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寒風
(中國傳媒大學 人文學院,北京 100024)
作為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孟子,提倡孝道,其主張對于以宗法血緣為基礎的中國古代社會的治理產生了積極影響。他以為實行尊老敬長之策,必須賞罰分明?!叭肫浣恋乇?,田野治,養(yǎng)老尊賢,俊杰在位,則有慶;慶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蕪,遺老失賢,掊克在位,則有讓?!保ā睹献印じ孀酉隆罚韵乱睹献印肪蛔⑵┻@段話的意思是說:天子視察,進入到諸侯的疆界,看到有贍養(yǎng)老人等好的情況就賞賜土地,看到遺棄老人等壞的情況就給予懲罰。該篇還記載:齊桓公在葵丘邀集魯、宋、衛(wèi)、鄭、許、曹等國舉行會盟并簽下盟書,盟書誓言第二條為“尊賢育才,以彰有德”,第三條為“敬老慈幼,無忘賓旅”。盟書作為各國盟主達成的共識,反映了敬老尊賢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普遍認同的、深入人心的價值觀。陳升指出:“孝的問題在孟子的頭腦中是一個揮之不去的情節(jié),……表明孟子認為孝的問題的解決不能單純地依賴道德教育,孝的問題的解決還有賴于通過其他社會問題的解決來解決。這種依賴關系使得孝的實踐性質更加突出?!盵1]與孔子相比,孟子除繼承孔子孝的思想外,還發(fā)展和強化了孝的實踐性;認為在社會治理上,需要政治、經(jīng)濟、教育等領域的支持。孟子著眼現(xiàn)實,更加看重孝的實際功效。本文主要就孟子的尊老敬長思想進行研討。
孟子主張,理想的政治應該由有孝心有孝行的圣人來做,即所謂內圣外王;現(xiàn)實中的國君不是圣人,應當向圣人看齊。如果國君懂得以孝治天下的道理,就會身體力行地推動其治下的國家向孝治國家發(fā)展。尊老敬長是衡量仁政的一個重要標準。
“徐行后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保ā陡孀酉隆罚┻@段話的意思是:慢慢地走在長者后面稱悌,搶行在長者前面稱不悌,前者有禮貌,后者無禮貌,不是人們不能慢慢走以讓長者先行,而是缺乏敬長的意識,是能做而不去做;國君也有能做卻不去做的事?!读夯萃跎稀酚涊d:
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笔钦\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笔遣粸橐?,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孟子認為,國君之所以不能稱王天下,不是做挾持泰山越過北海的事,而是沒有做為老人折枝的事?!罢壑Α币徽f是指向老人行禮:“為長者折枝,以長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言不難也。是心固有,不待外求,擴而充之,在我而已。何難之有?”[2]209天下沒有什么難事不能做而是有能力做而不做。國君倘若不想為長者做事,就無法統(tǒng)治管理天下。國君制訂的國策傷了老人的心,也就傷了一國老人兒女們的心。焦循在《孟子正義》中說:“老,猶敬也。幼,猶愛也。敬吾之老,亦敬人之老。愛我之幼,亦愛人之幼。推此心以惠民,天下可轉之掌上。言其易也?!盵3]52國君若是以恩澤于民來保有天下,必須由己及人,就是要把對自己親人的恩惠推擴到他人身上,敬重自己的長輩進而敬重其他人的長輩,關愛自己的晚輩進而關愛其他人的晚輩,讓百姓有益處可得,這樣社會治理就能實現(xiàn)。孟子又在《離婁上》中說:
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yǎng)老者?!碧偌q,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yǎng)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內,必為政于天下矣。
焦循在《孟子正義》中指出:“言養(yǎng)老尊賢,國之上務。文王勤之,二老遠至。父來子從,天之順道。七年為政,以勉諸侯。欲使庶幾于行善也。”[3]302天以七紀,故以七年為限。楊伯峻在其《孟子譯注》一書中說:“‘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于天下矣?!瘎t此一‘七年’是就小國言之,大國則不待此數(shù)矣?!盵4]不論是七年還是五年,行善都是有時間限定的。如果為政者無限期地找各種借口拖延,不解決民生問題,不尊老敬長,則難真正實行仁政,實現(xiàn)孝治。
在《梁惠王下》中,孟子指出:“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fā)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对姟吩疲骸烈痈蝗?,哀此煢獨?!蔽耐跫次鞑谥卫磲貢r,實行仁政,尤其照顧窮人當中四種無依靠的人,這四種人里老人占了三種:鰥、寡、獨。這四種人即:年老無妻叫鰥、年老無夫叫寡、年老無子叫獨、年幼無父叫孤。文王因惦念窮人中的老人,其尊老愛幼之心感召了天下人。楊澤波的《孟子評傳》一書指出:“鰥寡孤獨是社會中最貧困而又無依靠的人,實行王道仁政,必須最先考慮到他們,也只有照顧好這些人,王道仁政的優(yōu)越性才能充分顯現(xiàn)出來。值得注意的是,鰥寡孤獨中有三種是老人,這樣,善養(yǎng)老人便成了王道仁政的重要內容?!盵5]172這三種老人是需要王道仁政所特殊關照的,要頒布法令使他們無后顧之憂,在物質和精神需要上滿足他們。
《公孫丑下》曰:“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xiāng)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孟子正義》疏:“德是尚賢,齒是尊長?!盵3]154在孟子看來,爵位、年齡、德行三者都被視為天下最尊貴的東西,朝廷講爵位,鄉(xiāng)里講年齡,輔佐國君引領民眾講德行,不應以有了爵位而輕待年齡和德行?!斑@種尊重老人的做法,一方面應該看作是鄒魯文化傳統(tǒng)的遺風,另一方面也應該看作是孟子為其王道政治所制定的一個標準。王道政治的一項重要內容是養(yǎng)民,在養(yǎng)民過程中,不僅對一般的百姓要養(yǎng),對社會上那些孤苦無靠的老人更要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將王道的陽光灑向每一個角落?!盵3]172尊重老人應成為社會的風尚,因為老人為家庭和社會做出過貢獻,他們年紀大了,不應被家庭、社會所冷落和忘記。
孟子主張一個國家要形成尊老敬長之風尚,即使是敵對國家交戰(zhàn),也要對敵國貫徹這一原則。這是對行仁政在政治上的一個考驗,能否善待敵國老人、孩子,是能否贏得敵國民心的關鍵;就算發(fā)動戰(zhàn)爭的動機是好的,但如果不能善待敵國的老人,在道義上也是有缺陷的。在齊國征伐燕國的過程中,齊宣王因為拒絕聽從孟子的勸導,一意孤行、不放被俘的老人與小孩而為孟子所不恥。齊人征伐燕國,孟子不僅主張出兵要有道,還反對殺害迎接齊國軍隊的燕國民眾,認為這是不仁不義之舉;“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梁惠王下》),孟子建議齊宣王放走被齊軍擄掠的燕國老人與孩子,減輕戰(zhàn)禍對老人與小孩的影響。但是,齊宣王不聽勸告,齊軍終因得不到燕國民眾的支持不得不撤回。齊宣王因沒有聽孟子的勸告而有愧于孟子,孟子對齊宣王也因此有了看法。在孟子看來,即使是敵對國家交戰(zhàn),指揮軍隊的國君也應該對敵對國家的老人與孩子懷有仁心善念。
由此可見,尊老敬長的原則、理想,是超越了國界的大愛原則,表現(xiàn)了孟子高度的人文關懷精神。
尊老敬長不僅是一種理念,還需落到實處,這就需提供物質上的保障。孟子在《梁惠王上》中兩次提到要重視民生,為老人的生活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
這兩段話內容幾乎完全相同,個別文字略有出入:“但彼言數(shù)口,此言八口。彼言七十者,此言老者?!m隨意立文,然以老者與七十者互明,謂不獨七十,凡六十及八十以上例此也。以八口與數(shù)口互明,謂不獨八口,凡九人及七人以下例此也。”[3]58《孟子·盡心上》再次說道:“五畝之宅,樹墻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饑矣?!?/p>
上述三處引文說明孟子重視民生,再三強調發(fā)展社會生產需要為老年人著想,滿足他們對生活資料的基本需要,這是經(jīng)濟上不可缺少的。孟子希望五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做的棉襖,七十歲的人能夠吃上肉,也就是說他主張要滿足年長者穿衣吃飯的需要。尊老要成為社會風氣,使道路上不見白發(fā)老者頭頂重物行走,不讓老人受凍挨餓,老人能安享晚年。如果天下都向這個尊老敬長的孝治國家歸從,國君得到人民的擁戴,不愁王道不能實現(xiàn)。
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yǎng)老者?!碧偌q,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yǎng)老者。”天下有善養(yǎng)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西伯善養(yǎng)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yǎng)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不暖不飽,謂之凍餒。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此之謂也。(《盡心上》)
焦循在《孟子正義》中指出:“言王政普大,教其常業(yè),各養(yǎng)其老,使不凍餒。二老聞之,歸身自托。眾鳥不羅,翔鳳來集,亦斯類也?!盵3]537文王實行仁政的重要內容,就是善待老人,尊老敬長,由此天下的賢人都認定他是圣王,天下的老人都愿歸于他的治下,投奔他而來。也就是說,文王十分重視老人問題,把安置好老人作為治國興邦的一項大事來抓。在經(jīng)濟上為老人著想,關心老人的生活;百姓有地種,有宅住,學會了種植、畜牧,知道贍養(yǎng)老人的事理,是西伯善于養(yǎng)老之內容。老人們愿意到文王的國家生活,既有民心所向的政治訴求,也有民心所向的經(jīng)濟訴求。尤其是在傳承尊老文化的農業(yè)社會背景下,人們對文王的統(tǒng)治有強大的心理認同和情感認同,并由老人群體影響到非老人群體。老年人有絲綢穿,有肉和糧食吃,不受凍忍饑;因為物質生活上的無憂無慮,因而老人們的心情和精神也很好,老人的子女們就能無后顧之憂,安心生產和打仗,由此國家就能強盛。
《滕文公上》也說:“民事不可緩也?!裰疄榈酪?,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比嗣裼斜匦璧漠a業(yè),上足以敬奉長輩,下足以養(yǎng)育子弟;無論豐年災年,都能過活,人心不亂;五畝之宅和百畝之田,是實現(xiàn)孝治理想的物質基礎?!霸诿献幽抢?,園宅是井田的一種補充:井田是為了保證糧食供給,即‘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園宅是為了保證衣帛和食肉,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兩者相互配合,才能解決農民衣食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在這個問題上,孟子的確是想得非常仔細的”[5]168。孟子希望民有恒產,能夠維持一家老小的生活,既能贍養(yǎng)父母,又能養(yǎng)活妻子孩子,這樣的王是“保民”之王,一定會得到民眾的擁護和愛戴。孟子提出的施政綱領,就是要讓民眾自己擁有基本的產業(yè),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親和無怨的氣氛,才能使人切實體會到人倫樂趣和生活的意義。
孟子不光認為對父母、長輩生前行孝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就是父母、長輩去世后的行孝也需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作為辦后事、祭祀等活動的必要條件。歷史記載:魯平公想見孟子,遭到了寵臣臧倉的阻止;他以孟子不賢、不合禮義加以阻止。
樂正子入見,曰:“君奚為不見孟軻也?”
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喪逾前喪’,是以不往見也?!?/p>
曰:“何哉,君所謂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與?”
曰:“否;謂棺槨衣衾之美也。”
曰:“非所謂逾也,貧富不同也?!?/p>
(《梁惠王下》)
臧倉對孟子的評說是站不住腳的。樂正子即樂正克是孟子的門徒,當時在魯國為官,他當著魯平公的面駁斥了臧倉的觀點。上文中的“后喪”超過“前喪”,到底指的是什么?這里既不是指用士的禮儀還是用大夫的禮儀葬父葬母,也不是指用三鼎禮祭父還是用五鼎禮祭母,是指孟母死后睡的棺槨之華美超出了孟父的棺槨。之所以有這樣的區(qū)別,是因為家境好了,孟子作為孝子的正常舉措。孟子的正常之舉竟招致了臧倉等人的不當非議。臧倉非議的理由無非是認為孟子對自己父親的喪事辦得簡單,棺槨不華美,而孟母親的后事則辦得比較好,有厚此薄彼之嫌。對此,樂正子進行了反駁,指出孟子喪父時家境不好,沒有好的條件給父親辦喪事,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在母喪時,孟子家的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因此喪事辦的會有不同。也就是說物質條件決定了喪事和祭禮的等次。
孟子對此也做了解釋,理由也很充足。孟子的學生充虞為孟子的母親辦喪事是監(jiān)督備辦棺槨的。當時由于事情太過匆忙,他沒敢提問,只覺得棺木過于華美;事后他也問過孟子。
孟子自齊葬于魯,反于齊,止于嬴。
充虞請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嚴,虞不敢請。今愿竊有請也:木若以美然?!?/p>
曰:“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于庶人,非直為觀美也,然后盡于人心。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何為獨不然?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于人心獨無恔乎?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保ā豆珜O丑下》)
孟子認為辦喪事需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條件來進行,只要符合禮制,能夠表達哀悼之心,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就不算過分。在條件許可下,孟子用華美的棺槨來裝殮母親的遺體,表達了孟子對母親真摯深厚的情感。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懊夏溉w”“斷杼教子”的故事,說明孟子之所以能走上弘揚儒家思想、成就大業(yè)的道路與其母親對他的教導和培養(yǎng)密不可分。孟子為了感恩,在他的俸祿足以用華美的棺槨裝殮母親,給母親辦好喪事時,這樣做是作為人子的符合人性的選擇。儒家的厚葬主張是基于孝心的,當然孝親之人也要考慮自己的經(jīng)濟承受能力,過于鋪張浪費、追求形式就會陷于偏執(zhí)。大操大辦喪事,追求奢華在現(xiàn)代社會也是不可取的;喪事從簡,少占用土地等社會資源是需要孝親之人注意的。
孟子從老年人的立場出發(fā),講到對老年人的尊重要發(fā)自內心、表里如一,心里是否真誠會體現(xiàn)在自己的行動中;人沒有到老年階段,很難真切地體會老人的難處。所以全社會都要牢記:每個人都有變老的日子,要體諒關愛老人,確實為老人著想,身體力行地為老人做些實事,這也是全社會尊老敬長道德水平的體現(xiàn)。孟子強調的內外合一的實踐觀,在實踐活動中見真心見真情,是人倫道德之本源。
孟子去齊,宿于晝。有欲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應,隱幾而臥。
客不悅曰:“弟子齊宿而后敢言,夫子臥而不聽,請勿復敢見矣。”
曰:“坐!我明語子。昔者魯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則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詳無人乎繆公之側,則不能安其身。子為長者慮,而不及子思;子絕長者乎?長者絕子乎?”(《公孫丑下》)
替齊王挽留孟子的說客,來到在晝邑過夜的孟子那里,以財利勸孟子留下終未能打動孟子。除了孟子對不采納其主張的齊宣王表示失望外,也與說客對孟子這位老人的不敬有關。表面上說客恭敬跪坐,但又很不禮貌地指責孟子。孟子向君王進諫,即使自己的觀點不被君王接受也用不著發(fā)怒,而孟子之所以非用完力氣走一天的路才住宿不可,是他盼望齊宣王能改變主意,接受自己的主張。孟子的氣量不屬狹小之輩,說客的理解有偏。說客無論如何沒有理解孟子的所作所為,想當然地以自己為中心,以為自己正確而當面指責孟子,講出了對孟子的不敬之言,沒有謙恭之心。在一般人看來,即使真是孟子有過錯,也要考慮到他作為老人所處的場合和境遇,以他能接受的方式指出他的不足,而不是直接頂撞老人,讓老人生氣,這樣的人應該先反省自己,而不是把一切不是都推到老人身上。
樂正子隨子敖到了齊國,沒有立刻見老師,孟子當面批評了樂正子?!峨x婁上》曰:
樂正子從于子敖之齊。
樂正子見孟子。孟子曰:“子亦來見我乎?”
曰:“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曰:“子來幾日矣?”
曰:“昔者?!?/p>
曰:“昔者,則我出此言也,不宜宜乎?”
曰:“舍館未定?!?/p>
曰:“子聞之也,舍館定,然后求見長者乎?”
曰:“克有罪。”
“子敖”為王驩的字,孟子曾與王驩交惡,其原因是王驩獨斷專行,不講禮數(shù),不敬老尊長。針對孟子對樂正子的批評,有論者評論說:“從表面上看,孟子是批評‘舍館定,然后求見長者’……的做法,實際上很大程度上是對樂正子與王驩交游的不滿?!盵5]87也有學者評論說:“孟子對于樂正子沒有馬上去見他的不滿倒還在其次,更主要的是,他在這次公務中根本沒有干什么正經(jīng)的大事,既然如此,卻又不馬上拜見老師,說明他對自己的要求很不嚴格,所以孟子感到特別生氣?!盵6]應該說,樂正子表現(xiàn)不佳,有孟子鄙視他與王驩交游的原因,也有他對其作為一個臣屬到了齊國只知道吃喝、未盡其責不滿的原因。但樂正子不尊老敬長應是孟子生氣的主要原因。焦循在《孟子正義》中指出:“言尊師重道,敬賢事長,人之大綱。樂正子好善,故孟子譏之,責賢者備也?!盵3]311-312撇開師生這層關系,從尊重老人的層面講,樂正子的做法也不符合儒家孝道,作為治理國家的官員在實現(xiàn)孝治方面的道德要求應比一般百姓更高。此外,孟子似也擔心樂正子受到王驩的不良影響。好在樂正子對自己的過錯有正確認識,能夠反求諸己,道德上追求完善,做了自我批評。孟子的孝治言行對樂正子的影響可見一斑。對此,有人舉例說明孔子、孟子對學生的批評有所區(qū)別,指出:“當然,對比孔孟對學生的批評,孔子的批評更多具有實質性的內容,而孟子的批評似乎更多注重了形式?!盵7]筆者不敢茍同:孟子批評樂正子不光是形式問題,也關乎實質內容;孟子期望自己的學生成才,行孝道以達天下孝治。
孟子認為:“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離婁上》)。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說:“此章言事親從兄,良心真切,天下之道,皆原于此?!盵2]287在朱熹看來,事親是仁的體現(xiàn),從兄是義的體現(xiàn),這是每個講究孝行的人都必有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養(yǎng)?!暗涝谶兌笾T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保ā峨x婁上》)“邇,近也。道在近而患人求之遠也,事在易而苦人求之難也。謂不親其親不事其長,故其事遠而難也?!盵3]298親親敬長,不需要高談闊論,需要的是切實踐行堯舜之道,推己及人,正確處理好人倫關系,化解社會矛盾,這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文理想就能實現(xiàn)。
由此觀之,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必須做好社會治理工作,而要實現(xiàn)社會的善治,必須充分借鑒孟子的尊老敬長思想,吸收歷史上孝治天下的歷史經(jīng)驗,把尊老敬長作為治理國家和社會的重要抓手,尤其是在中國社會日益老齡化,全社會需要關愛老年人的今天,尊老敬長尤其具有迫切性。“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梁惠王上》),就可做到“仁者無敵”(同上)。對青少年進行必要的孝悌忠信教育,使尊老敬長的傳統(tǒng)美德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尤其具有現(xiàn)實意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結合變化了的國情,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弘揚尊老敬長孝治天下的傳統(tǒng),尋找可操作性的路徑,使全社會形成尊老敬長的風氣,大張旗鼓地表彰孝行,弘揚孝道,凈化社會風氣,堅持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提升每個家庭和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