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12名年輕人乘著一艘小漁船,以環(huán)保之名阻止美國的核試驗。該船的一條橫幅很是出名——“綠色和平組織”。它蓬勃發(fā)展起來,烈火般地席卷全球,成了媒體的寵兒。然而,他們一味用“綠色和公共利益”標榜自己,破壞了許多有價值的科學實驗,大肆抨擊發(fā)展中國家必要的砍伐行為,為了媒體的追捧,他們仿佛得了一種“曝光上癮癥”。
讓人不禁思考,名義是必須的嗎?有了名義便可以為所欲為嗎?名義的金色匾額背后不存在陰影嗎?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我想到了中國的所謂愛國主義論,南海仲裁沖突激起了大家的愛國熱情,以愛國為名義,芒果干首當其沖。福建、廣西芒果干趁機求關注,老板打著支持國貨的大旗,一時間盡是“抵制外貨”和“買國貨、捍衛(wèi)主權”。甚至有人將菲律賓芒果干改名為廣西芒果干,一天成交5000多件,這是愛國嗎?這一種愛國,像是唯恐別人不知道自己愛國,更像是借著愛國的名義謀求一己之私利。愛國主義名義下的芒果干是何其的無辜!
所以,盲目追求名義只是流于表面和形式,與實際有別甚至相反。那么,為何有人仍然一味地盲目追求并高舉所謂的名義呢?因為,有了名義,便好像占據了道德的制高點,就可以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以一種睥睨群氓的優(yōu)越感來顯示自己的崇高正確,來獲得別人的敬仰和追捧,來輕松而又體面地為自己謀取更多私利,這些大概就是許多人崇拜名義的原因罷了。
這種對所謂名義的功利運用只會起到反效果。拋頭顱灑熱血的事業(yè)最后難免會變成一種生計,一門生意。
那么,為了避免上述弊端,我們該如何做呢?一曰清醒認識名義,別把名義當成圣旨。二曰有了名義后便做與名義相符之事,別給那些崇高的詞語抹黑。晚清一些名臣的名片大多素面朝天,有時甚至連官銜都無。這種淡泊卻讓后人明白了他們的做人原則,他們的作風真正詮釋了何為氣節(jié),何為士子,他們不需要名義而自有名義。
名義是一把火,適當地運用它能夠讓你得到光明與溫暖,盲目地追逐它卻會給自己帶來損傷和毀滅。怎樣運用名義?是夸父逐日還是飛蛾撲火,決定權在你的手中。
作者簡介:
于欣蕾,江蘇省鹽城市,江蘇鹽城市高級實驗中學高三16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