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大成
【案例1】王老師在講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時,采用概念講解——舉例說明——練習鞏固的教學思路。在講授樸素唯物主義的具體形式時,舉例說明泰勒斯關于 “世界本原是水”的觀點,被西方哲學史高度評價為 “西方第一位哲學家”。這時,一個學生發(fā)出質疑性的 “嘀咕”:為什么是第一位呢?但教師由于把教學重點放在 “具體知識”的直接講授上,沒有引導學生圍繞富有教學價值的 “嘀咕”開展探究性活動:泰勒斯是 “第一個”把哲學從宗教神學中分離出來的哲學家,也是 “第一個”把世界的本原歸于“一”的哲學家。因而,泰勒斯命題中體現的 “哲學思維方法”和 “歷史意義”在教學中被遮蔽了。
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是通過知識教學實現的,離開了知識教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這并不意味著任何形式的知識教學都有助于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當前,思想政治課知識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寸深里寬”,即停留在知識之 “表”,沒有進入知識之 “里”,既沒有 “還原”知識形成的過程,又沒有 “汲舀”知識對學生成長的意義??傊R教學未能挖掘和釋放出知識對于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整體效應、深層意義和豐富價值。
【案例2】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深受學生歡迎,所教班級學生的考試成績經常領先于學校同學科老師。但近期在新課程理論學習過程中,筆者對過去知識教學的看法發(fā)生了變化,意識到自己過去的教學僅僅是知識的簡單把握,教學過于表面化,并沒有真正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在備課組交流會上,筆者用游泳的比喻表達自己觀念的變化:傳統教學教給學生書本上關于游泳的知識,但只有讓學生在游泳的真實情境和摸索過程中,才能形成對游泳知識的體驗和探究的空間,進而形成游泳的技能,領悟游泳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在培育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中,我們要教給學生的不應該僅僅是 “關于世界的知識”,而應該更多地教給學生 “進入世界的知識”,自覺豐富和釋放知識對學生成長的價值和意義。
知識處理問題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它有兩個基本的維度:哲學立場的 “認識論維度”和教育學立場的 “人的發(fā)展維度”。前者把知識定義為 “人類認識的成果”,是前人積累下來的用符號形式保存的“理性的產品”。這種知識觀指導下的教學就是把知識作為一種 “結果”,一種 “定論”向學生灌輸和傳授。后者把知識定義為 “再生產”的過程,認為要實現知識對人的發(fā)展的價值和意義,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必須進入知識的內在結構,全面關注知識的符號表征、邏輯形式和意義系統。其中,知識的符號是知識的 “表層”形式,邏輯形式是知識形成系統化、結構化的 “紐帶”,而意義則是知識的 “內核”,是內隱于符號的規(guī)律系統和價值系統。具體列表如下:
知識的內在構成、教學立場以及學習功能
思想政治課知識教學的深度改進,要求教師在高中課程改革 “再出發(fā)”的實踐中,樹立新型知識觀,從學生成長的角度理解知識的內涵,注重過程的價值,凸顯情境的體驗與意義的生成,從而增強知識促進人的精神提升和能力發(fā)展的力量,進而把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真正落在實處。
【案例3】在 “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單元教學中,“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一個 “目”,概念性知識有點 “虛空”,教師在教學中常常忽視它,而把重點放在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和 “我國基本矛盾與改革”這兩個知識點上。但這個內容包含了觀察社會發(fā)展的“思維方法”,相信社會是不斷發(fā)展的 “價值旨趣”。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學中必須把它 “凸顯”出來。因此,重新設計的教學,增加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開展探究性活動:運用辯證法關于發(fā)展的動力、發(fā)展的前途、發(fā)展的道路以及發(fā)展的根本途徑等知識探究 “社會是否發(fā)展?為何發(fā)展?以及如何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觀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辯證思維方法;二是開展研究性學習:回答我國哲學家 “梁漱溟之問”:天意從來高難問:這個世界會好嗎?通過這兩個問題的思考和探究,學生看到了海上冰山被海水“遮蔽”的部分,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正確看待社會發(fā)展的思維方法和理性精神,而且為學生打下了 “改革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的理論基礎,增強了對我國 “將改革進行到底 ”的政治認同。
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深度改進,是在克服知識教學淺表化的過程中,積極探尋知識教學的新路徑、新樣態(tài)。結合實踐經驗,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升華教學立意,提升教學品質。立意原是寫作用語,意即確立寫作的主旨、命意,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教學立意是教師意欲實現的教學目標,是教師對教學的價值定位與主動選擇。教學立意決定著教學內容的取舍與教學方式的呈現樣態(tài),其高下、深淺直接決定著教學的運行狀態(tài)。教學立意是教學的靈魂所在,是達成教學目標、實現教學價值、提升教學品質的關鍵。結合案例,我們可以看出,教學立意具有三重境界:一是指向顯性的知識。即把教學的價值定位在引導學生掌握社會發(fā)展的趨勢、發(fā)展的道路、發(fā)展的動力以及發(fā)展的根本途徑等具體的知識 “點”上,其教學樣式就是教師講授,學生記憶并再現;二是指向隱性的方法與思想。即把教學的價值定位為讓學生“運用”辯證法的發(fā)展觀,理解唯物史觀,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的方法;三是指向隱性的價值旨趣。即通過教學,讓學生樹立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地對待社會和人生,正確地進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其中,知識內容形成的方法、思想、思維與人文情懷、科學精神等,更具有可遷移性,更能使得所學的顯性知識在現實的問題情境中得以創(chuàng)造性地靈活運用。所謂思想政治課知識教學的深度改進,就是要讓教學深挖抵達知識的第二、第三層次,教給學生 “剩下來” “帶得走” “可再生”的終身有益的東西,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2.實施單元教學,關注深層價值。與課時教學不同,單元教學以單元為基本單位,用基本問題統領整個單元,通過問題設計將課程與經驗鏈接,進而彰顯知識的彼此關聯和深層價值。正因如此,鐘啟泉教授認為,基于學科素養(yǎng)的單元設計是一線教師的基本功。學校的課程開發(fā)與課堂轉型必須從單元設計做起。從案例可以看出,實施單元教學需要從三個方面努力:
(1)提煉大觀念。大觀念是一種聯結,居于學科核心;大觀念是持久的,可遷移到其他的情境脈絡;大觀念引發(fā)學生分析、綜合、評價與創(chuàng)造。因此,聚焦課程的核心目標,用大觀念來組織碎片化知識,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深層學習。案例中,教師通過哲學家 “梁漱溟之問”引出 “這個世界會好嗎”這一統攝性極強的大觀念,克服了課時教學中知識的碎片化、淺表化,深挖了 “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的育人價值,有助于促進學生對我國制度設計的理性思考和政治認同。
(2)設計教學重心。自覺創(chuàng)造學習空間,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創(chuàng)設蘊含學習主題和富含學習價值的教學事件。這方面,約翰古德萊德的 “教學重心”理論給了我們啟發(fā)。他認為,教學重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輔助手段,它可以是要看的一幅畫、要讀的一本書、要沉思的一個想法、要解決的一個問題,要參觀的一個地方。案例中,教師設計的 “哲學家梁漱溟之問”這一個教學重心,有助于整合關聯知識,賦予知識以靈魂,讓學生在由 “表”及 “里”的過程中,經歷認知挑戰(zhàn),提升學習品質,感受與體驗發(fā)現真理的喜悅。
(3)引導能動學習。如果說,淺表性知識教學容易引發(fā)學生的機械記憶,那么深度教學則需要學生的能動學習和主動思考。因此,在深度教學中,能動學習不是單純的教學方法,而是教育的原理與基礎。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用辯證法的發(fā)展觀推演社會歷史觀,圍繞 “哲學家梁漱溟之問”開展研究性學習,兩個問題既發(fā)揮了先行組織者的作用,提高知識學習的效率;又賦予冰冷的知識以人性的溫度,有效促進學生化知為“智”,化知為 “德”,化知為 “行”,從而將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自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乃至生活態(tài)度。
3.實施活動教學,遵循成長機制。沒有體驗的教學是膚淺的教學。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體驗領悟的緘默知識具有個體性和動力性,能夠濡化形成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因此,知識教學的深度改進需要通過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理解、體悟顯性知識背后隱藏的豐富思想以及價值旨趣。正因如此,新一輪課程改革彰顯 “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倡導實施 “活動型學科課程”,真正讓思想政治課的知識教學體現和落實 “公民教育課程”的價值取向。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用辯證發(fā)展觀推演社會歷史觀的 “探究性活動”,圍繞 “哲學家梁漱溟之問”開展 “研究性學習活動”,都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具體地說:
(1)樹立 “素養(yǎng)形成機制”的理念。維列魯學派、皮亞杰、杜威等教育心理學家的研究都證明:素養(yǎng)是個體性和生命性的東西,是在個體的生命活動之中形成的。我國葉瀾教授也說過,個體的活動是個體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沒有個體的活動就談不上任何發(fā)展。因此,在知識教學的深度改進中,教師必須樹立“學生只有通過自身能動的活動才能發(fā)展自身素養(yǎng)”的理念。
(2)探索活動教學的課程轉化。教學內容問題化、問題活動化是活動教學設計的運思之道。首先,教學內容問題化。伽達默爾認為,理解一個文本,就是把它理解為對某個問題的回答。因此,教學過程中,要堅持 “問題優(yōu)先”的原則,引導學生思考教材是為了 “回答”什么樣的 “問題”才這樣 “敘寫”。只有這樣的問題才是文本中蘊含的 “應有問題”,發(fā)現和解決這些問題,才是課堂教學的核心目標和真正價值;其次,問題活動化。沒有問題,活動流于隨意和盲目,會失去明確的指向。同樣,沒有活動,問題就難以展開,學生就不能經歷完整的分析解決過程。學生要基于問題,運用各種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進行積極思考,主動作為,涵養(yǎng)生成自己的核心素養(yǎng)。
4.使命自覺:讓深度教學落地課堂。鐘啟泉教授說過一句極有見地的話:深度教學就是實施核心素養(yǎng)教學。對于一線教師來說,只有參與知識教學的深度改進,才能找到日常教學中常態(tài)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抓手,從而讓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真正落地課堂。這個使命光榮而又艱巨,需要在知識教學改進中修煉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提升教育智慧。為此,要處理好3個關系:
(1)處理好知識與素養(yǎng)的關系。一方面,要反對借口培育核心素養(yǎng)弱化甚至排斥知識的傾向;另一方面,又要反對把知識教學淪為基于 “外表”,關注“局部”,重視 “記誦”的教學慣習。這種陳舊的教學慣習,已成為高中政治課知識教學狀況難以改觀的重要根源,必須自覺加以改變。只有這樣,思想政治課知識教學的深度改進才能不走老路,不走邪路,呈現嶄新的樣態(tài)。
(2)處理好不同類型知識之間的關系。新課程改革以來,高中政治教師的知識觀雖然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但在知識類型上,絕大多數教學仍停留在事實性知識和概念性知識上,而關于方法的知識、思想的知識以及價值的知識都被忽視或遮蔽了。其實,在深度教學視域下,結構化的知識比碎片化的知識更有價值,內隱于知識符號的思想、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系統比知識符號更有價值,通過活動體驗探究獲得的知識比通過記憶獲得的知識更有價值。因此,高中政治教師要進一步走出狹隘膚淺的知識觀,系統梳理和整合高中政治課中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以及核心價值”,把最有價值的知識教給學生,不斷增強政治課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力量。
(3)處理好教師成長與教學改進的關系。為什么人們老是盯住 “在場”的東西,而不放眼注意一下周圍的 “不在場”的東西?海德格爾認為,提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在作哲學思考,因為提出這個問題意味著人進入深邃的視域和境界。在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今天,當我們看到書本知識的時候,我們想到的不應該僅僅是課堂里的記憶、試卷上的題目、考場上的得分,還應該想到具體知識背后深邃而又遼闊的背景,想到知識蘊含的思想方法、情感態(tài)度,想到知識里有許多美好的情愫,可以引領和成全學生的精神生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日常的知識教學中,積極追尋知識之間的聯系,探索知識的深層意蘊,建構知識向素養(yǎng)轉化的機制,自覺 “籌劃”知識對人終身發(fā)展的意義,讓應試視域遮蔽的對人成長更為重要的東西在課堂教學中 “顯現”和 “綻放”出來。
[1]李潤洲.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知識教學[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7,(6).
[2]趙汀陽.知識,命運和幸福[J].哲學研究.2001,(8)
[3]郭元祥.教育的立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4]鐘啟泉.課堂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