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碩
名師押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近日,山東衛(wèi)視播出《國學小名士》的第一期節(jié)目。這期節(jié)目以“月”為主題,其中兩位小才女在短短3分鐘的時間共過招25輪,說出了49句帶“月”的古詩詞,引發(fā)社會各界對“國學繼承”問題的激烈討論。贊成者認為,小才女們用自己的努力,證明了她們是“國學繼承”忠實的踐行者,即使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還是值得鼓勵與提倡的;反對者則認為小才女們重背誦而輕理解,從國學傳承模式、家庭教育觀念以及電視臺節(jié)目制作目的等方面提出了反對意見。
對“國學繼承”這一問題,你有怎樣的認識與看法?請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定,自擬題目;②文體為記敘文或議論文;③不得抄襲或套作。
押題理由
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需要繼承與發(fā)展,傳承與弘揚國學是其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近年來,在中央以至地方各級政府的重視下,教育、宣傳以及其他部門與社團積極運作,各種形式的“國學”活動已經(jīng)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就目前的情況看,這些活動的開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強力支持與熱烈歡迎,但在組織形式、活動內(nèi)容、參加人員等方面也存有爭議。以此為命題方向,旨在引領(lǐng)學生關(guān)注生活、關(guān)注與思考社會熱點,促進學生成長。
審題點撥
作文題是一段時事類新材料,材料的中心內(nèi)容為小才女在3分鐘內(nèi)說出49句帶“月”的古詩詞,社會議論的焦點在小才女的表現(xiàn)是否真正地踐行了傳承與弘揚國學的問題??忌蓮男〔排?、電視臺與家長、觀眾等角度進行立意,構(gòu)思時可以贊揚,也可以批判。
思考一:從小才女的角度。可肯定小才女的優(yōu)異表現(xiàn),肯定她們對傳承與弘揚國學的積極作用。也可批判小才女們重背誦而輕理解的不足,指出囫圇吞棗、機械記憶并非真正繼承國學。
思考二:從電視臺與家長的角度。批評電視臺作秀的行為,指出繼承國學應拒絕喧囂;批評家長的功利思想,指出他們揠苗助長,忽視孩子學習成長規(guī)律的錯誤行為。
思考三:從觀眾的角度。理性辯證分析小才女、電視臺與家長的行為,既肯定他們在傳承國學方面的努力也對他們采取的方式展開商榷,分析權(quán)衡利弊并提出合理的建議。
突圍角度一: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批判功利作秀的行為
名師支招:從電視臺利用小孩子做節(jié)目、家長逼迫孩子學習他們完全無法理解的古詩詞這一現(xiàn)象入手,對他們的浮躁、功利、作秀進行批判,明確危害,提出建議。
佳作賞析
別讓文化成為一種負擔
□湖南省澧縣第一中學 陳慧穎玥
近日,兩位小才女在《國學小名士》中用短短三分鐘的時間共過招25輪,說出了49句含“月”字的古詩詞。她們古詩詞的儲備量之大令我們難以望其項背。然而,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急功近利的社會,金錢與名利沖昏了人們的頭腦,人們打著“繼承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幌子讓“高手們”過招,甚至用兒童贏得收視率,無疑是文化的一種畸形發(fā)展。
余秋雨曾說:“畢恭畢敬的我們正犯著將文化遺產(chǎn)供奉起來的毛病?!爆F(xiàn)在看來,這句話與文化類節(jié)目的本質(zhì)不謀而合。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就像通貨膨脹一樣迅速升值,讓我們摸不著頭腦,同時也給“文化”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埋下禍根。如果只追求經(jīng)濟利益而忽視了文化責任,那么我們所宣揚的文化不是真正的文化,而是一種虛偽造作、空洞乏味的形式主義。
兩位小才女在舞臺上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著自己努力的成果,誠然是讓人為之佩服的,但這種努力是否真的變成了自己的成果是很難說的,在一個尚具有愛玩天性的年齡段,授之以巨量的古典詩詞,除特殊個例外,大部分孩子都是功利性的。因為這個時代文化氣息薄弱,拿孩子們作“筆桿”寫出的文章必會刺穿“敵人”的心臟。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如果連興趣都沒有,談傳承、發(fā)揚是可笑的。囫圇吞棗式的學習,只會給自己增添負擔。羨慕兩位小才女的同時,我也很慶幸,她們付出了比我們多百倍的努力,做著自己并不是很感興趣的事,她們雖足夠讓人佩服,也足夠讓人可憐。
面對文化被顛覆的現(xiàn)象,悲觀失望沒有用,每個人身上都承載著文化使命,無關(guān)乎形式、利益,而是每個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文化自覺,并且歸根于文化本身的價值。由此,淺嘗輒止就不應成為思維定式,急功近利不應成為文化現(xiàn)象,喧囂膚淺不應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只有這樣,人們才不會棄心而行,無處安放心靈的執(zhí)著、理性、深刻。
睿智的莊子給我們留下一個發(fā)人深省的故事:一個博弈者用瓦盆做賭注,他的技藝可以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而他拿黃金做賭注,則大失水準。現(xiàn)代醫(yī)學稱之為“目的顫抖”:一個人如果太追逐一個目的,反而事與愿違。
別成為繼承文化的奴隸,別讓文化成為負擔。
【點評】
文章開篇即指出電視臺片面追求收視率、家長以功利為目的逼迫孩子的現(xiàn)象。在具體的論證中,作者陳述現(xiàn)象、引用名言、敘述故事,再輔之以精當?shù)姆治稣撟C,使論證有力,能警醒世人。
突圍角度二:充分肯定,理性分析凸顯辯證思維
名師支招:小才女們能熟背如此多的古典詩詞,并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nèi)運用自如,是應當?shù)玫轿覀兊目隙ǖ摹M瑫r,我們也得理性分析小才女們的不足,并從肯定的角度加以禮贊。
佳作賞析
給予鼓勵,鞭策起航
□湖南省澧縣第一中學 戴雙蓮
古人言:“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淺深耳?!迸_上小小的選手個個妙語連珠,小小年齡沒有深究其理是無疑的,但憑他們對唐詩宋詞傾注的熱情,就值得嘖嘖稱贊。少年正含花嚼蕊,若偏偏抓住他們的不解其中味,真可謂吹毛求疵。
國學風的興起,讓少年們在小小的年紀便重拾經(jīng)典,唐詩宋詞元曲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點燃了他們對世間萬物都充滿新鮮感的熱情之火。不同閱歷,不同收獲,或許他們無法遇見高人的睿智,體味世道人心,但他們也許能感受那些擁有千番閱歷的人所不能領(lǐng)會的犀利與活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比羝屗麄?nèi)ジ惺芴圃娝卧~中的“絢麗與豐厚”,去感受唐詩宋詞的“情長而意綿”,所帶來的不過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矯揉造作,這反而給國學傳承添上了浮躁之筆。endprint
蘇軾曾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鄙倌陚円堰~開了國學學習的第一步,我們應該鼓勵他們多讀,讓他們探索國學的精華,而不應以批判的目光毫不留情地撲滅他們熾烈的熱情之火。當他們已然能夠熟讀深思時,他們會在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毕屡G斬棘,會在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下心系天下。將脫口而出的詩詞多次誦讀,終有一天,少年們會在世俗擾攘之處覓一處安放己心的空靈之所,他們會成為國學傳承的中堅力量,從而實現(xiàn)傳統(tǒng)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
孩子雖然小,但他們是未來的主人;腦袋雖然狹窄,但它蘊藏著無限可能的思想;眼珠兒不過一丁點大,卻可以看到廣闊的天地。
學習是一個自我鉆研的過程,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少年的學習即使走了彎路,但是嘗過酸甜苦辣后,他們會多一份睿智,多一份成熟。
少年正在路上,讓他們帶上我們的鼓勵揚帆起航吧!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老年玩月時感謝當初少年時隙中窺月的熱情。而我們要做的,不是諷刺與批評,而是給予更多的支持與鼓勵。加油吧,少年!將我們的期盼別上衣襟,去開拓屬于你們的天地。
【點評】
文章開篇旗幟鮮明地對小才女們的行為予以肯定,中心論點按照發(fā)展的觀點,明確不應對她們的行為“吹毛求疵”的觀點。在具體的論證中,作者條分縷析,以談心式的筆法諄諄告誡讀者,明確我們應有的態(tài)度,能以理服人,更是以情服人。
突圍角度三:有的放矢,以合理建議力求解決問題
名師支招:文章合為時而著,寫作的目的在于解決問題。說千道萬,不如提出合理建議,提出解決之道。
佳作賞析
知行合一,靜水流深
□湖南省澧縣第一中學 劉俐伽
心學大師王陽明在貴州書院喊出了史上最強音:知行合一,經(jīng)世致用。古老的詩詞置身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漩渦,守望著民族命運的沉浮起落,它承載的不僅是一個民族的興衰榮辱,更是一個大國不可以忘記的歷史。
現(xiàn)有國學小才女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傳承詩詞文化,這是值得慶幸的,但以怎樣的方式更好地去弘揚文化則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我們不妨懷著崇敬的態(tài)度去認知它。一曲離愁,貫穿古今,商女猶唱,后庭遺曲,夕陽西下,斷腸之人,獨奔天涯。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和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康震以零報酬參加《中國詩詞大會》,董卿自掏腰包舉辦《朗讀者》節(jié)目,因為他們心懷崇敬,故而能為古典詩詞的傳承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相信在他們的引領(lǐng)下,更多的傳統(tǒng)文化會被挖掘,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將會以更好的姿態(tài)為中國的形象代言。
我們不妨憑著不滅的激情去熱愛它。當代國學大師葉嘉瑩一生致力于古典詩詞的教學,從1945年大學畢業(yè)至今,她已在講臺上站了70多年。她曾應邀到國內(nèi)外幾十所大學講學,舉行古典詩詞演講有數(shù)百場之多,歷年講課、講演的錄音有2000小時以上。她一生多艱,卻寸心如水,于她而言,“詩詞是理想”,她說:“古人留下了這么多美好的詩篇,詩篇里有這么多美好的靈魂,靈魂里有這么多美好的致意,我要盡自己的力量把自己所知道的傳遞給更多的人?!比~嘉瑩愿一生做古典詩詞的擺渡人,她用自己的余生去詮釋生活級別的熱愛。愿這條道路上會迎來越來越多的志同道合者。
我們不妨攜著知行合一的理想去耕耘它。被譽為“最后的才女”的張充和在1949年隨丈夫赴美后,用50多年的時間,在哈佛、耶魯?shù)?0多所大學執(zhí)教,傳授書法和昆曲,為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默默地耕耘一生。文化需要傳承堅守,文化之根需要捍衛(wèi),這是不爭的事實,只有攜著知行合一的理念堅定前行,才能任它風雨斜侵,我自“吟嘯徐行”。
摒棄了古文化的民族,會丟了根,失了魂;失了魂的民族,該如何在這個強者如林的世界中奪得一席之地?充分挖掘文化的優(yōu)美無疑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弘揚傳統(tǒng)文化,堅守知行合一的理念,讓文化傳承,無疑是我們每一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毛曾說:“如果有來生,我要做一棵樹,一半在風中飛揚,一半在土里安詳?!钡谖?,我愿一生做中國文化的耕耘者、朗讀者,讓傳統(tǒng)文化成為中國一道細水長流的風景,讓燦爛的華夏之花開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點評】
本文將論證的重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標題“知行合一,靜水流深”彰顯觀點,三個分論點以“態(tài)度”“激情”“理想”為關(guān)鍵詞提出解決之道,再加上大量的事實、理論論據(jù),既讓讀者明白了“為什么”,也明白了“怎么辦”,可謂別開生面,讓人豁然開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