢,羊存,猶得以識之而可復焉。若并去其羊,則此禮遂亡矣??鬃铀韵е??!盵11]《四書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頁,第83頁。這一方面表明孔子是竭力保存現有的儀式,絕不會做損害禮制的行為;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孔子對禮制的歷史主義態(tài)度。如果連餼羊這種形式都不復存在,那么告朔之禮如何能夠恢復呢?正如他所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論語·八佾》)這是對文獻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餼羊和文獻都是歷史的遺留,沒有這個遺存作為線索,歷史就會斷裂,禮無從考索?!白訌垎枺骸揽芍??’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1]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21頁,第82頁,第82頁,第83頁,第66頁,第112頁。這句反映了孔子對禮的因革的態(tài)度,其實也就是說禮承載著文化,不同時期的禮反映了文化的傳承。商繼承夏的禮儀,周繼承商的禮儀?!半m然周代的文化總體上是‘禮樂文化’,而與殷商的‘祭祀文化’有所區(qū)別,但禮樂文化本身來自于祭祀文化,而且正如殷商的祭祀文化將以往的巫覡文化包容為自己的一部分。這種文化發(fā)展的方式我們稱之為‘包容連續(xù)性’,這是古代文化演進的基本方式,與中國古代政治社會的‘維新道路’相對應?!盵2]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上?!橙摃?009,年版,第131頁。
“社會時間的發(fā)展決定著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空間的廣度和深度?!盵3]趙純昌:《論時間與空間的社會性》,〔哈爾濱〕《北方論叢》1995年第2期。對混亂現世的不滿,促使孔子對先王、先賢無比地崇拜?!拔∥『?!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盵4]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21頁,第82頁,第82頁,第83頁,第66頁,第112頁。對堯舜禹的功績和人格贊嘆不已,大加推崇?!按笤?!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盵5]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21頁,第82頁,第82頁,第83頁,第66頁,第112頁。堯作為君主很成功。舜無為而治,不擾百姓?!爸苤?,其可謂至德也已矣?!盵6]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21頁,第82頁,第82頁,第83頁,第66頁,第112頁。周擁有三分之二的天下,仍向殷商稱臣。孔子雖然盛贊堯舜禹的“先王之道”,但實際操作中他推崇周代的禮樂文化制度。周公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孔子自命是周公的文化傳人?!白釉唬骸跻游崴ヒ?!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7]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21頁,第82頁,第82頁,第83頁,第66頁,第112頁。孔子對制禮作樂的周公可謂魂牽夢繞。堯、舜、禹、周公等這些不受時間限制的道德楷模,是世人學習的典范。承先賢之志,啟子孫萬代之祉,遠古時期成為人們向往的時代,這些先賢通過人們的傳頌,經過了時間的考驗,被轉化成歷史。
“我們稱歷史為‘人的科學’,這還是太過含混。必須說:‘在時間中的人的科學’”。“然而,歷史的時間卻為具體而有生命的實體,而且一往無回顧。它是浸泡時間的血漿,也是使時間成為可以理解的場所?!盵8]〔法〕布洛克:《史家的技藝》,〔臺北〕遠流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33-34頁。時間是塑造歷史的動力,銘記了人處在當時環(huán)境下的表現。歷史并不是大量事件的簡單堆積,這些歷史當中隱藏著孔子修身齊家治國的大道。
西方對死有先驗的執(zhí)著,基督教提出上帝創(chuàng)世說,人是上帝的產物,某種程度上人具有神圣性,時間是線性的一去不復返,所以要重視死;希臘思想中,雖說人類也會死亡,但有不死的神族,這種宗教式的對永恒的追求,實際是人類對死的逃避。中國傳統(tǒng)時間觀與西方迥異,我國古人對生命的體驗不著眼于死,不寄托希望于未來,不追求彼岸世界,而是關注當下,重視現實,對待世界“樂天知命”。
人與自然和諧的傳統(tǒng)農耕方式,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民關注的是現世,不是來世,也不是宗教式的長生,所以注重人與人的關系?!墩撜Z》中的人文時間有明顯的政治社會傾向,注重人生與現實。死不可言說,但有對死的領悟,向死而生?!凹韭穯柟砩?。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唬骸粗?,焉知死?!盵9]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21頁,第82頁,第82頁,第83頁,第66頁,第112頁??鬃踊乇軐λ赖挠懻摚v現實的事,不講虛無飄渺,沒有道家視死如歸的灑脫,也不像古希臘和基督教追求虛幻的永恒,而是對時間問題進行理性思考。《說苑》載:“子貢問孔子:‘死人有知?無知也?!鬃釉唬骸嵊运勒哂兄?,恐孝子順孫防生以送死也。欲言無知,恐不孝子孫棄而不葬也。賜,欲知死人有知將無知也,死徐自知之,猶未晚也?!保ā墩f苑·辨物》)“死不是一切生命體驗的先驗根源,而反倒是諸生命現象之一種。”[1]吳國盛:《時間的觀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頁。中國思想家認為宇宙萬物皆有生命,人只是宇宙中的一個小小個體,個體的生命體驗,只是萬物蓬勃生機中的一段插曲。不著眼死,就沒有對死亡的恐懼和逃避。生的問題最重要,死的問題可以存而不論。儒家重視生的價值,時間最終指向人的情感體驗、歷史遭際。
“自孔子至戴東原,大多哲學家都承認變化是實在的,一切物都是變動的,宇宙是一個如川的大流。西洋及印度的哲學家,有認為變動是虛幻者,在中國似乎沒有。中國思想家都認為變動是實在的,這是中國哲學之一個特點?!盵2]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98頁。對萬物不斷流逝、生長、變化欣然接受。孔子在川上的流水之喻中,“不舍晝夜”,是對時間流逝的從容不迫,表面上是大自然的河水在時間中流逝,深層暗含著生命像流水一樣晝夜不停消逝。這并不是孔子對時間流逝的妥協(xié)屈服。相反,時間是連續(xù)不盡的,在這種綿延中蘊含著生機,日日新,等待時機,伺機而動。時間與萬物聯系在一起,體現物我相融的生命情調。夫子見川水之流迅速,興言時事往者皆像川水,生命似流水奔騰不息,最終也會消亡,這是動態(tài)的過程。“日月逝矣,歲不我與?!盵3][4][5][6][7][8]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78頁,第12頁,第174頁,第70頁,第189頁,第93頁。生命時間流逝不可逆轉、不可抗拒,面對未來之死與當下之生的選擇、個體生命的有限與宇宙的無限,孔子密切關注現世生活,把握時機,對流逝的時間進行抗爭與挽救。在有限的時間中建功立業(yè),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就增加生命的密度。
個體生命都將經歷由生到死的過程,孔子重視這個大時間的始終,合理規(guī)劃每個動態(tài)的時間點,以便創(chuàng)造“個人時間”??鬃舆@樣把握人生中的每一階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4]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78頁,第12頁,第174頁,第70頁,第189頁,第93頁。這并不是簡單地用年歲把生命分割成一小段一小段,而是在時間的流逝中,心理也應在“一日三省”中有成長的過程。正如“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5]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78頁,第12頁,第174頁,第70頁,第189頁,第93頁。??鬃影盐丈钠鯔C,將人生劃分為少年、壯年、老年三個階段,每一個時段都嚴謹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其創(chuàng)造的欲望與時間的流逝沖撞,最終在規(guī)制中實現生命價值,得以流傳千古?!凹游覕的辏迨詫W易,可以無大過矣?!盵6]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78頁,第12頁,第174頁,第70頁,第189頁,第93頁?!吨芤住犯F盡命理,預示吉兇,以知天命之年讀至命之書,就可以沒有大過錯了。學習《周易》要結合生命的發(fā)展,去長時間體會?!澳晁氖姁貉桑浣K也已?!盵7]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78頁,第12頁,第174頁,第70頁,第189頁,第93頁。到四十歲了仍被人厭惡,這一生也不會有大作為了?!白釉唬骸笊晌?,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矣。’”[8]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78頁,第12頁,第174頁,第70頁,第189頁,第93頁。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名望,那他就不值得畏懼,因為后來的年輕人會追趕上來。
《論語》中的時間表達程度有所不同,對過去的時間概念表述相對模糊,對現在的時間規(guī)劃很清晰具體,不涉及對未來的討論。時間的延續(xù)性與社會性包含著儒家的道德倫理,這些具有規(guī)訓意味的仁、禮涵蓋整個社會,對現世人生有多種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