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安邦
(湖北警官學院國際警務系, 湖北 武漢 430035)
按照黨中央的決策部署,2014年6月,我國設立中央反腐敗協(xié)調小組國際追逃追贓工作辦公室。截至2017年8月底,通過“天網(wǎng)行動”先后從9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追回外逃人員3339人,追回贓款93.6億元[注]五組數(shù)據(jù)讀懂正風反腐這五年,http://leaders.people.com.cn/n1/2017/1012/c58278-29582084.html。。根據(jù)中紀委網(wǎng)站披露,在人員追逃方面,我國目前主要采用四種方式,即勸返、非法移民遣返、引渡和異地追訴。然而從有關數(shù)據(jù)來看,這四種方式中采用最多的是勸返,如“獵狐2014”行動共追逃680人,其中投案自首的就達390人,占比50%;“獵狐2015”行動抓獲外逃人員857名,其中投案自首366名,占比42.7%[注]本文相關數(shù)據(jù)來自人民網(wǎng)、新華網(wǎng)等門戶網(wǎng)站。;其次是非法移民遣返,而引渡和異地追訴屬于采用較少的措施。那么是什么因素阻礙了引渡措施的采用以及應如何應對此困境,則是本文主要內容。
對于引渡的義務問題或者說前提條件,國際社會存在兩種立場,一種是以互惠為基礎,一種是以存在條約義務為基礎。以互惠為基礎開展引渡的國家要求引渡請求國曾經(jīng)提供或者承諾提供對等的引渡合作,如根據(jù)我國《引渡法》規(guī)定,在沒有引渡條約的情況下也可以引渡,但請求國應當作出互惠的承諾。但有些國家則堅持條約前置主義,即要求引渡請求國與本國締結了專門的引渡條約。如美國就是典型的引渡條約前置主義國家,《美國法典》第209編第3181條規(guī)定:“本編與移交外國犯罪人有關的各條款,僅在與該國政府簽訂的任何引渡條約存續(xù)期間有效。”[注]黃風.我國主動引渡制度研究:經(jīng)驗、問題和對策[J].法商研究, 2006, (4): 4.所以,一旦犯罪嫌疑人逃往這些國家,而引渡請求國與這些被請求國又沒有簽訂引渡條約,則引渡合作無法開展。
為了克服條約前置主義的偏狹性和機械性,許多國家希望在締結關于打擊某些犯罪行為的國際公約時能夠將某些公約確定為締約國間開展引渡合作的法律依據(jù),但美國等堅持條約前置主義的國家則反對將公約作為引渡合作的法律依據(jù)。如在談判締結《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的過程中,中國等國代表團要求將該公約作為開展引渡合作的法律依據(jù),但美國等國表示該公約能否作為開展引渡合作的法律依據(jù),其決定權在被請求國,所以目前中國和美國等國雖然都是《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的締約國并且該公約已經(jīng)生效,但美國等國并沒有根據(jù)該公約開展引渡合作的強制性義務。
目前,中國已經(jīng)與包括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等歐洲國家在內的48個國家簽署了引渡條約。不過目前中國仍然未和美國、加拿大等中國外逃人員主要目的國簽訂引渡條約,這應該是中國與這些國家開展引渡合作的最主要的障礙。
目前在引渡立法、執(zhí)法、司法實踐中,存在一些拒絕引渡的強制性理由和任擇性理由,學者們還將其中的一些理由上升為引渡法律原則。根據(jù)1990年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的《引渡示范條約》,國家拒絕引渡的理由有任擇性和強制性兩種,其中任擇性理由有8種,強制性理由有7種。下面選擇幾種常見的拒絕引渡理由進行論述。
關于本國國民引渡的問題,目前世界各國對此主要有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允許引渡本國國民,另一種是拒絕引渡本國國民。同意引渡本國國民的國家主要是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英聯(lián)邦成員國等,其理由主要是,由犯罪地的國家審理案件是最適合的,因為證據(jù)和證人都在那里[注]林欣,李瓊英. 國際刑法新論[M]. 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05.250.。堅持本國國民不引渡的國家主要是基于本國國民在國外可能得不到公正審判的考慮,此類國家主要是歐洲大陸各國和拉丁美洲國家,此類國家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本國國民相對不引渡,這類國家主張在特定的情況下也可以將本國國民引渡給外國;另一類是本國國民絕對不引渡,其主張一律不將本國國民引渡給外國。
關于本國國民引渡問題,我國《引渡法》采取的是本國國民絕對不引渡原則,該法規(guī)定,“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被請求引渡人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應當拒絕引渡。我國對外簽訂的雙邊引渡條約一般采用的也是本國國民絕對不引渡原則,但也有部分引渡條約采用的是本國國民相對不引渡原則,即被請求國有權決定是否引渡本國國民,如中國與泰國、柬埔寨、韓國、菲律賓、南非等國簽訂的引渡條約均是采用相對的本國國民不引渡原則。
隨著近年來各國相繼放松移民政策后,一些外逃人員可能會通過投資移民、難民申請、結婚等手段獲得外國永久居留權或國籍,而如果外逃人員新的國籍國是一個堅持本國國民不引渡原則的國家,那么這一原則就構成了引渡請求國在請求引渡方面的法律障礙。在中國銀行開平支行案件中,許超凡、余振東和許國俊三人的妻子先是通過偷渡組織取得聯(lián)系,由偷渡組織為她們辦理了結婚證,同時“嫁”到了美國,然后取得了美國公民資格[注]唐勇, 李文云. 美賭城起訴中國貪官[N]. 環(huán)球時報, 2006-02-06(01)[2017-10-15]. http://legal.people.com.cn/GB/42733/4084876.html.。雖然目前還未見以本國國民不引渡原則為由而拒絕引渡中國外逃人員的案例,但也有一些外逃人員已經(jīng)取得了外國國籍。
政治犯罪不引渡是國際引渡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各國基本上都予以承認。很多引渡條約對此都做了明文規(guī)定。如《歐洲引渡條約》第3條規(guī)定:“如果被請求國認為被請求之罪行系政治罪行或與政治罪行有關的罪行,應不予引渡”。中國與泰國、羅馬尼亞、柬埔寨等國簽訂的引渡條約均規(guī)定政治犯不引渡。中國與白俄羅斯、俄羅斯等國簽訂的引渡條約則未規(guī)定政治犯罪不可引渡,但是因政治信仰等原因而追究其刑事責任或者執(zhí)行刑事判決,或者被請求引渡人在訴訟過程中的地位會因政治信仰而受到損害的,則構成應當拒絕引渡的理由。
目前,雖然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則成為各國普遍接受的一項引渡原則,但對于什么是“政治犯罪”目前還沒有一個能為各國所共同接受的定義。因而,一些外逃貪官就利用這一法律漏洞,聲稱自己回國后可能會遭受政治迫害,以逃避被引渡的命運。加上一些國家對中國人權狀況和法治狀況的偏見,因而就草率地利用這一理由而拒絕引渡。
雖然目前還很難說死刑不引渡已構成國際引渡法的基本原則,但是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在國內立法和引渡條約中已將死刑作為拒絕引渡的理由。我國自《刑法修正案(九)》生效后,可以被判處死刑的罪名仍有46個,而且對貪污罪和受賄罪均保留了死刑,而外逃貪官絕大部分都犯有貪污罪和受賄罪,而且數(shù)額特別巨大,依照我國刑法是可以判處死刑的??梢哉f死刑問題不僅是我國對外請求引渡犯罪嫌疑人的主要障礙,而且也是我國簽訂引渡條約的一大障礙因素。目前我國《引渡法》對死刑問題并沒有作規(guī)定,中外簽訂的引渡條約中,也只是在近年來與法國、西班牙、澳大利亞、意大利等國簽訂的引渡條約才對死刑問題做出了規(guī)定。
我國與法國、西班牙、澳大利亞、意大利等國簽訂的引渡條約對死刑問題的規(guī)定是,如果引渡請求所針對的犯罪依照請求方的法律應當判處死刑,則被請求方應當拒絕引渡,除非請求方作出被請求方認為足夠的保證不判處死刑,或者在判處死刑的情況下不予執(zhí)行。這就較好地解決死刑與死刑不引渡原則之間的矛盾關系。此外,我國《引渡法》第五十條還對此類附條件的引渡作了規(guī)定,根據(jù)該條精神,不判處死刑的承諾屬于量刑承諾,此類承諾應由最高人民法院決定,在對被引渡人追究刑事責任時,司法機關應當受所作出的承諾的約束。這為我國引渡中的不判處死刑的量刑承諾提供了國內法律依據(jù)。
酷刑是一種嚴重侵犯人權的行為,各國法律和國際法均絕對禁止,并且規(guī)定一個被請求引渡的人如果面臨酷刑的風險,應當拒絕引渡請求。如我國《引渡法》規(guī)定,如果“被請求引渡人在請求國曾受到或將會受到酷刑或者其他殘忍、不人道、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則不予引渡?!稓W洲引渡公約》和我國所簽訂的雙邊引渡條約也有此類規(guī)定?!堵?lián)合國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也要求,“如有充分理由相信任何人在另一國家將有遭受酷刑的危險,任何締約國不得將該人驅逐、遣返或引渡至該國?!?/p>
對于酷刑中國一直是堅決反對態(tài)度,根據(jù)我國《刑法》規(guī)定,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刑訊逼供、暴力取證均構成犯罪,對被監(jiān)管人進行毆打、體罰虐待也構成犯罪,致人傷殘、死亡的,還將按照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從重處罰。但一些外逃人員為了逃避處罰,往往采用污蔑中國司法制度和人權狀況的方式,聲稱自己被引渡回中國將會遭受酷刑以及其他非人道的待遇,并以此為由拒絕被引渡。
所謂雙重犯罪原則就是指引渡請求所指行為依照請求國和被請求國法律均構成犯罪。這一原則幾乎構成了引渡中的基本原則,我國所簽訂的雙邊引渡條約中對“可引渡的犯罪”均規(guī)定是指根據(jù)締約雙方法律可處一年以上監(jiān)禁或其他形式拘禁或任何更重處罰的犯罪。我國《引渡法》規(guī)定的向國外引渡的條件之一就是“引渡請求所指的行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請求國法律均構成犯罪”。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考慮到各國刑事法律的差異,在適用雙重犯罪原則時,引渡條約一般并不要求請求國和被請求國在引渡所針對的罪名或犯罪構成要件方面一致,所以在我國對外簽訂的引渡條約中一般都規(guī)定“在決定某一犯罪根據(jù)締約雙方法律是否均構成犯罪時,不應因締約雙方法律是否將構成該項犯罪的行為歸入同一犯罪種類或使用同一罪名而產生影響”。聯(lián)合國《引渡示范條約》第2條第2款(2)項也規(guī)定:被請求國在根據(jù)雙重犯罪原則進行審查時,“應對請求國提出的作為或不作為作整體考慮,而不論根據(jù)締約國法律規(guī)定該犯罪行為的組成部分是否有區(qū)別”。
雙重犯罪原則對引渡的另一個限制就是引渡請求所針對的犯罪的處罰程度的要求,我國對外簽訂的引渡條約均要求是根據(jù)締約雙方法律可處一年以上監(jiān)禁或其他形式拘禁或任何更重處罰的犯罪。不過一年以上刑期的限定,對我們真正想引渡某一犯罪嫌疑人障礙并不是很大,因為逃往境外的犯罪嫌疑人所犯罪行的最低刑期一般都超過一年。
雖然在采納雙重犯罪原則時,引渡請求國和被請求國在罪名和罪行分類可以不同,但是這一規(guī)定并不能完全解決罪名與行為的對應性問題。例如,我國《刑法》第186條規(guī)定的違法發(fā)放貸款罪中的“關系人”一詞的含義不是很確定,這也很難為其他國家所理解。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采用“實質類似”的方法,也很難符合雙重犯罪標準,這勢必影響我國與其他國家在引渡方面的刑事司法合作。
無論是雙邊引渡條約還是各國引渡法對引渡的證據(jù)材料和程序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我國《引渡法》規(guī)定請求國請求引渡,應當在出具請求書的同時提供必要的犯罪證據(jù)或者證據(jù)材料。中國和其他國家簽訂的引渡條約一般也規(guī)定,在為追訴一項犯罪而請求引渡該人的情況下,引渡請求所附文件應載有被請求方法律所要求的證據(jù)材料的說明。然而,在一些跨國追逃的案件中,由于時間久遠,犯罪嫌疑人外逃不能歸案,加上犯罪行為、證據(jù)可能涉及多個國家或地區(qū),使得調查取證工作十分困難。
如以中國銀行開平支行案為例,該案涉及三任行長,歷時8年,涉案人員共有幾十人,犯罪行為涉及中國內地、香港、澳門、美國、加拿大等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調查取證的工作量十分巨大。據(jù)介紹,中國警方僅收集的物證就裝滿了幾間屋子。在整個開平案的審理中,中方提供了長達15萬頁的證據(jù)材料,在中國服刑的余振東進行了15小時的錄像遠程作證,更有多名證人赴美國出庭作證。這些都是“二許”被美國陪審團認定有罪的關鍵證據(jù)[注]周馨怡. “中行二許”美國上訴 中美司法合作進行時 中方提供的15萬頁[EB/OL].(2009-05-25)[2017-10-20].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525/00002858211.shtml.。雖然該案不是通過引渡程序將余振東引渡回國,而是采用的引渡替代措施之一——異地追訴的方式將其在美國定罪后遣返回國的,但在其他案件引渡過程中,我們也會面臨類似的證據(jù)問題。在實踐中,有時雖然我們的引渡請求基本原則都符合,但是因為一些具體材料不符合對方法律程序和法律標準就被擱置或拒絕了。
根據(jù)一般引渡條約的規(guī)定,被請求方有充分理由認為,請求引渡是基于被請求引渡人的種族、性別、語言、宗教、國籍、政治見解或者個人身份等目的而對該人進行刑事訴訟或者執(zhí)行刑罰,或者該人在司法程序中的地位可能因為上述任何原因受到損害,則被請求方應當拒絕引渡。因而,很多外逃人員為了避免被引渡或被遣返,不惜抹黑中國人權狀況、編造虛假證據(jù),并以此為由申請政治避難和難民身份。
例如,1999年8月廈門遠華特大走私案的主犯賴昌星攜家人逃往加拿大。賴昌星夫婦為避免被遣送回中國,向加拿大移民部門提出了申請難民,其申請理由包括:自己屬于富人這一特定社會群體、持不同政治見解,政治因素的介入導致司法不公,自己還將面臨酷刑和死刑的風險等[注]熊安邦. 賴昌星“難民”案的法律分析[J]. 湖北警官學院學報, 2007, (5): 45.。雖然賴昌星所說的這些理由都不成立,但賴昌星“難民”案還是歷時12年,經(jīng)歷了加拿大移民法庭,加拿大聯(lián)邦地方法院、上訴法院、最高法院的司法審查,遣返前風險評估等復雜的法律程序,直至2011年7月23日才被遣返回國。
又如2016年7月被從秘魯引渡回國的“10.7”毛豆油走私案主犯黃海勇,早在2010年1月,秘魯最高法院判決就同意向中方引渡,但黃海勇為抗拒引渡,誣稱其被引渡回國會面臨“人權”問題,用盡了所有法律手段,兩度將案件上訴至秘魯最高法院和秘魯憲法法院,還兩度申訴至美洲人權委員會和兩度上訴至美洲人權法院,案件被拖入曠日持久的法律戰(zhàn)[注]劉星. 新中國最復雜的引渡案內幕[N]. 法治周末, (2016-07-27海外版)[2017-10-15]. http://news.hexun.com/2016-07-27/185168783.html.。
引渡是一種國際刑事司法合作的形式,而國際合作的重要前提就是互信,但是由于中外,特別是中國與西方國家在歷史文化傳統(tǒng)、政治法律制度、社會意識形態(tài)以及司法理念等方面還存在很大的差異,導致中西方建立司法互信還存在很多障礙,中西國際司法合作的制度建設和實際開展也存在很多困難。
比如在司法理念方面,我國目前受重刑主義的影響還比較深,雖然我們已大量減少了可以判處死刑罪名的數(shù)量和實際的死刑判決數(shù)量,但我國目前仍然還有46個可以判處死刑的罪名,而且包括貪污罪、受賄罪等非暴力犯罪。另外,在司法實踐中,冤假錯案和司法腐敗也時有發(fā)生,這些冤假錯案和司法腐敗案件的發(fā)生對我國的法治形象造成了嚴重損害。加上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人權狀況和司法制度的固有偏見,使得中西方國際司法合作變得更加困難。
跨國引渡案件由于程序復雜,無論對于請求方還是被請求方而言,都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較高。根據(jù)中外引渡條約關于引渡費用的一般規(guī)定,在引渡程序中產生的費用一般由雙方分攤,在被請求方引渡程序中產生的費用應當由被請求方承擔,與移交和接收被引渡人有關的交通費用和過境費用則應當由請求方承擔。所以,辦案成本也是請求方是否決定啟動引渡程序和被請求方是否接受請求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從1999年8月14日賴昌星一家到達溫哥華,到2000年6月13日第一次申請難民身份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加拿大方面為賴昌星案聆訊所花費的開銷,就已經(jīng)達到一千萬加元[注]張歷慧. 加拿大旅游業(yè)因賴昌星受損 納稅人厭煩賴昌星[N]. 環(huán)球時報, (2005-02-23)[2017-10-20]. http://news.163.com/05/0223/13/1D9EGH900001121S.html.。
辦理跨國追逃案件不僅需要辦案人員具有豐富偵查、法律、金融、外語等方面的專業(yè)知識,還需要辦案人員擁有較強的靈活應變能力和豐富的實際辦案經(jīng)驗。僅就法律知識而言不僅需要掌握刑法、刑事訴訟法等國內法律知識,還需要掌握國際刑法、國際經(jīng)濟法等方面的國際法知識以及相關國家的刑事司法制度和移民法律制度等,所以對辦案人員要求非常高,而目前能辦理跨國案件的人才仍較為缺乏,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引渡措施的開展。
根據(jù)外交部提供的最新數(shù)據(jù),截止2018年2月,我國已與71個國家締結司法協(xié)助條約、引渡條約和打擊“三股勢力”協(xié)定共138項(116項生效),其中刑事司法協(xié)助條約41項(35項生效)、民刑事司法協(xié)助條約19項(全部生效)、民商事司法協(xié)助條約20項(18項生效)、引渡條約50項(37項生效)[注]據(jù)外交部網(wǎng)站公布的《我國對外締結司法協(xié)助及引渡條約情況》。(2009-08-26)[2018-04-06]. http://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tytj_674911/wgdwdjdsfhzty_674917/t1215630.shtml.。盡管這樣,我國對外簽訂的雙邊引渡條約數(shù)量仍然過少,而且與外逃人員主要藏匿國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沒有簽訂引渡條約,所以今后簽訂引渡條約的重點應放在此類國家。與此同時還應加強與有關國家簽訂刑事司法協(xié)助條約、民商事司法協(xié)助條約的簽訂,司法協(xié)助條約的簽訂有助于追逃追贓過程中的調查取證和文書的送達,為引渡合作的開展提供便利條件。此外,我們也要注重有關執(zhí)法合作協(xié)議的簽訂,雖然執(zhí)法合作協(xié)議本身并不處理引渡問題,但執(zhí)法合作協(xié)議對于外逃犯罪嫌疑人的查找、犯罪情報信息的交流以及偵查合作有著重要的意義,是抓捕、遣返或引渡犯罪嫌疑人的前期基礎工作,甚至在有些國家遣返或引渡犯罪嫌疑人不需要引渡條約,執(zhí)法合作協(xié)議就可以作為雙方合作的法律依據(jù)。
在引渡合作的前提條件方面,雖然有一些國家,如美國、英國等國堅持條約前置主義,但此類國家只是極少數(shù)。在實踐中,互惠原則、個案協(xié)議以及國際公約中的引渡條款也可以作為開展引渡合作的法律依據(jù),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條件開展引渡合作。
引渡中的互惠原則就是指在引渡合作中,被請求國同意引渡的條件是請求國曾經(jīng)提供或者承諾提供對等的引渡合作。如盧森堡《外國罪犯引渡法》第1條就規(guī)定:“政府可以在互惠的條件下,將其本國境內犯有任一罪行而被外國法院指控犯有輕罪、重罪或判刑的外國人移交外國政府?!蔽覈兑煞ā返?條和第15條也體現(xiàn)了互惠原則。在實踐中,我國就曾經(jīng)在遵循互惠原則的基礎上,成功從阿爾巴尼亞引渡了一名犯罪嫌疑人。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某銀行支行的客戶經(jīng)理沈磊因涉嫌金融憑證詐騙犯罪,于當年4月27日持有效簽證從北京首都機場出境飛往阿爾巴尼亞。2009年6月5日,我國正式通過國際刑警組織對沈磊發(fā)布紅色通緝令,請求阿爾巴尼亞對沈磊實行臨時羈押并將其引渡回國。雖然中阿兩國并沒有簽訂引渡條約,但阿爾巴尼亞對我國引渡請求進行司法和行政雙重審查后,最終在互惠原則的基礎上同意將沈磊引渡回中國[注]曉科. 金融詐騙嫌疑犯引渡始末[J]. 民主與法制, 2010, (4): 34.。
引渡中的個案協(xié)議是指在國際引渡合作,雖然兩國沒有簽訂引渡條約,但兩國可以就某個具體的案件達成特別協(xié)議,對個案的引渡問題作出專門安排。例如加拿大《1999年引渡法》就規(guī)定,即使兩國之間在不存在引渡條約,在征得司法部長的同意,加拿大的外交部長可以與有關國家就個案達成“特定協(xié)定”,以便執(zhí)行該外國的引渡請求。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符合“特定協(xié)定”所確定的引渡條件,被請求引渡人在加拿大保有的永久居留身份甚至國民身份將難以成為對抗引渡的理由[注]黃風. 程慕陽避難申請仍面臨法律難題[N]. 法制日報, 2015-07-18(07)[2017-10-15].。
另外,一些國家,如尼泊爾、澳大利亞等對“引渡條約”作廣義解釋,認為“引渡條約”包括其所參加的國際條約。《聯(lián)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和《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都有引渡條款,此類條款可以作為中國與有關國家開展引渡合作的法律依據(jù),不過此類條款屬于任擇性條款,并沒有強制約束力。如李華波案件就是中國和新加坡雙方依據(jù)《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踐行《北京反腐敗宣言》開展追逃追贓合作的成功案例。
正如前文所述,引渡措施的困境之一在于其程序過于復雜。目前無論是從引渡的理論還是實踐來看,簡化引渡程序,提高引渡效率都是一個趨勢。如1995年歐盟制定的《歐盟成員國間簡易引渡程序公約》就規(guī)定,各成員國在被請求引渡人同意引渡且被請求國主管機關準許的情況下,無需提交引渡請求書(第3條第2款),也不適用正式的引渡程序;在被引渡人表示同意后最長40天內移交請求國[注]艾明. 論境外追逃合作中的案犯移交問題[J]. 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 2007, (1): 41.。《聯(lián)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和《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也都規(guī)定,各國“在符合本國法律的情況下,努力加快引渡程序并簡化與之有關的證據(jù)要求?!?/p>
目前,我國已與48個國家簽署了雙邊引渡條約,但除了與秘魯?shù)葮O少數(shù)國家簽訂的引渡條約中含有簡捷引渡規(guī)定外,其他雙邊引渡條約中并沒有簡捷程序。我們應在被請求引渡人員自愿回國接受請求國追訴、審判或執(zhí)行刑罰的基礎上,探討推行簡捷引渡的可行性。此外,我們還應盡快完善我國《引渡法》,對簡捷引渡程序的適用范圍、條件和簡化程序的具體過程做出詳盡規(guī)定,為引渡簡捷程序的實施提供國內法依據(jù)。
在簡捷引渡程序一時還難以制定和全面推廣的情況下,我們還應加強勸返、非法移民遣返、異地追訴等引渡替代措施的采用,完善引渡替代措施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
從外逃人員的出逃目的來看,除了少數(shù)是因為賭博、投資虧損,走投無路逃亡國外之外,大多數(shù)外逃人員逃往國外的目的就是想過那種不勞而獲、驕奢淫逸的寄生蟲生活,而不受刑事處罰。從目前追逃成功的案例來看,絕大多數(shù)能被成功勸返、引渡回國的人員往往也是那些在國外走投無路、生存困難的人。另外,那些能通過打移民官司、難民官司、刑事官司能賴在國外,不愿回國的外逃人員往往就是因為他們手中還擁有大量贓款,可以高價聘請大牌律師。因此,針對那些繼續(xù)逃亡國外、負隅頑抗的外逃人員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追回贓款,切斷其經(jīng)濟來源,使其喪失在國外生存的經(jīng)濟基礎。
境外追討追贓工作涉及面廣、專業(yè)性強,需要各部門分工負責、協(xié)調配合、整合資源、多管齊下。這種合作不僅包括各類部門之間的分工負責、協(xié)調配合,也包括同一部門的不同機構之間的分工負責、協(xié)調配合。在中央層面,2014年10月,中央反腐敗協(xié)調小組設立了國際追逃追贓工作辦公室,該辦公室成員由中央紀委、最高法、最高檢、外交部、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中國人民銀行等八單位負責人士組成。國際追逃追贓工作辦公室的運作就是中央有關部委在國際追討追贓中的一種分工負責、協(xié)調配合。如中央反腐敗協(xié)調小組2015年3月部署開展的“天網(wǎng)行動”,就是由多個專項行動組成,專項行動分別由中央組織部、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人民銀行等單位牽頭開展。
我國一直致力于法治建設,注重人權的保障。1999年,依法治國作為治國基本方略寫入憲法,2004年,“保障人權”寫入憲法,首次將“人權”由一個政治概念提升為法律概念。2012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不僅將憲法確立的“尊重和保障人權”明確寫入到了總則當中,而且還從一些具體條款的設定上進一步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開啟了中國法治的新時代。黨中央提出,要讓每一起案件都經(jīng)得起法律和歷史的檢驗,加大了對過去冤假錯案糾正的力度,僅2015年就至少有12起重大冤家錯案得到了糾正[注]周炬. 去年至少糾正12起冤假錯案[N]. 長江日報, 2016-02-02(11)[2017-10-15].。
盡管如此,但一些西方國家的司法機構或出于意識形態(tài)、利益因素等方面考慮,或由于對中國法律制度和司法現(xiàn)狀的固有偏見,經(jīng)常以酷刑、政治迫害以及司法不公等為由,拒絕給予引渡司法合作。加上一些被請求引渡人通過故意抹黑中國司法與人權現(xiàn)狀,利用所在國復雜司法程序等手段以逃避被引渡,給引渡合作帶來很大的困難。
因此,我們除了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加強司法公信力建設,確保司法公正外;還應加強各種形式的國際法律合作與交流,加強正面宣傳,增進了解,樹立和維護我國依法治國的良好形象,提高國際社會對我國刑事司法制度和人權保障制度的信任度,為國際刑事司法合作和跨國追逃創(chuàng)造良好的國際形象和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