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田
(西安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陜西西安 710032)
在錢大昭、侯康、顧櫰三、姚振宗及曾樸五家補《后漢書》藝文志中,以姚振宗《后漢藝文志》最為人所稱道。該著拾補書籍數(shù)量最全,體例最為謹嚴,輯引材料精當,考證繁復而多有己見,實現(xiàn)了學術(shù)考辨功能與工具利用功能的最大化,確為難得的佳作。然筆者在研讀《后漢藝文志》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也有個別地方存在著疑問甚至是錯誤,諸如有些書籍的拾補存在著不確定性、一些書籍的著錄還可改進、有些考證尚可商榷等。茲不揣谫陋,略為考辨如下,以期能于《后漢藝文志》有所完善,并于相關之研究有所裨益云。
1.1 經(jīng)部之禮類拾補、著錄的曹充《慶氏禮章句》四十九篇、曹充《慶氏禮辨難》二種。拾補、著錄的依據(jù)主要為范曄《后漢書·曹褒傳》:(1)“父充,持《慶氏禮》,建武中為博士……拜充侍中。作章句辨難,于是遂有慶氏學”;(2)“(曹褒)作《通義》十二篇,演經(jīng)雜論百二十篇,又傳《禮記》四十九篇,教授諸生千余人,慶氏學遂行于世”。姚振宗按云:“此云‘充作章句辨難’,‘章句’者即為慶氏記而作,自為一書,‘辨難’者,所以辨問者之難,又別為一書,史文簡略,類此者頗多,下同此例。曹褒所傳《禮記》四十九篇,即傳其父慶氏記‘章句’也?!盵1]15[注]所引《后漢書·曹褒傳》為據(jù)姚振宗《后漢藝文志》而迻錄。《后漢藝文志》采取了輯錄體的編撰體例,所輯材料基本能夠尊重原著,故而本文對不需要再檢核原著之材料徑直予以移錄,而不再據(jù)原著引用。下文均同此。
今按:姚振宗這里將曹充“章句辨難”之“章句”單獨視為一書,與曹褒所傳《禮記》四十九篇相等同,認為曹褒所“傳”即曹充之“章句”,并據(jù)而著錄曹充《慶氏禮章句》四十九篇,未安?!罢戮浔骐y”之“章句”與曹充所傳《禮記》四十九篇不可等同。同為《曹褒傳》,先既云“章句辨難”,不云篇數(shù),帶有模糊性,后卻云“傳《禮記》四十九篇”而非“章句辨難”,又明云篇數(shù),表述明確清晰,可知兩者并非一回事,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所謂“傳”慶氏《禮》學,固然其中已經(jīng)過了曹充的傳播,然其源頭實在慶普,故如果從學術(shù)源頭的角度,其著作權(quán)還應歸為慶普,而如果從傳播者對慶普之原著(包括曹充“章句辨難”之“章句”)續(xù)有新增或發(fā)揮的角度看,其著作權(quán)則顯然當歸為曹褒。這也就是說,曹褒所傳《禮》四十九篇,不應署名為曹充,而當署名為曹褒。至于曹充之“章句辨難”,究竟是一書,還是分為“章句”與“辨難”二書等,受材料所限,則難以確指。依據(jù)其字面含義,所指大致可以理解為三:(1)“章句”為慶普所撰,曹充為之撰“辨難”,即曹充唯撰有“辨難”一書;(2)曹充先為慶普《禮》撰“章句”,復為慶普《禮》撰“辨難”,二者各自為書,即曹充撰有兩書;(3)曹充只為慶普《禮》撰“章句”,撰“章句”的目的即在于“辨難”,即曹充實僅撰有“章句”一書。當以(3)為最可取。所謂“章句”者,包含有對慶普《禮》的大意、旨趣等進行解說,而“辨難”實際上也是對慶普《禮》的大意、旨趣等進行解說,通過說明以達“辨難”之目的。這也就是說,通過“章句”對慶普《禮》的大意、旨趣進行解說,實可兼具“辨難”的功能, 即以“章句”而“辨難”。至于姚振宗所說的“類此者頗多,下同此例”,因未詳所指,故無以檢核。
曾樸《補后漢書藝文志》《六藝志》之《禮》類則將曹充“章句辨難”拾補、著錄為曹充《慶氏禮章句辨難》,曹褒所傳《禮記》四十九篇拾補、著錄為曹褒《禮記傳》[2]8,可參。
1.2 子部之小說家拾補、著錄有許劭《月旦評》一種。拾補、著錄的依據(jù)主要如下:(1)《后漢書·許劭傳》:“……初,劭與從兄靖俱有高名,好其核論鄉(xiāng)黨人物,每月則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2)《抱樸子·外篇自序》:“漢末俗弊,朋黨分部,許子將之,徒以口舌取戒,爭訟論議,門宗成讎,故汝南人士無復定價,而有月旦之評。”[1]90
今按:此《月旦評》一書的拾補、著錄難以成立。原因有二:其一,據(jù)材料,不能得出許劭曾撰有書籍形態(tài)的《月旦評》的結(jié)論,所謂“月旦評”,只不過是一種講論、品評人物的形式,并非是形諸于文字的紙質(zhì)材料,亦即不可作為書籍予以拾補、著錄;其二,據(jù)材料,“月旦評”為汝南之習俗,是一種泛稱,并非僅指許劭之講論,盡管許劭之講論可以視之為“月旦評”,是“月旦評”的有機組成部分??傊S劭是否有著作形態(tài)的“月旦評”尚在可疑之間。
1.3 子部之兵家類拾補、著錄有趙岐《御寇論》四十章。姚振宗先引證《后漢書·趙岐傳》云:“延熹九年,應司徒胡廣之命,會南匈奴、烏桓、鮮卑反叛,公卿舉岐擢拜并州刺史,岐欲奏守邊之策,未及上,會坐黨事免,因撰次以為《御寇論》?!睆鸵聭烟幼⒃疲骸啊度o決錄》注曰:‘是時綱維不攝,閹豎專權(quán),岐擬前代連珠之書四十章上之,留中不出。’”[1]84
今按:姚振宗這里將《后漢書·趙岐傳》所及之《御寇論》與章懷注引《三輔決錄》注所及之連珠四十章合為一條,視為同一種著作,不確[注]集部別集類著錄有《太常趙岐集》一種,輯引材料凡二:1、范書本傳:岐逃難四方,北海孫嵩賓石藏岐復壁中數(shù)年,岐作《戹屯歌》二十三章。及出,擢拜荊州刺史,撰次《御寇論》。及留荊州,自為壽藏,贊頌多所述作。2、顏氏《文編》輯存《藍賦》《與友書》《遺令敕兄子》《臨終敕其子》《三輔決錄序》《孟子題辭》《孟子篇敘》凡七篇。材料中均不及“連珠之書四十章”。集部總集類又著錄有《連珠集》一種,輯引材料如下:《太平御覽》五百九十引傅玄敘連珠云:“連珠者,班固、賈逵、傅毅三才子受詔作之。固喻美辭壯,文體宏麗,最得其體;賈逵儒而不艷,傅毅文而不典?!币φ褡诓⒃疲骸鞍锤敌⑦B珠所言,則三人承詔合作而奏御者,當時則有此一編可知也。”同樣均未提及“連珠之書四十章”。而再考全部集部,也未再著錄趙岐“連珠之書四十章”。據(jù)此,即可判定姚振宗確實是將《御寇論》與“連珠之書四十章”合二為一了。。兩者并非同一種著作,不可等同:其一,前者所針對的是南匈奴、烏桓、鮮卑之“反叛”,所論述的是“守邊之策”,而后者所針對的則是“綱維不振,閹宦專權(quán)”,二者完全不同,故兩者不大可能是同一書;其二,前者為“未及上”——因“未及上”轉(zhuǎn)而將所欲上奏的內(nèi)容撰成專論性質(zhì)的《御寇論》,而后者則是“上之”“留中不出”,兩相對比,是亦可知兩者并非同一書。合理的做法是,《御寇論》與所擬之“連珠”當分別予以拾補、著錄,前者擬為“趙岐《御寇論》”一條,仍著錄于子部兵家類,后者則擬為“趙岐所擬《連珠》四十章”一條,并根據(jù)其作為“雜”文的類別歸屬,參考《隋書·經(jīng)籍志》集部對于“雜”文的著錄方法,以著“雜”于末的體例而著錄于集部總集類的最末(參下馬芝《申情賦》一篇條考辨)。姚振宗將二者牽合為一,蓋因為章懷注的緣故。章懷以“連珠”注之,或因沒有別的材料可引而引《三輔決錄》注,或因《三輔決錄》注中“綱維不攝,閹豎專權(quán)”與“會坐黨事免”之間存在著某種可能的關聯(lián)(例如字面上的關聯(lián))而引以為注。
2.1 史部之儀制類朝廷典禮門拾補、著錄有《尚方故事》一種。拾補依據(jù)主要為崔豹《古今注·輿服篇》:“大駕指南車,起皇帝。舊說周公所作也,所以示服遠人、正四方。車法具在《尚方故事》。漢末傷亂,其法中絕。又曰:大章車,所以識道理也,起于西京,亦曰記里車?!渡蟹焦适隆酚凶鬈嚪??!盵1]60
今按:《后漢藝文志》中原本設立有故事一類,考慮到這點,則此《尚書故事》就當著錄于故事類,而非著錄于儀制類之中。作車之法雖載于《尚方故事》之中,但既以“故事”為稱名,知《尚方故事》中當不僅僅只包含有作車之法,還當有另外的內(nèi)容?;诖耍渡袝适隆芬伯斠灾浻诠适骂愔懈鼮楹线m。當然,考慮到指南車在規(guī)制上的特殊要求,及其“服遠人、正四方”的制度功能,以及《尚書故事》還會包含有類似的“故事”,則可采用互著的著錄方法,既著錄于儀制類朝廷典禮門,又著錄于故事類。在《后漢藝文志》中,姚振宗已明確地采用了互著法對相關書籍進行著錄,如史部故事類著錄的應劭《漢朝駁議》三十卷,姚振宗按云:“隋、唐《志》刑法類有應劭《漢朝議駁》三十卷,此似復出。然考劭本奏,則其書不盡刑法,自當入故事,今兩出之。”[1]55所謂“兩出之”即是指互著的著錄方法,既著錄于故事類,又著錄于形法類。
2.2 史部之簿錄類《古經(jīng)錄》一卷的著錄。
今按:《古經(jīng)錄》為據(jù)智升《開元釋教錄》而拾補、著錄,本為一部佛經(jīng)目錄。而在姚振宗《后漢藝文志》中,佛家類書籍是作為附錄而附于最末的,既然如此,所有的佛家類書籍就都應以附著的方式而著錄于最末,《古經(jīng)錄》也不例外。姚振宗所以打破自定之體例,原因當正在于《古經(jīng)錄》的目錄學特點,因其又為目錄著作,故而著錄于簿錄類中,然而這一著錄卻打破了佛書著錄于最末的既定體例。較為合適的做法是采取互著的著錄方式,首先著錄于佛經(jīng)類中,再著錄于簿錄類中,并出小注予以說明。簿錄類另著錄有《舊經(jīng)錄》一卷,也是佛經(jīng)目錄,因此其也當首先著錄于佛書類中,然后再互著于史部簿錄類中,并出小注予以說明。
2.3 集部之別集類著錄的馬芝《申情賦》一篇。
今按:既為一篇,又如何能稱之為別集呢?既然不是別集,則就不當著錄于別集類中。對于這一類的書籍,即既非總集亦非別集的著錄,《隋志》已有處理的案例在先,即著錄于總集類中。而姚振宗對這一點的認識也是清楚的,如其在談到《隋志》總集類的著錄特點時指出:“《隋·經(jīng)籍志》以詩文家之解釋、評論者附之總集篇,今用其例,前三家總集之屬,后三家解釋之屬也。若評論則未有其書,故亦不具。”[1]131退一步說,即使《隋志》總集類中沒有著錄單篇的賦作,并無直接的先例可循,按照解釋、評論等既非總集亦非別集的書籍著錄于總集之中的做法,馬芝《申情賦》一篇亦當以附著的形式而著錄于總集類中。姚振宗所以將馬芝《申情賦》一篇著錄于別集類中,表層原因或在于《申情賦》為馬芝一人單獨之作,與“別集”只收錄單一作者的作品有相通之處,深層次的原因恐怕還在于,姚振宗對于《隋志》集部的著錄體例并不十分清楚的緣故?!端逯尽穼⒔忉?、評論及單篇的作品等著錄于總集類中,雖可稱為附著,然所采取的實為著“雜”于末的著錄體例,即將它們作為整個集部的“雜”書而著錄于整個集部的最后,形式上又是著錄于總集類的最末?!逗鬂h藝文志》既然采用《隋志》的著錄體例,就也應當采用這樣的著錄體例。即將這些書籍視為整個集部之“雜”書,采用著“雜”于末的著錄體例,著錄于整個集部的末尾,形式上則著錄于總集類的末尾。[3]
別集類所著錄的另外一些非為別集的作品,如《光武受命中興頌》、班固《典引》一篇等,也應該著錄于總集類中,以著“雜”于末的著錄體例而形式上著錄于總集類的末尾。
3.1 史部之史評類拾補、著錄的班彪《前史得失略論》。其拾補、著錄的依據(jù)主要有《后漢書·班彪傳》“彪因斟酌前史而譏正其得失,其《略論》曰”云云。姚振宗考證云:“范氏采入本集者多刪節(jié)其文。《史通·正史篇》云:‘建武中,司徒掾班彪以為雄、歆褒美偽新,誤后惑眾,不當垂之后代。’此即《略論》中語,而本傳無此文,以是知范氏多有刪落。劉子玄之所以得見全文者,則以其時本集未亡也?!盵1]53
今按:姚振宗此考證難以成立。理由主要有二:其一,考《班彪傳》相關材料原文為:“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專心史籍之間。武帝時,司馬遷著《史記》,自太初以后,闕而不錄,后好事者頗或綴集時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繼其書。彪乃繼采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后傳》數(shù)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譏正得失。其《略論》曰……?!盵4]1324首先,據(jù)這段材料,所謂“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繼其書”云云,所說的是班彪撰《后傳》的原因,即為什么要撰《后傳》,而《略論》所要論述的則是前史之得失,以為自己撰寫《后傳》數(shù)十篇提供參考,即如何撰寫《后傳》,二者區(qū)別明顯,并非同一回事,這足以說明所謂的《略論》之中不可能包含有“建武中……不當垂之后代”的內(nèi)容;其次,這段材料將“好事者”其中包括有揚雄、劉歆之所撰僅稱為“綴集時事”[注]章懷太子注“好事者”為揚雄、劉歆、陽城衡、褚少孫、史孝山等。范曄《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頁1325。,且不足以“踵繼”司馬遷之《史記》,知并未視之為司馬遷《史記》之“序列”,亦即并未真正地將他們的著作視為“前史”[注]據(jù)筆者研究,無論是揚雄還是劉歆,都沒有真正地撰寫過“踵繼”《史記》的史書,而二人被納入“踵繼”《史記》的“綴集時事”之作,揚雄為其《法言》,劉歆則為其《七略》、《列女傳頌》等。這些著作所以被視為《史記》之“踵繼”,是因為其中記載有漢事的緣故。詳可參拙撰《〈史通〉向、歆“續(xù)〈史記〉”解》,《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年第11期。,而稱班彪所譏正得失的則為“前史”,故而班彪在譏正前史得失時不大可能涉及到揚雄、劉歆所綴集的“時事”,亦即《略論》中不當包含有“建武中……不當垂之后代”這樣的內(nèi)容;其二,核之范曄《后漢書》所引用的班彪《略論》,則亦知所謂的《略論》中本即不當有“建武中……不當垂之后代”云云在內(nèi)。茲引之如下:
唐、虞三代,《詩》《書》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暨于諸侯,國自有史,故孟子曰:“楚之《梼杌》,晉之《乘》,魯之《春秋》,其事一也?!倍āеg,魯君子左丘明論集其文,作《左氏傳》三十篇,又撰異同,號曰《國語》,二十一篇,由是《乘》《梼杌》之事遂闇,而《左氏》《國語》獨章。又有記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帝王公侯卿大夫,號曰《世本》,一十五篇。春秋之后,七國并爭,秦并諸侯,則有《戰(zhàn)國策》三十三篇。漢興定天下,太中大夫陸賈記錄時功,作《楚漢春秋》九篇。孝武之世,太史令司馬遷采《左氏》《國語》,刪《世本》《戰(zhàn)國策》,據(jù)楚、漢列國時事,上自黃帝,下訖獲麟,作《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遷之所記,從漢元至武以絕,則其功也。至于采經(jīng)摭傳,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務欲以多聞廣載為功,論議淺而不篤,其論術(shù)學,則崇黃老而薄《五經(jīng)》;序貨殖,則輕仁義而羞貧窮;道游俠,則賤守節(jié)而貴俗功:此其大敝傷道,所以遇極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辯而不華,質(zhì)而不俚,文質(zhì)相稱,蓋良史之才也。誠令遷依《五經(jīng)》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幾矣。
夫百家之書,猶可法也。若《左氏》《國語》《世本》《戰(zhàn)國策》《楚漢春秋》《太史公書》,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觀前,圣人之耳目也。司馬遷序帝王則曰《本紀》,公侯傳國則曰《世家》,卿士特起則曰《列傳》,又進項羽、陳涉而黜淮南衡山,細意委曲,條例不經(jīng)。若遷之著作,采獲古今,貫穿經(jīng)傳,至廣博也。一人之精,文重思煩,故其書刊落不盡,尚有盈辭,多不齊一。若序司馬相如,舉郡縣,著其字,至蕭、曹、陳平之屬,及董仲舒并時之人,不記其字,或縣而不郡者,蓋不暇也。今此后篇,慎核其事,整齊其文,不為世家,惟紀、傳而已。傳曰:“殺史見極,平易正直,《春秋》之義也?!盵4]1325-1327
依據(jù)這段材料,班彪所涉及的主要為“世有史官”之“史官”所撰的“國自有史”之“史”,具體即楚之《梼杌》、晉之《乘》《國語》《世本》《戰(zhàn)國策》《楚漢春秋》《史記》等,如此一來,所論自然不當包括揚雄、劉歆等所綴集的“時事”在內(nèi)。特別是內(nèi)中“夫百家之書,猶可法也”“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觀前,圣人之耳目也”云云,更是表明班彪不大可能論及揚雄、劉歆等所綴集之“時事”,否則,“百家之書”就必將包含它們在內(nèi),如此一來,則“猶可法也”就將與“褒美偽新,不當垂之后代”之間產(chǎn)生矛盾,既“不當垂之后代”,又怎能稱之為“猶可法也”呢?
3.2 史部之刑法類拾補、著錄的鮑昱《司徒都目》八卷。拾補、著錄的主要依據(jù)為《東觀漢記》:“時,司徒例訟久者至數(shù)十年,比例輕重,非其事類,錯雜難知。昱奏定《辭訟》七卷,《決事都目》八卷,以齊同法令,息遏人訟也。”姚振宗考證云:“《晉書·刑法志》曰:‘司徒鮑公,撰《嫁娶辭訟》,決為《法比都目》,凡九百六卷。’意《都目》八卷是其總最,若其事類,則九百六條,以一條為一卷歟?”[1]62
今按:據(jù)引文,及其中“八卷是其總最”云云,可知姚振宗實際上是以《決事都目》八卷與《法比都目》九百六卷之間為“總”與“分”對應關系,八卷為“總”,“九百六卷”為“分”。然考《晉書·刑法志》原文為:“是時,承用秦漢舊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師李悝。悝撰次諸國法,著《法經(jīng)》。以為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故其律始于《盜賊》。盜賊須劾捕,故著《網(wǎng)捕》二篇,其輕狡、越城、博戲、借假、不廉、淫侈、踰制以為《雜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減,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商君受之以相秦。漢承秦制,蕭何定律,除參夷連坐之罪,增部主見知之條,益事律《興》《廄》《戶》三篇,合為九篇。叔孫通益律所不及,傍章十八篇。張湯《越宮律》二十七篇,趙禹《朝律》六篇,合六十篇。又漢時決事,集為《令甲》以下三百余篇,及司徒鮑公撰《嫁娶辭訟》,決為《法比都目》,凡九百六卷。世有增損,率皆集類為篇,結(jié)事為章,一章之中或事過數(shù)十,事類雖同,輕重乖異,而通條連句,上下相蒙,雖大體異篇,實相采入。盜律有《賊傷》之例,賊律有《盜章》之文,興律有《上獄》之法,廄律有《逮逋》之事,若此之比,錯糅無常。后人生意,各為章句。”[5]922-923據(jù)這段材料,特別是“及司徒鮑公”之“及”,知所謂“九百六卷”并非僅僅指鮑昱所作,還包括其前之《令甲》以下三百余篇、趙禹《朝律》六篇、張湯《越宮律》二十七篇、叔孫通“益律所不及,傍章十八篇”、蕭何之“定律”,等等。據(jù)此可知所謂九百六卷之《法比都目》實為匯編之作。再考《隋志》史部舊事類序:“漢時,蕭何定律令,張蒼制章程,叔孫通定儀法,條流派別,制度漸廣。晉初,《甲令》已下,至九百余卷,晉武帝命車騎將軍賈充,博引群儒,刪采其要,增律十篇?!盵6]967將這段話與上引《晉書·刑法志》內(nèi)容作一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存在著對應關系,“蕭何定律令”與“蕭何定律”相對應,“叔孫通定儀法”與“叔孫通益律所不及”相對應,“《令甲》以下三百余篇”與“《令甲》以下”相對應,“至九百余卷”與“九百六卷”之對應,是則可知兩者所言實為同一件事。據(jù)序文不云鮑昱而又云“博引群儒,刪采其要”,又可知在《隋志》那里,所謂“九百余卷”(“九百六卷”)之《法比都目》也是匯編之作。又據(jù)《刑法志》材料中“輕重乖異”及“錯糅無?!痹圃疲芍@一匯編之作內(nèi)部還存在著相互抵牾的情況,而此恰與《決事都目》八卷之意在“齊同法令,息遏人訟”相沖突,這一沖突也就恰好說明,鮑昱《決事都目》八卷與《法比都目》九百六卷之間并非“總”與“分”的關系,亦即以《決事都目》八卷為《法比都目》之“總最”、其事類則有九百六條尚存疑問。筆者傾向于認為,《決事都目》八卷很可能是以《法比都目》九百六卷為參考的新撰之作,鮑氏斟酌損益,去其“乖異”與“錯糅”,從而達到“齊同法令,息遏人訟”之目的。
3.3 史部之刑法類拾補、著錄有應劭《漢儀》二百五十篇。所引據(jù)的材料為范曄《后漢書·應劭傳》應劭“刪定律令為《漢儀》,建安元年乃奏之”時的奏文:“(董仲舒)于是作《春秋決獄》二百三十二事,動以經(jīng)對,言之詳矣,逆臣董卓,蕩覆王室,典憲焚燎,靡有孑遺,開辟以來,莫或茲酷。……臣累世受恩,榮祚豐衍,竊不自揆,貪少云補,輒撰具《律本章句》《尚書舊事》《廷尉板令》《決事比例》《司徒都目》《五曹詔書》及《春秋斷獄》凡二百五十篇。蠲去復重,為之節(jié)文?!币φ褡诳甲C云:“《經(jīng)義考》以此書為應劭《春秋斷獄》,列之《春秋》類,非也?!洞呵飻嗒z》與《律本章句》等同為劭所引據(jù)之書耳?!段墨I·經(jīng)籍考》亦以董仲舒《春秋決事比》為獻帝時應劭所上,似皆誤解史文‘撰具’二字,故有此失?!盵1]62-63所謂“此書”,是指據(jù)范曄《后漢書·應劭傳》所拾補、著錄的《漢儀》二百五十篇;“《經(jīng)義考》”云云,是指朱彝尊《經(jīng)義考》春秋類著錄有應劭《春秋斷獄》一種,即視《春秋斷獄》為應劭之作;“《文獻·經(jīng)籍考》”云云,是指馬端臨《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卷一百七十一著錄有《春秋決事比》一種,以之為董仲舒所撰,并以之“即獻帝時應劭所上仲舒《春秋斷獄》,以為幾焚棄于董卓蕩覆王室之時者也”[7]232。
今按:姚振宗所論的不足是,將《律本章句》《尚書舊事》《廷尉板令》《決事比例》《司徒都目》《五曹詔書》及《春秋斷獄》視為應劭編撰《漢儀》的材料來源,《漢儀》為據(jù)這些材料的重新編訂之作。實際上,《漢儀》實為對《律本章句》及《春秋斷獄》等七種的統(tǒng)稱。考上引《后漢書·應劭傳》引應劭奏文,既然先明云董仲舒所撰《春秋決事比》二百三十二事經(jīng)董卓之亂“典憲焚燎,靡有孑遺”,后又云應劭撰具《春秋斷獄》,且為“蠲去復重,為之節(jié)文”,則可知在《后漢書》那里,應劭所撰具的《春秋斷獄》即為據(jù)董仲舒《春秋決事比》之劫余重新編訂而來。同理,《律本章句》等另外六種也是據(jù)已有的材料編訂而來,《律本章句》,為“律本”做章句,知其必有所本,而《尚書舊事》,既為“舊事”,則知其亦非應劭憑空新撰而成,亦為重編之作。既然《律本章句》及《春秋斷獄》已為據(jù)舊有之材料編訂而成,又何需再據(jù)之而重編《漢儀》?或者說,既要刪定律令為《漢儀》,中間為何非要先編撰《律本章句》等七種?又核之《后漢書·應劭傳》,于敘述應劭“刪定律令為《漢儀》,建安元年乃奏之”之前交代有“劭凡為《駁議》三十卷”,而應劭奏文中另尚有“又集《駁議》三十篇,以類相從,凡八十二事”[4]1611、1613云云,亦足證《漢儀》為對《律本章句》及《春秋斷獄》等七種的統(tǒng)稱——“又集《駁議》三十篇”與“劭凡為《駁議》三十卷”相對應,而“撰具《律本章句》……《春秋斷獄》凡二百五十篇”則與“刪定律令為《漢儀》”相對應,那么,既然“又集《駁議》三十篇”與“劭凡為《駁議》三十卷”所述為同一件事,則“撰具《律本章句》……《春秋斷獄》凡二百五十篇”與“刪定律令為《漢儀》”也就當為同一件事,亦即《漢儀》為對《律本章句》及《春秋斷獄》等七種的統(tǒng)稱。而再觀朱氏、馬氏,實均不誤。朱彝尊以應劭之重編作為著眼點,自然可將《春秋斷獄》署名為應劭的著作,而馬端臨則從材料來源的角度思考問題,又自然可將所著錄的董仲舒《春秋決事比》視為應劭之所上,或者將應劭之所上視為董仲舒之作。至于所謂的“撰具”,也不存在誤解問題,應劭既上奏《漢儀》,不云所奏為何,卻云所據(jù)之書,難以成立?!白摺币簿褪蔷幾瓿傻囊馑?。正是因姚振宗誤解了《律本章句》及《春秋斷獄》等七種與《漢儀》之間的關系,將《春秋斷獄》視為了《漢儀》的材料來源,一方面否定了應劭為《春秋斷獄》的編撰者,一方面又僅以《漢儀》為應劭之所撰,故而以朱彝尊為誤,同時又以馬端臨為誤。
曾樸《補后漢書藝文志》《記傳志》之舊事、律令類著錄有應劭《律本章句》《尚書舊事》《廷尉板令》《決事比例》《司徒都目》《五曹詔書》《春秋斷獄》二百五十篇,而非將七種統(tǒng)一著錄為《漢儀》二百五十篇,似亦未明《漢儀》即《律本章句》等七種的統(tǒng)稱[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