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峰 吉 喆
常德市廣播電視臺 湖南常德 415000
近年來不斷發(fā)展的新媒體,賦予了基層媒體更廣闊的傳播渠道,但依托受眾甚廣的上級媒體播發(fā)稿件,在更大更廣闊的平臺上傳播訊息,達到推廣宣傳或澄清謬誤的目的,仍然是城市電視臺一項重要工作。位于“三線城市”的城市電視臺,如何更好的做好電視新聞外宣工作,讓“三線城市”發(fā)出“一流聲音”,就成了值得探討的話題。
筆者以為,做好城市電視臺外宣工作,是推介當?shù)攸h委、政府重點工作的需要;是國家、省級重點工程過境進展反饋的需要;是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吸引旅游資源的需要;是推舉好人好事,弘揚社會主義正能量的需要。
電視新聞外宣題材的選取,如同一道盛宴的前期選擇食材一樣重要,既要足夠獨特,又要保持新鮮。筆者以為,可以從國家、省市重大關切點、轄區(qū)范圍內的重大突發(fā)事件、能夠傳遞感動的正面典型人物、重大技術突破、重點民生工程投入使用以及唱好“四季歌”等內容來選取外宣報道題材。
電視新聞有別于其他傳統(tǒng)新聞傳播媒介,從策劃、溝通、拍攝、調度,到后期編輯、合成、推送,是一個非常繁復的流程,必須提前策劃,現(xiàn)場拍攝。要做好電視外宣工作,就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腳上多沾泥,凡事要躬親。
對于很多城市臺記者來說,所處的城市沒有特別強悍的高新技術企業(yè),而記者經常泡在會議里,沒有足夠機會“親近”廣大農村地區(qū),不少城市臺記者,就在這種不上不下的地帶徘徊,久而久之容易迷失方向。這時,不妨多“向下走走”,多到農村中去,不能因為事情小或者距離遠,就懶得跑、不想動。只有長期扎根基層、蹲守農村,才能采拍到沾著露珠的好新聞。
二是腦子轉得快,腿腳跑得勤。
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永遠是新聞價值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電視外宣新聞更是如此,只有將最及時、最有沖擊力的畫面送去,才會有被采用的可能。作者所在的常德市2017年曾遭遇過一場較強的風暴襲擊,當時風雨交加,絕大多數(shù)的市民都選擇了躲在室內。但筆者依據多年從業(yè)經驗,第一時間提起攝像機沖到了風雨中,記錄下了風雨之中大樹折斷,高樓廣告牌墜落等震撼畫面,及時上送后在央視新聞頻道及湖南衛(wèi)視第一時間播發(fā)。
三是做好提前量,遇大事不慌亂。
對于很多事件,一個成熟的新聞工作者,是可以進行預判、并根據預判提前做好準備的,這種“提前量”可以幫助記者在事件發(fā)生時快速調整狀態(tài),在慌亂嘈雜的環(huán)境里保持理性的思考,從而讓記者在短時間內抓住重點,采寫出有分量、高質量的電視新聞稿件。例如在汛期的一線臨洪大堤上,洪峰即將過境時,記者可提前詢問可能存在的風險點、出現(xiàn)翻沙鼓水的應對措施等,在頭腦中模擬好最壞的情況發(fā)生時,所需要呈現(xiàn)出的新聞信息。這類預判能力的養(yǎng)成,是與記者的閱歷和經驗密不可分的。
隨著互聯(lián)網的強烈沖擊和融媒體的語境形成,新聞的傳播幾乎與新聞發(fā)生時間趨于“零時差”。那么城市臺電視新聞從業(yè)者,必須在內容和畫面、后期剪輯上,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筆者以為可從以下四個方面發(fā)力,用出彩的內容,深度的報道,征服觀眾。
一是大開大合,注重氛圍營造。
唐后期詩人李賀在《雁門太守行》中寫到:“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通過對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營造出了大敵當前的肅殺氛圍,將人自然而然的置身情境之中。記者在采寫電視新聞時,同樣要學會對環(huán)境氛圍的描寫。環(huán)境描寫可以體現(xiàn)艱辛,如大山深處的“懸崖”學校;環(huán)境描寫可以形成對比,如隧道中起火后消防員“逆行”進入;環(huán)境描寫還可以烘托氛圍,如廣袤的平原上麥浪翻滾,豐收的喜悅一目了然。
二是有點有面,注重細節(jié)抓取。
細節(jié)決定成敗,多是用以形容高精尖的重點項目;但在電視新聞中,同樣適用。抓住了細節(jié),就可能是一篇不俗的稿件,足以觸動人心;反之,則可能是一篇流水賬。好的外宣新聞稿件,一定是有點有面,詳略得當?shù)摹F┤缣拼鹾驳摹稕鲋菰~》中寫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通過寥寥幾個具象事物,和兩個簡短的動詞,便將那種即將放下舒適生活、征戰(zhàn)沙場的悲壯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就像筆者在采訪因公殉職的公安干警時,發(fā)現(xiàn)他家中居然只有一張孩子出生時的全家福;這種看似幸福的背后,卻顯示出了人民公安廢寢忘食的付出和對家人的虧欠。這種細節(jié),更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也讓抽象的情感具象化。
三是以情動人,注重挖掘內涵。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湯顯祖作品《牡丹亭》的題記,也道出了古往今來文學作品的核心:情感。好的新聞稿件,也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也可以看作是一篇紀實類的文學作品,同樣離不開一個“情”字。在諸多優(yōu)秀的外宣電視新聞稿件中,有夫妻兩同為列車乘警,大年三十只能在兩車相遇時、短暫看上一眼的浪漫愛情;有20年不離不棄,散盡家財、跑遍全國尋找被拐賣孩子的骨肉親情;有為烈士守墓三代,一片丹心照汗青的忠義之情;也有扎根塞罕壩林場,在沙漠里種出一片綠洲的赤子之情。特別是在人物類采訪報道中,只要找準了“情感”這個內核,就成功了一大半。
四是因地制宜,精通新型設備。
《論語 衛(wèi)靈公》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以往笨重不堪的攝像機越來越輕量化,手持三軸穩(wěn)定器也逐步取代了20多公斤起步的斯坦尼康,4G網絡也讓手機變成了簡易直播連線點。一名全媒體記者,可以身兼攝像、飛手、搖臂手、后期甚至主播等多種職能。掌握最新設備的運用,能帶來更加震撼的畫面和更加及時的信息,也是當下進行外宣稿件采寫時,不可或缺的技能。
綜上所述,城市電視臺的新聞外宣工作不僅重要,而且可以說是城市的一扇窗口,一張名片。做好電視新聞外宣工作,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提升地方形象,擴大地區(qū)影響力,真正讓“三線城市”發(fā)出“一流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