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
摘 要 朋輩支持在留守兒童的社會化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有針對性地開展結對互助、匿名建議、互補宿舍等活動,能夠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幫助學生習得生活技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 鍵 詞 留守兒童;朋輩支持;學生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8)02-00-02
長期以來,我們對留守兒童的關注,主要停留在家庭支持、學校支持及社會支持等方面,提出的解決策略也偏制度化:如戶籍制度改革、在城市設立農(nóng)民工子弟學校、建立留守兒童援助站、整理留守兒童檔案等,卻在無形中忽視了兒童個體的情感需求。首先是對安全感的需求。在班上的38名學生中,約半數(shù)學生家長常年在外打工,學生就像一只只落單的孤雁,長期得不到親情關懷,在學習生活中缺乏安全感,容易焦慮緊張。許多孩子在課堂上不敢舉手回答問題,害怕遭到老師的斥責和同學的嘲笑。其次是對認同感的需求。由于祖輩和留守兒童間存在代溝,其過分嚴厲或過分溺愛的管教方式,使得自我意識萌芽的孩子,無法從家庭中獲得有價值的引導,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存在困難,急需表達自己的觀點,獲得尊重與認同。再者是對歸屬感的需求。留守兒童的家庭歸屬感薄弱,而在寄宿學校中,老師面對數(shù)十人的班級,無法及時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情況,從而導致了孩子缺乏對集體的歸屬感,總是曠課逃學。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情感需求,長輩單純的說教和勸導,對留守兒童教育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研究表明:朋輩支持能滿足兒童情感的需要,在促進兒童社會化發(fā)展的過程中有重要作用[1]。我曾在班上開展了主題為“遇到困難時,你會選擇向誰求助”的調(diào)查。結果顯示,班上47.4%的學生,在遇到困難時首選向同學求助,26.3%的學生選擇自己解決,而選擇向老師、家長求助的只有18.4%和7.8%。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在與同學相處中,更容易敞開心扉。于是,我把目光轉向留守兒童的朋輩,開始有意識地將朋輩支持運用于留守兒童教育中。
一、匿名建議,獲得認同感
針對留守兒童渴望獲得他人尊重與認同的心理,我組織同學開展了“匿名建議”活動。我與學生一同制作了一個大紙箱,讓大家把同學的優(yōu)點或缺點,都通過匿名的方式寫出來,投到紙箱中,并把這一做法稱之為“匿名建議”。在每周的班會課上,我會將“信件”取出,分發(fā)到收件人手上。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班上同學悄然發(fā)生著改變。小亮以前衣服總是皺巴巴的,還殘留著污漬,現(xiàn)在衣服變得整潔如新。小聰先前上課經(jīng)常隨意離開座位,現(xiàn)在也能堅持聽完一節(jié)課了。學期末,我召開了一次總結班會,讓同學們說說對“匿名建議”活動的想法。學生一改往日沉默寡言的狀態(tài),破天荒地踴躍舉手。不少學生都說,沒想到班上還有同學默默地關注著自己,還能指出自己的優(yōu)點,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這讓他們內(nèi)心的期待破土發(fā)芽,開始敦促自己要努力表現(xiàn),以收獲更多的關注和贊揚。匿名建議的活動,給留守兒童提供了與朋輩交流的契機,滿足了留守兒童渴望被關注與認同的心理,激發(fā)起學生成長的內(nèi)在動力。
二、兩兩結對,強化安全感
針對留守兒童對安全感的需求,我在班上開展“兩兩結對”的互助活動。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有雙親和祖輩均不在身邊的孩子,有由祖輩撫育的孩子,也有父母一方陪伴在身邊的孩子,而在本班的留守兒童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獨生子女。我在征得孩子長輩的同意后,開始了“兩兩結對”的活動。我將全班一半同學的名字寫在竹簽上,另一半同學負責抽簽,通過這樣方式,組建起一對對小搭檔。周一到周五,學生在校園中結對學習,周末輪流到對方家里做客,一起幫家里的長輩做家務。我還針對性地在班上開展課堂競賽。只要結對的兩位同學中,有一人舉手回答問題,就可以給兩人各加一分。兩位同學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協(xié)助,通過競賽的方式,由一個學生帶動另一個學生,相互鼓勵,共同克服膽怯害怕的心理。漸漸地,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一些從未舉手發(fā)言的學生也參與到課堂互動中。在課余時間,班里還開展了“打腰鼓”興趣活動,結對的學生兩兩練習,相互糾正動作,有了同學的陪伴,內(nèi)向的孩子不再怯于展現(xiàn)自己?!皟蓛山Y對”活動開展以來,打破了獨生留守兒童孤單寂寞,無人陪伴的困境,強化了留守兒童的安全感。
三、互補宿舍,提升歸屬感
作為寄宿生,學生有大半的時間是在宿舍度過的,舍友間的朋輩關系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學校實行半軍事化管理,被子要疊“豆腐塊”,刷牙的杯子要擺成一條線。為此,我在安排宿舍時,會有意識地將性格互補的孩子安排在一起,學生以宿舍為單位參與操行評分。剛開始的時候,宿舍內(nèi)部也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比如個別孩子沒有做好,導致整個宿舍被扣分;開朗的同學覺得內(nèi)向沉默的同學難相處;生活習慣不同引發(fā)沖突等等。但很快,我發(fā)現(xiàn)處于磨合期的孩子會主動嘗試解決問題,比如一同研究被子應該怎樣折疊才符合標準,刷牙的水杯要怎么擺放才整齊。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不僅鍛煉了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增進了對彼此的了解。在拔河比賽、“十二人十三足”比賽等課外活動中,學生也以宿舍為單位參賽,共同探討獲勝的策略,建立起宿舍內(nèi)部和諧的伙伴關系,強化了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
匿名建議、兩兩結對、互補宿舍等輔導策略實行后,學生逃學現(xiàn)象顯著減少,對班級的歸屬感增強。由此可見,與朋輩的人際交往能鍛煉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他們習得新技能,有利于培養(yǎng)自信樂觀的品質(zhì)。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27.
(作者單位:三臺縣富順鎮(zhèn)中心小學四川綿陽 621111)
責任編輯 吳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