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華,韓庚奮,張成生
單純大多角骨折非常罕見,僅占腕骨骨折的3%~5%,80%的大多角骨骨折伴發(fā)腕部其他骨折,而在大多角骨骨折中,有20%屬于矢狀面劈裂型骨折[1-2]。孤立的大多角骨冠狀面骨折少有文獻報道,在臨床上常被漏診,如延遲治療,常常會導致手功能部分受損[3]。本文報告1例罕見的大多角骨骨折。
患者男性,64歲,主因“道路交通事故致頭痛伴惡心、嘔吐1h”入院。查體:意識清楚,生命體征平穩(wěn),左側顳頂部可觸及一血腫,約4cm×3cm大小,左肩、左肘、左臀部有多處皮膚擦傷,左手腫脹,左食指活動受限。CT示:顱骨及腦實質未見異常;左顳部頭皮血腫。左手X線正側位片示:左腕部大多角骨冠狀面骨折。追問病史,患者有摔傷后一過性昏迷,出現(xiàn)逆行性遺忘。入院診斷:(1)腦震蕩;(2)左腕部大多角冠狀面骨折;(3)左顳頂部頭皮血腫。給予甘露醇脫水、止吐、補液治療3d,患者無惡心、嘔吐,但仍覺輕微頭痛。入院5d后在臂叢麻醉下行左腕部大多角骨骨折經皮穿針克氏針外固定術,3根1.1mm克氏針交叉固定并行石膏固定,術后5周拆除,復查X線片顯示骨折線模糊,克氏針位置良好。囑患者行腕部功能鍛煉。術后6周復查X線片示:關節(jié)面平整,骨折解剖復位。拆除克氏針,左拇指外展,對掌功能基本完全恢復正常。
大多角骨遠端為鞍狀關節(jié)面,關節(jié)囊及韌帶較為松弛,允許第1掌骨近端有較大范圍的活動,近端與舟骨成關節(jié),為滑動關節(jié)。尺側與小多角骨成關節(jié)。掌側有一凸起,稱大多角骨結節(jié),有屈肌支持帶、拇短展肌和拇對掌肌附著。大多角骨尺側有一溝槽,橈側腕屈肌肌腱由此經過。大多角骨背側、外側和掌側均滋養(yǎng)血管,是腕關節(jié)中最富有血液供應的腕骨之一。
有將近50%的大多角骨骨折是摩托車摔傷導致[4]。生物力學機制表明:絕大多數大多角骨骨折是由于摔倒時,手腕伸展略向橈側偏,間接暴力傳導所致,有少數大多角骨骨折則由直接暴力損傷所致。
體檢時可見腕部橈側疼痛腫脹,對第一掌骨加以軸向壓力,第一掌骨基底近端疼痛,拇指活動受限,但有一點需注意的是鼻煙窩無壓痛,此點可鑒別舟狀骨骨折還是大多角骨骨折。臨床上大多角骨可疑骨折,可攝腕管位X線片或行CT檢查確診。
根據Walker’s分型[5]:大多角骨骨折可分為Ⅰ型:中部橫行骨折;Ⅱ型:橈側劈裂骨折;Ⅲ型:尺側內角骨折;Ⅳ型:軸向骨折(骨折線與第一掌骨解剖縱軸平行);Ⅴ型:粉碎性骨折。本例大多角骨冠狀面骨折不屬于上述Walker’s分型,少有文獻報道。
大多角骨骨折Ⅱ型和Ⅳ型是骨折波及關節(jié)面,容易導致掌指關節(jié)脫位[5-6];在臨床實踐中,大多數大多角骨可以采取閉合復位非手術治療[7-8]。通常關節(jié)面移位>1mm,須切開復位內固定;反之,閉合復位石膏托固定6周[9]。
切開復位內固定可以采取橈背側入路,術中需注意保護橈神經淺支和橈動脈,縱行切開關節(jié)囊,暴露關節(jié)第一掌骨、大多角骨關節(jié),重建復位關節(jié)面,采用空心螺釘固定。使用1.2mm克氏針固定關節(jié),石膏固定拇指于休息位。不利之處:血供破壞,神經損傷。當然,切開復位也可經關節(jié)鏡復位內固定[10]。
對于Ⅱ型大多角骨骨折,克氏針結合石膏固定可以收到很好的療效。據文獻報道,使用克氏針經皮穿針固定,可以避免血供破壞,保護軟組織,而且能減輕第一掌骨的軸向壓力,結合石膏固定,能夠加速骨折的愈合[11]。缺點是石膏固定時間長,可能造成掌指關節(jié)僵硬。本例采用克氏針經皮穿針固定結合石膏固定,療效確切,術后6周拆除克氏針,拇指外展、對掌功能與健側無明顯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