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燕華
(上海市川沙中學,上海 201299)
在美國“影子教師”培訓期間, 筆者走進了美國一些旨在為學生未來發(fā)展做準備的、注重學生參與的中小學課堂,頗受啟發(fā)。
“學生參與”是指課堂上全體學生積極主動、愉快地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學習,使思維達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在特定時間內(nèi)取得最高的學習效果。[1]美國學者Richard Strong等人提出的“SCORE(Success + Curiosity + Originality + Relationships + Energy)”模式的解讀指出,學生參與具有如下三個特征:學生一直被課堂上的活動所吸引,即使遇到挑戰(zhàn)和困難時仍會堅持下去。整堂課下來,學生一直很開心。[2]日本學者林義樹教授指出:人們參與的態(tài)度和熱情經(jīng)歷不同質(zhì)的到場、參與活動和參與策劃實施三個發(fā)展階段。每個階段參與態(tài)度、行動水平、參加范圍、信息的流向、理解的深度和知性深度各不相同。[3]學生參與進入國內(nèi)學術研究視野時,有學者將其譯為學生參與或?qū)W生投入。學生參與和學生投入兩個概念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區(qū)別,投入是深層次的參與。
回到國內(nèi)后,筆者在具體分析美國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特征、方法的基礎上,結合任教的信息科技學科課堂教學,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實踐。本文的學生課堂參與涉及“到場、參與活動和參與策劃實施”三個階段,但更側重于第二個階段的實踐和第三個階段的實現(xiàn),希望學生能動地參與課堂活動,投入到信息科技學科的學習中。
美國中小學教師會在教學前做好計劃,教學中運用好具體手段,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鼓勵他們,推著他們邁向成功。教師在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的選擇和使用上,將能否促進學生參與作為一個重要標準,教學策略和方法是教師或教學設計人員用以促進學習者參與的計劃和技巧。[4]
培訓期間,筆者接觸到的教練和教師都很重視學生參與。他們使用了很多不同的教學方法,如思維導圖、小組活動、DOK、議程和策略、信息技術等。
1.思維導圖的廣泛運用
在美國的小學課堂中,很多教師用思維導圖來教英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阿凱迪亞學區(qū)教育中心集中培訓時,思維導圖是一個重要的培訓內(nèi)容,分管英文部的教練Renee分享了英文和數(shù)學兩大本思維導圖的資料集,有些是她學生的作業(yè),有些是她自己備課的手稿。使用什么樣的思維導圖取決于教師要做什么,有怎樣的意圖,特別是教師想要學生參與到什么樣的活動中,以什么方式參與。
思維導圖的運用,使學生能持續(xù)集中精神聽課,避免因走神而遺漏知識點。在預習思維導圖的基礎上,學生聽課時要做的工作其實就是補充和完善該思維導圖,把“有疑惑”“完全不明白”的地方盡可能地標記上“已明白”“還有問題”“拓展知識點”等。特別是在討論式教學中,思維導圖將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討論的中心話題上來,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效率。
2.小組交流的有效形式
阿凱迪亞學區(qū)的每位中小學教師都有一間專用教室,它既是教師備課的辦公室,也是學生上課的教室。教師固定在自己的教室里,學生根據(jù)自己選擇的課表到不同的教室上課。教師會精心布置教室,將課桌合理擺放,以便學生小組交流或者全班展示。
學生思想激發(fā)的出發(fā)點在于教師拋出的問題。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并組織小組活動時,常常會使用“先學生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后班級分享”的三環(huán)節(jié)教學方法,簡稱“T—P—S”(Think-Pair-Share)。小組討論時,學生使用白紙記錄下許多即興想法,也可以張貼在教室的墻壁上。交流分享時,學生不插話,等同伴闡述完后再提出自己的問題或發(fā)表觀點。期間,教師會使用倒計時來控制好課堂節(jié)奏。
教師設計問題時會遵從Webb提出的DOK模型。DOK是“Depth Of Knowledge”三個單詞的首字母,也就是知識的深度,涉及提問方式和各種難易程度的問題。DOK有4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回憶知識,第二層次是技能和概念,第三層次是策略思考,第四層次是擴展性思考,能融會貫通。
美國中小學課堂教學中的小組交流形式為學生參與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環(huán)境。T-P-S三環(huán)節(jié)教學方法,從學生個體獨立思考到小組討論,到分享交流,充分保證每位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DOK問題模型,兼顧了知識、技能與思維的發(fā)散,保證了學生參與的有效性。
3.議程、策略和信息技術的使用
阿凱迪亞學區(qū)的教練和教師基本上每節(jié)課都會在課前使用“議程”,課末使用“策略”。議程是對教學內(nèi)容的簡明列舉,可以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內(nèi)容。策略是課堂開展過程中使用方法的列舉,可以利用課堂小結的時候明確學習方法。雖然阿凱迪亞高中的教室里都安裝了電子白板,但是使用電子白板的教師很少。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并不多,但是學區(qū)配發(fā)給每位學生人手一臺Chromebook,學生可以使用它或者手機或者其他電腦,通過賬號來登錄教師提供的資源網(wǎng)站。目前阿凱迪亞學區(qū)的網(wǎng)站和阿凱迪亞高中的學校網(wǎng)站上有所有學校教師的課程介紹和教師提供的課程鏈接。學生都可以登錄網(wǎng)站下載和上傳每堂課的作業(yè)資料,保證了課后學習。
調(diào)動學生的熱情,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這是教師的教學藝術。筆者在回國后一個學期的教學中,結合上海地區(qū)學校的實際,在所任教的高中信息科技學科,嘗試了研修期間學習與觀察到的美國教學方法。
1.從學生畫思維導圖到教師板書思維導圖
新學期開始,筆者向高一學生詳細介紹了Dr. David Hyerle發(fā)明的八種思維導圖。學生嘗試用思維導圖來整理計算機軟硬件系統(tǒng),并在班級內(nèi)進行交流分享。學生們能闡述他們的想法,但是思維導圖的運用并不自如。美國學生從小學到初中的6年學習時間里,已經(jīng)形成了使用思維導圖的習慣和自己的思維方式,而上海的高中生缺乏這樣的基礎。
從課堂實踐的效果來看,沒有必要規(guī)定學生使用思維導圖,但是作為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用思維導圖板書,和學生一起用思維導圖記錄思維的過程。例如,在黑板或電子白板上使用雙氣泡圖整理正確描述流程圖與編寫代碼的建議。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也進行了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學生的課堂參與和學習效果都很好。除了思維導圖中的雙氣泡圖,韋恩圖也適用于兩個有可比性的知識點的教學和學習。學生可以自己填寫韋恩圖,如直到型和當型循環(huán)類型、控制循環(huán)的常用方法標志法和計數(shù)法的對比學習。清晰地列出關鍵詞的方法,既適合概念學習又適合思維訓練,在分析和列舉的過程中,鍛煉學生思辨和提煉的能力。
2.小組活動的深入開展
在48位學生的教室中,座位的排放一般是面向講臺和黑板的四排,每排12位學生,這有利于學生傾聽教師講課,但是不利于小組討論的開展,教師往往需要將座位進行調(diào)整。鑒于此,筆者將教學地點換到智慧教室,將48個座位排成8個圓桌,每6位學生圍坐在圓桌前進行小組活動。但是教師在小組間巡視的時候,不能很好地傾聽到學生的討論,于是將圓桌調(diào)整成“U”形桌,這樣教師就能自然地加入到學生中并更好地傾聽。
小組活動環(huán)節(jié)中,時間和節(jié)奏不容易把握。時間少了,不利于學生活動的充分開展;時間長了,學生會偏離主題漫無邊際地交流。經(jīng)過不斷的課堂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桌子輪換的方式能更深入地開展小組活動。每個小組在白紙上記錄好本組的心得之后,每隔幾分鐘,每個小組依次輪換到下一張桌子,批判性地看待其他小組的記錄,用統(tǒng)一的符號標記出有異議的部分,也可以添加本組的想法。全班討論針對一個主題時,可以只輪換若干個桌子;如果每組討論的主題不同時,就有必要輪換所有桌子。這樣既能提高交流分享的效率,又能讓學生盡量多地看到他人的想法,使每個小組進行充分的討論。
教師拋出問題以后,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這一點十分關鍵。該給學生多長時間思考?從提出問題到得到學生答案要等多久?1986年Mary Budd Rowe提出等待時間至少3秒以上,2015年Chariene Mutter建議等待時間不能少于10秒。課堂中教師和學生都需要思考時間和安全的氛圍,即有足夠的時間來思考,師生間互相給予一些反饋。等待時間的作用和重要性毋庸置疑,長此以往,學生對復雜問題的回答會越來越好。對于復雜問題,高一學生的等待時間不妨給足3分鐘。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不必做出對錯的評判。在交流分享的過程中不妨用“還有補充嗎?誰再來談談”這些問題來鼓勵其他學生更加自愿地參與,盡量避免說“你的回答太棒了,你真是一個天才”,這樣會讓其他學生有壓力,擔心自己的表現(xiàn)不夠好。
在觀看一段電腦組裝的視頻時,對“視頻中電腦的基本配置有哪些部件,還需要配置哪些部件能滿足你的需求”這個主題可以使用“T—P—S”的教學方法。視頻可以先后看2遍,出于課時緊張的原因,這是以往不太在課堂上做的。第一遍,小組經(jīng)歷“T—P”,學生獨立思考之后在小組內(nèi)討論,第二遍觀看視頻后,小組經(jīng)歷“P—S”,組內(nèi)討論之后在班級內(nèi)進行分享。雖然這個做法很耗時,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適合交流和協(xié)作的學習環(huán)境,來提高小組活動的效率。在上課前可以明確一些規(guī)則以便更好地控制課堂,譬如拍手規(guī)則。當然也可以設定有特色的拍手方式和手勢、放或者唱些特定的音樂,來暗示學生可以安靜下來關注教師,也可以使用教室里的一些設備,如關燈。這種方法適用于一個新的班級,也適合吸引學生的注意。教師控制班級其實是控制教學節(jié)奏和環(huán)節(jié),按照教師事先的設計讓學生做該做的事情。
除了這些控制課堂的規(guī)則,還有一些分組的規(guī)則,同樣可以有效地提高小組活動的效率。隨意分組、報數(shù)且相同的數(shù)字一組、穿著相同或顏色相同的衣物分一組、按照學習水平(中高低一起,幫助低水平學生提高;或者一兩組都是高水平的學生,給他們有挑戰(zhàn)的任務),這樣不固定的分組有利于學生每次變換同伴,接觸到不同的思維方式和不同的思考角度。
3.從“DOK”的角度設計課堂問題
教師可以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在課堂中循序漸進地提出,牢牢吸引住學生的注意。例如《算法與程序設計》的編程課中,可以提出以下四層問題。 DOK1:你覺得程序運行結果會是什么?你猜可能會發(fā)生什么?把可能發(fā)生的算法執(zhí)行流程貼上標簽。DOK2:程序運行時每一步變量值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比較它們有什么不一樣。寫出觀察記錄,在書上找出對應的名稱。DOK3:請你用術語解釋發(fā)生的過程;為什么各個小組的運行情況會不一樣?請你給出結論;請你與小組成員討論為什么發(fā)生這些不同。DOK4:請你設計不同的程序,驗證直到型和當型程序的差別,看看有什么不同。現(xiàn)實中可以如何運用這個結論?
教師設計了“DOK”四個層次的問題后,可以將這些問題與“T—P—S”結合起來。在組內(nèi)成員交流、組間分享后,學生往往會產(chǎn)生很多思維火花。教師在設計第四層次的問題時,更要注重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教師也可以把“DOK”的四個層次圖張貼在教室里,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問題目前在哪個層次。學生在課堂中也可以參考“DOK”層次圖設計提問,將自己對于問題的設想和預測進行驗證與闡述。
4.其他教學方法的嘗試
議程與策略適用于每一堂課,有利于學生明確目標、厘清思路和掌握方式方法。例如在分析順序模式流程圖及代碼的錯誤時,可以這樣列舉議程與策略。
議程:1.回家作業(yè)錯誤分析與訂正(流程圖和代碼)
2.如何正確描述流程圖與編寫代碼的建議分享
3.檢驗順序模式算法的流程圖描述和代碼編寫
4.預習下一課
策略:1.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和組間分享
2.雙氣泡圖
3.采納建議
4.編寫代碼調(diào)試表達式
日常教學中,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盡可能多地交流學生的各種想法,是一直困擾筆者的問題。智慧教室、電子白板和剝豆豆網(wǎng)站等信息技術的使用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在智慧教室中可以利用Pad進行課堂提問,教師能夠高效地收集、及時地處理學生的解答。使用智慧教室的課堂提問功能時,教師可以事先設計好判斷題、選擇題或者簡答題等不同的題型;學生通過涂鴉、點擊或者拍照的功能,上傳答案和文字描述;教師可以點評或者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學生答案;課堂效率和效果明顯優(yōu)于實物投影展示。雖然剝豆豆網(wǎng)站上學生看不到其他同伴的答案,但在答案正確率的統(tǒng)計和課堂氣氛的營造上有明顯的效果。學生可以在教室里利用手機,也可以在智慧教室里利用Pad,還可以在機房利用電腦進行剝豆豆答題。學生可以以個人或以小組的方式在設定時間內(nèi)回答每一題。學生可以看到答題的評估和排名,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剝豆豆網(wǎng)站適用于檢驗學生是否掌握課堂知識點,特別適合“DOK”第一層和第二層次的問題(即回憶知識、技能和概念)。
筆者所在學校的電子白板是由觸摸式屏幕和短焦投影儀組成的。電子白板與黑板有各自的優(yōu)缺點,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筆者更看重教學的實用性。在電子白板上進行批注多于實物投影,更多于用黑板,但黑板板書更適合算法的整個設計過程。所以到目前為止,電子白板的使用與否仍是以筆者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為依據(jù)。
學期結束時,筆者對任教的兩個班級學生進行了匿名問卷調(diào)查,發(fā)放96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96份。學生按照這些教學方法對自我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起到的積極作用,從強到弱進行排序。綜合排序結果可見,小組活動對學生參與起到的積極作用最好,信息技術的使用、“T—P—S”和思維導圖作用明顯,教師四個層次的問題設計、議程與策略作用其次,白紙和倒計時也起到一定作用(如表1)。
表1 教學方法對學生參與作用的綜合排名情況
毋庸置疑,美國中小學課堂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參與,思維導圖、小組圓桌活動、“Think—Pair—Share”和“DOK”等方法形式多樣,以及激發(fā)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4C”能力。但這些方法不可完全照搬,需結合自己的學情,適當調(diào)整,靈活運用,才能獲得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史勝查.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有效參與[J].素質(zhì)教育,2012,(1).
[2]Richard Strong, Harvey F. Silver and Amy Robinson.Strengthening Student Engagement:What Do Students Want?[J]. 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5, 53(1):8-12.
[3]劉志紅.學生投入的內(nèi)涵及其應用[J]. 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 2014,(2).
[4]David H.Jonassen,R.Scott Grabinger,N.Duncan C.Harris.分析和選擇教學策略及方法[J].褚獻華,編譯.遠程教育雜志,2004,(3):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