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巖
新聞聞倫理學是研究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道德產(chǎn)生與形成規(guī)范的學科,是一門邊緣學科,其內容包括:新聞道德的產(chǎn)生、發(fā)展的歷史,新聞道德的內容、規(guī)范、作用;新聞道德與新聞法制、公共道德的關系、新聞道德的修養(yǎng)等。
在新聞學中,新聞采訪是基本的課程。在今天的新聞采訪中,暗訪是記者使用較多的方式。
暗訪又叫“隱性采訪 ”??梢苑譃榻槿胧胶头墙槿胧絻煞N。介入式采訪,即記者假冒各種身份,與事件的當事人進行接觸,以獲取所需要的新聞信息;非介入式采訪,是指記者假冒各種身份,以旁觀者的眼光觀察,沒有介入或干預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而獲得信息。
在記者的日常工作中,通常采取介入式采訪,也因此產(chǎn)生了各種非議。很多人認為,這種沒有公開身份的采訪形式,屬于欺騙、不道德的行為。本文意在從倫理學的角度,說明新聞暗訪的合理性。
一、新聞暗訪與道德之爭
2007年,“茶水發(fā)炎 ”事件曾在全國轟動一時。近年來,醫(yī)患關系問題日益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作為弱勢一方的患者反映醫(yī)院為了多收費,在患者化驗的時候做手腳,意在讓患者“生病 ”,以便多花治療費。
媒體記者采取了新聞暗訪中的介入式采訪形式,用茶水當作尿樣,化驗出了炎癥。隨后,公眾指責醫(yī)院醫(yī)德缺失、“以藥養(yǎng)醫(yī) ”的弊端。
事件發(fā)生后不久,全國 92家三甲醫(yī)院聯(lián)合進行了“茶水尿常規(guī)化驗”,結果是:茶水確實能夠化驗出炎癥。開始指責新聞記者缺乏職業(yè)道德。自此,一場新聞暗訪與道德之爭開始。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社會,被采訪對象對新聞的了解程度也越來越深,給新聞記者的采訪,特別是一些負面報道的采訪帶來了難度。所以,為了揭露事實的真相,部分新聞記者采取了這種暗訪的形式。《芝加哥太陽報》為了揭露醫(yī)院為婦女做不必要的墮胎手術以牟取暴利,采取了新聞暗訪的方式,結果普利策新聞獎的評委們認為,這篇報道因為道德缺失,不僅對被采訪對象,對公眾都產(chǎn)生了欺騙行為,將這篇新聞性、影響力都符合獲獎條件的報道拒之門外。
然而,從新聞角度看,不采取這種采訪方式,也存在著不道德的行為。大眾媒體肩負著揭露事實真相的監(jiān)督作用,對這些丑惡現(xiàn)象的揭露多數(shù)都是采取暗訪的形式進行的,如果遵守那種道德標準,公開采訪,往往都是一無所獲。如果放棄這種 “不道德”的采訪形式,意味著媒體將失去大部分的監(jiān)督職能,任由那些不道德的行為危害大眾,這本身也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二、對被采訪對象的道德性
在許多新聞暗訪的案例中,記者與被暗訪者之間總會有這樣的沖突:媒體與采訪對象都有各自所信守的職業(yè)價值觀,而這些相互沖突的價值觀看起來又都是合理的,并且他們各自又都能訴求到明確的倫理原則作為理論支撐。在做出道德決定的過程中,選擇忠實于什么就成為至關重要的一步。要成為對社會負責的媒體,必須清楚最終忠實的對象。判定新聞暗訪是否在道德上可行時,必須以是否為了社會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為唯一出發(fā)點。在此限制下,新聞暗訪才有利于社會發(fā)展,才會得到大多數(shù)人的支持。
道德的最高原則,按其實質來說,究竟是以個人利益為基礎,還是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基礎?道德的功能在于調整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個人和社會、個體和整體之間存在的各種利益關系。這是決定各種道德體系、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內容的最高原則,也是決定各種道德活動的依據(jù)以及道德理想的標準。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只有在實現(xiàn)了無產(chǎn)階級專政和生產(chǎn)資料公有制,社會整體利益已不再是虛幻的情況下,一 切主張集體的和整個社會的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思想,才必然是進步的;一切主張個人利益高于社會整體利益,把個人利益置于社會整體利益之上的思想,才必然是落后的。
在當今社會主義中國,那些為了一己私利,違背了公眾利益的行為,如果不及時揭露出來,那將會違背了道德。對于那些不法行為人,如果不采取 “不道德 ” 的形式進行揭露,那終將違背的公眾的道德。而且,這些行為人也是公眾的一部分,最后也將是對他們的不道德行為。
三、新聞暗訪對公眾的合理性
那么,為什么說新聞暗訪作為道德權變有其合理性?或者說,如何正確看待對普遍的道德準則的權變的合理性?
在倫理學上,道德評價的基本原則是應該或不應該、善或惡、有價值還是沒有價值。這個問題也可以這樣問:是否一切普遍的應該、善和價值都是絕對的?理性告訴我們:不是。
因為,普遍的應該、善和價值是對于某類主體的一切個體都要求做到的,而絕對的應該、善和價值則是對于某類主體的一切個體在任何條件—— 時間條件和對象條件——下都要求做到的。就是說,相對于普遍的應該、善和價值,絕對的應該、善和價值不但對于任何對象都存在,因而無對象條件;而且對于任何對象在任何時間都存在,因而無時間條件。因此,絕對的應該、善和價值都是普遍的應該、善和價值,而普遍的應該、善和價值卻不都是絕對的應該、善和價值。絕對的應該、善和價值是普遍的應該、善和價值之一種,是無時間條件的普遍的應該、善和價值。固然,誠實對于任何社會任何人來說都是應該的、正當?shù)?,因而是普遍的應該、普遍的正?但是。誠實并不是絕對的應該或正當.而是相對的應該或正當。
新聞暗訪的目的是為了揭露事實真相,還公眾一個明白,而不是針對某一個人和某一件事去做的,具有社會普遍意義。新聞暗訪是具有社會絕對價值的行為。通過這種行為,能夠引導社會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所以,新聞暗訪是服務大眾的一種方式,而不是某個人、某個團體的利益集團。
不僅如此,新聞暗訪的目的是維護社會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正合乎社會制定道德原則的內在要求,是絕對的應該或正當。因為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增進全社會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新聞暗訪正合乎此絕對的應該、善和價值。
參考文獻:
[1]陳昌0鳳.三十年來美國記者群體變化[J].中國記者,2003,(6).
[2]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 鄧曉芒,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0.
[3]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