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連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 中國語言文化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在滿人入關之前,蒙古長期以來都是滿洲統(tǒng)治者效法優(yōu)長的對象和實施“貴族聯(lián)合”政策的盟友。在定鼎中原之后,雖然中央集權制的漢人文化傳統(tǒng)更加有利于政權擴張的歷史趨勢,蒙古的“邊疆化”過程在所難免,但蒙古對于清朝統(tǒng)治者的重要地位始終不言而喻。滿蒙聯(lián)盟一直是清代的基本國策,滿漢之間的關系也始終是清代諸帝要著意維護的。滿蒙漢政治文化相互制衡交融的結果之一,就是各種語言合璧書籍的刊印。故宮博物院所編的《故宮珍本叢刊》第722冊就收有清初寫本《滿蒙漢三體字書》,可見,對于滿、蒙、漢三種語言的會通是很早就有自覺意識的。從清初《滿蒙漢三體字書》到康熙時拉錫等人奉敕所編《清文合蒙古鑒》,再到乾隆朝阿桂等奉敕撰《御制滿珠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鑒》、肫圖《一學三貫清文鑒》、富俊《三合便覽》,光緒內府寫本《滿蒙漢合璧教科書》、佚名《蒙漢滿文三合》,均可體現滿蒙漢三種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通。乾隆時期理藩院用蒙文編譯的《易經》《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以及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等文學名著,也彰顯了當時蒙漢文化的融和以及清朝政府的官方支持態(tài)度。清代武英殿官刻或內府抄寫,寺院出版刊印以及民間書坊私刻蒙文書籍均有多部。與致力于彰顯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官刻以及旨在闡揚宗教經典的寺院刊刻不同,民間書坊私刻多為書商及個人出資刊印。民間書坊私刻雖不能完全不考慮到牟利,但更重要的是書籍背后所蘊含的刊刻宗旨以及理想寄托。海山作為外蒙獨立的積極活動者,《蒙漢合璧五方元音》的編纂就是其政治理想的寄托和教育理念的實施。
海山大約出生于清同治元年(1862),其出生地是內蒙古卓索圖盟喀喇沁右旗(今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寧城縣)天義鄉(xiāng)哈達蘭烏蘭崗村。蒙古族,為海勒圖惕Khailtad氏,漢語簡稱海姓。海山字瀛州,號學海書屋主人。海山所出生的蒙古地區(qū)地廣人稀,百姓多以游牧為生。清朝政府為緩解內地人多地少的生存壓力,鼓勵大量漢民前往蒙地開荒農耕。起初,清廷采取的是“借地養(yǎng)民”的政策,內地漢民需憑票據才能到蒙地開墾種田,并且向當地蒙古王公繳納地租,漢民不能在蒙地建造永久性屋舍并長期逗留。隨著越來越多的內地漢民大量涌入蒙古,內蒙古地區(qū)出現了蒙漢雜居的現象。海山家族在蒙漢民族合流的過程中成為了富有的地主。海山自幼接受了扎實的全面教育,學習了蒙古語、滿語、漢語,后來又學習了俄語。 海山傾慕漢族文化,同時也為擺脫清政府所奉行的滿蒙進士不可中狀元的成規(guī),特地迎娶了漢族姑娘馬氏,打算報稱漢族去考科舉??上В饩w三十一年(1905),科舉制被清廷下詔廢除,海山未能實現自己狀元及第的夢想。
漢民涌入蒙古給草原人民帶來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因為土地等涉及到最根本的生存空間的問題從而導致雙方矛盾日益積累。漢人給蒙人帶來全新文化氣息的同時,也由于風俗習慣以及價值觀念的差異導致彼此之間的隔閡。在蒙漢之間的各種利益交往中,漢人心思縝密,能說會道,有時候甚或會欺詐誆騙,往往導致蒙古人利益受損。但當時蒙古族社會也殘留一些奴隸制的落后殘余,部分蒙古貴族平日作威作福慣了,還用以前對待奴仆的方式對待內地遷來的漢人,也導致漢人極為不滿。天長日久,在各種矛盾的交織下,雙方積怨日深,而清廷地方政府化解矛盾的能力不足,最終導致蒙漢矛盾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光緒十七年(1891)冬十月(公歷11月),在東蒙古一帶,漢民楊悅春等人所率領的“金丹道”部眾與蒙古人發(fā)生激烈的沖突。楊悅春帶人攻占了敖漢貝子府,殺戮了達克沁一家23口,貝子府周邊大量蒙古平民亦慘遭殺害。達克沁平日作威作福,魚肉鄉(xiāng)里,固然有取死之道,但禍及眾多蒙古平民則是慘無人道了。對于不服從“金丹道”煽動裹脅的漢民,楊悅春等亦將之殘忍殺害。后來在蒙旗官軍的鎮(zhèn)壓下,暴亂才得以平息。而喀喇沁一帶的蒙民在“金丹道”起事被剿平之后,也借搜拿“余匪”為名,“殘殺老幼客民”亦即漢人甚多[1]。這場波及遼寧、吉林、河北三省的禍亂造成了極其慘重的后果,大量無辜蒙漢平民流離失所甚至失去生命。海山當時在喀喇沁右旗衙門內任軍務梅林(管旗章京)一職,聞聽暴動消息后,帶領著直隸省派出的軍隊協(xié)同鎮(zhèn)壓了“金丹道”起事?!敖鸬さ馈庇蓾h人中的部分暴亂分子所組成,是蒙人和漢人共同譴責痛恨的對象。因為起事暴徒頭裹紅巾,被受害漢民詬詈為“紅頭蛆”[2]。但作為蒙人的海山還是因此受到了極大的震動,甚至導致他對漢人的仇視心理,在鎮(zhèn)壓“金丹道”時就因為屠戮過激而被清廷斥責。海山不僅幫助喀喇沁右旗扎薩克杜棱郡王貢桑諾爾布推行蒙古現代化教育及軍事訓練,謀求本民族振興和政治、軍事、教育的崛起,而且在民國元年(1912)受博格多格根可汗之命攻打蒙古西部的科布多城時,把城內的所有漢人包括老幼婦孺屠戮殆盡,其殘忍程度甚至讓海山的部下及其他蒙古將領毛骨悚然。后來,博格多格根可汗得知此事,亦對其行徑感到憤慨并開始冷落海山。
“金丹道”事件雖然平息了,但蒙漢民族之間的沖突還在繼續(xù)。為了削減蒙旗的權利,清廷在漢民較多的地方仿照內地建制設立州縣,蒙古王公審理漢民事務要和州縣衙門一起,私自處死漢民要被追究責任。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喀喇沁右旗東部接近平泉縣的地區(qū),發(fā)生了一起漢民抗租不納的事件。海山前往調解糾紛,雙方發(fā)生齟齬,海山盛怒之下便逮捕了領頭者張連升。張連升在海山家遭受了一番拷打之后被逼寫下口供。此時,抗租的漢民也到平泉縣告狀并花錢疏通了縣衙里的關系。平泉縣官向喀喇沁右旗要人,旗印務處把張連升交給了前來提人的平泉衙役。但是在押解途中,張連升意外殞命了。為了推卸責任,衙役聲稱喀喇沁右旗交出的就是張連升的尸體,由此引起了漢民佃戶的憤怒。遇到漢民抗租的事,本來依照大清律例,蒙旗有權將該抗租者驅逐出境,解回原籍,但張連升抗租案演變?yōu)槿嗣钢缶鸵话l(fā)不可收拾了。貢桑諾爾布因與海山在政見上有分歧,拒絕為此事出面,甚至不肯跟平泉縣官有任何交涉。海山深知自己逃不掉干系,便舉家逃亡,經哈爾濱走向外蒙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
海山逃到哈爾濱后結識了俄羅斯帝國陸軍上校錫特羅倭,開始接觸俄國政界人士。在哈爾濱期間,海山參與策劃創(chuàng)辦了蒙古文報紙《蒙古新聞》,由俄羅斯帝國的東清鐵路公司資助出版。該報旨在通過對蒙古人進行親俄的宣傳,為沙俄在遠東地區(qū)的侵略政策營造聲勢。即便是在離開哈爾濱轉徙庫倫之后,海山還是持續(xù)向該報提供稿件。海山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前后秘密赴外蒙古庫倫,為蒙古人建立自己獨立國家之事多方奔走,爭取俄國勢力的支持。海山要求俄國代表們給蒙古提供武器并支持蒙古人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海山聲稱,如若不能如愿,蒙古人將轉向日本尋求幫助。宣統(tǒng)元年(1909),海山會見了著名語言學家古斯塔夫·約翰·蘭司鐵,向其介紹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也牢固樹立了自己從事蒙古語言文字教育傳播的信念。
宣統(tǒng)二年(1910)春,清廷新任庫倫辦事大臣三多抵達庫倫推行“新政”,主要是興辦教育,移民實邊,開放招墾,編練新軍,整頓攤派,禁止喇嘛教寺院對蒙民進行橫征暴斂等各項措施。一些蒙古王公認為新政將使他們難以生存,于是政治緊張加劇。蒙古王公和喇嘛們在舉行秘密會議之后,決定派出代表團赴俄羅斯帝國尋求幫助。作為該代表團成員之一,海山于宣統(tǒng)三年(1911)八月隨團訪問了圣彼得堡。在秘密進行的外蒙古獨立談判中,俄國允諾提供15000條槍支進行援助。海山等人的政治愿景是想成立一個包括內外蒙古和科布多在內的全體蒙古人的民族國家,但因為日俄之間的密約,內蒙古屬于日本勢力范圍,因此要獨立的這個國家的面積只包括外蒙古。宣統(tǒng)三年(1911)十月,中國爆發(fā)辛亥革命。十二月二十九日,外蒙古王公和喇嘛們也宣布獨立,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登基稱“額真汗”,也就是俗稱的“博格多格根可汗”。十二月三十日,“大蒙古國”政府宣布成立。海山在該政府中任內務部司官,當時內務部在內務大臣車林齊密特領導下,是實權很大的部門。在蒙古國成立之日的封賞名單中,海山排名位居第三。所受封賞內容包括:賜沁珠圖格勒圖世襲名號及輔國公爵,賞褐韁,并賞在喀爾喀臺站馳驛特權,著授內務部司官之職[3]。
哲布尊丹巴政權建立初期,海山依附車林齊密特獨斷專行,而車林齊密特也是一位不愿事事聽從沙俄指揮的泛蒙古主義者,因此,二人很快引起沙俄以及諸多蒙古王公的很大不滿。在俄國領事的不良印象、庫倫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互相傾軋以及海山本人在領軍攻打科布多時燒殺擄掠所帶來的惡劣影響等幾方因素的交織下,海山由一開始的遭受冷遇到民國二年(1913)十一月受到庫倫政府的追捕,罪名是叛逆,因為海山和車林齊密特密謀策劃借日本人的力量與俄國人抗衡。在車林齊密特的營救下,海山才免于一死,而車林齊密特卻在不久后莫名暴亡。關于海山遭禍的原因,可以參看[4]中的解釋。不管是車林多爾濟口中的海山咎由自取,還是海山自己所說的因在庫倫積極抵制俄人、勸導蒙人歸附民國而遭小人陷害,總之,海山的政治傾向發(fā)生了很大轉變。海山秘密同自己原來的主子、時任民國蒙藏院總裁的貢桑諾爾布取得了聯(lián)系,轉而向當時的北京政府靠攏示好。民國三年(1913)九月,海山派其子海永溥赴北京,表達了海山希望回到自己家鄉(xiāng)的迫切心情。后來在民國政府的施壓之下,海山終于在民國三年(1914)初被釋放。民國四年(1915)二月,海山給北京政府蒙藏院寫了一篇名為《為國冒險勸導內向成效已著具陳顛末吁懇優(yōu)獎事》的呈文,向北京政府邀功請賞。當時的政府參謀部婉轉拒絕了海山的非分要求,建議其來北京由政府供養(yǎng),責成其翻譯蒙古書籍。在希望破滅之后,海山于民國四年(1915)經俄國來到北京,擔任蒙藏事務局副總裁,并被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袁世凱封為貝子。海山到北京后正值軍閥混戰(zhàn)內亂不已,而他則主要是家居閑散度日,遂致力于《蒙漢合璧五方元音》一書的編訂。民國六年(1917),該書刊刻問世。是年,海山在北京逝世。
海山一生跌宕起伏,始而傾慕漢人文化,繼而因“金丹道”事件誘發(fā)其狂熱的民族主義心理。在外蒙獨立過程中勞心盡力,作用巨大,繼而又失望于俄國人的名為扶持實欲主宰蒙古事務。投向民國政府時又借機貪天之功,需索無度。但終其一生,致力于蒙古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初心是始終未變的?!睹蓾h合璧五方元音》的編纂其實始于海山晚年定居北京之前。根據海山為該書所作的序中提到的“譯于恰克圖旅館”[5]序言10可知,該書的編譯早在海山于恰克圖、伊爾庫茨克諸地積極聯(lián)絡俄國當局對哲布尊丹巴政權支持的時候就開始了。海山認為蒙古族的文化啟蒙和蒙古語言文字的推廣密不可分,從貢桑諾爾布為《蒙漢合璧五方元音》所作的序中也可以洞見當時蒙古智識之士的普遍觀點:
學問日進,著述日新,溯委窮源,必自語言文字始。考造字之初,取義各有不同。中國文字,字各有體,體各有義。六書雖有諧聲一門,而不專重諧聲,故又有音韻之別。蒙古文字則集音成字,集字成語,重字母而不重字體。至于記事達辭,其理則一。海貝子山者,本旗有心人也,觀其宅心行事,老誠持重,固不可多得之材,而顛沛挫折,歷經身受,尤非儕輩所能堪。乃能堅苦卓絕,本所蘊蓄,發(fā)為文章,取《五方元音》一書,各注蒙古字母,兼譯成語,以便初學。初閱之,平易無奇,細按之,則津逮后學,嘉惠士林。言簡意賅,用心良苦。書成,請序於予,故不揣谫陋,略綴數語,弁之簡端,以為求學者先河之導焉。
丙辰七月喀喇沁親王識于京邸。[5]序言1-2
丙辰年當為民國五年(1916),時任喀喇沁親王的就是此前提到的貢桑諾爾布。貢桑諾爾布通曉蒙、滿、漢、藏等多種文字,先后創(chuàng)辦了崇正學堂、毓正女學堂和守正武學堂,是蒙古民族近代史上重要的開拓者。海山是貢桑諾爾布教育近代化改革的得力助手,早在遠走庫倫從事喀爾喀蒙古獨立之前就曾幫助貢桑諾爾布開展教育事業(yè)。根據張?zhí)m田《在蒙藏學校的日子里》所敘述的“1917年春,同堂弟張良翰、同學李嘉珊一起由海山貝子保送到北京考入蒙藏學校中學班”[6]可知,海山在閑散度日的生命晚期也未曾放棄過自己踐行蒙古文化教育的一貫之心。
由于清代民族政策的復雜性遠超之前的很多朝代,所以滿人定鼎中原之后,就源源不斷地將各種漢文書籍翻譯成滿蒙文,其中有助于蒙古文學者之書甚多,這對蒙漢文化的合流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直至宣統(tǒng)時期,新式學堂興起,也依然用滿蒙漢文化中“關于立身、居家、處世,以至事物淺近之理由與治生之所不可缺者”[7]252-253來訓蒙兒童,并且認為這樣才是符合教育原理、國文根本的。由注重各民族語言的翻譯互通以加深理解到融合不同文化系統(tǒng)中有益因素方始成其為國人的國民性認同,反映了中國人對于“大一統(tǒng)”的向往和“國民性”的思考。但純粹從字義學的角度來說,蒙古文字的啟蒙與學習還是難度很大的。
《五方元音》是明末清初樊騰鳳所編纂的旨在存雅求正的官話系韻書,海山不僅將該書翻譯成蒙古文,而且對于該書的精進完善亦不乏自己的貢獻。海山所翻譯的《蒙漢合璧五方元音》,合轍于哲里木盟賓圖親王棍楚克蘇隆在該書序言中所說的“讀書必先識字,故音韻之學尚焉”[5]序言4,詳細交代了讀音之訣為: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哀哀音漸遠,入聲短促急收藏。[5]1
該書的韻目分為:一天、二人、三龍、四羊、五牛、六獒、七虎、八駝、九蛇、十馬、十一豺、十二地。海山還特別交代了不同韻目的特點及因之而產生的分類:
前六韻輕清象天,其入聲字音重濁,不便混入,俱寄形于后韻中。后六韻重濁象地,其入聲字音亦皆重濁,取同類相從,五聲俱備,故別為下卷。[5]1
該書的廿字母分別是:梆、匏、禾、風、斗、土、鳥、雷、竹、蟲、石、日、剪、鵲、系、云、金、橋、火、蛙。廿字母與十二韻目相互組合成不同的發(fā)音,不同的發(fā)音又相互組合成對應的不同單字。對于特別需要注意的單字,海山為其注明了發(fā)音的平上去入之聲,以免誤讀。海山在該書中,還首次將注音漢語借詞“el”音節(jié)加進了蒙古文十二字頭。出于精益求精的目的,該書還附有勘誤表,根據韻目順序,將各韻目下的蒙文誤翻之字予以正訛。
歷來究心六書奧旨以及偏旁義類的儒者甚多,但窮年累世,莫殫莫究,算得上是期之終身之業(yè)。通行的《字典》《字匯》之類書籍,本亦便于文人學士的稽考,但是這一類專門的書籍,在通都大邑求之不難,鄉(xiāng)僻遐荒之地則頗難于購買,加之民眾受教育水平不足、閱讀困難等原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的檢校中存在種種不便。海山所著的《蒙漢合璧五方元音》,體例模仿清高宗敕撰的語音辭書《欽定清漢對音字式》,但是又推闡其類,于每字之下增補一二蒙漢合璧成語,這樣就使得初學者非常便于掌握。海山精通蒙、滿、漢文,對于所譯之字字斟句酌,其妻馬氏亦精通古漢語,在翻譯這部著作時做了大量的工作,海山的四個兒子永溥、永浚、永涵、永濟均參與了該書的校對工作,可謂舉合家之力,所以該書被卓索圖盟土默特旗扎薩克郡王棍布扎布譽為:
所譯字義,無美不備,所補成語,眾善皆收。察一字,而數義悉識,覽一語,而數句備睹。誠字學之嘉本,啟蒙之津梁也。[5]序言3
追究海山之所以會于車塵馬足之際從事這樣一份勞心耗時的精詳細致工作,自身經歷所致的危機感和憂患意識應該是重要原因。在日本駐哈爾濱總領事本多致外務大臣加藤的函件《關于庫倫政府特使前往海拉爾及哈爾濱之目的》中,極不客氣地說道:“為了經營蒙古而與這種半開化的無知的蒙古人打交道,本來就給俄國造成了相當的麻煩?!盵8]這一函件雖然是日本人之間的言語交談,但當時的蒙古民眾受教育狀況并不理想卻是海山不能視而不見的。雖然當時的基礎教育也未曾忽略蒙古文化的宣揚,比如《滿蒙漢合璧教科書》18冊就被認為是新式教育初等小學堂至高等小學堂“蒙養(yǎng)之始基以此立,國民之資格以此成”[7]255的重要基礎。但在漢族文化的巨大影響力之下,蒙古族傳統(tǒng)文化也在快速流失,越來越多的民族文化漸漸成為歷史的朦朧記憶。這一局面促使海山不得不對歷史進行深入反思,對民族的未來命運加以關注,海山認為,改變這一狀況的辦法之一就是倡導民族文化以挽救民族危亡。
清末民初,是中國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有識之士皆以育才立教為急務。不同于以往的精英教育模式,普及教育的口號日益高漲。如何實現教育的普及與大眾化,不同文字的編譯恐怕是其中尤為迫切的。這也是海山編纂《蒙漢合璧五方元音》的重要因素。在當時,歐西及日本語音文字能識者尚多,蒙古雖與中國近在咫尺且飲食嗜欲頗為相同,但通蒙古語之人卻相對甚少。即便是當時的蒙古翻譯,大多亦僅為通曉意思,求之深造之士,實不多得。造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之一無疑是文字翻譯之間的隔膜。有鑒于以上諸多原因,海山才會在周折流離之際或筆之于書,或記之于札,積久成帙??紤]到翻譯大部頭的儒家經典不便初學,海山于是多方效法,參照歐陽修集十三經的模式,集為《蒙漢合璧五方元音》,就字解字,順勢利導,其為蒙古教育事業(yè)服務的宗旨不難體會。這在海山為該書所寫的自序中也能看到:
國家勵圖富強,注重維新,頒令海內,創(chuàng)建共和。化除畛域,通飭興學,以示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曷勝慶幸。凡我蒙部,亟應遵飭,振興教育,以副國家一視同仁至意,而盡藩屬合群愛國熱誠。惟漢文淵深,講解甚繁,文理字義,亦極精奧,若彼同言同文之漢人子弟,尚慮驟難窮殫,況我異言異文之蒙古幼童,何能依限精通?夫振興教育,固為立憲基礎,而譯書啟蒙,亦系興學要綱。如無蒙漢合璧字匯善本啟迪童蒙,何以期速成而收實效?鄙人本系蒙藩下士,喀旗微員,才疏識淺,何敢言學。緣生好讀書,年近幼學,承父庭訓,隨同胞兄出就外傅,共從八師,課讀十有四年,全豹雖未得窺,文字嘗聞其略。自維承父訓,受師傅,被王化,沐國恩,生成德大,報稱毫無,每一念及,感愧交集。今雖致仕出疆,遠托異方,逖聽祖國興學,不勝欣幸,望風祝頌,盼切普及。是以不揣鄙陋,直將《五方元音》一書,譯成蒙文,且于每字之下增補一二蒙漢合璧成語,以供初學。隨時便覽,藉識字義,以資興學,而盡義務。只以異域旅館,并無書籍參考,亦無同志校正,冒昧杜撰,未免多欠妥協(xié)。其難譯之字,均為闕如,續(xù)候高明賢士,更正增補,俾成完善是荷。所譯此書,雖云谫陋,而于學界不無少裨焉,是為序。
內蒙古卓索圖盟喀喇沁扎薩克親王旗哈達蘭烏蘭岡村學海書屋主人瀛洲海山譯于恰克圖旅館。
中華民國壬子年暮春榖旦譯成。[5]序言7-10
不同民族的語言文字作為特定民族智慧的結晶,具有通今與傳后之功能,因此也是特定民族的族群認同因素以及文化凝聚力所在。海山作為泛蒙古主義的積極活動者,其所翻譯的《蒙漢合璧五方元音》也是其尋求文化及族群認同的重要體現。該序雖然落款寫為中華民國壬子年即1912年譯成,但序的內容則應是寫于海山晚年投靠民國政府、定居北京之后。因為1912年海山尚居庫倫,無論就其當時的思想還是所處的環(huán)境,都沒有可能寫出這樣一篇宣揚“盡藩屬合群愛國熱誠”的序言。但唯其如此,才能和其《為國冒險勸導內向成效已著具陳顛末吁懇優(yōu)獎事》中所講的“民國成立,宣布共和,數萬萬生靈脫離數千年專制,羨慕平等自由之幸福,贊成之心蓬蓬勃勃”[注]見于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檔案《蒙藏院全宗》第260卷,1915年2月。相符合。
一般漢文古籍書寫、閱讀順序為從右至左,滿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其書寫方式為從左至右豎寫,海山《蒙漢合璧五方元音》翻閱順序亦為從左向右,書名頁用蒙、漢文題“喀喇沁右旗貝子海山編譯《蒙漢合璧五方元音》,中華民國六年仲春初版”。版權頁加蓋“喀喇沁右翼旗貝子之章”,該印章右半部為漢文,左半部為蒙文。此外還有“版權所在,翻印必究”字樣及編纂者海山的聲明:“本爵不揣谫陋,編譯是書,印刷出版,本為啟迪蒙古初學,便于察識字義起見,究于我國振興教育不無補裨焉。所有錯誤之字,均已校正,惟恐牟利者假冒翻印,貽誤非淺,故特蓋用本爵圖章,以昭信用而重版權,此啟”[5]版權頁。圖章以及聲明左右空白處,還交代了“版權讓與北京外館恒升號專印專售,特此聲明”[5]版權頁。關于此書的代售處,言明為北京東安市場文華閣、琉璃廠鴻文閣以及隆福寺聚珍堂三處。關于此書的定價,則為“是書因便披覽,每部精裝一厚冊,定價大洋二元五角?!盵5]版權頁為防偽以及彰顯編纂者的目的,該書還附有喀喇沁右旗貝子海山的肖像。該書除有貢桑諾爾布、棍布扎布、棍楚克蘇隆以及海山的自序之外,書后還有諸生于穆寫于“中華民國六年歲次丁巳己春二月”的跋,與該書的從左往右翻閱順序不同,跋文的行文卻為從右至左。這里的“諸生于穆”資料不詳,從跋文中“慕先生之風者有踵至而求一見大著者,有慫恿付之金石成一家言而公諸世者,先生則以為著作似鄰于炫欲,譯錄典墳又恐不便初學”[5]跋等語氣來推測,當與海山或海山諸子相熟。版權頁還有“厚山崇福、子衡書紳繕字”字樣,應是交代協(xié)助海山修飾、謄抄書籍的后生學子姓名。
海山一生致力于蒙古文化的發(fā)揚,又饒有才具,在蒙古人中享有一定威信,他對民族命運的反思以及民族教育事業(yè)的倡導在當時就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海山以及其他蒙古族知識分子的熱情推動之下,各地涌現了一批編輯出版蒙古文書籍的機構,印刷了大量的蒙漢合璧教科書。比如民國七年(1918),察哈爾牛羊群總管策楞棟魯普在張家口主持創(chuàng)辦的漢蒙翻譯國華書局,翻譯并石印出版了漢蒙文合璧的《幼學須知》《國文教科書》等啟蒙教材。民國十三年(1924),蒙古族文人特睦格圖(汪睿昌)在北京創(chuàng)設了蒙文書社,編輯出版了《蒙漢分類辭典》《蒙文教科書》等書籍。民國十五年(1926),克興額等在沈陽籌資創(chuàng)辦了東蒙書局,出版了蒙文小學教科書以及古籍十余種等等,他例尚多。至于海山曾經參與策劃籌辦的蒙古文報刊業(yè),也是發(fā)展迅猛,僅根據朋·烏恩《蒙古族文化研究》的記載,就有諸如民國十四年(1925)創(chuàng)刊的《內蒙國民旬刊》,民國十九年(1930)創(chuàng)刊的《蒙古旬刊》,民國二十二年(1933)創(chuàng)刊的《蒙古前途》以及民國二十三年(1934)創(chuàng)辦的《新蒙古月刊》[9]等等,亦可謂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