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玉
摘 要:語文教學尤其注重聽說訓練和說寫結合,從中發(fā)現學生的多元智能,從而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作文的能力和想象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多角度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觀察,啟發(fā)學生思維。借助朗讀激發(fā)想象,利用課本插圖擴展學生的想象,運用教材中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誘發(fā)學生的想象。
關鍵詞:創(chuàng)設情境;拓展;學生;想象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語言情感是聯(lián)系教材與學生之間的紐帶,教師充沛的情感,生動的語言,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推進學生的智力活動,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感。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去感受文中的情感,使之產生情感共鳴。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的想象插上翅膀呢?
一、立足課堂教學,采用多種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一)在生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在生字教學中不失時機地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讓靜止的生字靈活起來,就能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想象力??勺寣W生據字思境,據字作畫,據字表演,據字編故事等等,用想象賦與一個個生字以靈性。在此過程中,學生積極思維,放飛想象,不知不覺中便提高了想象力,開了創(chuàng)新的幼芽。
(二)借助朗讀激發(fā)想象。朗讀是閱讀教學中運用得最多的方法。文章皆非無情物,一切景語皆情話。在教學有情有景的課文時,借助有感情的朗讀,啟發(fā)學生進行再造想象,邊讀課文邊在頭腦中浮現畫面,這樣既能用圖畫幫助學生理解內容、體悟情感,又能培養(yǎng)想象能力。如《瑞雪》、《荷花》等課文的教學,都可讓學生跟隨文字展開想象,勾畫出一幅幅大雪紛飛、冰天雪地的畫面和亭亭玉立的荷花形象,并給他們涂抹上美麗的顏色,在想象中傾注自己的情感,使它們更加鮮活動人,充滿生氣,獲得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形的感受。
(三)借助插圖激發(fā)想象。圖畫是喚起兒童想象最直接的形式。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色彩鮮艷、形象生動的插圖。教學時,便鼓勵學生根據圖意進行聯(lián)想或想象,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想象出圖畫的畫外之意或畫中深情,要引導學生“走進”插圖,利用圖畫內容的不確定性和可擴性激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從空間和時間上進行延伸,想象畫中出現的場景以前、以后的情景,就像演動畫片一樣,拓寬畫面,讓內容更豐富,學生們必定會神思飛動,浮想聯(lián)翩,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想象力。
(四)借助結尾,激發(fā)想象。教學時,教師可充分利用課文,引導學生進行合理而精彩的想象與推理,給學生創(chuàng)設說話訓練的多維空間。如:教學《丑小鴨》一文,結尾寫丑小鴨變成了一只美麗的白天鵝。孩子們可高興了,好像自己就是那一只白天鵝。于是,老師讓學生以《丑小鴨回家》為題分組討論,展開豐富的想象續(xù)編課文。有的說:“丑小鴨回到村子里,大伙兒都來向它祝賀,以前欺侮過它的小動物們都來向它道歉,請求丑小鴨原諒。丑小鴨和大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有的說:“得知丑小鴨回家,鄉(xiāng)親們?yōu)樗鼫蕚淞艘粋€隆重的歡迎晚會?!庇械恼f:“獵狗聽到丑小鴨回家的消息,羞得離開了家鄉(xiāng)?!睂W生各抒己見,想象豐富,合情合理。這樣既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又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二、運用多種作文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一)看圖作文訓練。圖畫的特點是有人物、景物,但是他們是靜止的。一幅圖就是那么一瞬間、一個片斷。它們就像電腦、電視里定格的一個情景、一個形象、一個場面,利用這個特點,就可以從中挖掘出豐富的想象空間,把平面的圖像變成立體的活生生的景物。這就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奠定基礎。
(二)語詞作文訓練。出示一些詞語,讓學生想象一下,可能發(fā)生什么事,用這些詞語說成一段話,編成故事。比如用“沙灘、貝殼、可樂罐”可寫成一篇以環(huán)保為主題的作文,呼吁人們保護好環(huán)境,而“鳥叫聲、流水聲、腳步聲、歡笑聲”更可編出許多不同類型的故事。
(三)想象作文訓練。小學生的心靈世界裝著許許多多美好的愿望,“有的想成為科學家,有的想變成孫悟空,還有的想有一對會飛翔的翅膀……”要實現這些美好的愿望,當然不可能,但是,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和幻想,讓學生美好的愿望在自己的作文中得以實現,這是完全可以的。這就是想象作文。它反映了兒童的理想、愿望、向往和追求。我們讓學生把這種大膽的假設寫成作文,充分地挖掘和發(fā)揮了兒童的創(chuàng)造潛能。
三、拓展課文,發(fā)揮想象
新課程要求教師,喚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使學生的思維自由地翱翔。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或點到為止,或留下空間,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要學好語文,就必須把靜態(tài)的平面文字轉化為生動的、能觸動學生思維的情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不斷喚醒學生腦中儲備的有關知覺表象,再加以加工和組合,引導學生延伸故事情節(jié),拓展文本內容,補充課外的內容,幫助學生將想象向創(chuàng)造轉化。有很多的文章沒有明確的結尾,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和思考的余地,此時學生可以根據文章思想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造出意想不到的結尾。 例如在《窮人》這篇文章中,結尾寫漁夫叫桑娜抱回西蒙留下的兩個孩子,妻子桑娜卻坐在那兒一動不動,這是為什么?當桑娜告訴他孩子已經抱回來時,他會有什么表情?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說說漁夫一家今后的日子將怎么過?這樣不斷加以訓練,學生的思維發(fā)揮能力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語文教師要不斷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并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恰到好處地為學生提供想象和聯(lián)想的平臺,學生就能夠展開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創(chuàng)新的海洋中。同時要結合文本和兒童的心理特征,為學生創(chuàng)造各種情境,使教學變得更為有聲有色,讓學生真正快樂、輕松地學習語文,感受語言,培養(yǎng)語感,感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