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厚清 王 毅 蔡 蓁 劉銀河
深圳市孫逸仙心血管醫(yī)院,廣東深圳 518112
冠心病(CHD)是臨床常見病類型,其嚴重威脅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其具體可分為心律失常﹑心絞痛﹑心力衰竭﹑急性心梗等各種類型。根據(jù)流行病學最新研究結果[1],目前我國CHD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處于逐年增高的狀態(tài)。隨著血清學指標的發(fā)展與應用,其對CHD的預測價值受到了很多學者的關注。為評定冠心病患者BNP﹑VEGF﹑hs-CRP水平變化情況及3種指標的應用價值,本文我院收治的104例冠心病患者及104例健康者進行比較,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8~12月我院收治的104例冠心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將急慢性炎癥感染﹑肝腎功能嚴重不全﹑惡性腫瘤﹑自身免疫疾病﹑嚴重瓣膜病排除。其中男62例,女42例,患者年齡在37~86歲之間,平均年齡(68.3±10.5)歲;依據(jù)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將其分為A組(n=40,輕度狹窄)﹑B組(n=25,中度狹窄)﹑C組(n=39,重度狹窄),A組合并高血壓15例,合并糖尿病17例;B組合并高血壓10例,合并糖尿病15例;C組合并高血壓22例,合并糖尿病25例;依據(jù)冠狀動脈疾病類型分為SAP組(n=23,穩(wěn)定型心絞痛組)﹑UAP組(n=51,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組)﹑AMI組(n=30,急性心肌梗死組);SAP組合并高血壓14例,合并糖尿病21例;UAP組合并高血壓20例,合并糖尿病18例;AMI組合并高血壓23例,合并糖尿病18例。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104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58例,女46例,年齡在40~86歲之間,平均年齡(68.6±9.4)歲。對比兩組受試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在兩組受試者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5mL靜脈血,在2h內(nèi)對血清進行分離,應用ELISA(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血清BNP﹑VEGF﹑hs-CRP水平進行檢測,一切操作嚴格依照試劑盒說明書上的要求進行即可,具體操作步驟:鏈接好特異性抗體與固相載體,以便形成固相抗體;將未結合的抗體及雜質(zhì)洗滌除去。將受檢標本加入,待其與固相抗體進行一段時間接觸后,促使標本之中的抗原結合固相載體上的抗體,以形成固相抗原復合物。將其他未結合的物質(zhì)洗滌除去;將酶標抗體加入,集合固相免疫復合物上的抗原與酶標抗體,將未結合的酶標抗體進行徹底洗滌;將底物加入,以顏色反應程度定性或定量抗原。
(1)BNP﹑VEGF﹑hs-CRP 水平;(2)冠狀動脈不同狹窄程度患者BNP﹑VEGF﹑hs-CRP水平;(3)不同類型CHD患者BNP﹑VEGF﹑hs-CRP水平。
運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1.0統(tǒng)計處理所得相關數(shù)據(jù),采用(±s)對計量資料進行表示,t檢驗兩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多組間計量資料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BNP﹑VEGF﹑hs-CRP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具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BNP、VEGF、hs-CRP水平的差異比較(± s)
表1 兩組BNP、VEGF、hs-CRP水平的差異比較(± s)
組別 n BNP(ng/mL)hs-CRP(mg/L)VEGF(ng/mL)觀察組 104 298.53±90.60 16.79±5.18 337.75±102.30對照組 104 35.68±10.82 3.07±0.94 127.68±38.43 t 29.3779 26.5769 19.6037 P 0.0000 0.0000 0.0000
A﹑B 兩組 BNP﹑VEGF﹑hs-CRP水平均明顯低于C組,A﹑B組比較,B組上述指標高于A組,組間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冠狀動脈不同狹窄程度患者BNP、VEGF、hs-CRP水平的差異比較(± s)
表2 冠狀動脈不同狹窄程度患者BNP、VEGF、hs-CRP水平的差異比較(± s)
組別 BNP(ng/mL) hs-CRP(mg/L) VEGF(ng/mL)A組 130.69±38.94 9.05±2.94 9.05±2.94 B組 347.49±114.42 14.33±4.50 14.33±4.50 C組 415.74±120.07 22.47±6.39 22.47±6.39 F 14.3952 13.6458 12.5632 P 0.0000 0.0000 0.0000
AMI組 BNP 為(486.76±153.62)ng/mL,hs-CRP 為(24.28±7.31)mg/L,VEGF 為(548.93±167.54)ng/mL;UAP組 分 別 為(334.09±104.89)ng/mL﹑(17.22±5.62)mg/L﹑(364.22±115.70)ng/mL;SAP組分別為(69.43±21.33)ng/mL﹑(5.87±1.19)mg/L﹑(194.64±51.27)ng/mL;AMI﹑UAP﹑SAP 三組BNP﹑VEGF﹑hs-CRP水平比較,AMI組高于UAP﹑SAP2組,UAP組與SAP組比較,UAP組高于SAP組(P < 0.05),見表 3。
CHD屬于臨床十分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其發(fā)病初期并無明顯癥狀表現(xiàn),待發(fā)展至晚期后致殘率和病死率也隨之明顯升高,其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還顯著降低了患者生活質(zhì)量[2-3]。以往臨床多選擇冠狀動脈造影進行診斷,其亦是臨床方面公認的診斷金標準,其可對患者病變程度﹑范圍進行準確顯示,但其屬于有創(chuàng)性檢查,臨床推廣具有限制性。故探尋科學有效,安全無創(chuàng)的檢查方法,對CHD進行早期識別及準確評定病變程度﹑預后情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
表3 不同類型CHD患者BNP、VEGF、hs-CRP水平的差異比較(± s)
表3 不同類型CHD患者BNP、VEGF、hs-CRP水平的差異比較(± s)
組別 BNP(ng/mL) hs-CRP(mg/L) VEGF(ng/mL)AMI組 486.76±153.62 24.28±7.31 548.93±167.54 UAP組 334.09±104.89 17.22±5.62 364.22±115.70 SAP組 69.43±21.33 5.87±1.19 194.64±51.27 F 16.9254 12.3672 16.2041 P 0.0000 0.0000 0.0000
BNP是由心室肌合成和分泌的多肽類激素物質(zhì)之一,其在機體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水平較低,但機體發(fā)生心肌缺血或心室壓力負荷升高等情況時,其合成和釋放量也會隨之明顯增多[5-6]。VEGF水平在機體出現(xiàn)相關病理改變?nèi)鐧C體炎癥﹑急性組織損傷等情況時會隨之明顯升高[7]。研究發(fā)現(xiàn)[8],患者炎癥和組織損傷越嚴重,VEGF水平越高。其對血管內(nèi)皮細胞新生﹑增殖具有促進功效,同時可對機體內(nèi)血管活性物質(zhì)合成發(fā)揮促進作用,VEGF水平和CHD病情發(fā)生﹑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受到了臨床方面的高度重視[9-11]。CRP是機體參與炎癥反應的一種主要蛋白,在正常機體中,其僅為微量水平,但機體出現(xiàn)急性嚴重或發(fā)生功能損傷時,其含量會隨之明顯升高。hs-CRP屬于炎性反應產(chǎn)物,其會直接參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過程中,其濃度高低,可將冠狀動脈急性損傷和惡化情況充分反映出來[12-14]。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BNP﹑VEGF﹑hs-CRP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相關文獻[15]也得到相似結論,這說明CHD患者的BNP﹑VEGF﹑hs-CRP水平處于明顯升高狀態(tài)。且本次研究還發(fā)現(xiàn),不同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及不同CHD類型的BNP﹑VEGF﹑hs-CRP水平比較,差異均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隨著CHD患者病情不斷加重,BNP﹑VEGF﹑hs-CRP水平也隨之明顯升高,對3種指標進行檢測,可準確預測CHD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
綜上所述,檢測血清BNP﹑VEGF﹑hs-CRP對評估冠心病患者病變情況﹑嚴重程度及預后具有重要價值。
[1] 李登云,楊利萍.冠心病患者血清 BNP﹑VEGF﹑hs-CRP檢測的臨床意義[J].檢驗醫(yī)學,2016,31(3):205-208.
[2] 邱宗利.B型腦利鈉肽聯(lián)合心肌酶譜檢測在冠心病危險分層和冠脈搭橋術中的預測作用[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5,06(8):1259-1262.
[3] 劉正群,付林.超敏 C 反應蛋白聯(lián)合 D-二聚體檢測在冠心病早期診斷的臨床意義[J].河北醫(yī)學,2015,21(3):509-511.
[4] 王福華,周江,郭靖濤,等.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高敏C反應蛋白及纖維蛋白原的影響[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6,31(3):233-235.
[5] 陳瓊,吳敏校,陳宏斌,等.冠心病患者血液Lp-PLA2﹑hs-CRP及D-二聚體檢測的相關性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6,8(2):164-165,168.
[6] 王朝燕,禹露.BNP聯(lián)合心肌酶譜檢測在冠心病危險分層和冠脈搭橋術療效中預測作用[J].河北醫(yī)學,2016,22(3):374-378.
[7] 許靜莉,張繼軍.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BNP﹑MMP-2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4,18(12):1652-1653.
[8] 孫安民,王偉.老年冠心病患者測定高敏C反應蛋白和B型鈉尿肽的臨床意義[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09(6):648-649.
[9] 李方江,張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對血漿B型鈉尿肽﹑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水平變化的動態(tài)觀察[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24-26.
[10] 劉宇.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RP和pro-BNP水平變化的臨床意義[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5,10(2):30-31.
[11] 張禮昀,吳春波.血清尿酸與N末端B型鈉尿肽原聯(lián)合檢測在冠心病診斷中的價值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5,04(2):193-194.
[12] 王蘇夢,吳嘉,牛冬梅,等.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 NT-proBNP﹑RDW 和 CRP的水平及相關性研究[J].東南國防醫(yī)藥,2015,22(4):362-364.
[13] 余木生,房淑萍,許通文,等.老年冠心病的臨床預測指標價值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5,06(13):1928-1929,1978.
[14] 李軍.高敏C-反應蛋白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預后的影響[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5,21(12):1693-1695.
[15] 賴天壽,丘仲柳,譚柏松,等.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cTnI和血脂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4,18(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