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冰
【摘要】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過,“一切純文學作品都應該具有詩的特質”,俗語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可見學習詩歌對于文學鑒賞和寫作有著多么重要的影響。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記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佳作,積累語言材料,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原文,在培養(yǎng)語感方面獲得發(fā)展。在古詩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理解詩歌,識記作品,提高文學修養(yǎng),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呢?筆者有以下幾點體會。
【關鍵詞】 初中 古詩歌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8)02-066-01
0
一、反復誦讀,培養(yǎng)語感
誦讀,是進入詩的意境的有效方法。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毙蕾p詩歌也是如此,尤其是大量情景交融的詩歌。誦讀的形式多種多樣:范讀、領讀、齊讀、自讀、分組讀、交叉讀等。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或借助多媒體將學生帶入詩歌的藝術境界中,使學生從重音、節(jié)奏、語氣、語調、感情等方面注意誦讀的要求。另外,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可嘗試新的誦讀形式,如情景誦讀法,可掛圖誦讀,比如眼前是錢塘湖春景圖片,要求學生用白居易的詩來描述,《錢塘湖春行》便如泉水一般從學生思維的河流中汩汩涌出,朗誦出來。又如引入現(xiàn)實誦讀法,如果面對要分別的朋友,你用什么詩句來表達離情?學生吟誦詩歌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
誦讀,可分層次要求。第一步,讀準字音、節(jié)奏、重音等。第二步,理解意象,把握主題,體會感情。第三步,拓展延伸。
二、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把握詩歌寫作技巧,從而更好地理解內容
郁達夫說,“作品是作家的自敘傳”。不錯的,言為心聲,作品是作者內心世界的自然流露。為了更好地理解詩歌,我們應該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寫作背景。只有了解了作者,才能走近作品,本人喜歡讀作者的作品專輯,因為從中可窺見作者的經歷、思想、創(chuàng)作風格等。如唐代詩人李白,仕途不得意,對現(xiàn)實不滿,心情抑郁,但又曾具有積極用世、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他的作品《行路難》《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就是這種思想的反映。寫作背景也很重要,杜甫的《石壕吏》反映的是安史之亂時期官兵入村亂抓壯丁,戰(zhàn)爭使人民家破人亡的現(xiàn)實,如果了解到這種時代背景,作品的主題就很容易把握。
掌握詩歌的創(chuàng)作技巧也很重要,詩歌常采用托物起興、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用典等藝術手法,采用擬人、對偶、夸張、比喻、互文等修辭方法,有押韻、對仗、平仄要求,語言具有跳躍性等。
三、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像,在頭腦中再造詩歌中的藝術形象
文學作品離不開想像,想像又以現(xiàn)實為基礎。鑒賞詩歌就要引導學生在現(xiàn)實的基礎上進行聯(lián)想和想像。如學習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币龑W生想像情景:棄官歸隱、喜過田園生活的陶淵明居住在眾人聚居之地,門前卻無車馬的喧囂之聲。問他為什么會這樣?心離塵俗,遠離官場,就覺得住地幽偏。到東籬附近采摘野菊,神情悠閑自得。忽抬頭,不覺南山已在眼前,陶醉于廬山美景,不覺時已至暮。山林間飛鳥結伴而還,詩人才依依不舍地回去。這樣,南山是有著悠然自得情趣的南山,飛鳥是喜歡自由自在生活、遠離世間塵囂和污濁的飛鳥。陶淵明辭官歸隱的思想,陶醉于田園生活的樂趣,學生就有深刻的體會了。
為了更好地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像,在頭腦中再造形象,可利用課本前面的彩圖、教學投影片、自制繪畫等多種直觀形式,引導學生對著眼前的圖片,展開聯(lián)想和想像,再造形象。
四、搞好拓展延伸
在主題方面延伸。古詩中有的句子對于表現(xiàn)主題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既抒發(fā)詩人的情懷,又點明題旨,讓讀者感受到詩歌的思想意義。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運用對仗的手法勉勵友人只要相互引為知己,天涯亦如近鄰。慰勉友人,氣概豪邁。可拓展其它的送別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在題材方面拓展延伸。
我們要重視相同題材詩句的積累,形成記憶網絡。如積累寫鄉(xiāng)情的詩句: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另外,還可按季節(jié)分類找出寫春、夏、秋、冬的詩句,按自然景物歸類寫出山、水、日、月的詩句,按算自然生物歸類寫鳥、馬、草、蟲的詩句等,形成知識體系,運用時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在歷史典故方面拓展延伸。
在古詩中運用歷史典故,可以折射現(xiàn)實,深化主題。為此,應了解典故的內容。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史載南朝陳后主李煜沉溺聲色,作《后庭花》與妃嬪們共樂,及至敵人兵臨城下,尚在歌舞此曲。后人遂把此曲視為亡國之音。詩人借此影射當朝皇帝大興土木、沉湎酒色的行為,以達到勸誡的目的。引用典故的詩句另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等。
五、開展多種活動,學以致用,搞好知識的遷移,是理解和積累詩歌的重要方法
比如舉辦詩詞詠唱、創(chuàng)作大賽、對對子、誦詩會等。學校還應采取一些相應的措施來強化。每學期學校舉行古詩詞的吟誦比賽、創(chuàng)作比賽。早讀時間,安排誦讀古詩詞,有時聽錄音,有時老師示范吟誦,有時學生彼此誦聽。每周班級舉行一次誦讀詩會,每月年級舉行一次誦詩會,可以誦讀,也可詠唱,不拘形式。如此以來,時日已久,欣賞吟誦古詩詞的氛圍就形成了,詩歌積累的數(shù)量必然大增。
學習感悟、積累古代詩詞與散文,對于感受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詩文鑒賞能力,提高文學修養(yǎng),均有著重要作用。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培養(yǎng)學生對于古詩文的誦讀、鑒賞與應用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語文教學與研究》.
[2]《初中新課程標準》.
[3]《初中文言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