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聲
記得那時我們還住在白人社區(qū)。在那里,我的家庭頗具異域特色——爸爸來自敘利亞,媽媽來自巴基斯坦。因此,我們與所在的社區(qū)就顯得有點格格不入:我們有著不同的食物和不同的節(jié)日風俗;我和哥哥姐姐在同一所小學,學校里無論是教職工還是學生,沒有一個非裔美國人、亞洲人或拉丁美洲人。
有一天,我回到家里,心情十分沮喪。
媽媽問我:“寶貝,發(fā)生了什么?”
我悶悶不樂地答道:“以后您不要再拿中東食物當我的午餐了?!?/p>
媽媽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兒,蹲下身來,再次問我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我告訴她,每當我在學校拿出我的午餐時,同學們看到我的與他們的不一樣,就會嘲笑我,這讓我很難堪。我請求媽媽說:“從今天起,我們可不可以也在沃登面包上抹花生醬和果醬,再加一個蘋果作為我的午餐?”這時候,哥哥姐姐也說希望換掉他們的午餐,因為他們也遭遇了同樣的狀況。
對于我們更換午餐的請求,媽媽并沒有多說什么。
一周后,老師告訴我們第二天上學時不需要帶午餐來,也不需要交餐費,因為我們將會享受一頓特色大餐。
令我驚訝的是,第二天中午,媽媽帶著許多裝有中東食品的盒子來到了我們的教室。老師向同學們介紹道:“這位是湯姆的媽媽?!眿寢岆S即從盒子里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羔羊肉餅,給同學們分發(fā)。羔羊肉餅是中東平常百姓家和皇室家宴都能見到的食物?!昂⒆觽?,嘗嘗吧?!眿寢屛⑿χH切地說,“這里還有一些三角面包餡餅,里面夾著肉片、菠菜、松仁和洋蔥?!苯又?,她又拿出塔博勒色拉、胡姆斯醬、茄泥醬以及她親手做的面包——她準備了那么多烤面包,讓每個同學都帶回家品嘗。
此刻,媽媽就像是一位藝術(shù)家——無論她的裝扮,還是她的一言一行,都有著藝術(shù)家一般的姿態(tài)。此刻的我,如釋重負,因為一周前這些用惡言惡語嘲笑我的家伙們,現(xiàn)在卻津津有味地咀嚼著我媽媽親手做的午餐。
接下來的幾天,媽媽同樣在哥哥、姐姐的教室里讓大家分享了中東美食。正是媽媽的舉動,緩和了我和哥哥姐姐所面對的某種意義上的種族歧視。也許這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但媽媽卻做出了她自己的努力,她給我們上了重要的一課,那就是面對欺凌和歧視,可以不采用暴力或者忍耐,而是用心去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