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刀
說起“內功”,大家恐怕都會想起武俠小說中那些玄妙的秘笈,通過修煉它們,人物可以獲得各種出神入化的能力。書中的那些“內功”自然是假的,那么在現實中,“內功”到底存不存在,它又是什么樣的東西?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說一說現實中武術界的一個著名公案——內外家之爭。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內家?!比儆嗄昵?,一代文宗黃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銘》中寫下了這句話,這是武術中“內家”與“外家”的說法第一次被人以文字記載。
七年后,王征南的弟子、黃宗羲的兒子——黃百家在《學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中,對這個說法進行了更深層次的論述?!白酝饧抑辽倭郑湫g精矣!張三峰既精于少林,復從翻之,是名內家。得其一二者,已足勝少林……”煌煌千言,記錄了他的老師王征南所修習的“內家拳”拳法內容。后人將這部分內容單獨摘錄成書,名為《內家拳法》。
黃百家本人是否精于武術我們不得而知,但他確實在歷史上展現了自己的破壞力,出于他手的這寥寥數十字,直接引發(fā)了武林中綿延至今的內外家之爭。而這爭斗,在民國時的官方和民間同時達到了高峰。
1927年,國民政府為強健民族體魄,開辦“中央國術館”,設“武當”和“少林”兩門,分授內外家拳法。按說學生入館學習之前并不通曉歷史,內外家之爭不該出現在他們身上,但就如同現代學生間最常見的文理科之爭一樣,國術館里學業(yè)內容不同的兩門學生之間自發(fā)地產生了互相的攀比競爭。并且隨著時間的推進,學習的深入,了解了雙方爭斗史的他們矛盾愈演愈烈。課余之時,常常大打出手,甚至國術館的老師們也夾雜其中,最后連少林門門長王子平和武當門門長高振東也被民意裹挾,不得不進行了一場比武。
這場爭斗,最終以王子平和高振東在比武之后雙雙辭職,國術館改組,取消了兩門的設置,改為三處——教務處、編審處、總務處為結果,強行落下了帷幕。但在民間,內外家之爭,卻絲毫沒有停息的意思。
或許是運氣比較好,武林中所謂的“內三家”在民國時出現了井噴式的人才發(fā)展,豪杰輩出,外家拳的影響被一壓再壓,但好景不長,這個情況,又被一個文人給打破了。
1932年,有一個叫李壽民的文人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一個詞匯,這個詞令其后百年間的內家拳傳人們咬牙切齒,叫苦不迭。
——這個詞就是“內功”。
——這個人的那本著作叫《青城十九俠》。
——這個人還有一部更加出名的著作叫《蜀山劍俠傳》。
——這個人是個小說家,他在寫小說時有個筆名,叫還珠樓主。
在當時,以小說為載體的“內功”二字,迅速地傳遍了大江南北,并且隨著還珠樓主在他后續(xù)著作中的進一步描寫,以及之后其他武俠作家們的想象力完善,如同仙術魔法的“內功”武學迅速被大眾所接受?,F在的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分辨出小說中所描繪的“內功”是虛構,但在當時,辨別能力不強的大眾將內功與內家拳視為了一體,一時間內家拳的習練者暴增。
那些為了學習小說中的武功而練拳的人很快就發(fā)現,內家拳所修習的東西與小說中的截然不同,對小說內容深信不疑的他們想當然地以為傳授他們拳法的師長們是騙子,于是紛紛退學,并且在退學后還不忘繼續(xù)詆毀。這一下無需外家拳的習練者們多做抨擊,內家拳的名聲在很短的時間里,迅速地掉進了塵埃。
我們現在回過頭看,中國武術在傳承了千百年后,被一個文人用幾十個字分成了內外家,爭斗不休;之后內家的武人們用了百多年好不容易將外家給壓制住,又是一個文人,將外家和內家的江湖地位拉到了一個水平線,不是通過讓外家獲得更好發(fā)展的方法,他只是毀掉了內家拳。
于是乎,內家壞,外家弱,千年道行一朝喪,中華國術名譽土崩瓦解,習練者們元氣大傷。
那么,現實中真的有“內功”嗎?
當然有。
那么“內功”到底是什么呢?
很簡單,和民國時人們的理解一樣,內家拳練習的功夫,就是內功。只不過,這個內功,與小說中的不同罷了。
我們說了半天武術界的內外家之爭,但卻始終沒說內外家的定義到底是什么,這是因為筆者并不太認同在武術界中通用的說法。在武術界,人們只把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自然門、通臂拳、四明拳這幾種拳法稱為內家拳,而此外的其他拳種都稱為外家拳。
這種說法在我看來荒謬至極。要區(qū)分內外家,應該找到它們真正的不同點,而不是強行規(guī)定某種拳法是內家或是外家。
這個不同點,應該就是內功。
筆者曾經試圖根據內外家拳法的不同,來推斷內功的面貌。我自幼所習練的是形意拳,是內家拳中的代表性拳法,以它為參考項進行了對比研究后發(fā)現,內家的形意拳與外家的八極拳、少林拳的相似性,絲毫不低于與同屬“內三家”的八卦掌、太極拳之間的相似性。
這個結果在我意料之中,我在早期跟練習八極拳的小伙伴的交流中就已經發(fā)現八極不應該算作單純的外家拳,它的拳法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屬于內功范疇的。所以這除了能證明簡單粗暴的內外家劃分法是錯誤的以外,并不能告訴我們什么才是真正的內功。所以,我換了一個思路,從拳法的拳理上來尋找差異。
終于,這一次讓我找到了一些東西。
在任何一門技藝當中,最重要的東西都是兩個,一個是練習方式,一個是使用方法,前者在拳法中被稱為功法,后者則被稱為打法。在研究過大量不同種類的拳法之后,在這兩個法門之中,我終于找到了不同點。
第一個不同點出現在功法中,準確地說是樁功。
樁功在武術中是基礎中的基礎,同時也是重中之重,而在浩如煙海的國術中,有兩種樁功,涇渭分明,截然不同。
第一種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馬步,它的原型是騎馬步,就是人騎在馬上時雙腿的姿勢?!度龂萘x》中劉備曾經哭著說自己好久沒騎馬,大腿肉都松了,再騎馬的時候雙腿恐怕夾不住馬腹了。劉備這句話說出了騎馬的時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夾緊馬腹。但是馬是很貴的東西,不是人人都可以經常騎的,所以武人們就把騎馬步挪到平地上,用這個姿勢來練習雙腿間的夾剪之力。不過這個夾剪之力的練習方式在傳承過程中逐漸跑偏,現在的拳師們在扎馬步的時候雙腿壓得越來越低,甚至出現了要求把大腿與小腿蹲成直角的姿勢,還美其名曰四平大馬。
我是工科出身,做設計的時候會做受力分析,我曾經把四平大馬的姿勢也分析了一下,如果真的扎出四平大馬,蹲平之后,身體重心在后頭,人會向后倒,所以需要一個前方的力來平衡,前方什么地方的力呢?膝蓋。于是馬步一蹲,膝蓋就成了受力最大的部位,不少拳師上了年紀后膝蓋受損,都是拜這個姿勢所賜。
當然,這是馬步傳承跑偏之后的姿勢,正統(tǒng)的馬步是高馬,微微一蹲,雙腿夾剪,四面出力,紋絲不動。
馬步的樁功多見于武林中所謂的外家拳中,所以我們先暫時把馬步樁當成外家樁功,然后再來看內家拳的樁功。
內家拳最出名的是“內三家”,這三家有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的樁功種類繁多。而在基礎姿勢上,太極拳同樣采用了馬步,而且為了防止傳承跑偏,他們的動作要求“如坐高凳”;形意拳則舍馬步而就雞步,不用雙腿分開的馬步,而是采用雙腿一前一后夾剪的雞形步;至于八卦,幾乎不站靜樁,趟泥步走轉不停,專修動樁。
但不論是形意拳與格斗式相結合的雞形步,還是八卦掌移動中的趟泥步,它們都有一個要求,叫做雙腿夾剪,這與馬步的追求其實是一樣的,只是動作上產生了一個形變。
所以內外家在樁功上雖然有所區(qū)別,但本質區(qū)別并不在此。
那么它們的真正區(qū)別是什么呢?打法,或者說,勁法。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武術中,發(fā)力方式被稱作勁,勁在武術中的追求,叫做整,整體如一,樁功追求的就是靜態(tài)中的整,而能夠在動態(tài)中達到整體發(fā)力這種高級狀態(tài)的,只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叫力從地起,以出拳為例,動力鏈大概是“腳蹬地——腿屈伸——轉腰胯——送肩膀——出拳頭”,把腳蹬地的反作用力通過身體來傳遞到手上,這種發(fā)力方式,因為它是向地借力,啟動力量來自外部,所以我們暫時把它看作外家發(fā)力方式。
而第二種叫丹田束展,它的力不從地起,從丹田起,或者說,從腰胯起,它的動力鏈是“丹田收縮(近似理解為腰腹彎曲)——丹田鼓蕩(近似理解為腰腹伸展)——力達四梢(即同時從身體中段把力量傳遞到四肢)”,這種發(fā)力方式不是像外家一樣,先從腳起,蹬地借力,然后一步一步傳遞到手上,而是利用自己身體的彎曲和伸展的形變來產生力量,由身體中段同時向四肢發(fā)力。由于它的啟動力量是來自于自身,所以我們暫時把它看做內家發(fā)力方式。
這個勁法上的區(qū)別,就是通過對比研究后發(fā)現的內外家最大的區(qū)別,那么內家丹田束展的發(fā)力方式就是內功嗎?最初的武俠小說中的內功應該是從現實中借鑒過去然后逐漸演化的,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我一直認為,關于武學,前人已經將路走盡,我們不過是循著前人的路徑,以自己的方式,來達到前人曾經到過的地方罷了,所以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前人著作中對于內功的表述吧。
關于內功最早的記載,應該是在《上古天真論》中:“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p>
而在《內功經》中則說:“內功之傳,脈絡甚真,前任后督,行氣滾滾,井池雙穴,了勁循循。千變萬化,不離乎本,得其奧妙,方嘆無垠。龜尾升氣,丹田練神,氣下于海,光聚天心?!?/p>
在這兩部經典中提到的天地陰陽、任督二脈、經絡穴道……與小說中對于內功的描述極為貼近,但是與丹田束展卻似乎毫無關聯(lián),難道這兩部經典中所描述的內功與拳法中的內功并不相同,而是另一個領域的內容,然后被小說家所借鑒了嗎?我們還是看一下這兩部經典分別說的是什么吧。
《上古天真論》是《黃帝內經》中對于養(yǎng)生的論述,所謂的“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似乎是在教導我們“壽敝天地”的方法,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描述對應到人體上,頂天立地地站著,把握身體的平衡,調順我們的呼吸,達到整體如一的狀態(tài),這不是樁功的內容嗎?
而與之類似的還有《莊子》里面曾經提到的“真人之息以踵。”我至今記得,當年我爺爺還在世的時候,某一年過年的那天,我們祖孫倆坐在老家的土炕上,我爺爺突然跟我說 “形意拳的呼吸法就是一句話——一口氣要吸到腳后跟”,當時的我還不明白,后來武學精進,逐漸對這句話有了體悟,它所講的其實就是武術中很重要的四個字——吞吐浮沉。
而《內功經》則是內家拳經典《內功四經》中的第一篇,幾乎是每個武人必讀的著作,它論述的是純粹的武術功法,而其中提到的“前任后督,行氣滾滾”,在丹田束展中便有跡可循。
在形意拳的發(fā)力中,有一句至關重要的口訣叫做“翻襠過背舞大龍”,在這句話中,“大龍”指的是脊柱,結合我們前面說到的內家發(fā)力從丹田起,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這句話中所形容的是一種什么狀態(tài)。
翻襠,就是腰腹彎曲蓄力之后伸展,使得力量從丹田發(fā)出,經過會陰到達身后尾椎的命門;過背,就是把到達了命門的力量通過后背傳遞到脊柱;舞大龍,就是力量傳遞到脊柱上后,通過不同方向的擰轉,帶動肩膀,最后把力發(fā)出。而在發(fā)力之時,形意拳的要求是要沉氣,然后順勢再次把腰腹彎曲收縮丹田,以便開始下一輪的發(fā)力。
所以這整個過程就是力量從身前開始,傳遞到身后,然后再發(fā)揮到身前,如此往復,構成一個綿綿不絕的循環(huán)。這種發(fā)力,不就是任督二脈貫通,“行氣滾滾”嗎?
所以我們就知道了,武俠小說中的內功,來源于前人典籍中對于武術內功文學性的描述,而現實中的內功,與武俠小說中所描述的內功也可以進行對應。
只不過這種內功的修煉方法,不是秘笈,不是打坐,不是高人灌頂,而是無數次千錘百煉。
在《逝去的武林》中,李仲軒老人有一句話,他說“什么是內功,形意拳就是內功?!爆F在想來,真的是微言大義。
一門拳法,是由它的練法與用法結合而來的,內家拳束展發(fā)力,外家拳力從地起,但內家拳也會用蹬地的力與丹田發(fā)出的力結合以求造成更大的破壞,外家拳也會通過腰胯與四肢的彎折來提高自己的速度。說穿了,萬變不離其宗,所有高級的拳法,都是內外兼修。所有的功夫,都要百煉方能自得。
內家之精妙,惟癡于技者強!外家之宏大,造極亦擅勝場!
什么是內功,拳法就是內功!
十二經絡,指十二經及其脈絡?!鹅`樞·本輸》:“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三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也稱為“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