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璽
當今的詞語教學只是單一地停留在理解的層面上,都是“淺嘗輒止”,忽視了詞語本身就是一個鮮活的元素,導(dǎo)致了詞語教學的膚淺化、僵硬化。筆者以為,要堅持“吃透”“挖深”“拓廣”“觸情”“整合”五種理念
吃透 挖深 拓廣 觸情 整合
記得李海林教授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語文老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帶領(lǐng)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只有這樣,詞語才會在學生的心中變得豐厚起來。”而在現(xiàn)實的語文教學課堂中,很多詞語教學大多是單一地、僵化的、了無生氣地浮現(xiàn)于表面,那么如何有效深入地進行詞語教學,讓詞語教學也綻放出奇光異彩呢?筆者以為,詞語教學要把握五個字“透、深、廣、情、合”。
如果說讀通課文是閱讀教學的“底線”,那么,我認為吃透文本中出現(xiàn)的詞語,應(yīng)該是“底線”中的“底線”。課堂上學生如果連課文中的詞語都不能夠準確理解,對文本的整體感悟也只能是浮光掠影。例如陳建先老師在執(zhí)教《鄭成功》一課中對“慷慨激昂”一詞的教學,就是吃透詞語,涌動生命靈性的好例子。
生:我從“慷慨激昂”感受到這種震撼,因為鄭成功說這句話的時候聲音提高了,好像很激動。
師:你已經(jīng)說對了“慷慨激昂”說表達的一部分意思——鄭成功的情緒很激動,語氣也提高了。這是你理解的。誰再來理解什么是“慷慨激昂”?
生:我的理解是情緒激動。
師:很激動。再看看,這里僅僅是激動嗎?
生:我覺得他還非常憤怒。
師:非常憤怒,也含著激動的情緒。
生:我覺得還有一種堅定。
師:有一種堅定的信念,是一種什么樣的堅定信念?
生:就是趕走侵略者,收復(fù)祖國的寶島臺灣。
師:收復(fù)祖國的寶島臺灣。再想想他為什么而慷慨激昂呢?再讀讀這段話,體會體會。
(學生放聲朗讀)
師:現(xiàn)在我們來交流一下。
生:鄭成功因荷蘭侵略者殘酷地奴役臺灣同胞而慷慨激昂。
挖深就是指在詞語教學中不能僅停留在讀通和理解的層面上,還要善于挖掘詞語中所蘊含的意象,并且要做到將理解和運用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這一點上,許多特級教師都做得非常好。如于永正老師教學的“流利”一詞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師:這里的“流利”是說讀書很熟練。還記得《鋤禾》這首詩嗎?誰能背下來?
生:(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師:他背得怎么樣?誰能說一說?要求用上“流利”這個詞。
生:郭揚同學背古詩《鋤禾》,背得很不流利。
師:學過一年了,一時緊張沒背好。我想,現(xiàn)在他一定想起來了。再背一遍怎么樣?(該生又背,這次背得很好。)
師:這次背得怎么樣?誰再來說一說?
生:郭揚同學背古詩《鋤禾》,背得很流利,很有感情。
師:誰能用贊揚的語氣說一說?
生:郭揚同學背得多么流利,多么有感情?。?/p>
師:請同學們觀察我在干什么,然后用“流利”說一句話。(于老師拿出鋼筆在紙上做寫字狀,鋼筆不下水,甩了甩,還是不大下水。)
師:誰來說一說?
生:于老師在紙上寫字,鋼筆不大下水,寫字很不流利。
師:我換一支筆,看看這支筆怎么樣。(于老師用另外一支筆很流暢地寫出了“高山流水”四個草體字。)
生:于老師這支筆寫字很流利。
生:于老師用一支紫色的鋼筆,很流利地寫出了“高山流水”四個字。
“流利”一詞有兩種意思:①話說得快而清楚;文章讀起來通暢。②靈活;不凝滯。于老師“流利”一詞的教學,不是簡單地引導(dǎo)學生只理解這個詞在課文中的意思。他巧妙地用“鋼筆”作道具,演了一個短劇,在“演”中讓學生悄然明白了流利也可以用來表示書寫是否流暢。這樣就使理解和運用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他對“流利”一詞的深度挖掘,使詞語教學充滿了張力。
“拓廣”就是指詞語教學不能狹隘地停留在就字解詞上,而要將它的外延拓寬。我校一位青年教師在上公開課《田園詩情》一課時,對“牛犢”一詞的拓廣,給聽課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師:什么叫牛犢?
生:剛生下來的小牛叫牛犢。
師:那剛生下來的小羊叫什么?
生:叫羊羔。
師:剛生下來的小狼叫什么?
生:叫狼崽。
師:剛生下來的小馬叫什么?
生:叫馬駒。
師:剛生下來的……
這位老師觸類旁通的詞語教學設(shè)計,看似簡單,實則將詞語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一下子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在掌握詞語的同時,激活了思維,開闊了視野,擴大了知識面。
觸情就是通過教師情感的激發(fā),使原本冰冷的詞語與課文的情境相融,引導(dǎo)學生透過詞語,去體味詞語中所蘊涵著情。詞語中一旦有情的加入,詞語就會在學生的心中難以磨滅。因此,為了使詞語富有情味,就要創(chuàng)設(shè)語境,讓學生在語境中反復(fù)涵詠,用自己的心靈去觸摸詞語的情味。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詞深入兒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詞在兒童的頭腦和心靈里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蓖趵蠋熑谇橛谠~語的教學,引導(dǎo)學生揣摩詞語的深刻內(nèi)涵,使學生透過這幾組詞語觸摸到了詞語中所蘊含的意境,并在追求對“一泓清泉,靜影沉璧”的理解、感悟、運用與積淀的同時,也將情感貫通于文本的每個角落,撒播在每個孩子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