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敏
(江陰市長涇醫(yī)院,江蘇 無錫 214411)
陰道助產是常見的一種分娩手段,會陰切術是助產士的首選方法,在助產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一般分為正中側切和后側切[1],但是,有研究顯示[2],后側切術產婦產后的切口愈合時間長,甚至部分產婦還會發(fā)生切口感染,對于產婦預后會產生不利的影響。于是臨床發(fā)現會陰正中切開術,不僅能擴大陰道,幫助陰道自然分娩,縮短第二產程耗時[3];同時,還能有效降低出血量和切口感染[4]。為了探討正中側切和后側切兩種助產方式的臨床效果,選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間就診的46例產婦為對象,總結報告如下。
研究選取的對象均來自我院陰道分娩的產婦,從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間這個時間段中選取其中的46例為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3例。對照組最小產婦21歲,最大產婦44歲,平均年齡(26.40±2.50)歲,孕周36-42周,平均孕周(38.40±1.10)周;觀察組最小產婦20歲,最大產婦41歲,平均年齡(26.50±2.55)歲,孕周36~41周,平均孕周(38.50±1.50)周。產婦的年齡和孕周比較無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研究。
46例產婦于產前均測量宮高、腹圍,并且行B超檢查,確定胎兒的胎位和大小,對產婦會陰進行檢查,確定無水腫、過短或靜脈曲張等不良情況之后,當第1產程宮口開至10 cm時;對照組行會陰后側切術,術中將自己的食指和中指伸入陰道,撐起陰道壁一側,避免擠壓胎頭,使用切開剪將會陰后聯合中線間向右側或者左側偏45°,結合宮縮情況剪開,長4~5 cm,用紗布壓迫止血,如果出現血管出血,壓迫后使用止血鉗結扎止血,修剪切口至平整;縫合陰道黏膜層,于切口頂端1 cm處,使用可吸取線進行縫合,然后合好處女膜斷端后再繼續(xù)縫合,至前庭黏膜處,于前庭粘膜和皮膚交界部位打結,檢查切口縫合良好;使用可吸取線間斷縫合外陰皮下組織;4號線間斷縫合皮膚層,4~5天后拆線;觀察組行會陰正中切開術,沿著會陰后聯合正中垂直下方切口,長度2~3 cm,陰道黏膜層和外陰皮下組織縫合與對照組相同,觀察組行可吸取線進行皮內縫合,無需拆線。
比較產婦的出血量和住院時間,對切口愈合情況和切口感染、裂開情況進行登記比較。切口愈合以切口表面平整,周圍無紅腫或者壓痛,表示為I期愈合;切口平整輕微發(fā)紅,硬結性壓痛為II期愈合[5]。
所有數據均納入到SPSS 20.0的Excel表中,進行對比和檢驗值計算,百分數占比為人數/總人數,比較使用卡方檢驗,平均年齡、病程數據比較采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當P<0.05為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產婦住院時間(2.2 5±0.5 0)天,對照組(4.5 0±0.5 5)天,觀察組明顯短于對照組(t=4.526,P<0.05).
觀察組出血量>1 0 0 m L 的比率低于對照組(P <0.0 5),切口I 期愈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切口感染率和裂開率與對照組比較無差異(P>0.05),詳見表1。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產婦營養(yǎng)過剩,胎兒過大等情況非常常見,增加了產婦分娩時的難度,這也導致會陰側切在陰道助產分娩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6]。產婦分娩會陰側切不僅是保證胎兒順利通過產道,確保胎兒能順利分娩,并且還能通過陰道助產,減少對產婦宮體及周圍組織器官的傷害[7]。會陰正中切開術的切口會陰正中的組織薄,減少對組織肌肉的拉傷,從而降低出血量。正中下切開的合張力小,便于產后縫合,減少牽拉痛。會陰側切部位的組織較厚,肌肉的張力大,縫合縫針的直徑較長,且產后會陰切口在術中及術后的牽拉痛比較明顯,術后產婦發(fā)生水腫、感染的概率高[8];側切術縫合時間也比較久、針數多,部分產婦的異物反應也比較大,術后切口感染的概率高,甚至會發(fā)生切口延遲愈合情況[9-10]。正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進行正中下切開,最終產婦的出血量絕大部分均≤100 mL,切口86.96%都實現I期愈合,無感染或者裂開現象,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會陰正中下切能減少出血量,促進切口愈合,并且降低感染或者裂開等現象,能明顯降低對產婦的傷害,促進產婦產后恢 復,相比會陰后側切更加具有積極的推廣價值。
表1 出血量、切口愈合及感染情況比較[n(%)]