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南部卞家山遺址,G1中出土漆觚7件,墓葬出土明確的漆觚5件。漆觚是良渚文化考古史上新確認(rèn)的器種,發(fā)掘主持人趙曄專文進(jìn)行過論述[1]。這樣,原先反山M22∶42、43涂朱嵌玉鐲形器底漆杯 (不明漆器)[2]、瑤山M9∶78嵌玉漆杯[3],實際上也是漆觚。瑤山M9屬于良渚文化早期,說明從良渚文化一開始,漆觚的制作就非常成熟了。
之后,桐廬小青龍良渚文化墓葬也清理出清晰的漆觚痕跡[4]。
好川文化主要分布于浙西南甌江流域,其主體年代與良渚文化晚期相當(dāng),下限略晚于良渚文化。1997年,浙江遂昌好川遺址清理了80座好川文化墓葬,其中隨葬的漆器最具特色。好川墓地的這批漆器,當(dāng)時被籠統(tǒng)描述為亞腰形或柄形,其中的亞腰形漆器,現(xiàn)在看來都是漆觚,但是其他的那類柄形器,到底是什么,一直有疑惑。2017年是遂昌好川墓地發(fā)掘20周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遂昌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在杭州舉行 “好川文化發(fā)現(xiàn)20周年學(xué)術(shù)研討會”,并在西湖博物館舉辦 “好川文化發(fā)現(xiàn) 20 周年特展”[5]。 好川 M8∶2 漆器是重要展品之一,觀看之后,頗有心得。(圖一)
圖一 “好川文化發(fā)現(xiàn)20周年特展”展出的好川M8:2漆器
好川 M8∶2 漆器,“紅色漆痕范圍清晰明確,平面呈亞腰形,經(jīng)室內(nèi)仔細(xì)清剔,亞腰形兩端均發(fā)現(xiàn)有直徑約2厘米、長5厘米以上的木棍類遺痕,緊挨頂端的木棍遺痕旁出土1件玉錐形器。漆痕范圍內(nèi)不同形狀的葉蠟石石片呈多圈箍狀分布”[6]91。(圖二)
好川M8∶2漆器,主體部分就是一個亞腰形的漆觚痕,按照報告插圖的比例,漆觚高約28厘米,亞腰部位現(xiàn)寬約7.6厘米,并鑲嵌或黏附兩周玉片(下文均簡約為“嵌玉”),底部另有圓形玉片1件。主體部分的上部,也就是木棍類的上端,另有一組嵌玉實體,其中4件玉片明顯可以箍狀圍攏,圍攏后的直徑約3厘米。(圖三)
在好川墓地出土的漆器中,往往在一端有大于其他部位玉石片的圓形玉石片,極可能是漆觚的底部。如 M8∶2、M7∶9 等。(圖四)卞家山漆觚,內(nèi)腔貫通,最后以木塞堵住底心,大部分漆觚的底部全涂朱漆,個別漆觚僅在木塞部位涂黑漆[7]314,如卞家山 G1②∶248(圖五)。 由此推測,好川漆觚底部鑲嵌的大圓玉片很可能是鑲嵌在木塞部位。
好川M8∶2漆觚的上部,箍狀鑲嵌如果是在上下貫穿的木棍上,那么它應(yīng)該是與漆觚配套的器件?!皝喲纹崞鲀?nèi)似乎插有圓棍狀物”[6]91,這個圓棍狀物就是與漆觚配套使用的物件,可能因為擠壓,貫穿了漆觚內(nèi)體。(圖六)那么,在其他好川漆器中,還有沒有這樣的例子呢?
我們發(fā)現(xiàn),在好川墓地出土的漆器中,還有一類僅是“圓棍形”的漆器,這類漆器的一端,或者用曲面玉片鑲嵌圍攏,或者直接用玉箍。
如,好川 M1∶1,“見少量紅色漆痕,11片不同幾何形狀的曲面玉片原應(yīng)是鑲嵌或黏附于圓棍形有機(jī)質(zhì)物體上,兩端玉片拼接構(gòu)成玉箍,中間的3片螺旋狀包裹棍體表面。漆痕范圍長12厘米,直徑 3 厘米”[6]96。 (圖七)
好川 M62∶4,“僅見 12 件玉飾片和1件玉箍圈集中分布于長15厘米、寬7厘米范圍內(nèi)”,“箍圈中間稍束腰,高2.3厘米,直徑3.1厘米。推測大概是長15厘米、直徑3厘米的圓形柄狀物體,一端套圓箍,中間鑲嵌或黏附不同形狀玉片”[6]289。
類似的好川M1∶1、M62∶4漆器,極有可能與好川M8∶2漆觚的嵌玉棍狀物一致,這類棍狀漆器或棍狀物與漆觚配套,而且彼此的大小也差不多,直徑基本在3厘米左右。
圖二 好川M8:2漆器野外提取
圖三 好川M8:2漆觚和棍狀物示意
圖四 好川M7:9漆器出土情況及石飾片
好川墓地發(fā)掘中,已經(jīng)注意到錐形器與漆器之間的位置關(guān)系。如,飾玉片漆器的14件中,“出土位置大多數(shù)在墓主的頭部右上方,與玉錐形器出土位置相近”[6]91。如,好川M8∶2漆器,“緊挨頂端的木棍遺痕旁出土1件玉錐形器”[6]91。
那么,錐形器會不會也與漆觚有關(guān)呢?
好川墓地共出土錐形器57件,多數(shù)1墓1件,有6座墓各出土2件,“錐形器大多出于墓主頭部上方。57件錐形器尾榫部均無小孔”[6]85。好川墓地飾石片漆器7件、飾玉片漆器14件,這21件漆器的出土狀況,以及沒有鑲嵌玉石片的明確是漆觚的,除了M16、M19沒有共出錐形器,M47、M59的錐形器在墓室的另端外,其余出土飾玉石片的漆觚、漆棍狀物附近,或稍遠(yuǎn)部位,均有錐形器。如:M1、M3、M6、M8、M10、M12、M39、M52、M60、M62,錐形器就在漆器的附近。如好川M10∶2,飾玉片漆器散落區(qū)域較大,散落長約85厘米,M10∶4錐形器就位于一側(cè)。(圖八)
錐形器,極有可能也是與漆器配套的器件之一。
趙曄梳理了卞家山66座墓葬出土明確漆觚的 5 座,M12、M21、M56、M61、M63[8],M24 和M34的漆痕也極有可能是漆觚,除M12未出土錐形器外,其余6座墓葬的漆觚旁均有錐形器。卞家山M61、M63最為清晰。(圖九)
這就不是偶然的巧合了。
趙曄注意到的江陰高城墩M11∶10漆器,很可能也是漆觚,是有依據(jù)的。但是,那2件錐形器“未必是與它相關(guān)的器物”,卻不盡然。高城墩M11∶10,“出土?xí)r尖端放置大小不一的錐形器2件、玉珠1件,推測與該漆器有關(guān)”[9],也并非巧合。
桐廬小青龍墓葬是又一處出土漆觚的良渚文化墓地。小青龍遺址遠(yuǎn)離太湖流域,是浙西良渚文化山地丘陵類型的代表之一,清理的44座良渚文化墓葬分別位于遺址的北區(qū)和南區(qū),其中北區(qū)西部墓葬23座,出土琮、璧、鉞和漆觚,等級明顯較高。 M6、M9、M10、M14、M33五座墓葬出土漆觚,均隨葬玉鉞。
小青龍 M6∶5 漆觚,M6∶3 錐形器位于漆觚西側(cè)。
小青龍M9∶6漆觚,現(xiàn)高28.4厘米,口 15厘米,底8.8厘米。從小青龍按柄玉鉞的柄部均朝向墓主來看,M9∶10錐形器位于腳端部位,與漆觚有一定距離。
圖五 卞家山G1②:248漆觚底部
圖六 好川M8:2漆觚和棍狀物復(fù)原示意
圖七 好川M1:1棍狀物出土情況
小青龍M10∶6漆觚,現(xiàn)高32厘米,口徑13.5厘米,底徑11.2厘米。按柲玉鉞出土?xí)r玉鉞體朝東,墓主頭向也應(yīng)該朝東,M10∶5錐形器位于漆觚口上方。
小青龍 M14∶15 漆觚,高約30厘米,口徑約14厘米。M14∶13錐形器位于漆觚口上方約10厘米處。(圖十)
小青龍 M33∶8 漆觚,高28.4厘米,口徑11.4厘米,底徑7.2厘米。M33∶9錐形器位于漆觚口的上方約10厘米處。
桐廬小青龍5件漆觚出土?xí)r,均有錐形器在相鄰部位,也可能不是巧合。(圖十一)
圖八 好川M10及M10:2飾玉片漆器平面圖
良渚文化錐形器的功能多樣,在良渚遺址群及周邊區(qū)域,成組錐形器作為男性墓主身份和等級的標(biāo)識,往往以 1、3、5、7、9、11 等奇數(shù)出土于墓主的頭端部位。另外,單件錐形器多出土于墓主肢體兩側(cè)。單件錐形器還往往配有套管,短的如反山 M12∶117、118 錐形器和套管,出土?xí)r套管直接位于錐形器的端部。稍長的如桐鄉(xiāng)新地里 M54∶8-1、2 錐形器和套管,出土?xí)r錐形器端部和套管間距15厘米[10]。青浦福泉山吳家場M204、M207的錐形器,除了下端的套管外,套管和錐形器之間還有喇叭形的套管套接[11]。如果良渚和好川文化的相關(guān)錐形器,還起到了與漆觚相關(guān)的棒狀器的作用,那么錐形器的功能又增添了內(nèi)容。
卞家山G1出土的木胎漆觚,“器物的高矮大小相差不大,高 22~26厘米,底徑7.5~8厘米,口徑約 11厘米;木塞直徑約2.5厘米,高 1~3 厘米”[7]314。卞家山墓葬出土的漆觚痕跡,殘長在20~39厘米,“考慮到漆觚的個體因壓塌變形或大于實際尺寸,因局部殘損或小于實際尺寸,我們認(rèn)為大部分漆觚的實際尺寸應(yīng)當(dāng)集中在25~30 厘米之間”(趙曄文)。(圖十二)
圖九 卞家山M63漆觚和錐形器出土位置
圖十 小青龍M14漆觚、錐形器等相關(guān)遺物提取后
好川未飾玉石片的漆觚,如,M40∶10,漆痕范圍長約25厘米。M47∶13,漆痕范圍長 23厘米。鑲嵌玉石片的漆觚,M8∶2,漆觚痕長約28厘米。好川漆觚的大小與卞家山差不多。
前文已提到,類似好川M1∶1以及M29∶30一端有小玉箍的漆器,很可能是漆觚的配套工具——漆棍狀物,它們有些鑲嵌或黏附玉片,有些如 M47∶13,僅是漆棍狀物,“室內(nèi)清剔發(fā)現(xiàn)漆痕中間有木棍狀有機(jī)質(zhì)痕,木棍痕直徑2.5厘米”。(圖十三)
溫州曹灣山好川文化遺址,也出土了一組玉石片棍狀物,上部有曲面的臺形玉片、圓形片、S形片等,下部是小玉箍,小玉箍的下方還有2件玉片[12]。(圖十四)
曹灣山飾玉棍狀物與好川M1∶1出土?xí)r沒有散架的飾玉棍狀物形制接近。好川M29∶30、M37∶1、M62∶4 漆器,也是棍狀物,是與漆觚配套的棍狀物。
好川M62∶4棍狀物,“紅色漆痕范圍比較清晰明確,12片曲面玉片和1件玉箍呈圓棍狀分布。漆痕范圍長15厘米以上。其中4片三重臺階狀褐黃色滑石片合圍成箍,玉箍直徑3.1厘米”[6]100,4片臺形玉片合圍的直徑與玉箍直徑非常接近。野外平面圖標(biāo)識的漆痕范圍更大一些?!巴茰y大概是長15厘米、直徑3厘米的圓形柄狀物體,一端套圓箍,中間鑲嵌或黏附不同形狀玉片[6]289(圖十五)。 ”M62∶3錐形器底端位于漆痕上方,兩者之間不排除還有關(guān)系。(圖十六)
好川M60∶2漆器,是好川墓地中最為復(fù)雜和精美的漆器,它是觚還是棍狀物(圖十七)?“紅色漆痕保存不好,22片不同形狀平面或曲面玉片集中出土于15厘米×13厘米范圍內(nèi),底端是9片三角形玉片。其中三重臺階狀玉片2片、冠狀飾玉片1片、梯形1片、側(cè)體鳥形1片”[6]100(圖十八)。底端9片三角形玉片,圍攏后直徑約3厘米,與棍狀物底端的玉箍3厘米左右的直徑非常接近,但是臺形玉片圍攏后的外徑顯然較大,與M62∶4棍狀物顯然不同,應(yīng)該還是觚,而邊上出土的M62∶3錐形器可能起到了棍狀物的作用。(圖十九)
通過對好川墓地漆器的分析和甄別,發(fā)現(xiàn)除亞腰形的漆觚及M60∶2的高級漆觚外,還有與漆觚配套使用的棍狀物。一些棍狀物與漆觚共出,如M8∶2、M47∶13等。一些棍狀物單獨出土,尤其是底端套接玉箍的棍狀物。而出土在漆觚附近的那些錐形器,則極有可能也起到了棍狀物的作用。
觚源起于大汶口文化早期——崧澤文化時期的陶觚,良渚文化時期陶觚已消失,漆觚取而代之。良渚文化高等級墓葬中的嵌玉漆觚、一般墓葬中的漆觚,以及廢棄堆積中的漆觚殘件,是良渚文化中心的良渚遺址群較為普遍的用品。遠(yuǎn)離良渚文化核心區(qū)的桐廬小青龍墓地中,也出土了同類的漆觚,以及與良渚文化有著千絲萬縷關(guān)系的好川文化中,漆觚成為墓葬等級的標(biāo)識之一。
2018年1月4日,在觀看好川M8∶2漆器時,筆者發(fā)現(xiàn)M8∶2漆器上部的飾片可以圍攏一周,說明棍狀物和漆觚是一組彼此配套的器件。在朋友圈的交流中,河南安陽工作站何毓靈先生熱心回應(yīng),告知筆者商周銅觚與“棒狀器”同出,并馬上發(fā)給筆者相關(guān)的論文和資料,使筆者受益匪淺。
觚,青銅器自銘為“同”,據(jù)相關(guān)研究,“同”的功能主要用作祼祭,用作祼祭的“同”在使用時有組件,包括蓋、塞、管狀或柱狀物和木桶,蓋上帶柄,以便取出和蓋上,蓋的形狀不一,球形、半球形或圓錐形。商周那些復(fù)合式的柄形器,很可能就是所謂的玉瓚,祼祭時澆灌鬯酒于瓚上,瓚往往高出“同”口,“同”的大侈口以免鬯酒外灑。祼祭是象征性的,酒不會太多,“同”腔不用做得太大①鞠煥文:《殷周之際青銅觚形器之功用及相關(guān)諸字》,《中國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2014年。關(guān)于“祼”,參見李學(xué)勤:《〈周禮〉玉器與先秦禮玉的源流——說祼玉》,鄧聰編:《東亞玉器》,香港中文大學(xué)中國考古藝術(shù)研究中心,1998 年,第 35 頁。 “祼”,文獻(xiàn)作“果”“淉”“灌”,《周禮·小宰》鄭玄注:“祼之言灌也,明不為飲,主以祭祀。唯人道宗廟有祼,天地大神至尊不祼,莫稱焉?!?。何毓靈受張光裕關(guān)于《儀禮》飲酒禮中的醴柶所用青銅器問題的啟發(fā),梳理了婦好墓“銅尺形器”,認(rèn)為就是與爵、觚配套使用的“匕”或“柶”,并以小屯M232、臺西 M35(圖二十)佐證②何毓靈、馬春海:《試論婦好墓“銅尺形器”的功用——兼談商周青銅爵、觚的使用》,《文物》2016年第12期。插圖轉(zhuǎn)引何毓靈文,并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臺西商代遺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關(guān)于青銅觚功能的論述,也可參見林巳奈夫:《殷周青銅器綜覽:殷周時代青銅器的研究》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94、95頁。。
圖十一 小青龍M10:6漆觚提取后
圖十二 卞家山G1出土的漆觚
圖十三 好川M47漆觚和棍狀物提取后
圖十四 曹灣山好川文化棍狀物提取后
圖十五 曹灣山和好川M62棍狀物的復(fù)原示意
圖十七 好川M60:2玉飾片
圖十六 好川M62棍狀物和錐形器出土狀況
圖十八 好川M60:2玉石片出土狀況
良渚、好川文化的漆觚,雖然在卞家山遺址中,它們被損壞后隨意丟棄于水域,陪葬的墓葬等級也不高,但是,從形制和體量,以及制作成形和髹漆來看,當(dāng)然也是耗時費(fèi)工的高端產(chǎn)品。良渚和好川大墓中的嵌玉髹漆觚,更是把這一類器物的工藝推向極致。好川墓地出土的漆觚,與漆觚相關(guān)的棒狀物的存在,以及有可能也與漆觚配套使用的玉錐形器,使得好川和良渚的漆觚問題變得有意思起來。
附記:本文寫作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何毓靈、何駑先生的指點,得到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好川發(fā)掘領(lǐng)隊王海明先生的幫助,特此感謝。
圖十九 好川M60:2漆觚和M60:3錐形器復(fù)原示意
圖二十 臺西M35及出土的銅觚和銅笄形器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卞家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124、314;趙曄.良渚文化漆觚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C]//中國考古學(xué)會.中國考古學(xué)會第十四次年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291.
[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瑤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129.
[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桐廬博物館.浙江桐廬小青龍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3(1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桐廬博物館.小青龍[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
[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交流碰撞融合傳承發(fā)展視野下的好川文化:記“好川文化發(fā)現(xiàn)20周年學(xué)術(shù)研討會”[N].中國文物報,2018-01-1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遂昌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好川文化集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
[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遂昌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好川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7]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卞家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8]趙曄.良渚文化漆觚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C]//中國考古學(xué)會.考古學(xué)會第十四次年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105.
[9]南京博物院,江陰博物館.高城墩[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09.
[10]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桐鄉(xiāng)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新地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333.
[1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良渚考古八十年[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243.[12]王海明.溫州老鼠山遺址(后改名為“曹灣山遺址”)[M]//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考古新紀(jì)元.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