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君,趙中國,劉 慶,陳 波,程新穎*
(1.中國科學院山地生態(tài)恢復與生物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生態(tài)恢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省古藺縣林業(yè)局,四川 瀘州 646500;3.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
2016年11月,筆者進行四川省國家重點保護與珍稀瀕危植物考察時,在瀘州市古藺縣采集到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半楓荷屬(SemiliquidambarH.T.Chang)植物半楓荷(S.cathayensisH.T.Chang),查閱已有文獻資料[1~3]后確認為四川省新記錄屬,同時該種植物還是國務(wù)院1999年批準公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中Ⅱ級保護植物[4],《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中評價為稀有植物[5],《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評價等級為VU[6]。該發(fā)現(xiàn)對研究四川省國家級保護植物以及珍稀瀕危植物具有重要意義,并且進一步豐富了四川省植物多樣性的內(nèi)容。物種分類系統(tǒng)參照中國植物志英文版(Flora of China)[7],憑證標本均存放于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標本室(CDBI)?,F(xiàn)在報道如下:
SemiliquidambarcathayensisH.T.Chang,Acta Sci.Nat.Univ.Sunyatseni.1:37.1962;Sunyatsenia1:241,1934; Sci.Nat.Univ.Sunyatseni.1:37,1962;中國高等植物圖鑒2:161,1972; 中國植物志35(2):58,1979; Flora of China9:23,2003.
1.2.1半楓荷屬與近緣屬比較 本屬具有楓香樹屬(LiquidambarL.)及蕈樹屬(AltingiaNoronha)的混合特征。蒴果具萼齒,且有宿存花柱,似楓香樹屬的特征;葉片有時三叉狀裂,亦近似楓香樹屬,但葉的基部楔形,兩側(cè)裂片向上舉,有時不分裂,頭狀果序半球形,基部平截,使它有別于楓香樹屬。另一方面,半球形的果序及不分裂的葉片近似蕈樹屬,但本屬的蒴果有宿存的萼齒及花柱,葉有離基三出脈,又和蕈樹屬有所區(qū)別。
半楓荷屬隸屬于金縷梅科,該屬據(jù)《中國植物志》記載有3種及3變種[8],據(jù)中國植物志英文版(FOC)記載3種[7],分布于我國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南部、海南、江西和浙江。四川首次記錄。
1.2.2 半楓荷物種描述 (圖版1)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樹皮灰色,稍粗糙;芽體長卵形,略有短柔毛;當年枝干后暗褐色,無毛;老枝灰色,有皮孔。葉簇生于枝頂,革質(zhì),異型,不分裂的葉片卵狀橢圓形,長8 cm~13 cm,寬3.5 cm~6 cm;先端漸尖,尾部長1 cm~1.5 cm;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稍不等側(cè);上面深綠色,發(fā)亮,下面淺綠色,無毛;或為掌狀3裂,中央裂片長3 cm~5 cm,兩側(cè)裂片卵狀三角形,長2 cm~2.5 cm,斜行向上,有時為單側(cè)叉狀分裂;邊緣有具腺鋸齒;掌狀脈3條,兩側(cè)的較纖細,在不分裂的葉上常離基5 mm~8 mm,中央的主脈還有側(cè)脈4~5對,與網(wǎng)狀小脈在上面很明顯,在下面突起;葉柄長3 cm~4 cm,較粗壯,上部有槽,無毛。雄花的短穗狀花序常數(shù)個排成總狀,長6 cm,花被全缺,雄蕊多數(shù),花絲極短,花藥先端凹入,長1.2 mm。雌花的頭狀花序單生,萼齒針形,長2 mm~5 mm,有短柔毛,花柱長6 mm~8 mm,先端卷曲,有柔毛,花序柄長4.5 cm,無毛。頭狀果序直徑2.5 cm,有蒴果22~28個,宿存萼齒比花柱短?;ü?月~12月。
分布于江西南部、廣西北部、貴州南部,廣東,海南。四川首次記錄。憑證標本:胡君等HJ01026。
圖版1 半楓荷Plate1 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H.T.ChangA 生境 B 果枝 C 標本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的半楓荷分布地點在瀘州市古藺縣建新鄉(xiāng),海拔 1 005 m,生于山坡路邊,在區(qū)域內(nèi)發(fā)現(xiàn)的半楓荷為一叢高約2.6 m的種群,已經(jīng)正常結(jié)果。周圍環(huán)境主要為栽培華山松(PinusarmandiiFranch.)、馬尾松(P.massonianaLamb.)等人工林植被以及部分農(nóng)田植被,但在溝谷處有以楓香樹(L.formosanaHance)、栓皮櫟(QuercusvariabilisBl.)為主形成的次生植被。
半楓荷屬植物為中國特有屬,原記錄分布于南亞熱帶,新分布地位于金沙江以南、赤水河以北的區(qū)域,屬于華西雨屏帶邛崍山脈南端向云貴高原過渡地帶[9],離已知最近的分布地貴州赤水直線距離50 km[10],證明了華西雨屏帶與云貴高原以及南亞熱帶在植物區(qū)系上的聯(lián)系。已有資料表明此區(qū)域可能是一些物種北上遷移的通道[3],該發(fā)現(xiàn)對于增加半楓荷野生種群數(shù)量,豐富遺傳多樣化水平,降低滅絕風險具有重要意義,也為研究半楓荷屬植物的起源和演化擴散規(guī)律提供了新的場所。
半楓荷以根、枝、樹皮入藥,功效甚多,是產(chǎn)區(qū)群眾常用的1種藥用植物[11]。目前半楓荷作為重要的藥用植物資源已在省外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開發(fā)[10]。在四川南部發(fā)現(xiàn)有自然分布種群,可以進一步進行藥用植物資源研究。同時,半楓荷為國家Ⅱ級保護植物,具有科研和教育意義,終年常綠,嫩葉紫色,葉型多變,不失為園林綠化觀賞的優(yōu)良鄉(xiāng)土樹種,適宜進行引種馴化,用作行道樹、校園綠化和公園栽植。
[1] 《四川植物志》編撰委員會.四川植物志.第16卷[M].四川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5.
[2] 田旗,葛斌杰,王正偉.四川省杜鵑花屬植物地理分布新記錄[J].西北植物學報,2011,31(1):192~194.
[3] 張開元,饒文霞,尹顯梅,等.四川重樓屬植物2新記錄變種[J].西北植物學報,2016,36(11):2346~2348.
[4] 佚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J].植物雜志,1999(5):5~12.
[5] 傅立國.中國植物紅皮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
[6] 環(huán)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M].2013.
[7] Wu ZY ,Raven PH,Hong DY.Flora of China (Vol.9) [M].Beijing:Science Press,and St.Louis: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2003:22~23,
[8] 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35(2)[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58.
[9] 莊平,高賢明.華西雨屏帶及其對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意義[J].生物多樣性,2002,10(3):339~344.
[10] 趙厚濤,宋培浪,韓國營,等.國家Ⅱ級保護植物半楓荷的最新研究進展[J].北方園藝,2010(21):210~212.
[11] 張穎,贠喆,牛蓓,等.藥用半楓荷植物資源研究[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08,24(8):43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